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效能應用與安全研究室 Performance, Applications and Security Lab


我們的研究範圍很廣,從嵌入式系統、手機應用、一直到雲端計算、商務應用、資訊安全都有做。
我們的合作研究夥伴很多,包括聯發科、IBM、中研院、資策會,還有和台大、清大、交大的教授合組研發團隊
,包括高階應用處理器架構研究、虛擬化技術、異質計算、系統軟體等重要技術的研究與創新,我們很關切台灣人才與產業的未來。

2016年1月9日 星期六

人工智慧太厲害了,我們該怎麼辦?

我們為什麼要推計算思維呢? 因為未來各行各業都需要與電腦合作,否則有可能被電腦和機器人淘汰,例如這篇【機器人搶工作 律師、藥劑師也遭殃】所談到的(註1)狀況。如果不懂計算思維,很容易就迷惘了。

最近像這樣的文章和書籍很多,研究未來學的人,認為人工智慧是未來的重要趨勢,極盡能事去想像未來,但究竟有多少真實會發生,有多少只是虛無飄渺的幻想? 我想,很少人有能力確定,不過當前許多學生都跑來研究人工智慧相關的議題,則已成為我在台大所看到的事實。

我三十四年前在高中時,就對於人工智慧很感興趣,開始學LISP,後來進到台大念電機系,修了兩門人工智慧的課,還旁聽過神經網路,到密西根大學念書,也修過人工智慧,但我沒有繼續研究人工智慧,因為我覺得當時研究者走偏了,而且當年電腦的運算速度遠遠不足以支持有意義的人工智慧,所以根本做不出東西。

我猜對了,1990年代之後,人工智慧成為票房毒藥,沉寂了近二十年。

我選擇做電腦系統,看著電腦系統的效能持續成長,電腦系統的研究者想出各種方法來收割不斷成長的電腦效能,過去這三十年,最忙碌的研究領域之二,是計算機結構和系統軟體,我有幸能優游於兩者之間,探討一些軟硬體整合的議題。

如今,單一處理機的運算能力,約為30年前人工智慧全盛時期的100萬倍(註2),而且只要願意付些許錢,就可以租用雲端的上百台電腦,運算能力更是30年前的一億倍以上。

要注意到,這一億倍的運算效能,是人工智慧東山再起的關鍵。沒有足夠的效能,電腦很難生出智慧。然而,如今的運算效能,是否足以支持未來學想像中的人工智慧,則是一個大哉問。

大部份未來學專家的預測,都是基於以往的摩爾定律(註3),但這幾年摩爾定律已經放緩,甚至有可能停滯,主要是成本考量。以往這麼多年透過個人電腦、電子商務、行動運算、雲端服務等應用,半導體產業有足夠的利潤做研發來支撐摩爾定律,而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慧是否足以繼續支撐摩爾定律的延續? 如果摩爾定律停滯,那該如何是好?

有的人工智慧應用,需要比目前更高百倍的計算能力,有的實驗研究要成為產品之前,需要將龐大的運算能力縮小進到生活周邊,因此我認為我們做計算系統的,在產品化的過程中,還是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將來應該會有做不完的人工智慧系統設計的工作。

要創造出人工智慧的系統,關鍵在於要有能夠密切垂直整合的團隊,必須要有三種專家密切配合:
(1)領域專家,例如找律師、藥劑師來指導或教導電腦該領域的專業技能。
(2)人工智慧專家,綜合運用機器學習、數據分析、資料探勘等方式設計人工智慧演算法與軟體。
(3)系統專家,提供人工智慧所需的系統整合、資料蒐集、處理和計算能力,針對人工智慧應用優化系統軟體、設計晶片。

台灣比諸於其他許多國家,由於有硬體產業的基礎,非常適合發展「(3)系統專家」(這也是我想來培育的,也是目前即欠缺的人才),加上台灣目前很多學生對人工智慧很有興趣,學得很快,所以我不擔心會短缺「(2)人工智慧專家」,台灣在各行各業也有很多領域專家,但是能否聚集人才成為優質研發團隊,是真正的重點。

我想,很多有識之士已經看到這個局面,這是值得台灣去發展的好機會。我希望國家和社會多投入一些資源鼓勵產學界共同組成「對」的團隊,來把握這樣的機會,讓學術界多做些有益於這類幫助國家產業發展的研發工作。

然而,在謀求發展的機會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做好教育的工作,讓未來的世代能夠好好面對電腦和機器人。與其教學生背誦記憶一堆電腦瞬間可解的問題,不如教他們如何活用電腦、想辦法與電腦和機器人共榮。

另外,科技的民主化以及財富的合理分配,也將會是越來越重要的課題。我們絕對不希望大家多年努力的成果,被少數資本家收割,讓科技成為資本家搜刮社會資源和剝奪人民權益的打手 -- 這是社會大眾需要慎重看待和避免的議題。

(註1)機器人搶工作 律師、藥劑師也遭殃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3792

(註2)以摩爾定律概算,假定每18個月電腦效能增加一倍。

(註3)https://zh.wikipedia.org/wiki/摩爾定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