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效能應用與安全研究室 Performance, Applications and Security Lab


我們的研究範圍很廣,從嵌入式系統、手機應用、一直到雲端計算、商務應用、資訊安全都有做。
我們的合作研究夥伴很多,包括聯發科、IBM、中研院、資策會,還有和台大、清大、交大的教授合組研發團隊
,包括高階應用處理器架構研究、虛擬化技術、異質計算、系統軟體等重要技術的研究與創新,我們很關切台灣人才與產業的未來。

2013年1月18日 星期五

舉一反「三」與指導研究

「舉一反三」是什麼意思呢?我今天問學生,為什麼是「三」?有人說,三是代表多的意思。我說,可以這麼解釋,所以很多人老是說當老師的都希望學生學得快,你只要教一樣,他就會三樣!我小學老師,就常常罵班上同學,不會舉一反三,而是舉三反零,這也是我目前常常聽到同事抱怨的。

我說,這真的是孔子說的話嗎?有時候我們可以多去研究一下這些數字。原文「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是說有四個角落,我帶你們去看了一個角落,你們要懂得去看剩下的三個角落。所以,「三」這個數字,並不見得是代表「多」,而可能是代表「全」「周延」「完整」。而且這個「反」字,除了做「反應」解之外,是否代表學生該去做「反向思考」甚至是「反對」。(當然,八股的教育中,做反應解。)

我個人認為這樣解釋比較合乎人性。每位學生天資程度不同,有些反應快,有些反應慢,要求馬上有所反應,而且要加碼,這要求是否太高了?很可惜,查閱一些成語解釋,大部分都說:「學一件東西,可以靈活的思考,運用到其他相類似的東西上」,把每個學生當做天才去要求,不然就不想教了,這是不是太奇怪了呢?

就我個人而言,我很希望學生能夠在聽了一席話之後,慢慢且深切地去探索相關但非相同的領域,甚至挑戰舊的論述,做出完整的研究。

我認為,孔子的這段話,是指導學生做研究的「心法」。我們不妨看看「完整」的原文:『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不到學生想求明白而無法獲得時,不去開導他;不到學生想說卻說不出來時,不去啟發他;帶著學生去探索一個角落,如果學生不想或是沒辦法主動探索其他三個角落得到全貌的話,那就不必再教這個學生做研究了。」

我跟學生說,孔子真的很厲害,不這樣做,很難讓一路上來只會背書、解考古題的學生深刻體悟到「研究」的真諦。現在你們從小所接受的教育,老師有等到你想求明白而無法獲得時,才去開導你嗎?有等到你想說卻說不出來時,才去啟發你嗎?大概不會。尤其是補教名師,應該都是把知識整理得好好的端到你前面,讓你好好消化吸收。等你們進到研究所了,再去要求你們「舉一反三」:老師教一套戲法,你們想辦法變出三套戲法!研究,有這麼簡單就好了;研究所,能當成一種產業就好了...

同學啊,你們真的想學會做研究嗎?有想要老師用第一等的教法傳道授業嗎?老師固然重要,自己得要想辦法突破。就算拿到博士學位,一輩子要做的研究還很多呢!在研究所裡,老師能帶你去探索的,不過是冰山的一角,天底下有趣和希奇古怪的事情太多了。「舉一反三」,每次跟畢業的學生聊天,尤其是今天跟我實驗室去年畢業的涂嘉恆博士對話,也是做老師一大樂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