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校內訊息:為了能在研究生勞動權益議題上,了解台大研究生的勞動與收支情形與問題,本校研究生協會完成台大研究生勞動與收支調查報告,並將於5/27(五)召開座談會發表本報告。
摘要的最後一段:『當前學校對於學生的生活與勞動問題,本研究有以下兩項建議:首先,應建立防護網確保學生的生活與學業無虞。其次,學校應該將助學金定位為有對價的「薪資」;並清楚制訂碩博士生的校內工作規範、掌握各系所助學金工作的配置狀況、並關切學生血汗勞動的情形。如此,才可望能夠確保學生的勞動權益不受損害。』
學生在大學畢業之前,繳學費是天經地義的事。到了研究所階段,開始有所謂做研究計畫,擔任學生研究助理的職務,或者是幫忙實驗室和老師處理若干事務,這些『勞動』應該算是學習的一部分,還是應該領取相對的報酬?
多年來,能夠提供給研究生的資助,多半來自於國科會和教育部,而且有其上限。參與國科會計畫,碩士生一個月頂多拿6000元,博士生拿8000元,算是公定價碼。加上跟系上請領幾千元的助學金,一個月萬把元,在台北勉強租屋吃飯,還好。沒有做計畫的,生活就比較清苦一點,但是並不會比較輕鬆,因為不管做不做計畫,都要在畢業之前做出夠水準的論文。
當老師的,當然不忍心學生過辛苦的日子,所以我們有能力的話,看當時經費的多寡,即使是碩一新進的學生,也會從研究經費上給幾千元補貼生活費。然而,一個國科會計畫,頂多能夠提供一博二碩的薪資,我們為了維持一個三博14碩的實驗室,必須接多少計畫?
接一個國科會計畫,主持人費是一個月一萬元。接三個國科會計畫,主持人還是一個月領一萬元,並沒有增加,這是國科會為了『防弊』所設下的規定,合理嗎?學生也是,不能從多個計畫拿高於上限的錢,這合理嗎?我現在剛好有三個國科會計畫,或許有人很羨慕,但是忙得焦頭爛額,只是為了給研究生較高的補助,增加實驗室的可用資源,還有讓學生多多出國參加研討會。為了忙這些計畫,我其實沒什麼時間出國,大部分的國外研討會都請學生去開。
光是靠國科會的經費,博士生能撐得下嗎?這可不是碩班兩年就算了,博班多則五六七年都有,不用交異性朋友或是結婚生子嗎?不用獨立過著像個成人的日子嗎?為了讓博士生過得好一些,我們接經濟部和業界的研究計畫,讓每位博士生一個月可以拿超過兩萬元的薪資,也是接近極限了。這樣一來,當一個實驗室的主持人,必須同時主持五六個計畫,還要教課,還要寫論文,拿到的是不是對價的「薪資」呢?很遺憾地,拿不到自己市場價值的三分之一的薪資,也拿不到等同於剛畢業學生在高科技公司工作的薪資,所以對我來說,這個答案是否定的。
薪資的問題,對學生和教授都是嚴重的問題,學校或是政府早就該處理了,可是學校和政府自身的問題更大!傳統上,學校是保守的,除非是有學運,否則不容易做出什麼大刀闊斧的改革行動,私立學校資源有限就不用提了,國立大學經費主要掌控在教育部,要談大學自主,也是距離遙遠。君不見,過去有幾次台大校長的『選舉』,校內根據投票結果推選出兩位候選人,教育部『偏愛』得票第二名的候選人,道理何在?以陰謀論的觀點,教育部或許認為有群眾基礎的校長不易掌控,所以『扶植』較弱勢的候選人,還可以讓他『感恩』和『聽話』。因此,當政府認為大學排名很重要,教育部和國立大學的校長們,自然是不假思索,全力以赴。管他排名指標合不合理,管他是否對國內產業有幫助,管他是否有助於提昇教授團隊合作風氣和真正的研究品質,管他系館廁所臭氣沖天,只有關乎排名的期刊論文數量最重要。
我們在談論這些問題的時候,不是要怒氣沖沖地去指責這些人,讓自己很不高興。我曾經有一陣子看到一大堆不合理不公義的事很不高興,後來把嘗試把事情分析清楚看透了,只覺得事出有因,很多事情有其歷史文化包袱,很多人有其個人觀點和盲點,我們搞清楚了,或許不會落入類似的陷阱,保持自身的清醒。然而,『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時候,必須要有更大的胸懷和勇氣,和清澈的智慧,去面對這個混濁的世局。還好,比起上一代飽嘗戰亂之苦,我們現在只是混濁而已,還可以獨善其身,不到身不由己的地步。
我猜,就算聽到研究生和教授的心聲,學校只會也只能把研究生薪資的問題推給國科會和教育部。政府會說這是全國的標準,調薪茲事體大,要慢慢研究。少數有辦法的教師可以付比較多獎學金給學生,但是一個教授要接多少計畫才能負擔得起學生的基本生活?這樣研究能做得深入嗎?而且很遺憾地,整個薪資結構還是沒有辦法吸引許多一流但是必須負擔家計的博士生。教授背負起壓榨學生的惡名,而校長顯然是狀況外,講些事不關己的十四點建議。
同時,因為廉價的薪資,部分研究生對於研究生崖,就如同去服兵役一樣,缺乏榮譽感。尤其是被家長栽培(勸說或是逼迫)的學生,通常比較衣食無虞,但是往往是為了拿到學位而作研究,缺乏熱情。今天如果提供高額的獎學金,或許會有更多家境不是很寬裕但志於學的學生,有辦法進到這個系統。經濟和產業不行,社會怎麼支付得起博士級的薪水,造成博士生出路的問題(高學歷失業)。這是供需的問題,但是導源於政府短視的高教政策(廣設大學,增招研究生,衝論文數量拼排名等等),以致於重量不重質的博士訓練處處可見,這個惡性循環的效應已經很明顯了(在台大都看得到!),學術界高層如果還麻木不仁,後果已經可以預見。
五年五百億的壞處,大家可以查一下相關的文章或是參考我之前寫過的一篇網誌:
最近這篇『學術代工 何來原創』從社會學門的角度去看,也很有趣: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1/112011051600294.html
我真的不知道這麼簡單明顯的道理,是高層人士看不到嗎?還是說,這是歷史的必然呢?大家一直用紙去包火,等到紙包不著火了,才會有所改革呢?
『五年五百億』之所以幾近乎『放火』,因為在執行面上,非常的粗糙!大家知道國內有很多『蚊子館』,因為有錢大家搶,支票人人會開,等到蚊子館落成了,也不會有人負責任。『五年五百億』造成像現在這樣變成『二桃殺三士』,搞得學術圈內相互『惡性』競爭,大家短期內要做出世界一流的研究,只好找些容易奏效的策略(例如做些冷門的研究),這還不打緊,最惡質的是高層長官們還要制定『點數制』逼迫所有教授和學生做業績。搞了五年,就只能端出一『紙』來包火,包括一大堆的論文和排名數字,有用嗎?實際上大家很想來念研究所嗎?看看這篇報導『研究型大學 報考少1-3成』
這是事實,照這個趨勢再過幾年,如果不招外籍生的話,只有減班了。這是否是大學政策炒短線的作用?靠著衝論文數量進入百大又如何?逼著師生做些容易發表卻沒什麼價值的論文,無異於殺雞取卵?學生的訓練不足,卻以名校畢業的『身分』自居者卻大有人在,無怪乎業界對台大人有所批評,當校長的人難道就只是口頭上給學生一堆建議,不需要在實際上有所作為嗎?
我跟同學說,校長的話,聽一聽當參考就好。現在這個局勢,凡事靠自己的實力是比較務實的態度。你要靠文憑或是靠人際鑽營走偏鋒或是好逸惡勞也不是不行,只是要有承擔風險的認知。靠實力闖蕩江湖,不必為那些惡質的公司和老闆賣命,不過是多一項選擇罷了,無論成功與否,也不必太驕傲。現在惡質的人事物多到不勝枚舉,就算你再有能力,在社會上終究會遇到一大堆令人髮指生厭和沮喪的事情。對於這些,我個人的處世風格是,做我該做和能做的事,說我該說和能說的話,無愧於心就好。世間的種種表象,終究如過眼雲煙,真正留下痕跡的,是什麼呢?你可能要自己好好地慢慢地去找出來,那才是真正一輩子該去研究的課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