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我將這篇文章做個人的摘要與個人感想,寄給研究生。這也是一種閱讀和思考的習慣。建議研究生們平常可以在實驗室的Wiki上寫作,整理和分享研究心得。
以下是我對這篇演講的摘要,【】中的文字是我的個人感想。(全文在網上搜尋可得)
如果讓我重做一次研究生
王汎森 院士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5)
- 首先跟大家說明一下研究生和大學生的區別。大學生基本上是來接受學問、接受知識的,然而不管是對於碩士時期或是博士時期的研究而言,都應該準備要 開始製造新的知識 ... 所以第一個我們必須要很用心、很深刻的思考,大學生和研究生是不同的。
- 你一旦是研究生,你就已經進入另一個階段,不只是要完全樂在其中,更要從而接受各種有趣的知識,進入製造知識的階段,也就是說你的論文應該有所創 新。... 到了碩士生和博士生,有一個最終的目的,就是要完成論文,那篇論文是你個人所有武功的總集合,所以這時候必須要有個問題取向的學習。
- 你的態度和大學部的學生是截然不同的,你慢慢從被動的接受者變成是一個主動的探索者,並學會悠游在這學術的領域。
- (李遠哲先生)有一次就跟那個老師抱怨:「那你為什麼不教我點東西呢?」那個老師就說:「如果我知道結果,那我要你來這邊唸書做什麼?我就是因為不知道,所以要我們共同探索一個問題、一個未知的領域。」
- 你的生活是跟著老師與同學共同成長的,當中你所聽到的每一句話,都可能帶給你無限的啟發。
【以上是對那些對自我有所期許的研究生講的,我希望大家向好的榜樣和目標學習,不要只想如何低飛通 過。身為老師,我盡力指導你們,但是絕大多數的研究,應該是你們主動去完成的!】
- 怎樣進入一個領域最好,我個人覺得只有兩條路,其中一條就是讓他不停的唸書、不停的報告,這是進入一個陌生的領域最快,又最方便的方法,到最後不 知不覺學生就會知道這個領域有些什麼,我們在不停唸書的時候常常可能會沉溺在細節裡不能自拔,進而失去全景,導致見樹不見林,或是被那幾句英文困 住,而忘記全局在講什麼。藉由學生的報告,老師可以講述或是釐清其中的精華內容,經由老師幾句提點,就會慢慢打通任督二脈,逐漸發展一種自發學習 的能力,同時也知道碰到問題可以看哪些東西
- 因為受電腦的影響,我發現很多學生寫文章能力都大幅下降。寫論文時很重要的一點是,文筆一定要清楚,不要花俏、不必漂亮,「清楚」是最高指導原 則,經過慢慢練習會使你的文筆跟思考產生一致的連貫性。我常跟學生講不必寫的花俏,不必展現你散文的才能,因為這是學術論文,所以關鍵在於要寫得 非常清楚,如果有好的文筆當然更棒,但那是可遇不可求的,文彩像個人的生命一樣,英文叫style,style本身就像個人一樣帶有一點點天生。 因此最重要的還是把內容陳述清楚,從一萬字到最後十萬字的東西,都要架構井然、論述清楚、文筆清晰。
【真的,許多同學文筆跟思考的清楚性和連貫性都不夠,這部分可以透過自我訓練去加強。能夠在兩年鍛鍊出能夠寫出好論文的文筆,將會一輩子的受用無窮!】
- 研究生如何訓練自己?就是每天、每週或每個月給自己一個挑戰,要每隔一段時間就給自己一個挑戰,挑戰一個你做不到的東西,你不一定要求自己每次都 能順利克服那個挑戰,但是要努力去嘗試。
- 碩士跟博士是一個訓練的過程,碩士跟博士不是寫經典之作的過程。... 應該清楚知道從哪裡開始,也要知道從哪裡放手,不要無限的追下去。當然我不是否認這個過程的重要性,只是要調整自己的心態,把論文的完成當成一個目標,不 要成為是一種的心理障礙或是心理負擔。
- 到了寫論文的時候,要能取也要能捨 ... 一定要建構一個屬於自己的知識樹,再隨著你的問題跟關心的領域,讓這棵知識樹有主幹和枝葉。第一步你必須對所關心的領域中,有用的書籍或是資料非常熟悉。
- 一定要有一個語文能夠非常流暢的閱讀相關書籍,這是起碼的前提。一旦這個工具沒有了,你的視野就會因此大受限制。
- 對一個碩士生或博士生來說,如果選錯了題目,就是失敗,題目選對了,還有百分之七十勝利的機會。這個問題值得研一、博一的學生好好思考。你的第一年其實就是要花在這上面,你要不斷的跟老師商量尋找一個有意義、有延展性的問題,而且不要太難。
【以上講的是收集整理資料的自我訓練方式,以及找尋研究題目的心態,基本上,如果能夠每天活在研究 中,時常與同學和師長討論,研究生的日子將會奠定你自我成長的基礎,有深厚的基礎,你才能真正符合學位上碩士或博士的頭銜。要不然,台大的光環沒幾年就會褪色了! 】
- 另一個最基本的訓練,就是平時不管你寫一萬字、三萬字、五萬字都要養成遵照學術規範的習慣,要讓他自然天成,就是說你論文的註腳、格式,在一開始 進入研究生的階段就要培養成為你生命中的一個部份,如果這個習慣沒有養成,人家就會覺得這個論文不嚴謹,之後修改也要花很多時間
- 一篇論文能不能出神入化、能不能引人入勝,很重要的是在現象之上作概念性的思考 ... 真切去了解,你所看到的東西是什麼?整體意義是什麼?整體的輪廓是什麼?千萬不要被枝節淹沒,雖然枝節是你最重要的開始,但是你一天總也要留一些時間好好 思考、慢慢沉澱。conceptualize是一種非常難教的東西
- 我剛到美國唸書的時候,每次寫報告頭皮就重的不得了,因為我們的英文報告三、四十頁,一個學期有四門課的話就有一百六十頁,可是你連註腳都要從頭 學習。後來我找到一個好辦法,就是我每次要寫的時候,把一篇我最喜歡的論文放在旁邊,雖然他寫的題目跟我寫的都沒關係,不過我每次都看他如何寫, 看看他的注腳、讀幾行,然後我就開始寫。
【許多人念書無法『開竅』,有的是因為好高騖遠,有的是方法不對,更多的是缺乏自我訓練。你看,王院士並不是天縱英明,當初也是努力閱讀思考寫作,才逐漸摸出訣竅。你若覺得自己天資沒有很好,是否要更加努力呢?還是怪老師沒把你教到懂?
用適當的工具來搜尋和整理論文已經是研究生必被的技能,我建議大家在實驗室的 Wiki上寫作,整理和分享研究心得。】
- 做一個研究生或一個學者,有兩個感覺最重要--責任感與罪惡感。你一定要有很大的責任感,去寫出好的東西,如果責任感還不夠強,還要有一個罪惡 感,你會覺得如果今天沒有好好做幾個小時的工作的話,會有很大的罪惡感。
【談責任感與罪惡感或許太沈重,畢竟不是每個研究生都立志要做學者。我在高中畢業紀念冊上的留言是:『學習,進步!』我當時也沒想念博士當教授,只覺得學習是終生大事,也是很愉快的事,所以我不是很同意王院士這段話。傳統的學者,太過於強調論文寫作,在今天這個多元化的時代,尤其是電腦這個領域,研究與發表,不應該限定在論文上。寫程式和設計系統,都算是發表,也可以是卓越的貢獻。當然,立志當純研究型的學者,又當別論。
然而,做人還是要有某種程度的責任感與罪惡感,除非你已經能夠從心所欲而不逾矩,或是超凡入聖。草莓族最為人詬病的,大概就是承擔不了責任感與罪惡感。我個人有很大的責任感,想提昇我們實驗室的研究水準,想把台灣非常需要的研究項目在學術界扎根,想讓進來我們實驗室的研究生受到扎實的訓練而具備一流的研究能力。大家都知道,我不大挑學生的, 而大多數新進研究生對於電腦系統內部核心架構都非常陌生,因此我們必須很努力地去教學和指導。我時常也有罪惡感,那就是個人時間不夠,沒能把所有同學教好。
有時,我的責任感與罪惡感大到必須接受某種療癒,學習讓自己適度放下,讓身體輕鬆一點,否則可能會過勞死 :-) 所以,活到老,學到老,人到中年,還得一直在學習調適個人心態,順應這個變遷的年代。年輕的學子們,應該多想想如何把握時間,不要浪費大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