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這句:「這不只是為政者的問題,各產業內也有很多的問題。而我們這些個人,如果沒有反省、沒有多看看台灣以外的世界,那我們也是這個結構的一份子。」
我個人對這議題的感想如下:
一開始文中提到看到有人認為年輕人「沒有競爭力」,是因為心理沒有「競爭意識」。現在的年輕人很可憐,常常被「大人」用這種刻板的印象批判。
我在大學裡教一群理當是台灣競爭力最強的學生,不少同事,包括我自己在內,一直觀察到的現象,是現在學子,越來越沒有想專心求學,很多人對此憂心忡忡,也認為年輕人「沒有競爭力」。如果一流大學的學生都沒有競爭力,那問題有多嚴重?
試問,這些一流大學的學生,哪一個不是父母師長精心栽培,自幼征戰無數大小考試,過關斬將,脫穎而出?考試這麼多,心理會沒有「競爭意識」嗎?聽起來很奇怪。
其實說年輕人心理沒有「競爭意識」的大人,是不是該多反省自己? 很多當初在資源匱乏的單一價值的環境裡成長的大人,基於自身成長框架和現在的危機感去看今天的年輕人,才會得到一堆浮面的答案。
好比一個常見的情節,父母努力工作提供優渥的物質環境給小孩,但是平時根本沒空理會他,長大後小孩的想法跟父母的想法南轅北轍。父母說,我們小時候是如何如何努力;小孩說那早就是過去式了,現在的環境不同,我只想努力作自己想做的事。
坦白說,在過去我受教育的大環境裡,透過各種管道不斷地警告我一件事:「你不努力像上爬,你的人生就完蛋了。」2005年回到台灣後,已經是大人了,還是看到掌握資源的長官們,透過層層結構和制度去「威脅利誘」下屬。
我們所謂的「台灣奇蹟」,說難聽一點,是靠著台灣人民的血汗堆積而來的。當父母的,多半希望小孩長大之後不被壓迫,能夠追逐夢想。可是我們改到一半的教育,把很多的夢想賦予或是寄託在小孩身上,到高中大學之後,卻突然揭開面紗,要他們面對殘酷的競爭和權力的壓迫,同時還指責他們「沒有競爭力」「沒有競爭意識」,真是情何以堪!
我看到一些真正的大師,他們之所以成為大師,或者說,他們超凡的競爭力,一些來自於天賦,一些則來自個人對興趣的執著。真正的競爭力,有大部分應該來自於內在自我的期許和自我實現,而非基於父母期許、他人觀感、生存壓力,或是對於未來的恐懼感。
多看看國外,可以讓我們有多點機會解放自己。我認為,真正的成功,不是「五子登科」才是成功,也不是賺很多錢,也不是階級爬很高。我也不在這裡談「出世」的想法,雖然我認為平時多接觸一些宗教心靈哲學的學問,應該有助於解放。
我的重點是,一個完整的人,應該具有對所處大環境的認知,了解對自己的期許,能夠找到自我實現的奮鬥目標。一旦有想奮鬥的目標,就會自動自發的努力,才不會被訓練成賽馬般,被逼著與人競爭。
現在談十二年國教,我認為是應該的。因為即便到了高中階段,有多少學生對自己有足夠的了解?有多少學生被競爭心沖昏了頭只顧考試?有多少學生早早被教育體制篩選出局而捨棄?
甚至到了中年,有多少人因為長期處於競爭狀態下,身心壓力和過勞,造成身心疾病?整個社會,為了競爭二字,付出多少社會成本?真正得利者是誰?
我很慶幸在小時候,在迷戀科技、熱中競爭之際,讀過兩本薄薄的書:【天地一沙鷗】【流浪者之歌】。即便年少懵懵懂懂,不懂書中含意的時候,也能夠同理及熱愛書中人物對自由和自我實現的渴望。時至今日,能夠讓我全力以赴的,是來自內心的覺知,而非外界的壓力。
是的,我同意這篇作者說的:「如果沒有反省、沒有多看看台灣以外的世界,那我們也是這個結構的一份子。」這並不是說要跳出這個結構,要跳出這個結構,難道只能移民到國外去嗎?身在結構中,心卻可以是超脫的。如果不是身處結構之中而有所反省的話,思想如何夠超脫呢?因此,我慶幸我有緣回到這塊土地上,與大家一起奮鬥、反省,同時也希望社會多些來自內心的活力。
現在台灣理工學生沒有幾個有競爭力的,再加上國家及產業無能做代工,就完了
回覆刪除其實現在台灣理工學生有競爭力的人不少,我有幾位學生就很優秀...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