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報導說蔡英文總統拋「先出社會再上大學」,向高等教育投下震撼彈 [1]。我想,「先出社會再上大學」本來就是很正常的事情,只是文憑主義作祟,才會一直有那種「盡可能墊高學歷再出去工作」的傳統觀念。
至於所謂的震撼彈,或許指的是助長「大學無用論」。我想,高等教育學用落差的問題,我談過多次了,有一系列的探討,請參考 [2]。當然,大學應該要辦得更好,不過在文憑大幅貶值的現階段,對學子來說,念到不合適的大學,或是不好好念大學,不如先不要念大學。
如果覺得先出社會不念大學太冒險,那我建議就先去業界實習,我昨天寫的那篇網誌「實習,為就業或創業打基礎」[3],就是談這件事。
我在網誌上所強調重點在於「優質的實習機會」,這是為「有事業心的年輕人」「能善用人才的公司」「想加強產學合作的學校」創造三贏的配套做法。
鼓勵學生去創業,或是先就業再念大學都行,但需要有配套做法,否則多數學生創業當砲灰,浪費青春;先就業的該去哪裡、如何體驗社會,都是要有方法。我沒看到政府的政策,暫且不評論,不過這個先工作、再念大學的概念,大抵上都可以用上述「提升實習文化」的作法來實現。
另外,如果覺得先出社會再上大學過於震撼,先出社會再念研究所,也是一個選項。
我在國外看到不少先工作,再念研究所的學生,我想這也是國內學生們可以思考的。盲目跟著人家念研究所,對自己的興趣和行業的狀況都不清楚,其實是件很奇怪的事情。
國外大學的學費高,家境較差又拿不到獎學金的,甚至要舉債念書,所以學生和家長會把唸大學、研究所當成是對未來職涯的投資。國內大學學費過於低廉,學生可以單純為了學位或興趣來念,其實並不見得合理,這是應該好好改革的部分。
我們20多年一票人出國留學,還沒上課前先看到帳單,算算修一小時的課要付出將近70元美金的學費,所以選課時會好好打聽課程好不好、有沒有用,沒有人想翹課。
再說,大學畢業,先工作幾年,再回到學校念研究所,有甚麼不好?
以機會成本的角度來看,的確較為不好,比起一路念完研究所再就業,大學就業的薪資較低,但差距其實頗有限,如果學生個人發現對專業沒興趣,不知道為何而唸研究所的話,不如先去業界走一趟。
最後,我說過多次,如果對事業有用的是「實力」而非「文憑」,那應該就沒必要拿了文憑才能工作。例如程式設計,有一大群非典型的程式設計師,大學的主修與程式設計無關,有的甚至沒念過大學,靠著自學有成的人很多,不只唐鳳。
這條路走得通的重點是「口碑行銷」。以往沒有社群網路,雖然你很厲害,天下沒幾個人知道,所以需要某種的認證,例如文憑和證照。但現在有社群網路,如果多與社群互動,讓眾人都知道你的本事,自然會建立良好的口碑。
我想未來的社會,應該會更強調終身學習,大學應該會更開放,提供各種形式的課程,而大學與社會的邊界會逐漸模糊化。所以不要過度執著於文憑,想想如何善用社會與大學的資源去學東西,去打下事業的基礎。
[1] 高教震撼彈! 蔡拋「先出社會再上大學」(民視,2016/9/5)
http://news.ftv.com.tw/NewsContent.aspx?ntype=class&sno=2016905L01M1#
[2] 【學用落差與產學合作系列1】學用落差
http://www.tvet3.info/industry-cooperation-series-1-the-gap-between-theory-and-practice/
[3]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洪士灝/實習為就業或創業打基礎/124777001192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