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效能應用與安全研究室 Performance, Applications and Security Lab


我們的研究範圍很廣,從嵌入式系統、手機應用、一直到雲端計算、商務應用、資訊安全都有做。
我們的合作研究夥伴很多,包括聯發科、IBM、中研院、資策會,還有和台大、清大、交大的教授合組研發團隊
,包括高階應用處理器架構研究、虛擬化技術、異質計算、系統軟體等重要技術的研究與創新,我們很關切台灣人才與產業的未來。

2013年2月22日 星期五

教材少一點比較好?

開學週,跟這學期修課的學生說:「今年不想把課程教得太硬,打算著重在觀念的闡揚和應用的發展,希望教學效果會比較好。」

每次教授們聚在一起,以大家自身國外的經驗來設計課程,以國內有限的資源想辦法提昇研究水準,面對的是所謂「有下滑的跡象」的學生程度,尤其是教系統的教授們,不少人覺得願意吃苦學東西的學生太少,教得好累!

仔細檢視我們所開的課程和所處環境,我感覺我們往往嘗試在一個學期內教太多的東西了,尤其是一些比較硬的系統課程。「計算機結構」就是一個例子,大學部「計算機結構」教的東西,比十多年前研究所「高等計算機結構」的東西還多... 有些同學一定覺得教那麼多幹什麼,都不知道要怎麼用!

前一陣子,我想到自己所受的填鴨式教育,寫了這篇感想『台灣的教育扼殺了我對於社會學科的興趣』(http://hungsh-ntucsie.blogspot.tw/2013/02/fb-xx.html)。
可是換個角度來想,是否有很多人覺得台灣的教育扼殺了他們對於自然理工學科的興趣呢?

頗有這個可能。

他們或許不好意思大聲叫,因為可能在很多人的觀念裡,數學、理化不好,會被類化成「笨蛋」。但是,當每年都有不少高中生在世界數學競賽名列前茅的同時,這些培養出優等生的教材,對一般學生來說,是不是太多了?

面對一大堆教材,有多少學生能游刃有餘,思考老師所沒教的東西呢?

國外的教材,有些放進一大堆東西,但是會在前言裡會建議授課老師可以選擇性地教哪些章節。裡面附上的範例或是證明,是幫助學生了解課程重點用的,不是為了出題考試用的。但是,我們拿過來當課本,想保送研究所的學生要拼成績,將來要考研究所的學生,拿課本來準備本校和外校研究所考試,老師好像不仔細教完全本都不行?

研究所課程遇到的問題不同,第一是老師想教深的東西,第二是學生的程度和背景不同。我們的平行與分散式程式設計這們課,之前一個學期想要教完五種平行程式語言(PThreads, OpenMP, MPI, CUDA, MapReduce),有些學生應該是學得頗辛苦。

做我們長輩的,往往習慣於壓迫自己和小輩。我聽過好幾位長輩說,房子是苦出來的,文章是逼出來的。我們可能認為學生雖然學得辛苦,他們的收穫應該也大。但真的如此嗎?

我還沒有定論。

所以我今年要換的方式上課。或許,沒有學到完整的高段技術而後來還是能成為專家學者的人,並不會比較少,因為他們本來就有那個能力自學;同時,希望被繁重課程扼殺興趣的人會變少,而因為清楚了解特定技術的觀念和應用而對此產生興趣的人會變多。

我想,為了提高學生對於「電腦系統工程」課程的興趣,值得一試。課程內容教少點,引導學生多思考基本觀念和應用。

今天跟大學部專題同學討論時,我帶著一點平常心的態度說: 「去年有好幾位同學遇到一些生崖上的問題來找我聊,我自己也常常想要思考出一條好的途徑。例如打包票說,學好這個東西,保證你今後二十年都不用擔心工作的問題...

可是憑良心說,我也怕看不準阿!台灣的大環境在轉捩點,誰真的知道以後會怎樣呢?

所以呢,我想想,與其直接定義一個專題給你們,告訴你們每一個人要學什麼要做什麼,不如我們一起來探索一些新東西,例如說big data有哪些好的新的應用,每想到一個,我們就來討論一下這個能不能做、怎麼做,更重要的是做好之後有沒有impact。

希望這樣一來,以後你們在面對不斷大幅變動的環境時,有辦法深謀遠慮、謀定而後動。」

要談創意的話,當老師的,當學生的,或許都該多花時間想想,偶爾也許該探頭看看是否有「鴻鵠」將至 :) 在今天這種環境,沒有人什麼都知道、什麼都會,也很難說未來會如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