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效能應用與安全研究室 Performance, Applications and Security Lab


我們的研究範圍很廣,從嵌入式系統、手機應用、一直到雲端計算、商務應用、資訊安全都有做。
我們的合作研究夥伴很多,包括聯發科、IBM、中研院、資策會,還有和台大、清大、交大的教授合組研發團隊
,包括高階應用處理器架構研究、虛擬化技術、異質計算、系統軟體等重要技術的研究與創新,我們很關切台灣人才與產業的未來。

2016年4月12日 星期二

失業率與學用落差

有些人看到聯合報這篇的標題【2.7萬碩博士沒頭路!失業率比專科生還高】(註1),馬上就下斷語,開始批評高等教育的學用落差問題,我看了覺得哭笑不得。

我這些年一直批判高等教育學用落差的問題,也一直提倡產學合作來降低學用落差,因此我樂見社會大眾關心這個問題,但並非隨意引用數據來踐踏專業。

不只聯合報,「關鍵評論網」這篇【所學無法致用 碩博士失業率比專科生還高】(註2),摘錄了各大媒體的報導,把失業率和學用落差扣連在一起。多虧有這篇,我很快就找到各大媒體報導的內容。

首先,如果今天有篇報告說,這個月蘋果的銷售率比橘子高,您會不會馬上說,這批橘子種得不好,種橘子的人有問題? 蘋果比橘子,就單一項目去比較,很容易得到錯誤的結論,更何況是拿大學比專科,應該要從多個面向去比較,才有意義(註3)。

其次,聯合報說「研究所以上學歷者失業率3.07%,但專科學歷者失業率僅2.96%」,請問這個0.11%的差別很大嗎? 注意到記者這邊用了「僅」字,試圖引導讀者。如果研究所以上學歷者的失業率跟專科一樣低,標題還是可以寫有2.6萬碩博士沒頭路。

大家不妨來研究以下的圖表,原本圖表刊在中國時報上(註4),為了不侵犯他的版權,我自己用Excel輸入資料重製過:




圖表上,每年的失業率起伏的幅度,常常大於0.11%。如果說是學用落差的問題,那麼100年、103年的時候研究所失業率比專科低許多,該如何解釋? 拿今年這0.11%(聯合報的數字)或0.13%(中時的數字)來指責學用落差,是沒有什麼道理的。失業率,與太多的因素有關,尤其是經濟狀況和產業的需求,不是隨意就把矛頭指向研究所。

再者,有些人比較專科和研究所的失業率,歸因說研究所做了很多沒用的學術研究,擴大學用落差,可是圖表上這些年大學畢業生的失業率一直維持在5.5%上下,遠高於專科和研究所,請問又該如何解釋呢? 我們知道,有不少大學生畢業後準備考研究所,所以提高了大學畢業生的失業率,所以要再次強調,失業率不是單一因素所造成的,不假思索、不合邏輯地就拿某項數據來支持個人論點,是偏頗而有失公允的。

最後,報導引用主計總處官員的話,說這是學用落差的問題,例如中時(註4):「碩博士雖然學歷較高,對就業有一定程度的幫助,但長期以來,由於產學間一直存在落差,學校所學未必符合業界的需求,因此失業人數比外界預期來得高,反觀專科偏重技術,較符合業界需求,就業機會較多、失業率較低。」

這種質性的說法,全然以業界的觀點來看待學用落差,失之偏頗。我們為何不換個角度說,業界不懂如何運用高等教育所造就的高階人才? 這麼多年各界一再呼籲產業要轉型,請問有多少產業真的轉型了? 薪水凍漲了這麼多年,請問還要高等教育和年輕人如何配合這個充滿了世代剝削和壓榨勞力的產業?

我前兩周在矽谷,看到許多公司爭相從台灣挖人才,要我推薦人才,我也是哭笑不得。如果本土產業能夠善用人才,我何必幫國外公司介紹? 如果本土產業只會集體壓低薪資行情,引進低薪外勞,來保證資本家穩賺不賠,哪我們何忍讓辛苦培育出來的高階人才被踐踏? 我會說,真正該檢討的重點不在於那3%的失業率,而是在那97%的人所受的待遇。

當然,高等教育有很多地方也需要被檢討,如果不是因為這些年累積的問題,也不至於如今落到人人喊打的地步,但不要因為打高等教育的問題而忽視產業轉型和世代剝削的問題,否則我們培育出的人才要何去何從?

(註1) http://udn.com/news/story/6/1621258

(註2)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309⋯⋯

(註3) 題外話,我想,能夠分析多維度的資料,是近代機器學習技術遠優於仰仗規則的傳統AI的地方,由此可窺見一般教育訓練的不足之處。

(註4)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