電腦效能應用與安全研究室 Performance, Applications and Security Lab


我們的研究範圍很廣,從嵌入式系統、手機應用、一直到雲端計算、商務應用、資訊安全都有做。
我們的合作研究夥伴很多,包括聯發科、IBM、中研院、資策會,還有和台大、清大、交大的教授合組研發團隊
,包括高階應用處理器架構研究、虛擬化技術、異質計算、系統軟體等重要技術的研究與創新,我們很關切台灣人才與產業的未來。

2012年4月19日 星期四

從國科會研究案報銷談到產學合作



如果你懷疑研究者的操守的話,就不要給他計畫做;給他計畫的話,就不要訂一大堆規定;訂規定的話,就不要不嚴格執行規定;不執行規定的話;就不要選擇性的查辦。

所謂『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第一流的管理,給人才表現的機會;規定嚴謹,處處查核,令出必行,所謂的軍事化管理,拿來提高工廠效率可以;訂一堆繁文褥節,大家陽奉陰違,有關係的就沒關係,偶爾抓個倒楣鬼,是和稀泥式的管理,越搞越回去。


其實我並不是很想做政府的案子,繁文褥節一堆,很麻煩。我國科會計畫做手機研究,計畫中寫著「智慧型行動裝置」,買了一台HTC One X智慧型手機來報銷,總務單位怕負責任,要我在報帳單據上立下切結書,寫上:本智慧型手機屬智慧型行動裝置,為計畫研究之所需,並且簽名畫押。教育部的案子也不好做,很多時候像是花時間做功德的,計畫主持人因為本身已經支領教育部來的薪水,按規定不能從案子裡拿錢,所以看到有些案子裡面編列業務費、稿費等項目,不只規定主持人不能支領,甚至同校的同事也不可以領。以前很多人報「碳粉匣」買一些雜物,被監察院糾舉之後,「碳粉匣」變成管制品,買碳粉匣必須特別申請,因此前天還一張有碳粉匣的發票被清大退回來。

做政府計畫,還要「多了解相關問題在法律層面上的影響」?

與業界做產學合作案有績效壓力,雖然辛苦些,但是公司基本不管你怎麼用錢,案子做好比較重要。案子做得好不好,研究成果有沒有價值,業界自然有口碑。口碑不好,以後人家就不會來找,就跟企業用人是一樣的道理。只是說,以前業界研發水準有限,有些人把學生當做廉價勞力和生財工具,利用產學合作當幌子賺錢,但是現在教師評鑑搞成這樣,能通過評鑑又有餘力做產學合作並不容易,又把很多人的手腳綁住了。

解決方法之一,是有心的企業,除了提供研究經費之外,必須透過管道要求政府獎勵產學合作研發,作為大學評鑑的重要依據之一,否則所謂的產學合作,是很難真正落實的。


國科會:將簡化研究案報銷步驟

 中央商情網╱中央商情網 2012-04-19 14:35
 
(中央社記者蘇龍麒台北2012年4月19日電)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陳正宏今天表示,1個月內將簡化申請國科會研究案的經費報銷步驟,未來並將進行相關法律層面的宣導。

立法院財政委員會今天處理民國99年度中央政府總決算審查報告。民主進步黨籍立委李應元質詢時表示,許多學者專家、教授申請國科會研究案,卻發生報假帳或單據上的問題,惹得一身腥,這是制度殺人還是人心不古?

陳正宏答詢時表示,在制度面上,國科會將簡化經費報銷步驟,讓教授方便處理相關問題,以避免便宜行事的想法。在李應元追問下,陳正宏答應1個月內完成相關工作。

陳正宏說,希望學者專家或教授能夠多了解相關問題在法律層面上的影響,未來將重視法律層面的宣導,將告知相關事件的嚴重性。

2012年4月11日 星期三

想上雲端?先換腦袋!


這段關於「想上雲端?先換腦袋!」談話,有點意思,提供給大家參考,順便借用標題來談一下個人的看法。

舊思維從何而來呢? 在台灣的業界和學界,許多人整天就是【人云亦云】,想辦法速成,山寨式的思維比比皆是。台灣在鎖國的這些年,作風似乎越來越保守,多數人不敢衝第一。

其實張政委所講的技術內容,已經是老生常談,但我欣賞他說「政府該做的,就是提供練兵的機會,開放各種可能讓軟體人才實作」。這點說穿了,就是如何妥善運用國科會、教育部、經濟部的經費,到頭來有很多政治因素在內:學閥說他做的研究跟雲端有關,你給不給錢?每家公司寫個有雲端字眼的研發案跟你申請補助,你找誰來審查?(多半還是學閥)能夠培養實作軟體人才的師資和環境在哪裡,你知不知道?這些都是大問題,也是張政委的挑戰。

我更欣賞翟本喬(我高中時代就一起玩電腦很熟的學長)說:「系統軟體的撰寫,至少需要五到十年的訓練,台灣現在的問題是沒有人練,就好像大家都想練獨孤九劍,沒人要練九陽真經一樣。最重要的還是心態要改變,離開硬體思維。」這個別出心裁的比喻,把我個人這幾年私底下在部落格和fb上談的一些東西,簡單幾句就說完了。

這兩天我和IBM CELL處理機的設計者Peter Hofstee面對面談了不少如何打通軟體到硬體之間的「任督二脈」的研究,他覺得系統軟體是未來電腦系統的靈魂,但絕非目前傳統的作業系統格局,需要很多的研發,而台灣在上應該可以大有可為,建議我的學生要勇於多方嘗試。在贊同之餘,也不免感嘆:
  • 教育體系的各項評鑑制度,有真正鼓勵老師和學生練九陽真經、從挑戰未知中學習嗎?(排名和論文數比較重要。)
  • 為什麼貌似聰明的學生,往往還是選擇招式酷炫又可速成的獨孤九劍?(令狐沖比較符合時下的品味?)
  • 至於個人長期教導並提倡九陽真經的經驗,前些年遇到申請國科會計畫和接受學校評鑑時屢屢被批評缺乏期刊論文的窘境,逼到不得不勤練九陰真經和獨孤九劍以期自保。
對於我的學生,我想說:我們實驗室教的是九陽真經... 不管你有多聰明,還是不容易練的。我已經練了二十多年,還是不斷在練。在台灣會教九陽真經的大師不多,大家能從我這裡學多少就學多少,看你的努力。有資質的同學,真的要專精的話,到國外第一流的研究機構去深造,在到第一流的科技公司去取經,是不二途徑。

更大的問題是,如果你的腦袋換了,而周遭人等的腦袋和制度都沒換,你怎麼辦?你想看見真正的事實,還是順著流走?如電影The Matrix的經典對話般,我必須提醒你,吃下紅色藥丸,看到事實之後,你或許會有更大的煩惱在前面等著你... 

換腦袋,其實是考驗一個人的智慧和勇氣的決定。



想上雲端?先換腦袋!
By 鄭欽雄 Blake Cheng | 10 四月 2012

首場TEDxTaipeiChange今(10日)在華山文創園區開講,針對台灣雲端產業的未來、現今產業面臨的困境等問題,主辦單位邀請甫上任的行政院政務委員張善政與台達電子雲端技術中心資深處長翟本喬進行對談。在短短三十分鐘的對談過程中,兩位都曾經在google任職的講者,各自對台灣雲端產業的現狀與發展,提出獨到見解。

首先,翟本喬提到,現在每個人都在談雲端,尤其是中小企業更是處心積慮想往雲端發展;但是,面對雲端,我們準備好了嗎?翟本喬認為,現在大多數的企業,對於雲端的思維,其實和雲端本身的「特徵」背道而馳。雲端服務,或者我們可以稱為「雲端系統」,應該要是能夠個人化、隨時存取、共享資源、擁有彈性架構,以及依照使用量付費。然而企業在趕搭雲端列車、甚至高呼把企業放到雲端的同時,卻依然透過舊思維,進行企業的雲端化。

在企業雲端化的過程中,大家最先應該注意到的,不是因應雲端而需要增購的硬體設備,而是軟體、服務的建置與滿足需求。過去我們為了保護資料的儲存、為了 讓伺服器穩定,花了許多時間精力與成本在維護、換購和建置上。雲端其實沒有這麼複雜,藉由依使用量付費的概念,我們不再需要買「更大」的伺服器,而是改買 「更多」的伺服器。今天容量不夠了,我們就多用一個,不需要的時候就少用一個。擺脫掉硬體的思維,從軟體、服務的建置出發,才能真正把企業搬上雲端。

最後,翟本喬也說,不管伺服器、機上盒、硬碟,每個過去我們考慮的重點,都是一個一個的BOX,台灣不論是企業還是產業,想要上雲端,得先「Think outside of box」,脫離過去的框架,我們才能看到真正的雲在哪裡。

接著,張善政也分享了台灣雲端產業的迷思與挑戰。一開始他就提出最常被質疑的問題:「雲端安全嗎?」尤其是對各種商業機密保密到家的企業來說,把資料放到雲端,透過網路存取這些重要的公司資料,難道不會有安全顧慮嗎?張善政說,這個思維就跟幾十年前,老先生老太太把放在床底下的貴重物品,拿去放在銀行保險箱一樣。如果今天雲端不夠安全,那相關業者就沒有辦法吃這行飯,因為這就跟銀行保險箱一樣,不能保障客戶財產的安全,就不會有生意可以做。

另 一方面,甫動工沒多久的Google 彰濱資料中心,也讓人聯想到雲端產業的環保問題。張善政解釋到,他在宏碁任職時成立的資料中心,每年的電費高達四億元,地下儲水達到六千噸。很多人都會覺得,這樣很不環保。但是,就像公車和私有汽車的差別,資料中心或雲端服務產生的碳排放與能源問題,都應該分攤給使用該服務的個人、企業及國家;經過這層換算,雲端絕對是更環保的做法。張善政同時也認為,面對雲端時代,我們該思考的不再是生產與販售硬體的「產值」,而是軟體與服務所產生的「價值」。張善政以台灣健保使用的連線軟體為例:「台灣健保使用的程式非常有『價值』,因為它讓全台灣人都能很方便地就醫;但是這套軟體只適合台灣使用,無法賣到別的國家,這代表它沒有『產值』。」

對談最後,翟本喬和張善政也回應觀眾的提問,談到台灣雲端軟體人才應具備的條件。翟本喬說:「台灣現在欠缺的是基礎訓練紮實、內力雄厚的人才。例如系統軟體的撰寫,至少需要五到十年的訓練,台灣現在的問題是沒有人練,就好像大家都想練獨孤九劍,沒人要練九陽真經一樣。最重要的還是心態要改變,離開硬體思維。」

而關於政府如何培育雲端軟體人才這部份,張善政也回答:「政府該做的,就是提供練兵的機會,開放各種可能讓軟體人才實作,做不好也絕不手軟,從頭再來過;不斷不斷地練,才能培育出好人才。」

不論是來自產業端或政府端,今日的對談都呈現了全面且一致的觀點:想上雲端不是只有說說而已,不是用了Gmail和Google Docs就是雲端;如果我們不先改變自己的思維,不先換掉自己的腦袋,繼續用傳統產值評估雲端的價值,我們就只能繼續站在這裡,看雲流過。

2012年4月9日 星期一

關於我們所研究的虛擬手機和個人應用雲端

這篇工商時報的報導(2012.4.08)把我們過去兩年所研究的虛擬手機(Virtual Phone)和個人應用雲端(Personal Application Cloud)的目標和重點,在短短的篇幅裡,用既淺顯易懂的文字呈現出來。如果您想用三分鐘概略了解我們這些計畫,請讀這篇報導 (文章很短,為了方便閱讀,我就剪貼在這裡了,工商時報如果有意見,請告知我)。如果您想深入了解我們實驗室的研究內容,請參考下列論文 (我們還有很多研究要做,有興趣者,歡迎參加我們實驗室或是與我們洽談合作):
  • Shih-Hao Hung, Chi-Sheng Shih, Jeng-Peng Shieh, Chen-Pang Lee, and Yi-Hsiang Huang. Executing Mobile Applications on the Cloud: Framework and Issues. In Computers & Mathematics with Applications, Volume 63, Issue 2, January 2012, pp. 573–587. (SCI)(EI)
  • Shih-Hao Hung, Jeng-Peng Shieh, Chen-Pang Lee. Virtualizing Smartphone Applications to the Cloud, in Computing and Informatic, Vol.30, 2011, 1083-1097. (SCI)
  • Yu-Shuo Chang and Shih-Hao Hung. Developing Collaborative Applications with Mobile Cloud - A Case Study of Speech Recognition, in Journal of Internet Services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 (JISIS), Vol. 1, No. 1, June 2011, pp. 18-36.
  • Shih-Hao Hung, Tei-Wei Kuo, Chi-Sheng Shih, Jeng-Peng Shieh, Chen-Pang Lee, Che-Wei Chang, and Jie-Wen Wei, A Cloud-Based Virtualized Execution Environment for Mobile Applications, in ZTE Communications, Vol.9 No.1, March 2011, pp. 15-21.
  • Shih-Hao Hung, Chi-Sheng Shih, Jeng-Peng Shieh, Chen-Pang Lee, and Yi-Hsiang Huang. An Online Migration Environment for Executing Mobile Applications on the Cloud, in Proc.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novative Mobile and Internet Services in Ubiquitous Computing (IMIS) , pp.20-27, Seoul, Korea, June 30-July 2, 2011. (EI)
個人雲 成數位生活新核心
工商時報【記者何英煒╱台北報導】
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Gartner指出,2014年時「個人雲」將取代個人電腦,成為使用者數位生活的核心。
Gartner表示,這也意味著PC作為企業唯一使用裝置的時代即將結束,因為到了2014年個人雲(personal cloud)將取代PC成為使用者數位生活的核心。
Gartner分析師認為,個人雲將開啟一個全新時代。Gartner研究副總裁Steve Kleynhans表示,用戶端運算主要趨勢已經從以PC為重心、轉移到智慧手機、平板和其它消費裝置等裝置。新興的雲端服務將成為上網裝置的黏著劑,讓使用者在日常生活中選擇從各處透過不同裝置連結上網。」
對企業來說,也必須重新思考如何提供應用程式和服務給使用者。
Gartner預期未來IT將朝五大趨勢發展,包括裝置的功能愈強價格愈便宜,其次是虛擬化(Virtualization),消費者可擺脫單一設備、作業系統或處理器架構的特殊性。第三,App化,一個應用程式可以讓使用者以多種方式及多種環境下使用。趨勢四,持續的自助服務雲,使用者可以自己決定應用程式、服務和內容,並在線上儲存虛擬工作區或個人化數位內容。趨勢五,移動轉移(The Mobility Shift),與雲端相結合的行動裝置能完成絕大多數的運算任務。
Kleynhans表示,因上述五大趨勢,加上新技術的演進,預期個人雲時代的來臨。在這個新時代裡,特定的裝置對企業來說變得不那麼重要,使用者將使用多種裝置,然而PC仍舊是其中的一個選擇,但沒有任何一個裝置會成為中心樞紐。相反地,個人雲將扮演中心的角色。

2012年4月7日 星期六

再談教育與文化

這幾天社會突然關心起教育文化議題,舉引起大家思考的幾則相關的新聞為例:

  1. 薪資倒退十三年 台灣人才留不住: 新加坡新加坡副總理日前以「台灣故事」為借鏡,強調國內別向台灣一樣大行保護主義,阻止外國人才進入,本國人才又不斷流失,喪失競爭優勢,勞委會副主委潘世偉認為,對外國人士來台工作的規範不是問題,重點還是在薪水太低...
  2. 張大春:我只要孩子保有好奇的求知能力我們教育敗壞有兩個基本基礎,不去面對這兩個真相,教育沒辦法改。第一個是求勝求贏的價值。不管別人死活,大家只希望考得好,名次高,勝過別人;敗了就完蛋,立刻被淘汰。第二個是面面俱到的偽善。例如畢業典禮人人都有獎,表面上皆大歡喜,但都是假的,因為有第一名就有倒數第一名。
  3. 零體罰確實會害死小朋友:台灣目前所推行的 ,根本不是零體罰, 而是『無法無天、養虎遺患、率獸食人』... 
  4. 北市候用校長期許 辦「好龍彬」學校為讓郝龍斌印象深刻,不僅郝龍斌一進場時,全員立刻站起身,個個拍手大唱「歡迎歌」,甚至還當場大喊「行政效率樣樣好…」等口號。

這裡看到了民眾對於教育的不滿、質疑、無力感,也看到政府部門在教育文化上面,沒有長遠的規劃,除了會拿人民納稅錢蓋學校、做些表面工夫(搞排名)之外,多年來一直缺乏能實質提升教育文化和培育人才的策略,把責任推諉給業界薪水低;而第一線的教師面對社會亂象以及各方面的要求,本身往往也是莫衷一是、自身難保,如何權力春風化雨?爭權奪利的嘴臉,早就由政治圈蔓延到教育界,公立學校的校長有甚麼風骨可言,要談甚麼崇高的教育理念?

這些事,連在一起看,還真是有趣,尤其是我們學系統的,不妨試著看懂其中各單位/人物本身的權益、單位/人物之間的互動關係,以及整體的動力。


人才留不住,真的是錢的問題嗎?為了錢的話,我也不會在七年多前回來灣來做現在這種吃力不討好的差事。我想,工作環境惡劣,是主要的原因,錢只是其中的一項而已。幾年前有好幾位明知當教授薪水不多還願意放棄國外業界高薪回台灣任教的朋友,一個接著一個離職,為什麼呢?我無法代表他們,但是我個人的看法是, 近年台灣的工作文化和環境,並不尊重人才,往往把人才當奴才用。至於這種工作文化是如何產生的,我在之前的網誌裡有所批判:



如果有人看到我昨天的網誌,或是我之前關於教育的言論,知道我自從有FB開始一直不厭其煩地批判台灣的教育文化,也不斷在探索教育文化敗壞的根源。其實,我深深覺得,對於台灣的社會來說,沒有比教育文化更重要也更值得觀察的事情了。政治上的事情,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看他樓起了,看他樓塌了,看多了覺得不過如此。科技經濟有趣一點,因為人類社會從未如此在這些方面變遷的如此迅速,不過終究談的都是些身外之物,還是沒什麼了不起。教育文化,表面上沒什麼,雖然談的都是些陳腔爛調,可都是一些切身的問題、百年的大計,如果我在有生之年能看得懂,或許可以多理解一些人性與生命議題。


有些家長對於處罰的方式很有意見,有時態度也很奇怪,當他覺得別人的小孩行為欠佳的時候,會建議小孩的家長或是老師管一管(給予適當處罰),可是自己的小孩有不當之處,卻不大願意承認或面對,甚至跳出來說小孩被老師羞辱或是被剝奪受教權。因此,在公立學校任職的老師,有理念想做事的話會很辛苦,也很難為,搞到後來就是覺得「何必太投入」「公事公辦」... 有些朋友不願把小孩送進公立中小學,送到貴族私校和美國學校的比比皆是,不過得先有足夠經濟條件才行,換言之,不見得是因為私立學校老師好,而是因為私立學校同學們是先以家境背景是篩選過的天之驕子,家長也多半在認同學校教育理念的前提之下才會送子女進去,因此很多事情都好辦許多。


我覺得,台灣的教育環境,是在大人們價值觀差異甚大且自私自利的情況下造成的,零體罰和免試升學等制度都是立意良善的,但是滿足不了所有人:人本覺得一般學校還是差很多,傳統派想為體罰復辟,菁英派反對免試升學... 這些是老問題了,既然無法滿足所有人,政府卻堅持要衝業績,什麼都要做... 結果就是不上不下的狀況,大家都罵,卻又動彈不得,天天看到聳動的標題,老問題既解決不了又無法接受,其實害死小朋友之前,一經有一堆大人身心靈出問題,上樑不正下樑歪,要期待當老師以愛的教育感化頑劣小孩,是苛求了;期待當老師執教鞭匡正小孩的行為,也是苛求了。送小孩去私校,則是標準天龍人的作法;什麼都做不了,只能怨聲載道,則是我們平凡人的常態。

現在教育的議題很大,但大多數家長只能關心切身的中小學教育,
似乎只要能送子女上好的大學,就完成任務,對於大學教育的品質很少說些甚麼。我的感覺是,我們的中小學固然有很多要改的,但是縱容教育當局把高等教育搞成現在這樣,上梁不正下梁歪,誰來關心這個不正的上樑?現在有許多有辦法的人都帶著資源跑了,大家在這個歪歪斜斜的屋子裡,心中有許多怨念和焦慮,政客只顧著搞內鬥,政府只顧著安撫人心和轉移注意力,誰有魄力真正做事?


前幾天假期,去了一趟菲律賓,也有些感觸。台灣雖不至於如菲律賓一樣幾十年經濟退步後一蹶不振,我去覺得經濟退步也不是世界末日,至少在那裏的人們,即便是小島上賺不了多少錢的居民,或者是幫人服務的低階勞工,他們的日子過得比我們輕鬆逍遙。海邊的小孩子,不是只有在度假的時候才能享受陽光和海水,是每天過著無拘無束的日子。


當一堆人恐慌台灣的競爭力大不如前,大老闆喊話說年輕人無法承受壓力的同時,我們是否該想一想自己是否已經變成了資本主義的忠誠奴隸?在政府和企業主不斷用慾望以及恐懼,雙管齊下迫使我們和我們的下一代在嚴峻的工作環境中掙扎的時候,是否該想想這樣帶來的焦慮和不自由,真的是大家想要的嗎?
或許,社會人心普遍的焦慮和不安,引導出的物慾追求和權力鬥爭,才是我們教育文化敗壞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