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效能應用與安全研究室 Performance, Applications and Security Lab


我們的研究範圍很廣,從嵌入式系統、手機應用、一直到雲端計算、商務應用、資訊安全都有做。
我們的合作研究夥伴很多,包括聯發科、IBM、中研院、資策會,還有和台大、清大、交大的教授合組研發團隊
,包括高階應用處理器架構研究、虛擬化技術、異質計算、系統軟體等重要技術的研究與創新,我們很關切台灣人才與產業的未來。

2015年7月21日 星期二

時下「物聯網」「穿戴式裝置」類的參賽作品

剛剛花了不少時間看完了上百件「物聯網」「穿戴式裝置」類的參賽作品企劃書,我有點感想。或許會刺激到某些朋友,但是我覺得有些問題是圈內的朋友們應該正視的,所以還是講一下,請大家不要用負面看待。

首先,我很高興看到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創客(Maker)和創業(Startup)的行列,但我也必須強調,創客和創業的門檻正在快速提昇當中,所以跟不上時代的、創意不足的、技術成分低的,越來越難獲得評審的青睞。

今天,我看到一大堆作品像是在搞文創,用一大堆的文字堆砌出想像中美好的願景,但是過度的吹噓,反而讓人覺得華而不實。我想,或許近年在校園中興起的創意創業競賽,固然讓學生開始動腦筋思考,但是有時也造成以包裝和話術取勝的副作用,因此原本應該是著重技術和創意的競賽,也成為作文競賽,而充斥著缺乏根據、天馬行空的想像。

翻來覆去,十之八九的參賽者,構想不外乎這些:智慧型家電、電錶、門鎖、手環、環境監控、盆栽、魚缸、藥罐、寵物餵食器、腳踏車用品、老人跌倒偵測器、失物搜尋、手勢遙控,都是老得不得了的題目。

有些企劃書乾脆把想得到的感測器全部放進去了,包括GPS、加速度感測器、腦波感測器、肌電流感測器、溫度計、濕度計、心跳計、一氧化碳偵測器、二氧化碳偵測器、相機、麥克風,然後說要開發厲害的演算法,或是利用雲端巨量資料分析來做出超智慧的應用,活像是某些建設公司賣「雲端巨量資料智慧住宅」的企劃案。

當然,好的作品也有,但好的創意往往來自於參賽者對其周遭環境的深刻觀察,好的設計往往來自於扎實的訓練和長期的實務經驗,不是東拼西湊的大雜燴就行的。

我想對參賽者說,請務實一點考慮產品的價值、研發時程、系統的運算能力、能源消耗、產品的成本,同時多看一些前人的作品以及研究一下群眾募資平台(例如Kickstarter)上的成功與失敗的案例。有些東西,拿來玩玩可以;精美的包裝,唬唬外行人可以,甚至運氣好還可以得獎。但如果真的想創業的話,最好還是要能夠別出心裁,或是有硬功夫為基底,不要自欺欺人。

我也想跟主辦單位說,請不要再用那種「今年參賽隊伍數要比去年成長20%」的KPI思維來辦比賽了,應該重質不重量,否則不只浪費大家時間,還會失去辦比賽的意義。

以上講的情況,並不是專門針對特定的比賽,而是很多比賽共通的問題,所以在此分享我的感想。

p.s. 學生在學校要怎麼對周遭環境的深刻觀察,如何得到扎實的訓練和長期的實務經驗呢? 除了早點開始充實自己之外,加入社團、結交同好、接觸創業人士、尋找指導老師、參與產學合作計畫,都可能有幫助,但創業絕非易事,要學的東西很多,最好不要好高鶩遠、眼高手低、急功近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