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效能應用與安全研究室 Performance, Applications and Security Lab


我們的研究範圍很廣,從嵌入式系統、手機應用、一直到雲端計算、商務應用、資訊安全都有做。
我們的合作研究夥伴很多,包括聯發科、IBM、中研院、資策會,還有和台大、清大、交大的教授合組研發團隊
,包括高階應用處理器架構研究、虛擬化技術、異質計算、系統軟體等重要技術的研究與創新,我們很關切台灣人才與產業的未來。

2012年10月29日 星期一

弱智且不義的政府 - 軍公教年終慰問金篇

台灣現在所謂的民主,往往等同於多數暴力。年月好的時候,結黨營私;年月不好的時候,欺壓弱勢。君不見,台灣錢淹腳目的時候,十八趴算甚麼;日子難過的時候,企業主壓迫勞工,勞工怨氣發洩不了,只好來欺負無還手之力的老人家,政府還美其名為公平正義,真是難看!

這一世代的政商人物,敗壞了上一代辛苦打造的基業,不只債留子孫,還蠶食鯨吞老人家的錢,甚麼德行?

好比一對敗家的夫妻,天天喝酒打架,不務正業,卻告訴小孩日子難過,讓小孩當童工攢生活費還不夠,再帶著小孩一起去找老人家要錢。這就是馬總統對正義的認知嗎? 建議馬總統再回哈佛修一次【正義】這門課。無智無能也就算了,現在連義理道德都分不清楚,真正糟糕。

軍公教年終慰問金和十八趴這些事,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十幾年下來一直避談,現政府在不是就情理法去好好協調,而是要挑撥利用民間的怨氣,去快速解決,讓人民有感。問題是,這是什麼感覺?

如果說國家真的缺錢,大家可以坐下來談,或許政府可以一部分先欠著、給點債券,想辦法日後經濟好時再給。怎麼會說「你們這些人昧著良心領很多了錢了,把國家吃垮了,我今天以後不再給你了」。

假設你中了彩卷,我可以說你缺錢用不想發給你嗎? 不給錢的同時,我搧動旁邊缺錢用的鄉民一起去抹黑鬥臭你,好讓我名正言順地不給錢。這種作法,簡直是無賴土匪。我很難想像,經天台灣的民主社會,可以容忍這樣的土匪行徑。

這件事情,要談【情】談【理】,大家各有各立場和背景,慢慢去溝通,但是政府幾乎一面倒地想減少支出,把不義之名加諸於退休軍公教人員身上,政府早有預設立場,根本沒想談甚麼情理。看輕政府嘴臉也好,那就好好地談【法】吧? 去把法條研究清楚,如果年終慰問金依法無據,就全數取消,政府再針對個案補助其生活,或者是另訂條款,讓立法院負起政治責任。

立法委員們領同樣可能依法無據的高額津貼,應該一併討論。行政部門幹嘛跳出來決定錢該發給誰? 簡直是白癡。

現在行政部門為什麼笨到不可思議呢?是官員們被人罵太多了,更怕被人罵,所以一見風吹草動,先是手足無措,然後大小官員怕沉下去淹死,胡亂抓根浮木,嘴巴上還能夠出言粉飾太平,以為可以掩人耳目。這種掩耳盜鈴,以為大家都不知道嗎? 想靠這樣騙選票,以為民眾都是白癡嗎?

要讓人民高興,是真的去做出好的政績,讓靠著資本和剝削勞工致富的富商多納一些稅,而不是一天到晚想辦法徵小老百姓的稅。除了多數暴力之外,台灣也是多金暴力,政治搞來搞去總是為金主服務,政府怎麼敢在金主太歲頭上動土?所以才會越搞越糟糕。

2012年10月26日 星期五

再談學位迷思


最近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思索自己和國家的未來,這是好現象。當然,不少人會有很強的挫折感,在擔憂個人前途之餘,覺得國家無望,痛恨政治腐敗,甚至覺得這個社會上有一大堆不合理的制度。

年輕人能有反思,不隨波逐流,是很好的事情。我看到實驗室同學玩電玩、上網ptt,我都懶得講什麼。同學們念到研究所了,如果還不知道能夠進一所資源豐富的大學有多麼幸運,還搞不清楚到學校的目的,那是誰的責任?等而下之的是,凡事就跟人家比爛,尋找以最低標準拿到學位的方式,被以較高標準要求就認為老師在壓榨,這種同學我就更懶得理會。

回想當初在國內念大學時,我很清楚我想學什麼,但是因為台灣資訊業剛起步,師資缺乏,只好自己看書學東西。現在國內師資和資訊都很充足,直追國外名校,但不努力學習的學生很多。

現在的大學和研究所都有甄試入學的管道,每年看了幾十本甄試生交上來「學習計畫」,一個比一個對專業有熱情,一個比一個有規劃。可是,每年也看到不少學生失去對於專業的熱情,只想混個學位。

我們的社會大眾,從古到今,不知有多少人陷落在科舉考試學位功名的迷思當中。在古代以農業立國的社會,只要社會安定,讀書人沒什麼偉大的貢獻也不是什麼大問題。

同樣的觀念,用於現代民主化、工業化、國際化競爭的社會,問題可大了。當政府官員不是當皇帝的手下去管治地的人民,而是必須有一技之長為人民服務。國家有多少錢可以供養純學術理論研究的學者?要國家富強,不是一大堆人在國內你爭我奪,寫寫文章就行的。要跟國際競爭,不是固步自封,只在偶爾有人在國外獲得出人意外的表現時,大喊台灣之光就算了。

我想,台灣現在的問題,一方面是學位迷思所造成的,一方面更嚴重地暴露出學位的不值錢。上一代還陷落於學位迷思的人,哪天才會猛然覺醒,知道自己錯了多久?誠如作者文末所說『爸媽不會跟你說這件事,而他們會認為我在傳邪道。』的確,我們的長輩如此,但當我們自己在小孩面對教改和十二年國教,又是怎麼想的?很難。當我看到現在台北有八成以上的國中生去補習的時候,我知道文化很難改,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看到這個社會上有一大堆不合理的制度,在大加韃伐之前,不妨先去了解這些制度為什麼會出現。學位迷思不是一天造成的,也不會一天驟然消失。除非國家富強,否則你爭我奪是免不了的,這是人們求生存發展的本能。說穿了,學位是華人世界普遍的遊戲規則,把這條規則拿掉,遊戲要怎麼玩得下去?取代學位的規則是什麼?這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2012年10月17日 星期三

政府為什麼弱智? 去除學位迷思,是件好事

雖然某些政治理念不同,但我對於【人才】議題的看法,跟南方朔這裡講的是一致的。只不過呢,我想強調一點,高學歷但不會做事,在中國歷史上一向如此,但每次出現黨爭的時候,不辦事卻扯後腿的情況就更普遍,大小官員無心於政事,只關心政爭。

不要迷信學位,給他一個機會,看看他到底會做甚麼!唯有如此,才能讓高等教育進入正軌。念博士的同學,該想想接受這個博士訓練,到底有甚麼用?去除學位的光環,你學習的成果,是否真的比你更會做事?

請不要因此而貶低所有的博士,過去高等教育的思維,是讓博士去擔任學術工作,例如大學教授。因此,從早年很多大學教授沒有碩博士學歷,教授的名片上要特別強調Ph.D.,到現在大學裡博士比比皆是。能夠拿到博士的,不管在哪裡拿的,資質應該算是優秀的。

問題在於,這樣針對學術工作訓練出來的博士,把他們放到政治環境,能做事嗎?如果政治環境OK,沒有黨爭,以他們的學習能力,原本是可以培養出做事的能力。所以過去國民黨專政時期,我們看到政府有會做事的人。但是在藍綠惡鬥的情況下,很多人的學習能力,用在跟政爭相關的事情上,於是這二十年政府培養不出什麼會做事的人才,嚴重到現在大家都看到了:明明有一堆高學歷的人在政府、在智庫裡,卻是怎麼也做不出什麼大事業!

我也完全贊同南方朔說:「台灣未來應該在科技業、製造業。」台灣的科技業,在過去做代工的時期,不需要很多的博士,然而現在的情況不一樣了,雖未必得要博士不可,但的確需要能夠做事、具開創性的高級人才。在業界,我看過一些怪才、鬼才,靠自己鑽研出來自己的一套;在學校呢?就要看學生個人和指導教授了。

在學校沒學到什麼實務技能的博士,到業界從頭學起,並非不可能,但是頗為辛苦;在學校做實務研究的博士生,在目前的學術環境下,過程通常比較辛苦,但是到業界之後比較可能如魚得水。

去除迷信,是件好事。

不然,翻看每天的電子報,都可以看到弱智政府的新案例。比如說今天(2012.10.17)有個案例:
Ju Chun Ko 是一位我很欣賞的年輕朋友,幾年前我看他在系上做行動App做得非常出色,是我上面講的那種有實務技能博士,他寫的這篇文章非常有意思!
政府的無能被年輕人看破到這種程度,真是難看之極! 無能不是一天造成的,這些年來的政治領導人物都要為此負責任! 我們必須改變這種文化,年輕人才有好的路走,才不會也被國家機器同化成為無能之人。

我的好朋友施吉昇教授在我的fb板上留言說:
  • 今天早上才和大學部同學分享去瑞士的心得。瑞士的中學生只有五分之一的人念高中和大學, 其他的學生都是念職業學校. 但是,他們的國民所得卻是台灣的四倍. 技術才是重點.
大家不妨想想瑞士為什麼可以這樣?

的確,在進步的國家中,大家比較不迷信學位,在乎的是學校教的東西有沒有用,所以每個人根據自己的想法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

通常,這些國家的大學學費都很貴,資質好的人有獎學金可拿,不然就得付高額學費。所以,學生和家長在做選擇的時候,比較不會跟自己的錢包開玩笑。有些人覺得,如果付幾百萬,玩四年、六年出來,沒學到甚麼有用的東西,不如拿這幾百萬去做生意。

台灣的低學費政策,造成完全不同的思維。學生覺得上大學是權利,家長覺得有學位是保障,社會覺得廣設大學是進步,結果呢?怪老師、學校、怪政府沒教好學生、沒保障就業、沒提升產業水準。講難聽一點,這是土法煉鋼的下場。我們會笑中共在五零年代搞大躍進,這十多年來我們對於高等教育所做的事情,也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

然而,我必須說一句公道話,懂事的年輕朋友,如果有機會進台灣的好大學,要惜福。縱然台灣有些普遍存在的問題,但是一流大學裏面有很多好老師,就看你有沒有心想學。如果你把握機會,念台灣這些好大學是超划算的

有位在台灣念博班的朋友,最近去英國短期留學,付出一堆學費,發現人家願意上她去上課,卻不願安排教授一對一指導他做研究。國外教授的時間多寶貴?我們的研究生,有時偷懶,躲指導老師,損失多少學習機會?這種啼笑皆非的事,多的很,為什麼?

因為迷信學位。


2012年10月16日 星期二

奪得電競世界冠軍又如何?

最近看到不少年輕朋友對於TPA奪得世界冠軍這件事感到非常興奮,身為一個業餘的玩家,我也能理解和感受到。不過,一看今天的報紙之後,就傻眼了。

首先,台灣之光又跑出來了,然後一堆的遊戲業者趁機會提倡電玩,甚至要求政府要獎勵和提供就業保障。我擔心,最糟糕但可能會發生的事情,就是政府鼓吹幾件個案,加上些許的獎勵,讓一群學子覺得這是一條好走的路,卻在幾年之後嘗到被騙的滋味。

以台灣的職業運動營運的狀況作為借鏡,再看看台灣業界目前的規模,業界能否長期且優渥的支持職業電競選手? 很難吧。話說回來,美國為什麼可以? 因為他的國力比較強,國民失業也有救濟。韓國為什麼行? 當業界夠大,賺錢夠多,要扶植幾個樣板應該不難吧。

至於台灣能否走這條路? 我不知道。但或許很多人更想問的,是台灣有甚麼路可以容易走? (可惜,我沒有答案)

對於靠自己的力量走得好、跑得快的人,我給百分之兩百的敬意。但是,如果你認為參加比賽的到冠軍,政府就該讓你衣食無虞,那我的敬意將會大打折扣。

社會上有很多人,非常認真辛苦工作,對社會有很多貢獻,國家要不要照顧他們?以台灣的現況,很難照顧到所有人。哪些人該被照顧呢?是政治問題。

下面這張圖(來自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498314236854159&set=a.104658186219768.9527.100000267618030&type=1&theater,若不願意轉貼,請告知。)很清楚點出台灣政治上的問題,這發生在各個領域,不只是競技,很多現象,包括學術教育都如此。在國力強盛、政治清明之前,大家不要對於政府有太多不切實際的期待。



台大資工畢業的Arnie Yuan,在facebook上留言說:就我觀察,不少家長可能認為靠補習讀所明星高中,再補習考進一流大學,最後繼續補習混張唬人的碩士文憑後,靠它騙吃騙喝個五年十年,是他們眼中最容易走的路

Arnie說得好。所以,我很不客氣地講一句,很多所謂一流名校畢業的朋友,都走的是最容易走的路,那麼到了中年之後再回頭看,人生有甚麼成就? 學到多少智慧? 對人群有多少貢獻? 鍛鍊出甚麼勇氣? 包括我自己在內,智仁勇都不及格的人是很多的。因此,我說給百分之兩百的敬意,是實話,因為這些人做到我所做不到的,跟是不是台灣之光一點關係都沒有。

而且,看到一堆騙吃騙喝的人,在那邊耀武揚威,許多父母只得面對現實,讓子女也成為騙吃騙喝的一員,總好過於被人家騙... 這種基本心態不改,要談甚麼教學正常化,根本是緣木求魚。要如何改呢? 在這裡不是唱高調,做個有良知的知識分子,真的該多懺悔,多感恩,多奉獻,多做對的事情

上週在芬蘭開會,對於芬蘭人的教養普遍之良好,印象非常深刻。一個高度進步的國家,必須先有高素質的人民,不是光顧著獎勵跑在前面的人,而是多去關懷弱勢,不讓任何人落在後面

反觀一天到晚用台灣之光的口號來對人民洗腦的台灣政治文化,抄捷徑要進入百大的學術文化,相對於剝削人民勞力果實的企業財團這個理念矛盾卻又運作良好的國家機器,距離崩壞還有一大段距離,距離理想的國度還非常遙遠。要脫離這種不上不下的狀況,只有靠不斷提升人民素質,這個是長久的事。


資安與系統 - 評李家同教授令我不解的言論


今天中午看到最令我傻眼的報紙新聞,就是這篇李家同教授投書在聯合報上的意見【美加防華為 台應科技自主】(http://udn.com/NEWS/OPINION/X1/7430265.shtml)。

以我們做系統研究的本位來看,我很歡迎政府採納李家同教授的意見,【有決心且有野心】地支持我們打造台灣專用的處理機、作業系統。但是,本諸於學術和專業良心,我很難贊同李教授的意見。我猜政府大概是一笑置之。

說這是今天讓我看了最傻眼的新聞,還算客氣,我真的很難相信這些話來自於一位幾年前在整桌台大教授前高談闊論、但仍然受人敬重的長者。當時他講的話,聽起來雖然有爭議,但多少還有些道理。前一陣子他關於雲端技術的發言,已經突顯出某些傲慢與偏見;現在所講的這席話,可能比較適合去寫科幻小說。

要搞資訊安全,並不是像李教授想像的那樣,作業系統和處理機並不需要自行設計。所謂家賊難防,你找人自己做就安全嗎? 現在的趨勢,是採用開放原始碼的系統,然後在系統當中加入一些安全措施,例如規定政府機關在某個層級以上,必須採用某層級的安全規範,在美國稱之為FIPS,但絕對不是單純的說要自製電腦。

美國一直認為大陸是必須防備的對手,我當初在SUN研究過資訊安全,因為我是台灣人,所以可以。來自大陸的同事,按規定就不能從事資訊安全相關的工作。因此會提防華為和中興,也是意料中事。然而,人家的東西便宜,不買不行啊? 所以美國人一邊提警告,一邊還是會加強防禦,FIPS這東西是會隨科技進步而修訂的。

美國政府的安全防範嚴格,預算高,當然不必買華為和中興的產品,但是非政府機關的採購,則非如此。民間的資訊,也有可能成為敵對國家的目標。反過來說,國內應該要建自己的雲,現在我們很多人的email和個人資料,使用gmail, dropbox, facebook,都在美國人的掌控之下。不只是這些資料有很大的價值,哪天美國人把這些服務斷掉,我們就很慘了。大陸官方的想法大致也是如此,誰知道哪一天不會有經貿糾紛、領土糾紛?這陣子釣魚台的緊張,就是一個例子。

然而,真正的問題關鍵,不在於要不要自製電腦,而在於政府單位有沒有足夠懂資訊安全的人? 政府這幾年大搞資訊安全,在北中南設了幾個資安中心,應該很有成效才行吧? 至少論文發表很多。台灣業界如果能好好研究如何把資安的機制整合到系統內部,不只可滿足國內政府需求,還可以輸出到需要的國家,這才是大氣魄的作法。拜託,千萬不要關起門來搞。


關起門來搞,中國人多勢眾,或許可以,台灣則不行。這些年,中國和台灣一直在研發自己的CPU,但就算拚了老命把效能拉到跟Intel差不多,軟體技術還差很大一截。中國最近買MIPS正好可以利用MIPS的硬軟體技術,從embedded到supercomputer,正好補上去,對於要自成一格掌控全局,作為不受制於外國,將來希望輸出國外賣錢的中國,我想,這比先前從零開始搞全新的系統聰明多了(當然,前提是真正能接收到技術)。相形之下,台灣本土的CPU,由於本土市場規模太小,競爭又太激烈,像Andes這樣的公司,生存困難。因此,中國購入MIPS,對於台灣和聯發科來說,可能是未來強勁的對手。

關於CPU的故事,說來話長(有興趣的,可以修計算機結構,或是找我做研究),讓我試著長話短說好了...

RISC陣營的架構先天上比x86有效率,但後天上敵不過Wintel的聯軍,所以紛紛轉進去打專用市場。CPU要做好並不容易,要有天時地利人和。在高階市場上碩果僅存的兩位,SPARC靠著系統設計和軟體優化撐了很久,現在就看Oracle要怎麼來用;Power靠著IBM這位富爸爸當靠山,可以擔任硬體鎖的任務吃定客戶。在低階市場上,MIPS在Android一役潰不成軍,原本無望向上進攻,但若完成與中國的聯姻,或許在中國廣大人民的支持下可以另闢一片天。另一方面,ARM穩坐手機平板的天下,覬覦Intel的伺服器市場,反過來,Intel也企圖侵略行動市場,勝敗難料。此外,還有GPU和FPGA虎視眈眈,有道是,沒有三兩三,誰敢上梁山!雖然看了幾十年,還是不愁沒好戲看!





2012年10月11日 星期四

天下的高等教育診斷白皮書?

最近看到天下雜誌這一系列的報導,感覺有點啼笑皆非 - 怎麼天下雜誌這種以專業報導自居的媒體,刊出來的東西也這麼膚淺。看到所謂的調查,一堆的統計數字,只有自以為是的批判,卻沒有深度的解讀。看到所謂的個案,也只是訪問一下案主的感受,再發出一些提問。要做這種膚淺的報導也不是不行,但是這幾篇訂出聳動的標題的文章:


都有明顯的預設立場,用聳動的標題,拿一些個案和統計數字,寫一些膚淺的報導,嘗試去引導民意。在過程中,竟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我希望這類文章中明顯指出,有六成的教授為什麼認為教育制度有助提昇素質?有哪些領域的博士容易謀求出路?身為專業媒體,應該要平衡報導,除了告訴我們某些找不到工作的案例,應該去探索有哪些方面亟需人才,要如何培育人才?尤其是現在大家早就在開始檢討教育的問題,再去報導有那些問題,要不是記者看法膚淺,要不就只是一種泛政治化的批判,順著民意普遍對於政府不滿的情緒,見縫插針,卻在過程中抹黑了許多在教育界奉獻的教授

這樣的膚淺的報導多了,結果只是助長政黨互鬥,並無助於實際解決問題。我個人對於高等教育有很多意見,寫在我的部落格上,我想有很多問題,短期之內是很難解決的。所以我近來已經懶得去批判了,反倒是鼓勵有能力有機會學以致用的年輕人,盡可能努力把自己培養成人才。我本人也是在自己能夠幫忙的場合,把好東西分享給大家,把學過的技能傳給同學。在無力解決大環境問題的同時。

我想說的是,還是有不少需要人才的行業,也有許多比我更厲害、更努力的教授可以求法,肯努力向上的同學們,或許應該多花點時間思考自己的未來,睜大眼睛找尋適合自己的明師

政府無能,該罵還是要罵,搞清楚政府為什麼無能也是一件重要的事。但是整天跟著這些記者去罵政府,等著政府安排好學校、好老師、好工作、好老板給你,也是緣木求魚

面對目前的教育和人才問題,或許在拿一些負面的案例大罵政府之餘,大家應該換個角度想想,有沒有哪些高等教育成功的範例?我看到不少案例,有成功,有失敗的,因素錯綜複雜,跟案主本人的志趣、性格、專長領域、學力、境遇、師長、朋友、大環境等等都有關係。光是看這幾篇囫圇吞棗式的報導,無助於大家去深入了解現況。

舉個例子,我今天在芬蘭參加國際會議,有位加拿大的教授,看到我們幾位台灣教授的研究成果,非常積極地詢問是否有學生願意去他們那裏做研究。(有沒有對於LLVM binary translation或是QEMU dynamic instrumentation相關技術有兩把刷子的同學?)

另外一個例子,是我們實驗室畢業,正在聯發科工作的同學,告訴我們聯發科正在找尋系統軟體相關人才。(有沒有熟悉 Linux、ARM SoC 、網路的同學?)

還有我上一篇網誌提到最近在美國大力鼓勵年輕人投入資訊科技的報導,多方收集分析資料,是讓我們能夠客觀理性,較為全面去看事情的方式

然後呢?問問自己到學校念書是為什麼?

在業界,不管你是碩士還是博士,只要你有某公司非常需要的技術和才能,你就會受重用。有博士學位又如何?我當初在SUN工作的時候,盡可能不去提到我的學位,人家也不會來問我的學位,我覺得那才是正常的。在台灣某些公司主管喜歡拿學歷壓人,要人家稱呼他為『X博士』,那對於公司和個人都並不是見好事情。

放下博士的身段,即是放下包袱。文中這提到有位台大博士(不知是那個領域?)說:「我花七年接受訓練,結果是社會並不需要,在社會又找不到立足之處,那該怎麼辦?這是不是被學位綁住了?有誰告訴他『書中自有黃金屋』?照理說,國家社會還有他的家人,也栽培他很多年了,他是不是應該想想有什麼方式可以回饋這個社會?似乎想堅持繼續做他要去教書的好夢之餘,還頗有怨言,難道是社會在栽培他之餘,還虧欠他一個好工作?

我會建議這些找不到工作的博士,參考一下『為自己出征』這本書,為自己負些責任。我要求我的小孩,從小要學習為自己負責。找到解脫之路,唯有自己能為!不要因為自己的無能,去怪責父母和師長。

我知道我上面這句話說得很重!的確,不容否認的,時下的年輕人,面對的是苦。然而,不容否認的,上一代的很多人,當初也是辛苦地想要為下一代建立良好的環境,只是方法不盡然正確,歷史文化包袱,眼高手低,內憂外患,搞成現在這樣子,以動機論來說,多數人新存良善,因此我不願去苛責上一代的努力,只能說他們沒有做好,在繼續去探究的話,應該去批判做決策的那些人,以及整個錯誤的執行過程。

然而,我認為,除非是做了絕對不應該做的錯事,沒有人應該為任何一個人的生命負完全的責任

我覺得,我們這一代以及下一代,想要好好做的話,唯有先從充實自己做起,逐漸去改變這個文化。

我絕對不會去否認或忽視年輕人目前所經歷的『苦』,事實上,我自己也經歷過自己所謂的苦,也花了很多時間去理解和體會目前年輕人的苦。我深深覺得,這些苦和上一代所經歷的苦,是完全不同的苦,所以上一代的人很難理解,以致於動不動就指責年輕人不夠努力、不願吃苦耐勞。過去和現在有許多在上位的人,沒有經歷過苦,不知道苦人所苦,更不懂真正的仁民愛物,只知道好官我自為之,才會有今天的窘境

各位年輕的朋友,可能沒有機會感受到我們上一代的大時代悲劇。國破家亡的時候,叫誰來負責任?我絕對不是說不要去檢討近年來政府的施政,我只是看到我們目前有許多的年輕人,跟著媒體謾罵,心境上也直接或間接被媒體和社會風氣所牽動,未必是件好事。不夠翔實平衡的報導,造成許多人以偏概全、因咽廢食的狀況,反倒是令人憂心

現在的問題,是我們的各項團隊,能否走上國際舞台,與其他國際團隊合作和競爭,謀取全體國民的福利,這樣雖然人多,大家也能吃飽。國家沒有宏觀和大戰略,過去的鎖國和內鬥,造成政府、產業和人民弱智化、情緒化,即便你打敗國內一堆人,那又如何?只不過是在國內搶奪到比較多的資源,看著失敗的一方唉聲嘆氣。政界如此,產業界如此,學術界更是如此。我個人現在,希望的是有更多有才能的人能夠走出去,不要被內鬥和失敗主義所影響

大部分朋友應該都看過 The Matrix這部電影吧?即便是當Neo成為救世主(the One)之後,又能夠做些什麼呢?再看看歷史上,即便是佛陀、耶穌、孔子等聖人出世,也難以在當世撥亂反正,歷史自有其運作法則,人們自有其對於生命歷程和當代文化的詮釋



2012年10月3日 星期三

美國短缺科技人才


New York Times有一篇有趣的報導值得參考

Fostering Tech Talent in Schools
http://www.nytimes.com/2012/10/01/technology/microsoft-sends-engineers-to-schools-to-encourage-the-next-generation.html?_r=1

微軟這麼大的公司還得叫工程師去高中鼓勵學生念資訊學門,ACM預估到2020年前,每年有150,000個工作機會出來,但去年美國大學只培養了14,000位大學畢業生! (我沒有打錯字,數字差超過十倍!) 所以微軟的人說“People can’t get jobs, and we have jobs that can’t be filled” ...

台灣的公司又是在那邊窮叫沒人才,又是挑三揀四的嫌人才不聽話不耐操,又是等著政府和學校培養你們要的人才。而政府和學校呢? 到處來是吃大鍋飯的心態,資源還是得各個領域兼顧,不能獨厚特定領域。媒體呢? 反正就亂報一些危言聳聽的言論,說失業率偏高,說博士找不到工作,哄騙一般搞不清楚狀況的人,搞得人心惶惶,看到一些年輕人,甚至還沒入社會,就開始憤世嫉俗。

我說的人心惶惶,指的是媒體搞得那些為人父母的,或者是正在念書的,每天看到失業率攀升的報導,就擔心得要命。念資訊工程的學生,看到媒體說博士找不到工作,也不去仔細了解狀況,就趕緊去找金飯碗。但是我剛畢業的一位博士班學生,大家搶著要,卻又是甚麼狀況?譬如說一位碩一的研究生,看到上面這則新聞,「似乎」美國很缺資訊人才,如果覺得有興趣探究下去的話,接下來應該做的是什麼呢?

第一,是去找更多的佐證和相關資料。尤其是文中提到的ACM和CRA的分析報告;
其次,到一些獵人頭(head hunter)的網站上,看看現在美國資訊業者需要的是甚麼專長?
還有,到一些將來有興趣加入的公司,看看他他做些甚麼研發、缺甚麼樣的人?
然後,可以找老師和專家談談;
最後,再去網路上跟朋友和其他人交換意見。

可是,現在大家都怎麼做呢?有多少人先做足功課才去參與討論呢?連所謂專業的記者都亂報了,何況是一般的討論串呢?(言不及義就算了,灑狗血罵街的大有人在。要找個能夠愉快地做有意義討論的地方,似乎是越來越少了。)

所以我說同學們,要有國際觀,出國也是一條不錯的道路。搞清楚狀況,把自己訓練成人才,自然會有好出路。(到美國當科技勞工,應該是比去澳洲當屠夫來得學以致用。)我告訴我的小孩的要訣是,面對這個動盪變遷的社會,心情起伏是被然的,但心態上大體要穩住,內心要清明,要有判斷力,不要隨便聽信媒體,最重要的是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境界,這樣你將來應該不會有太多的遺憾。當然如果你要走別的路也行,我也希望你考慮清楚,不要留下什麼大遺憾。

失控的文化?


每次看著書店裡滿書架的勵志和心靈成長的書籍,翻來翻去很多東西寫得差不多,我往往很納悶這樣的文化背後所代表的意義。

這本新書「失控的正向思考」,看來頗有看不下去這種鼓勵人們「正向思考」潮流的橫行。(其實我對於書名的翻譯有點意見,因為忠實的翻譯應該是「一面倒的正向思考如何讓美國變得更差」,不過如果書名是那樣的話,那我不知道在台灣的我們,有多少人會去看。)



【誠品書店十月選書】芭芭拉.艾倫瑞克《失控的正向思考》(左岸文化出版)

芭芭拉.艾倫瑞克繼《我在底層的生活》後最新力作!

樂觀本來是一種健康的態度。但近年來由於各類勵志叢書、演講、企業文化的風行,正向思考成為一種新興宗教。熱切的信徒都在自我審查,強迫自己排除負面的念頭。更嚴重的問題是,勵志書不勸人擔心社會經濟現況,反而鼓勵大家去實現物質渴望,因此全民舉債的風氣高居不下。 

作者認為,這種思想風氣源美國的新教倫理。上層階級一廂情願地認為,人會貧窮是咎由自取的,是懶惰和其他壞習慣造成的,更甚者,是心裡不願變成有錢人。他們鼓勵青年人領取低薪,說是培養企業精神,正向思考儼然成為企業的打手。不過,近年經濟崩盤,失業率不斷飆升,這些論調已證明是謊言。

作者並不反對探索內在與自我成長,但強調要能面對社會的真實境況,世界上並沒有無盡的財富,貧富不均是政治、經濟與社會結構問題。世界不會自動變好,我們應該尋找對策、相互幫助。更重要的,幸福不是來自一味寄望於結果,審慎評估風險、務實規劃工作,努力的過程就是最大的收穫。


我粗淺地以控制理論來看,由於念大學時常常做音響,對於高速高增益擴大器(high-bandwidth high-gain amp)又愛又恨,用得好的話,音響好聽,用得不好,電路很容易起震盪(oscillation)。網路時代提供高頻寬的傳播管道,正如同高速擴大器,知識(訊號)傳遞速度大大地加快了,但迴授(feedback)控制機制仍必須透過人對於資訊的消化,速度慢多了,因此失控的可能性大大的增加。

以此觀之,《失控的正向思考》,可比擬為高速擴大器(媒體)和正迴授(媒體御用打手)所造成的,快速影響這社會,在有識之士還來不及反應前,就已經讓普羅大眾進入到單一極大值的文化思維;必須要相當大的負迴授(反對力量,往往來自於悲劇)才有辦法扭轉結果。但也正由於高速擴大器,也極易造成過度的補償,進而造成大幅度的震盪。有有甚者,根據所處場域的不同,文化震盪的不同步,造成不同地區和不同社群的拉扯甚至撕裂。

所以,除了正向思考失控之外,還有多少文化的面相是失控的呢?如果失控的正向思考都能夠造成一堆的問題,那麼失控的偏差思考,又會造成什麼影響?繼續推論下去,與其讓一堆人胡思亂想,是否提倡正向思考也是政治上一種思想控制的方式?

以上是我個人的隨興思考,有空到書店翻看這本書,看看作者這麼看 :)

台灣產業與研發


台灣有好的工程師,但是老闆和主管們的心態上,往往不能有效支持員工做高階的研發。這個跟做me too的生意取向有關...因為過去做me too有不錯的機會賺錢,只要賺到了錢,工程師爆肝或是做低階的研發也甘願,不是嗎?所以一路走來就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形成先前的局面,其實並不能怪誰。

然而,現在繼續這樣幹,產業還能夠賺夠錢嗎?學校只教學生做純理論,出去找工作碰壁,要怪老師沒教?還是怪學生沒長眼?我的博士班學生今年畢業,大家搶著要,為什麼有一堆博士找不到工作?我講這些,不是要去指責誰,而是說現在情勢變了,大家也要跟著變,而不是(企業)只想讓國家來支持你,(畢業生)只想讓大環境來配合你。

我想,以台灣目前的師資和學生素質,再加上在國內外一流產業的工程師,只要能夠群策群力,「好好地」把資源投注在幾個「重點」領域,當然有可能「真正」做出一些世界一流的研發成果。問題是,上句話中加上引號的部份,都是扯不清楚的關鍵議題,尤其是從每個人的本位出發,很難找到把事情做好的共識。

我想,台灣業界整體來說,還沒有學會怎麼支持前瞻研究。老闆覺得有繳稅,政府和學校該發展技術和培養人才,不是天經地義的嗎?問題是,以目前政府的行政效率,以及學校爭排名的研發思維,能夠培養出業界想要用的人才嗎?不如直接捐款給特定單位,專款專用,這就是幾個趨勢和台達電願意捐款給台大成立雲端學程的用心,值得嘉許。我認為應該有更多大企業集體和主動捐款給學校做研發和人才培育,才是能夠提昇產業研究的好手段。只靠政府的經費和力量是不夠的。

話說回來,我有一篇評論hTC的,主要是感嘆hTC雖有心想突破,卻還是受到大環境的限制。我對事不對人,hTC的主管們,或許有他們的考量,但我看到的是,即使有心想做前瞻研究,也是一邊做,一邊在算計能不能從研究中獲利。以台灣中小企業的規模,要這樣算計,當然是合情合理,但是我原本對於hTC有較高的期待,並沒有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