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效能應用與安全研究室 Performance, Applications and Security Lab


我們的研究範圍很廣,從嵌入式系統、手機應用、一直到雲端計算、商務應用、資訊安全都有做。
我們的合作研究夥伴很多,包括聯發科、IBM、中研院、資策會,還有和台大、清大、交大的教授合組研發團隊
,包括高階應用處理器架構研究、虛擬化技術、異質計算、系統軟體等重要技術的研究與創新,我們很關切台灣人才與產業的未來。

2012年12月21日 星期五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晨泳之後騎車回家路上,腦海中突然浮出「Stay Hungry, Stay Foolish」這句話,原來是肚子餓了所聯想到的 :) 這些日子希望減重,一直想Stay Hungry,但說得容易,真的是不容易做到啊!我從小三不五時會做一些別人覺得奇怪不能理解的事情,或者有些莫名其妙的堅持,所以Stay Foolish這件事,好像一點一滴地在做:)

這句話如果要看字面上的解釋可以參考google到的網頁,說中譯為『求知若飢,虛心若愚』,但我認為翻譯成八股的中文,還不如不要翻譯,仔細去體會原文的意境會更為雋永。人家明明就用白話英文來表達一種對人性的洞見,何必硬要代入一種會聯想到一大堆傳統儒道文化的體裁呢?

我想分享的是,就我個人所感受到的,這句話裡的"Stay"這個字是真正的關鍵字!要如何長久stay呢?那就是功夫了,也就是所謂的修練,所謂的道。

Hungry談的是對慾念,Stay Hungry談的是對慾念的感知、控制、轉化和提昇,利用慾念去昇華個人生命的境界。

Foolish談的是生命的遊戲,Stay Foolish是設法去解脫世俗的束縛、發揮與創造屬於個人獨特的生命力。

塔羅牌裡面有張很有趣的牌,叫做The Fool,有點像撲克牌裡的Joker,但似乎更為莫測高深一點。

餓著肚子寫這些跟工作和賺錢無關的事情,也是一種hungry & foolish的行為吧?是一種修練。比對一下孟子所說的話: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講的雖然不是同一件事,但是同樣都提到 hungry & foolish。

很多時候,修練之道,古今中外是一致的,因為都是基於對人性的洞察

2012年12月19日 星期三

需要跨部會的人才培育規劃

看到這篇【曾志朗:人才培育 部會別各做各的】的感想。

我在教育部主導的人才培育白皮書規畫會議上跟他聊了一會,曾志朗講的話我很同意,問題主要是在執行面上。我對他說,教育部科員缺乏企圖心和執行力,他說這就是問題,很多人一進到公務體系,就變成那個樣子。

現在,很多問題大家早就在踢皮球,如果沒有統一跨部會的統籌負責單位,現在請一堆專家學者在各部會所辦的會議上談半天,搞得(一)專家學者要跑好幾個會議,不累嗎?(二)各部會還是沒有協調 (三)訂出來的辦法,還是各部會自己執行,(四)到最後驗收成果時,大家還是推卸責任。

我們在大學裡已經看到這個現象。教育部、國科會、經濟部最近都有一些新的提昇產業相關的計畫,還沒有協調整合,對於提計畫、審計畫、執行計畫、評鑑計畫成效來說,有不少效率上的問題。

所以我echo曾志朗講的話:其實「很多問題我們早已知道,但是沒有執行」。


應該要行政院長指派政務委員設立專責小組負責這種跨部會的任務,至少各單位的首長必須鳥他,至於各單位中實際任事的科長科員就很難說了。我在教育部人才培育白皮書規畫會議上聽到「列席」的科長科員在專家學者提供意見的同時竊竊私語,說這個不是他們單獨可以做的,那個卡在某個法規,要在目前困境中想出創新的作法的難度很高,所以這些人提出的作法大都是應付長官燃眉之急的「安全牌」:有事情可做、執行容易、沒有違法的疑慮、不會踩進別的部會的領域、有可預期的業績可交差,至於能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就以後再說了,反正到時候他們還是在,不倚賴他們來解決問題要找誰?總之,這就是我們國家機器目前的窘境,沒有執行(execution)。

這不能光怪科員,長久以來,上面的長官們一天到晚做錯誤的示範,民粹導向、不重專業、朝令夕改、不負責任,怎麼有辦法光是用喊的就讓辦事的人動起來呢?

2012年12月17日 星期一

培養有靈魂、有氣魄的新生代

父母要如何才能培養出有靈魂、有氣魄的小孩?學校要如何才能培養出有靈魂、有氣魄的學生? 國家要如何才能培養出有靈魂、有氣魄的棟樑之才?

父母、師長、首長光是用講的沒有用。身教重於言教,給年輕人一些好榜樣吧!子女會成為怎樣的人,絕大部份不是因為你為他做了什麼,而是因為你是怎樣的人。

做好一個人,是最好的教育工作。挺身出來,堅持做對的事,抗拒自己認為不對的事情,可以做下一代的好榜樣。

很多人面對不公不義的事情,會選擇忍氣吞聲,會選擇繞路,甚至會選擇站到施暴者的那一邊。這樣做很合乎人性,也許是很聰明的作法,我沒有譴責的意思。事實上,我偶爾也會這樣做。

問題是,如果你這樣做,或許你就不該期待下一代會從你身上學到靈魂和氣魄。聽到很多人盼望下一代比他們更有出息,但我從某些人身上看到的,卻是一堆的無奈。
  • 面對新的十二年國教,很多父母感到恐慌,看到大家都有補習,只好天天送小孩去補習。
  • 面對不恰當的評鑑方式,很多學校主管選擇配合上級竭力於製造業績,扭曲學術專業,罔顧教育與國家發展。
  • 面對險峻的國際情勢、兩岸關係和國內產經環境,很多政客和官員只顧著私利,完全沒有為人民謀福利的情操。
怎麼,覺得很無奈嗎?這無奈是出自於何處?是莫名的恐懼?還是真的無能為力?是已經做了卻沒有用?還是連嘗試都不敢?

舉個例子來說好了,大家都知道「智、仁、勇」是傳統中國文化中所謂的三達德。平常我在台灣社會生活中所看到的,大抵談的都是一些小智、小仁、小勇,是不是因為大家智慧不足,急功近利?是不是因為大家私心太重,無暇利他?是不是因為大家習於聽命行事了,不敢特立獨行?無論如何,我感覺到台灣的社會不大注重個人的修養,我認為我們現在的社會是弱智的,或許是因為人民缺乏修養的關係請參考我這篇「為什麼我認為我們的社會是弱智的?」。

因為我深深覺得國民教育沒做好,是目前這種弱智、沒有靈魂、沒有氣魄的社會的根源,所以現在我想來談談國民教育。

很多小孩到了七年級會適應不良,因為一下子從無憂無慮的小學,換成了每天有功課,每次段考成績都會被拿出來檢視的狀況,落差的確很大。想想三十多年前,我上國中時也算是適應不良,因為實在不知道要背那多東西、做那麼多練習來準備小考、月考、聯考,對於人生的意義在哪裡?當然,長輩說來說去萬變不離其宗:「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當時一方面有體罰,另一方面反正也沒有別的事情可以做,就姑且信之了,不然又能如何?

相對於我這個年紀的人,現在的小孩,其實有很多選項。可是我看到大多數台北市(別稱天龍國)的父母,還是要求小孩把「念好書」當成是第一優先的項目,學校則是把升學率放在第一位。有趣的是,跟我們以前不一樣,一方面不能體罰,另一方面小孩課外有很多事情可以做,這樣要如何要求小孩把「念好書」呢?我發現,大多數父母所使用的,大致上就是這三個方式:

1. 幫小孩找個好學校念,目標是進到下一階段的好學校
2. 要求老師無論如何要把小孩教好
3. 補習

所以,當校長很辛苦,有業績壓力;當老師很辛苦,有家長和校長的壓力;當補習班名師很辛苦,但是有很多錢賺。我倘若在這個時代當學生,日子還是很辛苦,因為還是搞不懂為什麼要念這麼多東西,而且我想我應該就不會認真念書,因為有很多更有趣、更值得追求的目標,不必浪費時間在提昇成績(從八十分到九十分)這件事上面。如果這個假設中的我運氣好,或許可以有比較大的機會成為現在的我想成為的我;即便運氣普通,我想也差不到哪裡去,以我從小就喜歡學習和研究的興趣,加上小學階段就已經學會的解題、推理、邏輯、自學能力,在體制外應該也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我們這個弱智社會的主流文化,把小孩的發展空間看得太小了,課程中拼命灌輸一些長大後可能會用到的東西,光是這點就大大壓縮小孩自我發展的空間。社會似乎不認為中學生有能力獨立思考,也沒有大量給予真正獨立思考的機會。有一部分人,覺得學生念書比較重要,想那麼多幹嘛?甚至覺得想越多越痛苦,這個社會的問題,裝做看不到就算了。有不少人反對學生獨立思考的行為,即便是大學生。

舉個例子,我以前很討厭國文,尤其是背書、背註釋、背作者資料。我現在很喜歡看一些國學經典,但是我一點都不感謝過去的那些要大家死背教材的作法,因為那些作法讓我對於國學經典倒足了胃口,以致於上大學之後的二十年根本不想碰。一直到我七八年前偶然的機緣,才讓我有辦法欣賞這些古人的智慧。

再舉個現在的例子,我小孩的班級家長很關心數學的教育,對於這位資深數學老師的教法有意見。我和小孩聊過,他覺得有很多同學在上課時不專心,可能是老師講課時比較枯燥,同學們不愛聽,甚至有不少同學會利用數學課時間準備下一堂其他課的考試。和現在年輕老師的教法相比,資深老師的教育方式當然比較不討喜,然而時下流行的教法是否真的比較好?我認為值得商榷。例如補習班裡的名師,很懂得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學成效好,不可否認。如果一兩科遇到學習障礙,為了跟上進度去補習,無可厚非,但是很多人什麼都補,搞到連僅剩下的一點點自我發展的空間都沒了。

我們在大學裡看到許多補習上來的同學,不大會勉強自己去學習較艱難的課程內容,甚至把學不好當作是老師的責任,這是我看到目前國民教育的通病。我不大了解為什麼現代的父母要做一些揠苗助長的事,造成教育次序的問題。在以前,讓小孩念國立大學,早點念完大學就業幫助家計,在經濟上還頗重要。但現在把小孩一路補到大學,就要花大把的補習費用,念完書之後小孩也不見得會幫助家計,為什麼很多父母還不願放手,讓小孩早點獨立?

我的疑惑似乎太多了,還好,我不是那種想越多越痛苦的人 :)

或許,父母本身修養要夠充分,才有辦法不隨波逐流,我認為關鍵還是在個人的修養。

2012年12月16日 星期日

現在社會才知道學研扭曲發展嗎?

現在主流媒體都在罵高等教育和產業脫節,就像其他教育改革一樣,我看來看去像是一場鬧劇... 我懷疑,是不是人和文化的關係...

這篇【論文、獎牌當目標 學研扭曲發展】的報導,幾乎讓我噴飯!

為什麼一堆長官和大人物好像是今天醒來才知道「大學已經走火入魔」的現象呢?誰該為這個現象負責呢?(過去八年的教育部長?)

我的同學許尚文醫師說,評鑑豈止干擾研究,醫院跟醫師護理同仁都被搞死了!

我想,該為這現象負起政治責任的人有一堆,雖然歷任總統、行政院長、國科會主委、教育部長、中研院院長等等,大部分已經被有識之士罵得體無完膚,追究還是必要的,希望未來不要重蹈覆轍。

還有更多的人,必須負起道德責任。包括歷任的校長、院長,規劃評鑑制度以及推波助瀾的人員,即使我們不去指名道姓譴責他們,在他們的心中難道不覺得愧疚吧? 不覺得愧疚的那些人,我也懶得去譴責你們了。

在這篇【缺實作能力 李家同:教授應向工程師學】報導中,李家同資政說: 「台灣的教授只會照著書上教學生,沒有實作能力,畢業生當然不受到工業界歡迎。他建議教授們多跟工程師學習,才能把技術與經驗還有理論都傳授給學生。」

教授缺乏實作能力的這件事,不只是一天兩天的事了。在國外,業界和學術界不只是互動,人員的流動也頗為頻繁。在國內,問題多了,李資政除了指導期許身陷其中的教授要立即洗心革面向下紮根之外,能幫忙解決這些問題嗎?

我個人從國外業界回國任教,想好好貢獻所學,這些年來卻被許多長官要求要想辦法「適應」國內學術環境,被朋友鼓勵要努力多寫  SCI論文升等,堅持個人風格的下場就是評鑑不過、留校查看,七年多來沒有聽見長官公開大力譴責評鑑制度... 李資政這段話如果早幾年講出來,那我舉大拇指稱讚您,但是現在才講,不是馬後砲嗎?

 不客氣講一聲,把國家搞成這樣,政府和企業裡面一大堆人,何止很多檯面上的人物應該下台,老百姓難道不必自我檢討? 如果不是上下交相賊的話,怎麼現在文化會這麼糟糕? 昨天的國家科技會議裡,施振榮講了一些反省的話(後悔當年提出「科技島」的概念),是真的反省嗎? 他還是佔著位置拿著麥克風不走,其他參加會議的人講的話有幾句被報出來呢? 完全沒有。李資政這幾年又出書又演講,動輒引發迴響和批評,可是他講歸講,請問有哪個重要問題被解決或減輕呢? 我沒有看到。

政客、名嘴、以及所謂的媒體輿論就更是等而下之,人民為什麼要眼睜睜看一大堆不入流的戲碼呢? 許多人習慣透過報紙電視新聞來了解社會狀況,這些年在不知不覺中受了多少操弄? 何不好好清算,檢驗那些領導人、以及媒體炒作出來所謂的名人、專家的歷歷言行是否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而真有智慧? 何不拒看爛媒體、拒絕讓那些譁眾取寵、言行失德、錯誤百出的人繼續佔據舞台?

突然想到,或許我們該來建立一個客觀中立的雲端平台,持續紀錄這些檯面上人物的言行,讓大眾隨時聽其言、觀其行、評其人,讓政府和媒體知道民眾真正的意見以及民眾相信誰的為人,根除政黨、財團、媒體本身炒作和偽造民意的機制。我想,現在財團染指壟斷媒體、媒體自大的狀況,正好讓我們大家來唾棄這些媒體,砍掉重練。

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資訊科技可以很容易提供一個客觀中立的雲端平台,或許這是目前台灣最迫切需要的東西。我可以想見這裏面所需要開發的一些科技,可以利用台灣的環境作為極佳的試驗場,如果連台灣的亂象都能夠解決,應該可以推展到海外。這些Domain Knowledge的價值可能比辛苦跟人家硬碰硬拚的軟硬體技術來得有價值多了... 期待真正【民主科技】的到來。

另外,這篇文章論述為什麼臨床醫師「做研究、發表SCI papers、念博士、升教授及辦理評鑑作業」反而會加速「醫療崩壞」。我認為,從資源將會嚴重短缺的觀點來看,的確是一種有趣的批判「巨塔」的角度,我雖不完全同意內文的意見,但我喜歡作者靈台清明,把個人看法條理分明論述的方式。

我個人批判SCI導向的學術評鑑制度已經很久了,打從進到台灣的學術系統到現在,快8年了。我嘗試用各種角度去檢視SCI導向的學術評鑑制度所造成的結果,除了提升學校的排名之外,真的乏善可陳,反而造成許多副作用。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台灣這麼多頭腦很好的人,卻看不到國家的高教資源,在這十多年來,就在這些莫名其妙、無可奈何聲中虛耗掉了。幕後的原因,到底是為什麼? 這是我個人好有興趣想去搞清楚的。

我之所以不完全同意做作者的意見,是因為作者的論述中經常犯了不夠精確和過度廣義化(over-generation)的通病。作者說: 「(學校和教授要通過評鑑)最快的捷徑,就是大量招收碩博士班研究生。但是產業沒有因而跟著發展起來,都沒有要聘用博士員工。」難道,「所有」產業沒有因而跟著發展起來嗎?「所有公司」都沒有要聘用博士員工嗎?答案是「否」,因為我看到一些公司有達到國際水準,也需要博士級的人才。

這個大而化之(不夠精確和過度廣義化)的通病,也是華人文化的通病,常常是政府沒有研擬好政策的根源。哪些產業比較重要,比較可能有前途?學術研究需不需要配合那些產業?這些政府可能有做初步規劃,但是在具體規劃和真正執行的時候,承辦人員往往為了方便,大而化之,胡搞一通。(這兩天青輔會出的紕漏,就是一個例子,不知道的,請自行google)。

大家都知道學術專業領域這麼多,怎麼能用單一標準(SCI)去評鑑呢?政府也知道,但就是推說沒有更好的辦法,只好找一個掌握學術權力者公認的遊戲規則,就像考試升學一樣,好像沒有一個客觀量化標準,大家就沒辦法決定孰優孰劣?後面原因很多,怕有些長官不會評鑑、怕花時間、怕不公平、怕關說... 搞了這麼多年,我們的學術界就還停滯在「考試成績」「業績數字」,而不努力去解決幕後的那些問題,我個人認為是弱智的表現。

如果無法根除這種會造成弱智現象的文化,那麼無論如何高喊提高競爭力或是學術卓越,包括製造博士和教授在內,也不過就是這個社會在多方面以威脅利誘等方式訓練出在「特定方面」生產力較高的勞工而已。悲哀的是,某些特定方面的生產力,如果對於社會沒什麼用處,搞到最後不就是一場空嗎?

2012年12月9日 星期日

為什麼我認為我們的社會是弱智的?


我感覺到,我們目前的社會,是弱智的。我個人,曾經是弱智的,現在也沒高明到哪裡去,但至少我清楚知道自己曾經是弱智的,以及弱智的原因,所謂【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一個弱智的個人或群體,無法深刻思辨,只會迷信權威和讒言;不窮究生命的意義,只會追逐慾望和臣服於權力;不能高瞻遠矚,只會自我設限在小框架裡爭功逐利和坐井觀天。

沒有搞清楚和根除弱智的病因,很難改變現況,很可能只是從一個錯誤走到另一個錯誤。現在不少人在探討問題時,不是黑的就是白的,似乎不知道甚麼是灰色,甚麼是彩色(多元價值)? 光是觀察討論問題的方式,大概可以知道這個社會開化的程度。目前政府、媒體、民眾看事情都非常兩極化,不是對就是錯、不是藍就是綠、不是統就是獨,不是好就是壞,能說不弱智嗎?

我們社會尊重與重視多元價值嗎? 我不認為有,教育就是最好的例子。從中學開始,學生只有兩種: 好學生和壞學生,評量標準只有一個: 考試成績,教育目標也只有一個: 提高成績,其他的東西都只是口號,不被重視。在這個弱智的系統裡,像軍隊一樣,只有長官重視的指標,才是真正重要的,多元價值是做給外人看的。

有人會說台灣社會很【多元】啊? 我想,很多所謂的多元,實質上是分裂,並非我所樂見的那種彼此尊重且能夠互相交流激盪醞釀出新氣象的多元文化。在目前的分裂文化裡,我看到的是次文化中的【自我感覺良好】和【打壓異己】,以至於次文化族群間彼此的不信任。看看最近發生的新聞,有哪一件事情在族群之間是能夠好好溝通協調的?

弱智化的社會,是封建社會諸多教條和所謂的倫理的遺毒。這些教條,讓封建社會的人民不需要想太多,方便君王統治國家。我們雖然已經建立民主國家百年多了,許多遺毒和教條還存在社會中。威權雖已遠離,但政府和媒體仍然在弱智化民眾,只是人民的角色,由昔日的農奴變成今天的工奴罷了。

如果民眾甘願被弱智化,只聽得進特定名人講的話,那社會大概就會停留在這個層次。所謂【要拚才會贏】,大家要拚的,不只是跟人家比吃苦耐勞,真正要拚的,是去提升人民文化和智慧的境界,擺脫目前的弱智環境。

歡迎提供具體作法與建議。我想到的一些作法舉例如下:

- 拒看弱智的媒體,除非有意識地當作是娛樂消遣
- 逐一檢視、闡明與過濾文化中的教條
- 培養蒐集正確資料的能力
- 培養判斷分析的邏輯能力
- 培養吸收理解其他文化的胸襟與能力
- 運用思辨能力理性陳述個人意見與參與公共討論
- 多與良師益友交換意見

身體力行,活到老學到老。

為人師長者,多多啟發年輕人,給他們機會去思考,而不是看不慣他們的做法想法,動輒就跳出來批評他們,告訴他們該做甚麼。父母擔憂子女的前途是天經地義,但是不去注重獨立思考,只要求子女成績表現,甚至竭盡心思幫他們把道路和方向都安排好好的,是下一代弱智化的源頭。

難是難,【雖千萬人吾往矣】,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古文,有沒有那個氣魄在生活中去實現? 以下這段狄更斯的名言,很多人都讀過,但是否能體驗其中的深意? 「那是最好的時代,那是最壞的時代;那是智慧的時代,那是愚昧的時代;那是信仰的時代,那是懷疑的時代;那是光明的時季,那是黑暗的時季;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絕望的冬天;我們的前途有著一切,我們的前途什麼也沒有;我們全都在直奔天堂,我們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佛曾說在太安逸的地方成不了佛,反倒是在我們這個苦難不斷的娑婆世界才是修練成佛的絕佳地點,參不參得透其中玄機?

2012年12月3日 星期一

略談科技創新與發展


綜合這幾天所見所聞的心得。

朱敬一:科技創新 3箭齊發
http://m.udn.com/xhtml/HistoryArt?articleid=3065947
國科會主委朱敬一昨(28)日表示,台灣科技業尋求創新要符合「市場第1名、破壞性創新、企業規模大」3個特性...

什麼是「破壞性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這是當今普遍在商業和科技評論上用來形容科技界重要技術進步的名詞。

參考 http://en.wikipedia.org/wiki/Disruptive_innovation:
"The term is used in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literature to describe innovations that improve a product or service in ways that the market does not expect, typically first by designing for a different set of consumers in the new market and later by lowering prices in the existing market".

這是個很有趣的定義,但問題來了,既然disruptive innovation是market does not expect,那光是靠業界本身市場主流派人士是根本看不到的。所以朱主委用心良苦,但是如果業界和政府做科技研發的本位心態不改,談了半天還是白搭。

要有disruptive innovation的話,要靠一些獨具慧眼、有熱情、有能力、有毅力的怪才,長期耕耘他們有興趣但是主流派覺得賺不了錢的領域,絕對不是某個組織說要做馬上就能夠有感覺的台灣在世界disruptive innovation的舞台上,一向扮演的是後來者,"later by lowering prices in the existing market"角色也很重要,但目前逐漸被中國大陸所取代。

台灣要做破壞性創新,要先去除短視近利的心態,否則一大堆人都跑來誆你跟你騙錢。我們實驗室有一些有可能產生disruptive innovation的研究,但廠商聽到時只關心是否馬上可以用來賺錢,國科會只關心發了多少論文、技轉金額多少,就連孔祥重院士覺得做得還不錯的研究計畫都不願意長期支持,台灣的大環境還沒有準備好,朱敬一主委要推動改革的地方還很多呢。

軟體產業很適合搞破壞性創新和持續性創新,但是國人短視近利的心態,到目前為止連扎根都扎不穩,根本還談不上有什麼真正重要的創新。

張善政說台灣不會做複雜軟體,我很同意。我看過國外怎麼研發複雜軟體和系統,我知道國內為什麼做不出來。國內幾個單位搞雲端,當做人才培育的搖籃還可以,在短期間之內很難真正搞出什麼名堂;慣於硬體代工的業界,整體在軟體方面既不重視也沒有遠見,不然「資訊系」早就應該跟隨國外的趨勢水漲船高。以在下之見,在國內至少應該與電機系平起平坐,但一般長輩在沒有看到軟體產業大賺其錢之前,大部分還是不敢鼓勵學子把資訊擺在電機之前。

要想做好複雜軟體,最好先能夠搞懂複雜的系統;要搞懂複雜的系統之前,最好先搞清楚現有的複雜系統是如何建立的。實際系統的運作,即便是單機,都遠比作業系統所涵蓋的基礎軟體系統架構和計算機結構介紹的基礎硬體系統架構來得複雜許多,即便修過高等作業系統和高等計算機結構,還是差很遠,沒有多年的實務經驗是很難搞清楚的。所以光靠學校努力是不夠的,要有像樣的業界,還要有緊密的產學互動,還要有足夠的時間,才會產生會做複雜軟體的高階人才

台灣究竟能不能做複雜軟體和系統呢?我認為可以,但是要全力以赴,不然半調子的東西是沒有人要用的。如果政府和業界到現在還搞不清楚要怎麼有效推動軟體產業,產學界在推動的時候還是沒有搞清楚努力的方向,還是以分享資源的方式在玩,我覺得前途堪慮,不如把錢省下來,免得浪費民脂民膏。最近駁回了幾個業界申請政府研究經費補助案,就有這樣的感覺。

有長官提到資訊系本科生畢業竟然不會寫程式,我想應該是特例,我覺得影響不大。我比較擔心的是「得少為足」,有不少本科生以為自己夠厲害,其實還差很遠。這幾天跟幾位長官出國參加MICRO-45,看到國外的狀況,聊到國內學生的學習態度。我一向不認為社會苛責學生的態度是正確的,因為社會沒有給年輕人良好的環境和示範,但是學生或許該有自求多福的覺悟。我年紀也有一把了,經常都還在學習,惟恐不懂最近的新技術,深怕教給學生的是舊的技術;反倒是一堆同學讀書做研究非常被動,不然就只在乎成績、名次、學位,似乎不知道這年頭學位值不了多少錢,做人態度和做事能力比較重要。

參加MICRO-45感想:國外現在有很多優秀的研究團隊,包括學生和工程師,願意花時間研發模擬器和效能分析工具,例如MARSSx86, GPGPUsim, GEM5, QEMU, Multi2sim,... 有些模擬器和效能分析工具越做越複雜,應該歸類為複雜軟體系統研究,把這些東西搞清楚、會使用來做研究、甚至能改進這些東西,就是不錯的訓練。這是我們實驗室這五年一直在做的東西,也是我們在教學和研究能夠帶給同學一些幫助的地方,但是同學本身要願意學,而且肯不厭其煩努力學,不然老師講破嘴也沒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