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去美國密西根大學留學,隔年當上研究助理後,薪水約略是2000鎂,學費全免。靠著這樣的薪水,過了六年快樂的時光。幾乎每年暑假都回台灣三週,指導教授照樣付薪水給我,我每次都帶回兩大箱貨品,因為在美國有不少東西比台灣便宜許多。我不解的是,其中不乏臺灣製品,或許是美國的量販文化讓價格如此便宜,我如是想。喔,一個大麥克只要一鎂,美國牛肉真的便宜。
拿到博士後,因為家人,留在學校做了2年的博士後研究員,做一模一樣的工作,拿兩倍的薪水,換算成年薪是48K鎂(約150萬台幣),正常且彈性上下班,充足的休閒、運動、社交。1996年用14萬鎂買的三層透天含車庫的房子,在2000年賣房時,也增值到17萬鎂,這段日子更是愜意。
2000年剛去矽谷工作時,年薪是博士後研究員的兩倍,100K鎂 (不算bonus),之後每年以績效加薪,到我2005年離職時薪水已接近150K鎂。但矽谷唯一不好的地方是超高的房價。高房價衍生的高額貸款,讓我在這幾年過得沒有先前愉快。
在眾人皆說必須買房的狀況下,我買了一棟70萬鎂的房子,剛好把密西根賣房所得的十多萬元做為頭期款,背了五十多萬鎂的貸款,一則付房貸利息可以抵稅,一則有能力負擔。好景不常,沒想到911之後房價一路下滑,到了2003年,市價竟低於我的貸款,還好在2004年漲回來,讓我不至於賠本賣,想想真是驚險。
2005年回到台灣後,薪水驟減至月薪70K台幣 (年薪約30K鎂),大約是在矽谷薪水的五分之一,如果接幾個外部的研究計畫,月薪大概可以增加幾萬台幣吧,雖不無小補,但執行計畫並不輕鬆。工作繁忙、房價高、環境吵雜,生活比矽谷更讓我感到吃力,但台灣有很多便宜的美食、親朋好友作為慰藉,生活還過得去。買不起房子就算了,車子比美國貴許多,還好我似乎回到1991年樂在工作的場景,只是忙到沒時間打排球,是我唯一的失算。
所以我想,日子過得好不好,因素很多,不能光算薪水和物價,也不是短期旅遊的經驗能夠決斷的。然而,我很看不起那些政府官員和慣老闆拿來壓榨台灣勞工的慣用說法,1991年到現在已經25年了,當國外不斷在進步的同時,台灣的大學給助教的薪資只高了一些,業界繼續用台灣物價低的說法來壓低薪資行情,一付「當勞工的有飯吃就不錯了,不然你自己想辦法」的態度,手上卻又掌握著資源不放,或是壟斷行情、變相打壓,讓有辦法的人也搞不出什麼名堂,只好出走。
我想我不是傳統想法中的好員工,因為我就是不想乖乖聽話地幫慣老闆做事。還好我不需要靠政府和財團的恩惠,只要他們不來打壓我,我可以憑本事過活。然而我很清楚,社會上很多人被壓榨,看不到出路,意見不受重視,這不僅僅是一般所謂的弱勢才如此,我看見諸多有能力、薪水還不錯的人也深陷此漩渦之中,痛苦不堪。因此,光靠壓低物價,遲早會出大問題。要創造價值,需要的是突破和躍昇,有能力的人雖然可以在主流中脫穎而出,讓自己進入管理、有產階層,但那又如何? 有能者除了幫慣老闆賺錢之外,或許可以思考如何做點不同的事情。
註:
在上述我的美國經歷中,無論是研究助理、博士後、業界工作,薪水都沒算進學校和公司所提供的保險,美國的公司往往提供包括保險、健身房在內的各種薪水之外的福利(benefit)。美國有很多合法節稅的方法,例如房貸利息抵稅,所以不見得要繳很多稅。因為時間多,很多人在自家煮飯,享受居家生活,而民生物資的價錢往往比台灣低。各位到Costco看看就知道,台灣Costco的價錢通常比美國略高,但時常人滿為患。
拿到博士後,因為家人,留在學校做了2年的博士後研究員,做一模一樣的工作,拿兩倍的薪水,換算成年薪是48K鎂(約150萬台幣),正常且彈性上下班,充足的休閒、運動、社交。1996年用14萬鎂買的三層透天含車庫的房子,在2000年賣房時,也增值到17萬鎂,這段日子更是愜意。
2000年剛去矽谷工作時,年薪是博士後研究員的兩倍,100K鎂 (不算bonus),之後每年以績效加薪,到我2005年離職時薪水已接近150K鎂。但矽谷唯一不好的地方是超高的房價。高房價衍生的高額貸款,讓我在這幾年過得沒有先前愉快。
在眾人皆說必須買房的狀況下,我買了一棟70萬鎂的房子,剛好把密西根賣房所得的十多萬元做為頭期款,背了五十多萬鎂的貸款,一則付房貸利息可以抵稅,一則有能力負擔。好景不常,沒想到911之後房價一路下滑,到了2003年,市價竟低於我的貸款,還好在2004年漲回來,讓我不至於賠本賣,想想真是驚險。
2005年回到台灣後,薪水驟減至月薪70K台幣 (年薪約30K鎂),大約是在矽谷薪水的五分之一,如果接幾個外部的研究計畫,月薪大概可以增加幾萬台幣吧,雖不無小補,但執行計畫並不輕鬆。工作繁忙、房價高、環境吵雜,生活比矽谷更讓我感到吃力,但台灣有很多便宜的美食、親朋好友作為慰藉,生活還過得去。買不起房子就算了,車子比美國貴許多,還好我似乎回到1991年樂在工作的場景,只是忙到沒時間打排球,是我唯一的失算。
所以我想,日子過得好不好,因素很多,不能光算薪水和物價,也不是短期旅遊的經驗能夠決斷的。然而,我很看不起那些政府官員和慣老闆拿來壓榨台灣勞工的慣用說法,1991年到現在已經25年了,當國外不斷在進步的同時,台灣的大學給助教的薪資只高了一些,業界繼續用台灣物價低的說法來壓低薪資行情,一付「當勞工的有飯吃就不錯了,不然你自己想辦法」的態度,手上卻又掌握著資源不放,或是壟斷行情、變相打壓,讓有辦法的人也搞不出什麼名堂,只好出走。
我想我不是傳統想法中的好員工,因為我就是不想乖乖聽話地幫慣老闆做事。還好我不需要靠政府和財團的恩惠,只要他們不來打壓我,我可以憑本事過活。然而我很清楚,社會上很多人被壓榨,看不到出路,意見不受重視,這不僅僅是一般所謂的弱勢才如此,我看見諸多有能力、薪水還不錯的人也深陷此漩渦之中,痛苦不堪。因此,光靠壓低物價,遲早會出大問題。要創造價值,需要的是突破和躍昇,有能力的人雖然可以在主流中脫穎而出,讓自己進入管理、有產階層,但那又如何? 有能者除了幫慣老闆賺錢之外,或許可以思考如何做點不同的事情。
註:
在上述我的美國經歷中,無論是研究助理、博士後、業界工作,薪水都沒算進學校和公司所提供的保險,美國的公司往往提供包括保險、健身房在內的各種薪水之外的福利(benefit)。美國有很多合法節稅的方法,例如房貸利息抵稅,所以不見得要繳很多稅。因為時間多,很多人在自家煮飯,享受居家生活,而民生物資的價錢往往比台灣低。各位到Costco看看就知道,台灣Costco的價錢通常比美國略高,但時常人滿為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