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軟體吃掉全世界」的表象下,這陣子重軟體輕硬體、重創意輕技術的思維與論述在台灣極為普遍。
十年前政府大推系統晶片的時候,我強調軟體研發的重要性;這幾年風向翻轉,軟體人覺得終於有引領潮流的機會,但我想提醒大家,不要忽略軟硬整合的重要性。
的確,矽谷這幾年很缺資料科學家、人工智慧專家,但是大家要知道,矽谷已經擁有很多高階的軟硬體人才和技術,能夠和這些資料科學家、人工智慧專家一起合作,把創意打造成一流的應用、服務、系統。
十年前科技大廠紅利滾滾的時候,我希望大家把眼光放遠,不要只為人代工作嫁,應思考如何轉型創新;這幾年風向翻轉,新創蔚為風潮,但我想提醒大家,還是要紮穩技術根基。
由於這陣子實在看到太多缺乏技術含量的新創案,我說句難聽的話,請不要再把「庶民百姓沒看過的東西」當作是「創新」或是「新創」了好嗎?一時的創意,很可能只是自己之前沒聽過、沒想到的點子;要成為創新,必須進一步確認所謂的創意並沒有被別人提出和嘗試過;要做新創事業的話,最好是能夠有獨到的技術,否則我認為成功的機會頗渺小的。(用喬的或是用騙的就不提了)
十年前學界長官要我拼命寫期刊論文升等的時候,我堅持研究實務上有用的技術;這幾年風向翻轉,上頭要求研究計畫要有產業效益,但我想提醒大家,轉型不是一蹴可幾的,要懂得學習和研究的方法,不能土法煉鋼、坐井觀天。
要真的把一流的東西做出來,真的很不容易。光是把目前最強的技術搞清楚並且整合實作在一起,就可能要研究許久,更何況要做出別人沒做到的,談何容易?最好是自己要在某方面夠專業,或是具備跨領域團隊合作的能力,但這往往需要多年的學習和努力去累積技術能力。
高等教育不僅是傳授知識,做學問、為人,乃至於為政,需要不斷努力創新找出路。自古皆然,如今尤是。
說到自古皆然,很多人讀過這段話:『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禮記。大學》
古文中「日新」「新民」「維新」的意思很清楚了,強調日積月累為創新努力,而「無所不用其極」則可理解為做研究追求極致的哲學、科學、工程。可惜,當理念成為教條和考題的時候,竟成為後來讀書人的束縛和框架。
多少讀書人把「無所不用其極」的精神用在考試和謀取功名利祿上,卻不務實解決問題。考試時背得出「湯之盤銘」和「康誥」的典故,但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是否實踐「作新民」?
說到如今尤是,因為大家都可以感受到科技在破壞性創新的威力,尤其是資訊科技和人工智慧蓬勃發展,有可能造成更多的革新。但革新不應是政治口水,也不是辦家家酒,更不能是半吊子,要有一整套方法。
我想,台灣若要向上提升,最需要的是教育文化的革新:革去諸多的陋習,給學子和人民多一些空間和時間去作新民。這時候,有些人可能會發現,作新民需要有知識和方法,需要好好學習鑽研,不是時常加班或是天天看新聞就行的。
從2010.03寫到現在,我只是想寫 -- 把我對社會、人文、科技、產業、教育的觀察和感想寫出來。每次寫出當下所思所想,似乎腦袋可以清淨一點、心靈可以輕爽些。文章大多先在臉書上與臉友分享,隨後再轉到這裡。臉書網址為:https://www.facebook.com/shihhaohung
2017年11月10日 星期五
Qualcomm推出48核心的ARM處理機晶片,想攻占伺服器市場
這篇文章講到Qualcomm推出48核心的ARM處理機晶片,想攻占伺服器市場[1]。
在ARM處理機日益普及的智慧手機年代,加上跨平台作業系統與編譯技術的成熟,沒有早年WINTEL壟斷PC生態系的保護,INTEL在行動裝置市場上節節敗退,PC市場利潤萎縮,唯有在中高階SERVER市場上還能獲得較高的利潤,但遲早得面對ARM陣營的搶攻。
想起2000年前後,SUN所佔據的高利潤SERVER市場,不斷被INTEL/AMD蠶食,境遇相仿。前一陣子APPLE發表A11處理機的時候宣稱可以跑得比13吋MACBOOK PRO上的INTEL雙核心處理器還快,許多人揣測日後MACBOOK有可能改用APPLE自家設計的ARM處理機。
其實這件事已經講了五六年了,至今總是雷聲大雨點小。基本原因之一是,如果QUALCOMM這類公司的手機晶片賺翻了,何必辛苦來搶INTEL的SERVER市場呢?現在要來搶,當然就是嫌手機晶片賺不夠了。來搶的結果,可能就是打破(DISRUPT)這個中高階伺服器市場的利潤。
另一方面,INTEL在時下極受重視的深度學習市場上,目前採取多頭馬車的策略,面對NVIDIA用GPU拉抬起的高人氣,以及專用加速器的蓬勃發展,可謂上下夾擊、腹背受敵。
我相信這些處理機各有擅場,針對應用需求,選擇或設計合適的處理機來打造系統,是這世道運作的道理。至於如何做到這件事情,不需動腦的作法,是跟著潮流走,但若要真的自己來從應用貫穿到處理機,軟硬體技術的複雜度頗高的。
[1] https://www.forbes.com/sites/davealtavilla/2017/11/08/qualcomm-launches-disruptive-48-core-centriq-server-processors-targeting-intels-bread-and-butter/#71d4e9ef4e15
在ARM處理機日益普及的智慧手機年代,加上跨平台作業系統與編譯技術的成熟,沒有早年WINTEL壟斷PC生態系的保護,INTEL在行動裝置市場上節節敗退,PC市場利潤萎縮,唯有在中高階SERVER市場上還能獲得較高的利潤,但遲早得面對ARM陣營的搶攻。
想起2000年前後,SUN所佔據的高利潤SERVER市場,不斷被INTEL/AMD蠶食,境遇相仿。前一陣子APPLE發表A11處理機的時候宣稱可以跑得比13吋MACBOOK PRO上的INTEL雙核心處理器還快,許多人揣測日後MACBOOK有可能改用APPLE自家設計的ARM處理機。
其實這件事已經講了五六年了,至今總是雷聲大雨點小。基本原因之一是,如果QUALCOMM這類公司的手機晶片賺翻了,何必辛苦來搶INTEL的SERVER市場呢?現在要來搶,當然就是嫌手機晶片賺不夠了。來搶的結果,可能就是打破(DISRUPT)這個中高階伺服器市場的利潤。
另一方面,INTEL在時下極受重視的深度學習市場上,目前採取多頭馬車的策略,面對NVIDIA用GPU拉抬起的高人氣,以及專用加速器的蓬勃發展,可謂上下夾擊、腹背受敵。
我相信這些處理機各有擅場,針對應用需求,選擇或設計合適的處理機來打造系統,是這世道運作的道理。至於如何做到這件事情,不需動腦的作法,是跟著潮流走,但若要真的自己來從應用貫穿到處理機,軟硬體技術的複雜度頗高的。
[1] https://www.forbes.com/sites/davealtavilla/2017/11/08/qualcomm-launches-disruptive-48-core-centriq-server-processors-targeting-intels-bread-and-butter/#71d4e9ef4e15
2016年9月6日 星期二
先出社會再上大學?
這篇報導說蔡英文總統拋「先出社會再上大學」,向高等教育投下震撼彈 [1]。我想,「先出社會再上大學」本來就是很正常的事情,只是文憑主義作祟,才會一直有那種「盡可能墊高學歷再出去工作」的傳統觀念。
至於所謂的震撼彈,或許指的是助長「大學無用論」。我想,高等教育學用落差的問題,我談過多次了,有一系列的探討,請參考 [2]。當然,大學應該要辦得更好,不過在文憑大幅貶值的現階段,對學子來說,念到不合適的大學,或是不好好念大學,不如先不要念大學。
如果覺得先出社會不念大學太冒險,那我建議就先去業界實習,我昨天寫的那篇網誌「實習,為就業或創業打基礎」[3],就是談這件事。
我在網誌上所強調重點在於「優質的實習機會」,這是為「有事業心的年輕人」「能善用人才的公司」「想加強產學合作的學校」創造三贏的配套做法。
鼓勵學生去創業,或是先就業再念大學都行,但需要有配套做法,否則多數學生創業當砲灰,浪費青春;先就業的該去哪裡、如何體驗社會,都是要有方法。我沒看到政府的政策,暫且不評論,不過這個先工作、再念大學的概念,大抵上都可以用上述「提升實習文化」的作法來實現。
另外,如果覺得先出社會再上大學過於震撼,先出社會再念研究所,也是一個選項。
我在國外看到不少先工作,再念研究所的學生,我想這也是國內學生們可以思考的。盲目跟著人家念研究所,對自己的興趣和行業的狀況都不清楚,其實是件很奇怪的事情。
國外大學的學費高,家境較差又拿不到獎學金的,甚至要舉債念書,所以學生和家長會把唸大學、研究所當成是對未來職涯的投資。國內大學學費過於低廉,學生可以單純為了學位或興趣來念,其實並不見得合理,這是應該好好改革的部分。
我們20多年一票人出國留學,還沒上課前先看到帳單,算算修一小時的課要付出將近70元美金的學費,所以選課時會好好打聽課程好不好、有沒有用,沒有人想翹課。
再說,大學畢業,先工作幾年,再回到學校念研究所,有甚麼不好?
以機會成本的角度來看,的確較為不好,比起一路念完研究所再就業,大學就業的薪資較低,但差距其實頗有限,如果學生個人發現對專業沒興趣,不知道為何而唸研究所的話,不如先去業界走一趟。
最後,我說過多次,如果對事業有用的是「實力」而非「文憑」,那應該就沒必要拿了文憑才能工作。例如程式設計,有一大群非典型的程式設計師,大學的主修與程式設計無關,有的甚至沒念過大學,靠著自學有成的人很多,不只唐鳳。
這條路走得通的重點是「口碑行銷」。以往沒有社群網路,雖然你很厲害,天下沒幾個人知道,所以需要某種的認證,例如文憑和證照。但現在有社群網路,如果多與社群互動,讓眾人都知道你的本事,自然會建立良好的口碑。
我想未來的社會,應該會更強調終身學習,大學應該會更開放,提供各種形式的課程,而大學與社會的邊界會逐漸模糊化。所以不要過度執著於文憑,想想如何善用社會與大學的資源去學東西,去打下事業的基礎。
[1] 高教震撼彈! 蔡拋「先出社會再上大學」(民視,2016/9/5)
http://news.ftv.com.tw/NewsContent.aspx?ntype=class&sno=2016905L01M1#
[2] 【學用落差與產學合作系列1】學用落差
http://www.tvet3.info/industry-cooperation-series-1-the-gap-between-theory-and-practice/
[3]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洪士灝/實習為就業或創業打基礎/1247770011920805
至於所謂的震撼彈,或許指的是助長「大學無用論」。我想,高等教育學用落差的問題,我談過多次了,有一系列的探討,請參考 [2]。當然,大學應該要辦得更好,不過在文憑大幅貶值的現階段,對學子來說,念到不合適的大學,或是不好好念大學,不如先不要念大學。
如果覺得先出社會不念大學太冒險,那我建議就先去業界實習,我昨天寫的那篇網誌「實習,為就業或創業打基礎」[3],就是談這件事。
我在網誌上所強調重點在於「優質的實習機會」,這是為「有事業心的年輕人」「能善用人才的公司」「想加強產學合作的學校」創造三贏的配套做法。
鼓勵學生去創業,或是先就業再念大學都行,但需要有配套做法,否則多數學生創業當砲灰,浪費青春;先就業的該去哪裡、如何體驗社會,都是要有方法。我沒看到政府的政策,暫且不評論,不過這個先工作、再念大學的概念,大抵上都可以用上述「提升實習文化」的作法來實現。
另外,如果覺得先出社會再上大學過於震撼,先出社會再念研究所,也是一個選項。
我在國外看到不少先工作,再念研究所的學生,我想這也是國內學生們可以思考的。盲目跟著人家念研究所,對自己的興趣和行業的狀況都不清楚,其實是件很奇怪的事情。
國外大學的學費高,家境較差又拿不到獎學金的,甚至要舉債念書,所以學生和家長會把唸大學、研究所當成是對未來職涯的投資。國內大學學費過於低廉,學生可以單純為了學位或興趣來念,其實並不見得合理,這是應該好好改革的部分。
我們20多年一票人出國留學,還沒上課前先看到帳單,算算修一小時的課要付出將近70元美金的學費,所以選課時會好好打聽課程好不好、有沒有用,沒有人想翹課。
再說,大學畢業,先工作幾年,再回到學校念研究所,有甚麼不好?
以機會成本的角度來看,的確較為不好,比起一路念完研究所再就業,大學就業的薪資較低,但差距其實頗有限,如果學生個人發現對專業沒興趣,不知道為何而唸研究所的話,不如先去業界走一趟。
最後,我說過多次,如果對事業有用的是「實力」而非「文憑」,那應該就沒必要拿了文憑才能工作。例如程式設計,有一大群非典型的程式設計師,大學的主修與程式設計無關,有的甚至沒念過大學,靠著自學有成的人很多,不只唐鳳。
這條路走得通的重點是「口碑行銷」。以往沒有社群網路,雖然你很厲害,天下沒幾個人知道,所以需要某種的認證,例如文憑和證照。但現在有社群網路,如果多與社群互動,讓眾人都知道你的本事,自然會建立良好的口碑。
我想未來的社會,應該會更強調終身學習,大學應該會更開放,提供各種形式的課程,而大學與社會的邊界會逐漸模糊化。所以不要過度執著於文憑,想想如何善用社會與大學的資源去學東西,去打下事業的基礎。
[1] 高教震撼彈! 蔡拋「先出社會再上大學」(民視,2016/9/5)
http://news.ftv.com.tw/NewsContent.aspx?ntype=class&sno=2016905L01M1#
[2] 【學用落差與產學合作系列1】學用落差
http://www.tvet3.info/industry-cooperation-series-1-the-gap-between-theory-and-practice/
[3]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洪士灝/實習為就業或創業打基礎/1247770011920805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