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效能應用與安全研究室 Performance, Applications and Security Lab


我們的研究範圍很廣,從嵌入式系統、手機應用、一直到雲端計算、商務應用、資訊安全都有做。
我們的合作研究夥伴很多,包括聯發科、IBM、中研院、資策會,還有和台大、清大、交大的教授合組研發團隊
,包括高階應用處理器架構研究、虛擬化技術、異質計算、系統軟體等重要技術的研究與創新,我們很關切台灣人才與產業的未來。

2012年11月16日 星期五

馬英九是笨蛋嗎?

知名國際期刊《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網站,今天(17日)出現一篇分類在「台灣政治」(Taiwan Politics)下的文章,標題大大寫著:「Ma the bumbler」(笨蛋馬英九) (蘋果日報中文連結,翻譯不佳,建議各位看原文)

讀了之後,我給了四字評語:「惡名遠播」。

誰造的惡?當總統的沒辦法領導統御,光說不練,政策搖擺,這篇講的話,句句有所本,讓國人丟臉丟到國外。相較之下,年前新加坡說台灣鎖國,還算客氣的了。

此時此刻,或許有一大堆台灣民眾已經不在乎面子問題,反倒是希望國外的人一起來加入這個「罵局」,看看會不會把這個政府的臉罵紅一點。

很不幸的,總統府只簡單回應16字真言:「持續檢討、積極改進、上緊發條、全力以赴」。這政府的臉皮,實在是又厚又黑,恐怕全世界的人都來罵,他的臉也不會紅。

我想,馬總統對於自己怎麼被罵笨蛋,可能是一頭霧水。

讓我們來看看馬總統今天講的話馬英九勉數理菁英:不要一拿到博士就急著回來):「台灣學生如果在國外拿到博士,政府很歡迎這些博士回國,但卻不一定要,一拿到學位就急著回來,也許可利用國外更好的環境,留在自己領域內發展,等「更好的時機」再回國... 在國外還有機會更上一層樓,不論是研究或實用,有更好的機會也不是壞事,因為某些領域,可能要在拿到博士後的10年、15年才會達高峰,至少到那時再回國服務,貢獻可能會更大。」

好天真的說法。除非你心理建設很夠,不在乎物質困境和升等壓力,還有幸能得到家人的諒解,否則有多少人會「拿到博士後的10年、15年再回國服務」?闖出字號的專家學者,為什麼要回國淌這趟渾水,嘗試適應國內低薪資和一堆莫名其妙的遊戲規則?在業界實戰的人,沒待在實驗室發論文,得從助理教授幹起,誰願意?環顧四周,實在沒看到有幾個像我這樣工作七年再回國從頭幹起的傻瓜。馬總統知道時機不好,沒有設法鼓勵大家回國共體時艱,或是改善環境,好歹多幾個傻瓜回國做做事也不錯,卻說等「更好的時機」再回國?您這種心態,好像只要再國外等,國家就會變更好?

您知不知道以色列的環境有多惡劣,但是有多少猶太人願意去賣命?台灣二三十年前時機沒有很好,還是有人願意回國效力,您現在作為國家領導人的身分來講這些話,既非政治正確,又毫無邏輯,是否天真過度了?

唉,我雖然傻,還懂得這些;馬先生您一天到晚講這些天真的話,難怪會被人家罵笨蛋... 總統的講話,不能隨便亂來。你日理萬機,更需要幕僚好好幫你搞清楚狀況,總統府幕僚這麼多,寫一些既政治正確、又能夠振奮人心的演講稿有那麼難嗎?可能很難吧,因為他周邊還是一堆無能的笨蛋。

執政黨是笨蛋就算了,反對黨能夠做什麼嗎?《經濟學人》最後這段點出現今台灣政治可悲之處:"But the next election is four years away, and presidential hopefuls will not try to oust or even outshine Mr Ma anytime soon. After all, they will not want to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country’s economic problems". (下次大選仍在4年之外,所以可能的參選人不會趕走馬英九,甚至連跳出來表現都不願意。因為,沒有人想為了台灣目前的經濟問題負責任)

是啊,想登大位的人,現在積極布局就好,誰要現在出來做事沾惹一身腥?惡性循環之下,難怪馬總統找不到將才出來做事;再過兩年,國民黨內罵馬和與馬切割的人會更多,政府很可能會更爛;四年後,對手躺著選就上了。

因此,《經濟學人》最後一句話說:"Nothing suggests Mr Ma’s main policies will change (or that they should), but his credibility is draining by the day". (沒有任何跡象顯示,馬英九的主要政策會改變,或者他們覺得要改,但他的可信度與日遽減。)

徹底被看穿看扁了,你總統府把那16字真言當經文掛在嘴上念,又有何用?我們光是罵,又有何用?

其實,《經濟學人》這篇隱含而未明講的是:台灣掌握資源的人裡面,有太多無能的笨蛋!

作為領導者,要想辦法突破這個困境,應該兌現當初改革的承諾,鼓勵年輕人上進貢獻,而不是叫年輕人「等好時機再回來」;應該透過明確的政策,幫助產業經營者確立方向,而不是朝令夕改,原地踏步;應該訂定公平正義的遊戲規則,提供專業人士能夠一展長才的舞台,而不是讓既有勢力繼續獨佔資源,劣幣驅逐良幣。

最近二十年的制度改革,包括健保、教改、稅制、社福等等,充斥著民粹的幌子、政黨的妥協和分贓、行政機關的因循苟且和方便行事、幕後利益團體的影子,以致於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越改越糟。關於這點,主政者不是同流合污(前兩位總統),就是視若無睹自命清高(馬總統),都不是能夠打破惡性循環的起點:黑金和民粹政治。以超高的民意基礎當選,無力推動改革,竟然落到動輒得咎的窘境,可謂無能之至。

要潔身自愛,不必來選總統。又不是選好人好事代表,你出來選總統時可是許下一大堆承諾的,不是你整天唱高調就能兌現的。縱容下屬逐利枉法,不能滿足人民期許,承諾無法兌現,是為無能背信心胸、視野、企圖心、謀略的格局和智慧都太小了,從上馬的第一天到現在,往往都是以其個人和市長的思維在看問題,所以他能找來做事的人,要不然格局就更小,要不然就見容不下。四年多了,都還沒「醒」, 也就是說格局和智慧都還沒能放大,如何能期待下去?

他不笨,只是不應該坐在現在這個位置上。在春秋時代,管仲不要鮑叔牙當他的接班人,認為鮑雖是君子,為人近乎完美,但過於清白而容不得一絲醜惡,不適合做丞相。鮑叔牙有自知之明,知道管仲是為他和為國家好。想想當初推馬英九出來的都是哪些傢伙?是何居心?

經過這一次,大家好像上了一堂課,一堂非常非常昂貴的課。誰說民主很容易?真正該醒來的是「人民」,該對於「公民與道德」的內容有所省思,而不是拿來考試、演講、騙人、騙自己用的。民主和法治健全運作的基礎,是高水準的公民;文明發達、國家富強的機制,是人民努力學習、各司其職、能團結合作;文化提昇和社會和諧的關鍵,在於道德和政治,所以佛經上說,聖人和聖王要出世,是希有難得的大事,由這個角度看過去,馬英九做不出什麼大事,也不足為奇。重點是,我們接下來該如何監督這個政府?該如何推選下一個領導者?

2012年11月13日 星期二

將才都去了哪裡?


一個高科技公司要能夠成功,要殺出一條血路,除了有人才之外,還要有將才。現今台灣缺的不是人才,真正缺的是將才。政府沒有將才,民間企業也短缺將才。缺乏將才的窘境,是掌握資源的人,【長期】忽視人才,甚至把人才奴役化的結果。

這個長期的結果,是早年代工賺錢的後遺症。早些年靠代工、開工廠、炒地皮賺錢的人,不需要尖端的技術和創新的企圖心,靠著努力和機運發跡。然而,發跡之後,手中握著資本,還是繼續用舊思維賺錢。一九九零年代,連上班族和家庭主婦都可以猛炒股票和地皮,國家的錢就在那裏轉來轉去,國家的人力資源就那麼揮霍掉了。對很多身在其中的人來說,時間殺掉了,人變得更市儈,知識和思考能力卻沒有長進。這其間,有多少人才被平庸化了?有多少將才被埋沒了?

中國一直以來的教育制度,學校根本不是設計來培養將才的地方,而是打壓將才的地方。早些年,出國的人多,到人家的地方茁長成為將才的人多一些。1995年後,出國的人少,將才的供給出現斷層。國內的政府機構和一般產業,根本延攬不到人才,更不用說培養將才,國內的高科技代工產業,把人才當奴才,沒甚麼機會培養將才,而且也容不下將才。

那將才都去了哪裡?如我上面所述,很多不是被平庸化,就是被埋沒了。馬總統是不是將才?馬總統周遭有沒有將才?出得了頭的都是那些人?大家心裡有數。檯面上多的是有背景的、會說話的、會騙人的、精通厚黑學的。會做大事的人少到讓大家【望穿秋水】。

政府的問題多的很,讓我們來專注在看業界的問題。很多科技公司的老闆搞不懂高科技的脈絡,又沒有識人之明,不懂拔擢將才,怎麼辦?常見的作法:

(1)只想做穩賺不賠的生意。然而,要下屬找出穩賺不賠的企劃案很容易嗎?你給我這點薪水,如果我能規畫出穩賺不賠的方案,我怎麼不自己出來開公司?要拿這點薪水的人想辦法,很多時候只能東拼西湊、人云亦云,結果每家公司作法大同小異,只好想辦法壓低成本,要大家共體時艱,但是老闆還是得賺錢,就配合(用獎勵拉攏)管理階層用各種說法安撫(哄騙)員工。

(2)好高騖遠。有錢人的錢不隨便給,但是你有辦法說得動他的話,願意給的錢可是很多的。要說得動大老闆,必須要提出一個遠大且淺顯易懂的目標,再加入一堆莫測高深的專有技術名詞,拉扯一些名人進來拉抬聲勢。這其實跟賣健康食品差不多,差一點的跟金光黨差不多,誰叫老闆不懂高科技又想不勞而獲呢?

(3)靠政府。經濟部有一堆的補助案,坊間有教導如寫申請計畫書的課程。政府單位和國營企業有一堆工程,看你政商關係良不良好。賺錢多不多?看你政商關係有多好,看你心夠不夠黑,看你會不會打點到關鍵人物,不然被騙的機會也很大。

(4)努力有成。這種公司是存在的,頻臨絕種,理論上需要保護和栽培,但實際上得不到關愛眼神。

如果要當老闆的話,你要當哪一種老闆?
如果要找工作的話,你要去哪一種公司?

這是生涯規劃的大哉問。沒有人能幫你回答。能夠透徹回答這類型的問題,或許距離了解自己的程度近了一些。

在台灣的外商公司又如何呢?

我聽過一個對外商充滿敵意的老闆說,外國人很賊,刻意用錢挖走我們的人才,削弱本土產業的競爭力。

但是,從個人的角度去看,如果外商待遇好,制度好,研發的東西夠水準,為什麼不去?走出台灣,放眼世界,國外有沒有更好的選擇?當然有。

靠學校幫你培養將才的時代已經是過去式了。壟斷資源不讓真正的將才有舞台發揮,勢必會難以為繼。難以為繼的結果已經浮現,那就是連人才都留不住。

改革迫在眉梢。

2012年11月7日 星期三

不見黃河心不死嗎?聯發科 vs 宏達電

看看這篇【聯發科砸30億 攻高階處理器】的報導。
http://udn.com/NEWS/STOCK/STO3/7443822.shtml

市場傳出,耕耘低價智慧手機有成的IC設計龍頭聯發科,計劃投資至少二、三十億元投入發展中高階的應用處理器,並與宏達電華碩宏碁等品牌廠取得合作默契,共同投入新產品開發與測試。

我兩年前幫聯發科做研究計畫的時候,就問他們高階長官說,為什麼不跟HTC合作?長官苦笑說,他也不知道,大概老闆們互相看不對眼,或者是HTC可能嫌聯發科晶片太低階。

半年多前,HTC主動找我談研究案的時候,我也問同樣的問題,為什麼不跟聯發科合作?長官也是苦笑,沒有正面回答。七月時研究案快簽下去的時候,HTC拉警報,計畫就突然沒了,我樂得清閒。

我曾在fb上說過,政府應該介入,積極鼓勵,或是用政府的籌碼迫使兩家公司合作,否則HTC/MTK單獨作戰,絕對打不過Apple和Samsung。我也曾經批判過HTC來台大call-for-proposal時的心態不對,後來我也懶得理他們了。

言猶在耳,該來的總是要來,HTC產品缺乏新意,股票跌成不像樣。原因很簡單,所有硬體規格操控在人家手上,大部分重要的核心系統軟體技術都是別人家的,請問你要如何打贏Apple/Samsung?沒有眾多廉價的研發人員和廣大的內銷市場做基礎,請問你要怎麼打贏大陸、美國、韓國?

2005年回台灣,第一支手機就是當初還叫做Dopod的HTC做的,做得很出色。這些年來HTC研發部門還是一副代工廠的心態,談過了幾次,我始終幫不了他們。

眼看著他樓起了,眼看他樓塌了一半。

跟聯發科合作是否能重回往日光景還難說,但應該會起死回生 -- 在還剩下的半棟大樓上加蓋新閣樓。

後記:(與fb友人對話)


為了要做實驗,我買過太多台HTC手機。我一直不喜歡Sense介面,Samsung的UI也不怎麼樣,對於常換機的我來說,ADW Launcher還比較實用。拿掉這雞肋的Sense介面之後,One X 有甚麼傲人之處?同樣雞肋、用來唬人和騙錢的Beats Audio,光環已經消退,HTC花大錢買到空殼子。 剩下來的讓人想不起來也說不出有甚麼特長。這樣作為一般國民機可以,做旗艦機就差遠了。

我雖沒買Galaxy S3(因為我覺得Note2比較厲害),但S3螢幕好,外觀好,比較吸睛是事實。因為家住附近,我常經過公館台大附近的手機行,問問就知道。就外型來說,我納悶,HTC難道是一堆人關在研發War Rooms裡面設計的嗎?Galaxy系列的造型,從Galaxy S打下名號之後,造型差不了太多,但是喜歡的人絡繹不絕。HTC第一代的Android手機還算有型,從Desire系列外觀開始就不行了,而且還不一致,是機海戰術造成的影響嗎?大概是的。

Samsung花很多人力在做高階系統研發,研發的VP十月的時候到芬蘭ESWEEK的頂尖學術會議給Keynote Speech,講Samsung致力於開發Tizen,還親切跟我們握手。上週去美國IBM某研究單位,看到包括Samsung在內的韓國企業積極出錢送第一年開始念Ph.D.的博士生去該單位做實習研究,光是這單位,一口氣就收了十位!

再回頭看看HTC來台大給一點點計畫經費,就只想要得到物超所值的研究成果,怎能不說它是代工廠的心態呢?HTC要搞清楚自己是甚麼,你要當代工廠就當吧,就不要打腫臉充胖子,那些旗艦機種也不必再出了,廣告費也省省了,慢慢淡出市場吧,因為你很難打得過人家中國的華為、小米手機。要玩真的,跟Apple/Samsung競爭的話,就得拿出全力放在長期的研發上,搞清楚甚麼領域是你要做研究的。好吧,先說到這裡,免得被人說是不愛國貨又打落水狗。

2012年11月3日 星期六

大學學費、教育品質與大學生出路

關於大學調漲學費的議題,我想了一下,民眾的邏輯似乎是這樣的:

1. 學費、畢業後工作薪水 --> 牢騷一堆,但至少大學大家都念得起、由你玩四年
2. 學費、畢業後工作薪水 --> 只有富人念得起,窮人負擔不了,私立大學學位值這個錢嗎?
3. 學費、畢業後工作薪水 --> 就算窮,借錢也要念大學,國外如此,早年台灣父母都這樣做
4. 學費、畢業後工作薪水 --> 頂尖國立大學的明星科系,唸到賺到!

所以,學費提高的影響,似乎對於目前私立大學的學生最重,對頂尖國立大學的學生還好。學費提高,會加速某些私立學校的退場,也會讓大學、家長、學子們重新思考,大學裡教的東西,到底有沒有那個價值?而不是像現在有些地方這樣,反正你來玩,我隨便教,家長只在乎學位有沒有拿到,大家過得去就好。

如果薪資結構能調整,漲學費的影響應該有限但政府很奇怪,經濟好的時候,薪資和學費都不漲,現在經濟很糟,才來調漲學費?政府的邏輯,真是很有趣,以前為了騙選票和討好企業主,該漲而不漲的,現在一古腦都說要漲了,只有薪資還是不漲。

政府的邏輯,到底怎麼來的?

從業界和政府的觀點,邏輯或許是如此:

(1) 學費、畢業後工作薪水 --> 低技術層次的企業主高興,經濟好時政府樂於撒錢補助
(2) 學費、畢業後工作薪水 --> 一般企業主覺得沒差,經濟差時政府沒錢補助不得不如此
(3) 學費、畢業後工作薪水 --> 目前只有高水準高科技的產業才負擔得起
(4) 學費、畢業後工作薪水 --> 特例,只能當做樣板,不能普遍化,不能永續經營

我的觀察和想法:

a. 目前是(1),但是經濟不好,所以政府想從(1)轉成(2)
b. 一直停滯在(1),把教育品質搞爛,學位弄得不值錢,是病態。
c. 政府想轉成(2)的真正原因是付不出錢,講甚麼其他的目標,只是攏絡學者和誆騙大眾。
d. 少數大學能有(4)的感覺,是來自於學生素質、學校名聲、地點、政府五年五百億補助。
e. 要讓產業升級,遲早必須得走(3)這條路,不能一直走(4)這條路,但是要產業出些錢。
f. 現有的問題在於(1)(4)的大學都有,相差懸殊;將來(2)(4)的差距更大。

我的意見是:

A. 政府不要想便宜行事,魚目混珠
B. 先提高教育素質,再來談提高學費
C. 廣設大學是場災難,先收拾善後再說
D. 教育部應打破學位迷思,提倡技職教育
E. 產業應該負擔人才培育的成本,請協調經濟部
F. 國立大學有資格,也應該酌量漲學費
G. 應考慮引進國外大學

我的評論:

負責高尚的教育使命的體系,從上到下充滿了銅臭味,卻忌諱談錢。長久下來,有如入鮑魚之肆,體系中人已不聞其臭。表面高尚的教育圈,其中有許多檯面下的思維和惡習。

君不見,各級中小學教育裡,從圖書教材選定採購、午餐供應、教師聘用升遷、校長任命、競賽、補習等等,幕後都是一堆的錢,基於家長望子成龍的心理,整個教育產業大賺其錢,長久身在教育產業的人,嘴巴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過的是扭曲的日子,有多少人有真正把教育搞好的心? 這個體制教出來是什麼樣的學生?

到了高等教育,情況更複雜了。教育部只管設學校、發文憑、撒經費、衝排名,是否有注重教育的本質和目標? 有些大老說了就算,是否有考量各校各地區的狀況? 長久以來,我們的高等教育是吃大鍋飯的體制,教授薪水遠較國外為低,教育部用各種方式給補助和獎勵,大家在國內搶來搶去,搞出許多問題。如何永續經營,才是教育部應該探索的重點。絕對不是因為因為財政困難,才來談提高學費,其他問題都坐視不管,這不是負責任的作法。

產業不該坐享其成,或者坐以待斃。低人才需求的產業,所需的人才,真的需要大學來培育嗎?有些企業主看不起大學生,大學生看不起一些低薪工作,根本上是供需不搭調的問題。高級人才需求的產業,需要的,是特定方面的專業人才,不是什麼都會的通才。有多少學校能夠培育這種人才?明眼人心裡有數。產業多捐些錢跟學校合作,專款專用於特定專長的學程,是目前能夠擺脫教育體制吃大鍋飯、分贓式的利用資源、造成牽絆的方式。

後話:

其實我很同情三、四年級這批現在五、六十歲當權的人,他們當初在艱難困苦的經濟環境中求生存,加上政治教條的壓迫,以現在的標準來看,能夠有多少人能在身心健康的環境中成長?到了經濟好的時候,他們似乎只知道繼續搞錢、累積財富,除了拼經濟和教導晚輩拼命賺錢,對於如何提昇教育文化,如何建立健康的社會,並沒有一套大戰略。好比一個暴發戶,靠祖先土地突然賺了一大筆錢,接下來就不知道該怎麼好好經營下去。

我想,我們接下來這幾代,能否提昇我們自己,才是未來的關鍵。指出和批判前人的錯誤,其目的在於從這些錯誤中學習,讓我們不要重蹈覆轍,並不是讓我們懷憂喪志。我們絕對還沒有到那種「衣食不足、不知榮辱」的階段,沒有必要臣服於這些居上位者的威脅利誘哄騙之下,更是不必犧牲我們這些年來難得培養出來的獨立思考和自由意志。俗語說的好:「人窮,志不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