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效能應用與安全研究室 Performance, Applications and Security Lab


我們的研究範圍很廣,從嵌入式系統、手機應用、一直到雲端計算、商務應用、資訊安全都有做。
我們的合作研究夥伴很多,包括聯發科、IBM、中研院、資策會,還有和台大、清大、交大的教授合組研發團隊
,包括高階應用處理器架構研究、虛擬化技術、異質計算、系統軟體等重要技術的研究與創新,我們很關切台灣人才與產業的未來。

2015年6月20日 星期六

中肯又有見地的文章

沒試過可能不知道,對於作家來說,要寫一篇中肯又有見地的網路文章有多難,因為抒發第一個浮上心頭的感覺,通常是件很愉快的事,何必想太多呢?

寫一篇好的中肯的文章要花很多心力,又要分析比對正反的說法,又要提出個人的洞見,但試問台灣有多少的讀者想要看中肯的文章啊?很多粉絲眾多的作家或是政客,靠身分、靠話術、靠臉蛋、走時尚、走火辣、走偏鋒、唱高調、唱本土調、唱衰台灣,靠著這些包裝術就有機會吸引那些每天工作累爆無法深思的讀者,何不吃力不討好想走中肯路線呢?

印象中,沒有幾個人氣作家走的是中肯路線。大部分人找到擅長的寫作路線和粉絲群,就一路經營下去,像是經營一個品牌。三不五時得出來針對時下熱門議題發表意見,才能維續人氣和點閱數。但我往往覺得很可惜的是,一旦走向品牌化,作者就不作者了,粉絲看到的也不過是自我的意識,透過所謂的作者的加工,反射回來的結果 -- 而這些受限於品牌路線的交互作用,也進一步限縮的作者和粉絲的可能性。

英語中有句話:You are what you eat (人如其食),雖然打趣,卻不無道理。而文章既然是精神食糧,所以每天讀了那些文章,自然也耳濡目染,成為思想的一部分。在食物都需要講究出產地、伴隨履歷的今天,大家在精神食糧上,是否善於選擇?

我有點懷念那個靠著報章雜誌傳播,每天沒有幾篇新文章可讀的舊時代,那個時代的作家,可以慢慢筆耕,寫出含蓄雋永的文章。我們上週日朋友聚會,聽寫得一手好字的吳鳴兄講解書法之道,他嘆道,沒有十年功,連筆都拿不好,可是某些名人,靠著粉絲眾多,才學沒多久就出書大談書法之道,簡直是仗勢欺人。

我又聯想到「人一生中不是自欺、欺人、就是被人欺」這句話。在今天和未來的資訊時代,精神上的自欺、欺人、被人欺,或許會比在物質世界上更加深刻、卻又更微妙和難以逃避。那麼,要如何親近資訊和物質世界中的善知識呢?是我時常在思考的議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