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效能應用與安全研究室 Performance, Applications and Security Lab


我們的研究範圍很廣,從嵌入式系統、手機應用、一直到雲端計算、商務應用、資訊安全都有做。
我們的合作研究夥伴很多,包括聯發科、IBM、中研院、資策會,還有和台大、清大、交大的教授合組研發團隊
,包括高階應用處理器架構研究、虛擬化技術、異質計算、系統軟體等重要技術的研究與創新,我們很關切台灣人才與產業的未來。

2014年11月22日 星期六

聰明、用功、勤勞、目標

幾天前我的大學同學來找我聊「創投」,我們很多理念相近,相談甚歡。同學早先做的是「晶片設計」的工作,後來把握機會轉到投資他們公司的創投機構,做起創投的工作,開闢另一片天空。

人聰明又肯用功,即便中年轉業,假以時日,也能得心應手。

台灣的教育,往往過度強調勤勞,目標不是自己訂的,是師長和體制訂的,然而勤勞未必是用功,目標未必適性,因此而折煞多少人才?

當年我們考上台大電機系的同窗們,在填志願之前,不知道有幾個人知道電機系在搞什麼?我更懷疑有幾個人對電機系滿懷興趣的?是越念越有興趣,還是越念越沒興趣?

我就是當年少數對電機和資訊極有熱情的學生,可能也是少數到現在還保有熱情的中年人 :)

鄭文燦,目前的桃園市長候選人,當年考上電機系,曾經是我們大一的同學,還擔任過班代,很快就嶄露頭角。他決定轉念社會系,在當時是許多人不解的選擇,但如今看來應該是個很正確的決定,至少對他個人來說是如此。

還有什麼比「到了五十歲,能夠從事自己有興趣的志業」還要重要的呢?

你說「生存議題」 -- 總得先餵飽肚子吧?對於第一志願的學生,為什麼要如此在意生存議題?

我們那屆的同學,後來轉念經濟、管理、金融、物理、醫學、教育的都有,甚至還有跑去日本料理店當學徒的,似乎都混的很好的。你說學位重不重要?我認為不是很重要,至少對這些「聰明」又知道如何「用功」的人來說是如此。幾年前的25週年同學會時,看到大家似乎都頗快樂從事自己有興趣的志業的。

另一方面,我看到不少「勤勞」而有「目標」的人,很辛苦地為了達成「當大官」「賺大錢」「買豪宅」「開名車」等等世俗價值的目標,終日汲汲營營忙於許多勞務。我並不否認這些世俗價值,也認為這些人中有許多很了不起的人,但是傳統老是拿「聖賢」「偉人」做樣板的教育文化,也造就了許多「東施效顰」或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悲劇。

我說勤勞未必是用功,你能細辨個中差異嗎?所謂的「功」,指的是功用、功效、功績,不是光靠勤勞就能做到。首先要「練功」,才知道怎麼樣做事會有功效。同時要明瞭和體會這個「功」的意義,這個「功」才會內化到個人的生活和生命之中,才會讓人生發光發熱。

我想,如果當年那些不見得對「電機」有興趣的系友們,及早找到他們真正的興趣,念他們有興趣的科系,能夠在社會的許多領域上發光發熱,總體來說,應該會比集中在同一熱門領域,對於國家的貢獻要大。

現在的國民教育在內容上,比以前好多了。我們有更多的機會引導我們的學子們去學習「思辨」,然而極端重視考試成績、或是恐慌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師長們,往往成為學生追尋自我的障礙。

談到教育,我昨天應龍門國中校長的邀請,去龍門與校長和各處室主任聊「校園資訊化」和「資訊教育」。我想,體制內的教育人士,尤其是一個升學狀況極佳的明星學校,有心吸取體制外的一些新想法,是很好的事情。

社會要進步,絕對不是讓人民爭先恐後、為生存議題焦慮而短視近利。我想大家已經體認到傳統教育的一些盲點以及跟上國際腳步的迫切性,培養新一代思辨而不隨便的習慣、自學的能力,是我希望能帶進教育的目標。

2014年11月20日 星期四

選擇做好人還是選邊站?

由於家庭背景,我常常看到一些忠黨愛國的長輩,一輩子努力奉獻,沒得過國民黨特別的好處,沒有盼望大富大貴,只希望社會祥和、政治穩定、經濟發展。這些人很多都是很好的人,或許「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他們最大的心願。

我特別為某些長輩抱屈的,是無論在近年來看了多少荒腔走板的作為,還是含淚投給他們追隨了一輩子的黨,因為他們不相信另外那個黨,但是「死於安樂」的心願,恐怕越來越遠。

同樣的故事,也可以在綠的那一方找到不少,談到當年的白色恐怖,能夠原諒和相信當年迫害親人的政黨的人有多少?

然而,我選擇相信台灣這塊土地上人民的良善,不然我不會選擇在十年前舉家搬回台灣。但這十年所看到的藍綠惡鬥,權力和財富令人腐化之迅速和深入,連教育文化也沈淪了,是我特別感到悲哀的事情,因為到頭來大多數良善的人民都是輸家。

前天晚上剛好看到一支我很喜歡的老電影「Crimson Tide」,敘述在美國核子彈道飛彈潛艇上正副主官爭論要不要發射核子飛彈來保家衛國的故事,有句很經典的話:「在核子戰爭的世界裡,沒有人是贏家」。

有飛彈在手上,有貌似正當的理由(因為對方可能會先攻擊),甚至是長官的命令,要你發射飛彈,這時候「按下發射鈕」是容易的選擇,而另一方面,為了找尋最好的結果,寧可被看成是懦夫,不到最後一刻不出手,是比較難的選擇。

如果在這個社會上一定要選邊站,看到自己這邊打了對方一記耳光,心裡面就爽了一下,看到自己支持的人被打臉了,就想著如何裝做不在意,再伺機打回去,那政治運作只會越來越糟糕。

因此,我從來不想參與現今任何政黨中結黨營私的事務,但並非不關心。我把分析所見所聞的心得盡可能客觀分享出來,有興趣的人,不分藍綠橘紅黃,想拿去參考也好,嗤之以鼻也罷,反正我不想依附政黨生存發展,一方面不需要討好政黨,一方面除非政黨先放狗亂咬我,我才會用力打回去 -- 這大概是我自己在這個時代能勉力而為的生存之道。

2014年11月19日 星期三

教育部開始自我檢討了嗎?

從網路上看到教育部在2014-10-23發出一份公文給個公私立大學校院:「為避免國內部分大學因過度重視研究量化指標,對校內研究與教學品質產生負面影響,請各校檢討並配合辦理事項」(
https://www.dropbox.com/s/46etd6xwxnboyg8/20141028045047001.pdf?dl=0)

被檢討了這麼久,教育部終於開始有點實質的動作。公文中的四個重點,等於是承認當前的問題嚴重得不得了,當然問題的始作俑者也是教育部,所以解鈴還須繫鈴人,所以公文中說:

1. 避免僅以研究論文發表篇數作為獎勵與否的唯一依據。
2. 避免偏重以論文發表作為畢業條件。
3. 避免以單一研究量化指標作為升等指標及門檻。
4. 避免以單一量化之研究成果據以評鑑教師之表現。

這些年來,這些單一標準,荼毒了多少心靈、浪費了多少人力、滋養出多少學閥和敗類?

很多人覺得食安問題很嚴重,對那些官商勾結的情事覺得可怕、可恨,但似乎不覺得我們的教育文化的問題更嚴重百倍!

工業用油、水溝油吃進肚子裡,對生理健康不好,但是台灣的教育文化這些年怎麼改都改不好,整個社會的心理病了,對未來的影響更大!原因就是社會這些年來被目光狹隘、師心自用的政客和學閥掌握教育文化的資源,作為其各自政治訴求和獲得利益的工具。在這種情況下,會做得好教育才是奇蹟。

如今雖然教育部開始要求不得採用單一指標,但各大學校院是否會照辦?可能還要等上好一陣子吧。大家如果去看看過去幾年教育部答覆立委質詢的文字,可以看到教育部一直採用「各校都訂有多元指標」等說法,都已經做了推托的示範。

「偏重單一指標」這件事,原本就是「不成文規定」。只要教育部本身一直用「世界大學排名」來要求大學,那大學就得想盡辦法來衝論文數量,如何避免?教育部自已先下詔罪己,「避免以世界大學排名作為評鑑大學的單一指標」做起吧!

2014年11月18日 星期二

越唸越魯?

清大彭明輝教授說:「還想在台灣工作就別唸國內博士,你只會越唸越魯」
http://buzzorange.com/2014/11/18/do-not-get-a-phd/

我跟彭教授的觀點有些不同,但是說的是同一件事,讀者請自行斟酌。

的確有的學生會越唸越魯,但我必須說,會越唸越魯的學生,無論出國與否,大部分還是魯。因為這是從小學到大學的教育文化所造成的,到了研究所階段,人格大致已經決定,很難改的。很魯的學生,到國外很難拿到博士,而很想在國內拿博士的話,還是有管道的,所以就結果來看,似乎是越唸越魯,但可能也是倒果為因。

不想魯的學生,不遂波逐流的學生,即便是在台大,其實也不見得很多。今天研究所推甄放榜了,看到有些人在討論版上打聽要跟那位教授做研究比較好,但是看到討論的內容時,有哭笑不得的感覺:搞清楚未來出路,知道自己想學什麼,而且願意認真去看教授的資料,有能力區辨老師的風格的人並不多,反倒是道聽塗說、一知半解、願意把自己的未來交給陌生的網友和學長的人,多到令我驚訝。

我個人是相信,不魯的學生,在國內也可以修成正果,並非一定得出國。當然彭教授講到的學術亂象,我很同意,也常常在批判,因此同學們在國內找指導教授時要張大眼睛慎選,而且時代變得很快,訊息要時常更新。

這些事難道國外就沒有嗎?當然有,只是國外那些魯的學生,往往很快就被刷下去了。因此重點在於學生必須懂得為自己負責,願意追求良善,否則牛牽到哪裡還是一頭牛,「魯」行難改。

2014年11月12日 星期三

追求快樂人生的工程師

這兩天和Dr. Sani Nassif一起在很多事情上聊得很愉快。Sani的專長是「晶片設計」,之前在Bell Lab和IBM Research工作了大半輩子,幾年開始尋找一些「真正有趣」的研究題目來做,於是開始與醫療機構共同研究癌症治療,2012年與我們合作研究如何用異質計算系統加速質子治療( Proton Therapy),去年他離開IBM,自己開公司,對人生有了更進階的體悟。

讓Sani離開IBM的最後一根稻草,是IBM的律師,堅持不讓IBM的軟體用於治療「還活著」的病人,怕損失大筆金錢在醫療訴訟上。於是他自己開公司,繼續做研究。大公司基於利益和風險考量,有很多不能做、不敢做的事,但有能力者為了理念,為了做可以讓自己快樂的事,可以跳出來做這些事。

經費和合作夥伴呢?沒問題!一個被IBM封為Master Inventor的人物,要錢來做研究,哪有什麼問題,想當合作夥伴的多的是。昨天(週二)他與台大楊泮池校長相談甚歡,規劃明年來開一整天的研討會。扎實的研究,內行人一看就懂,有價值的東西,大家都想要,何需精打細算?在尊重專業的國度裡,工程師有很大的發揮空間。

試想,適志愜意的工程學者和工程師,國內有多少?學界搞的東西有價值嗎?願意十年磨一劍做學術,而不是十年寒窗求官位嗎?在學術界待二十年,研發能力是越來越厲害,還是只剩一張嘴?想開公司,人家會理你嗎?業界培養得出深度跨領域的人才嗎?願意長期支持有深度的研究嗎?以上在以前的台灣不被認為是問題,但現在都是問題。

Sani在週一見到我時,劈頭就問,你最近有寫程式(coding)嗎?用什麼程式語言寫?這像是禪宗在提話頭、打機鋒,但對話細節就不足為外人道。他說他現在每天要寫三個小時的程式,一方面為了工作,一方面樂趣良多。我之前時跟大家提過一句標語:「改變世界最快的方法,就是寫程式」,我跟他說我在提倡程式教育,而且要提倡這些,必須由教授自身做起。

我邀請他來我的場子演講,希望讓學生受惠。我認為,真正務實的國際化,不是請一堆大師來演講一些偉大卻對學生來說是遙不可及的研究成果,也不是校際之間彼此建立所謂的姊妹校、教授組團互訪的形式化的績效。學校「國際化」的主體應該是「學生」:我們如何讓許多學生有更多的機會直接感受外國的學術、文化,乃至於有那個見識、雄心、氣度去思考如何走出這個在很多方面還是頗封閉的島嶼,去開創自己和國家的未來。這些不是找些人來,或是出國遊歷幾週,膚淺地在形式上「交流」就行的。

Sani很親切、幽默、風趣,週一到我的「系統專題研究」課上講的題目是「ESL 2.0」(新一代的電子系統層級設計方法),不用專業語言,也能讓不懂晶片設計的學生有所收穫。他點出傳統的晶片設計已是夕陽工業,當前ESL的重點在於系統軟硬體統合設計(System-Level Hardware/Software Codesign),這點正好與我們的看法一致。

Sani週二講的題目更絕了,是「如何追求快樂」。他不用教條式的說法,只是告訴學生們可以多想想自己所學習的東西,到底有什麼意義和價值?拿到博士之後,才知道所學的東西裡面能夠拿出來用的有多麼的少,但往後的日子那麼長,該如何去學習?工程研究的價值是什麼?該如何區辨「研究」和「發展」?你要怎麼告訴你的祖母,讓他明白你的研究有什麼意義和價值?

他說真正懂得做工程研究的人,懂得提出「關鍵問題」,而非針對問題提出解答。我很同意這樣的觀點,敘述的正是我們在業界文化和一般工程師身上常見的問題:大家各憑本事、絞盡腦汁、不眠不休地去解決老闆交代的問題,卻很少去思考問題的意義性,或是提出好問題。而一些工程師一旦被「提拔」到管理階層之後,觀點全然換了,慢慢不去碰技術了,不容易從工程角度去經營研究和提昇產品水準。

我想,在國內許多人依然緬懷過去晶片設計業的榮光,抱持硬體掛帥的思維的時候,我實在很希望他們多看看未來,想想如何轉型。美國業界和學界早就看到晶片設計業的夕陽西下,IBM這麼大的公司,還是每隔幾年要轉型,江山輩有才人出,只要人才不斷會自我學習,一家公司倒了,反而造就多家公司的新生,怕什麼呢?

尤其是學生,不要只顧著眼前的利益,也不要有那種「覺得拿到學位就不必再學習了」的錯誤觀念。不要笑,我們很多人,包括我自己當年,也被這些錯誤觀念所誤。要明白傳統教育所包藏的禍心:讀書為考試,考試為功名,功名為利祿。搞到後來,沒錢的人不高興,有錢的人就真的高興嗎?

作為研究生,做有意義的研究,應該是件快樂的事。如果不快樂的話,或許該趁還來得及的時候,研究一下如何追求快樂人生。你我的人生不同,我不能告訴你如何做,所以這是每個人自己的研究課題。工程、數理、哲學、宗教,是輔助研究的知識和工具;財富、名位、德行,頂多只是研究的資糧;心性和氣質,是研究者的境界,但非究竟。快樂是什麼?是人生中最關鍵的研究議題。

2014年11月6日 星期四

回答台大系友找工作的問題

有位台大的系友寫信問我一些問題,我想這些問題也是很多年輕朋友會問的,不妨在此拋磚引玉討論一下。

來信上說:

教授您好, 我是(某)老師之前的博士班學生(某某),最近被(某公司)CTO的主管看上要來挖我,稍微在非正式場合聊了一下,但是他提供的資訊讓我覺得有些疑問。之前拜讀過你這篇文章(http://hungsh-ntucsie.blogspot.tw/2013/08/blog-post_14.html),有提到相關資訊,所以來向你請教一下:
1. 他說這個team比較偏中程研發, project是開會決定的, 這樣子過去需要「通才」才能夠因應不同project?
2. 這個team的工時真的是朝九晚七嗎? 該不會平常這樣, 但是50%時間都在趕project要加班加到死
3. 他說年薪上看200w有可能嗎? 我所知這種比較不操的team應該分紅很少才對
4. 有在裡面的學長同學的聯絡方式嗎? 我想請教一些更細部的問題

我的回信:

Dear (某某):

CTO 一般是比較不操的(以某公司的標準),所以朝九晚七是可能的。但朝九晚七,對外商公司來說,算是操的。

偏中程研發的好處是比較不會限制眼界,但是怎麼對公司有貢獻的部份,就必須一肩扛起比較多的責任。也許開會時,你有多機會表達自己的意向,讓計畫 朝向自己矚目的方向,或者是贊同他人的意見,趁機會學習別人的東西,無論如何,學習的機會,至少就廣度而言,應該比在產品發展部門多不少。

年薪有沒有200W,那我就不敢說了。是否比較操的團隊,對公司較有價值,分紅較多?這不一定。如果做出來的產品不佳,怎麼好意思分紅呢?在 CTO的話,做的是中期的發展,比較難計算貢獻值,但多少得分一杯羹。公司好的時候,還是會分得不錯的,不用擔心。

我一向認為,對於技術有熱情的人,應該在工作的內容上,看得前瞻、長遠一些。尤其是受過高等教育訓練的台大同學們,在資質上都很優秀了,只要願意持續學習,應該不用怕將來技不如人。當然,如果對技術不甚感興趣,將來想轉管理職,那可能要多涉獵一些商務和管理的知識,或者在實務工作上有所斬獲,能夠帶領團隊建立戰功則更佳,或是在CTO提供正確的對策讓上屬賞識也行。

至於最後那個問題,麻煩您自己找一找。人脈,應該是平常需要去建立的,需要的時候才能派上用場,請試著去找。您的指導老師和實驗室應該也有管道的。

謝謝!

士灝

p.s. 我個人最反對的是為了短線的賺錢,讓自己被操到腦袋鈍掉、身體壞掉,等於是把未來的發展機會消磨掉。業界這種情況還不少,請您多當心、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