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你是否找我當指導老師,我的實驗室的大門敞開著,歡迎對於電腦系統有高度興趣而且樂意用功努力的同學進來學習和遊玩!
我說來遊玩,你可能覺得是在開玩笑,不過我是認真的。我盼望能收到像我一樣把研究電腦系統當成是興趣、以搞懂複雜系統為樂、希望親自動手把玩最先進的系統的研究生。
我知道,這樣的學生得來不易,但是你們很多人是可以成為這樣的人的。讓我先說說成為這種的人的好處。
首先,這種人經常被稱為hacker。不過不要把他想成是中文的駭客,因為hacker指的是能夠以超凡或特殊的作法,做到常人所無法辦到的事。電腦以及電腦所衍生出的資訊世界(cyberworld),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工具和影響人類文化的所在,誰能夠有效掌握和創新電腦科技,就能夠影響整個世界,因此電腦hackers在今天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我跟業界的人接觸頻繁,知道現在業界需要很多的hackers為他們開創新局。日新月異的電腦科技,不可能在學校教會你所有的東西,但也不可能讓你在學校只學基本和理論性的東西,連我們當老師的,也是一天到晚在學。所以要成為hacker,必須主動積極學、動手做東西,才能夠讓自己夠專業。
作為指導老師,我會努力把我的know-how傳授給我的指導學生,並且和我的學生共同探索最先進的電腦系統領域,包括最新的異質多核心處理機架構、打造更安全更有效率的雲端運算虛擬環境,以及建構巨量資料的系統和應用。我們和第一流的公司和其他的研究團隊合作,把研究做得更務實更深入。
對於基礎不夠的同學,來我們實驗室做研究是有點辛苦的。你必須花比別人更多的時間下苦功,才能體會到我上述hackers的感覺與快樂。然而,一旦嘗過這個快樂的滋味,你可能會欲罷不能,把研究當成是最大的興趣。
我們實驗室在未來這幾年,希望在現有的基礎上更上層樓,做出一些有貢獻的研究成果。如果你對我們現有的基礎和研究方向沒有很大的興趣的話,可能會在研究上遇到相當大的困難。因此,不妨花點時間,思索一下你對以下的研究方向有沒有濃厚的興趣?
- 高效率的異質多核心處理機(heterogeneous multicore)系統: 模擬(simulation)技術、虛擬化(virtualization)技術、平行程式(parallel programming)設計、平行處理架構(parallel architecture)、硬體加速(hardware acceleration)、效能分析技術
- 安全有效率的雲端運算虛擬環境(cloud-based virtulized environment): 分散式系統架構(distributed architecture)、分散式程式設計(distributed programming)、資訊安全(information security)、系統與中介軟體開發(system software and middleware)、效能分析技術
- 實際巨量資料(big data)的系統和應用: 開發效能分析工具、分析特定巨量資料應用的特性、建構巨量資料應用的model & simulation tools、改進巨量資料系統與中介軟體之效能
我希望你在考慮進到我們實驗室之前,先下定決心,把成為hacker作為目標。對於有心的同學,我會從旁全力協助和教導你。但如果同學沒辦法下決心,只希望在研究所這兩年學一些技能之後得到一紙碩士文憑的話,那坦白說,我希望你考慮去其他的實驗室,但我還是歡迎你來我們這裡修課和交流。
台大比我好的老師很多,祝福所有新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研究領域和指導老師。
從2010.03寫到現在,我只是想寫 -- 把我對社會、人文、科技、產業、教育的觀察和感想寫出來。每次寫出當下所思所想,似乎腦袋可以清淨一點、心靈可以輕爽些。文章大多先在臉書上與臉友分享,隨後再轉到這裡。臉書網址為:https://www.facebook.com/shihhaohung
2013年11月14日 星期四
十二年國教中缺席的科技教育
(2013.11.12)我去國家教育研究院開會討論「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科技領域課程綱要草案」,與會人士多數為教育界的先進,這個會主要是對於未來的十二年國教是否或如何引進科技和資訊課程,提供規劃的建議。所謂「綱要」,大約有五頁的內容,敘述初步的課程規劃。具體的內容,還得等教育部統整各方面的意見,決定是否將科技和資訊課程納入十二年國教之後,才會正式進一步發展。(有可能因為其他傳統勢力的反對,因為每個領域都認為自己領域很重要,而且加入新課程會排擠到其他教師的工作權。)
等待會中所有先進表達意見之後,我的發言如下:(保留現場口語式的發言,當場須兼顧發言的禮貌,有些話說得比較婉轉一點。)
我在回國任教之前,曾經在國外業界待過,知道一些業界的狀況,回國在台大資工系這些年所看到的,深深覺得台灣的資訊人才缺乏國際業界的競爭力,非常擔憂。怎麼說呢?我舉三個例子:
1. 資工系畢業不會寫程式:今年交大一計算機程式設計的劉邦鋒教授上週對我說,他的班上剛考期中考,成績非常不理想。我說,會不會是考太難了?劉教授一一列舉考題,幾乎每個題目考的都是非常基本的東西。綜合我在這些年的教學經驗,我認為進到大學的學生的實作能力變差了,這呼應剛剛幾位先進所強調的,中小學教育的內容似乎太強調知識性的東西,重視成績的學生不見得在乎其他的東西。
2. 沒有工程概念和自我學習的習慣:沒有動手做,很難對工程的概念有深刻的體會;教材把知識整理的好好的,學生沒有很多機會藉著自我學習去解決沒有碰過的問題。因此,學生到了大學,要做複雜的problem solving的時候,不會在實作中應用所學的知識,不會主動找資料,變成司空見慣的狀況。我們往往到了研究所,還要耐心教學生一些基本的技能。無怪乎剛剛幾位先進會說業界覺得大學畢業的學生不好用。我想,除了我們在大學裡應該檢討教學內容與方式之外,從小打基礎,是非常重要的事。
3. 缺乏與人協調和團隊合作的能力:我想,這一點似乎是老生常談,有人甚至會說是中國人的通病。我不諱言,今天我們面對的是國際競爭,不是關起門來用個人的考試成績決定誰當官的科舉封建制度就能夠上得了國際舞台的。目前世界各國,無不希望有更多的科技人才,甚至跨國搶人才,來建立更大的研發團隊。以我在矽谷和台灣所看到的,書念得好的台灣人,很多都在高科技業擔任高階工程師,有意願和有能力帶領研發團隊的不多,要出來開公司的更少。我想,剛才幾位先進談到的project-based的科技課程,可以在中小學階段塑造更多團隊合作的機會,應該是科技和資訊教育的重點之一,是否可列入核心目標?
大學生的問題還有很多,我們大概可以講好幾個小時,不過我覺得以上的三點,是我們推動中小學科技資訊教育之後,或許能夠幫忙解決的。因此,我對於今天大家在討論的這個科技資訊課程,覺得是很重要的工作。
我知道各位實務界的先進,在國民教育體制內推動改革過程中,一定得考慮很多實際的問題,包括排課、資源不足、課程規劃、教師訓練等問題,但是我個人認為,這些該做的事即便體制難以大規模推動,也應該鼓勵一些學校以此作為特色辦學。
最近幾年我們台大資訊的資深校友賴岳林先生從美國資訊業界回到國內推動中小學的資訊教育,跟不少的中小學的校長、老師、學生有非常良好的互動,很多人都意識到資訊科技的重要性,也知道資訊人才受到這個不斷快速變遷成長的科技業極度的重視。
因此,我們已經在積極推廣資訊教育,包括賴學長親自在中小學教授電腦社團,並且將美國大學程度的Udacity線上資訊科技課程引進培育資優的中學生,都有很好的經驗,可以提供作為參考。還有,台大電機的葉丙成教授、政大教育的林顯達教授這學期與我在台大合開一門「數位學習與工程教育」的課程,吸引到不少對教育有興趣的研究所學生的參與,在課程中探討資訊教育基礎課程的設計,希望能夠在台大拋磚引玉,將來有更多師生來參與。
提到課程設計,我們認為「啟發興趣」是我們目前關注的重點。對課程產生興趣的學生,會特別有學習動力來克服挑戰,也會自動自發地學習,這樣一來,相關的英文能力、數理的知識都派得上用場,甚至在一些實作專題上,能夠發揮團隊合作的效果。因此,我們非常期待十二年國教中能夠加入更多能夠引發學生興趣以及project-based的設計教學,而資訊科技正好是這樣的題材。
運用資訊科技,不但可以加速資訊科技的學習,更可以照顧到資源較匱乏的偏遠地區。由於電腦和網路的普及,數位學習(e-learning)和線上課程,讓任何地區的孩子都能接觸到最新的教材,降低城鄉差距,幫助偏遠地區的腦力開發。
不過,數位學習和線上課程絕對不是把課程製作成電視節目放在網路上供學生下載觀看而已。課程的設計、教學的技巧、作業的形式、評量的方法,在在都很重要。在座有很多教育界的先進,一定知道線上課程的重要性,也很關切線上課程將來對教育界帶來的衝擊。我想,擁抱線上課程已經是世界的趨勢,如何利用線上課程提昇國民的教育水準,以及兼顧教師的專業,是大家都在思考的問題。
剛剛先進們有提到中小學的資訊專業師資不足,我想數位學習和線上課程剛好可以派上用場。況且,這也是讓新一代從小養成自主學習和適性學習的絕佳方式。因此,我建議課綱應該規劃配套措施,多提供選修科目,引進線上課程,舉辦比賽,提供那些有志於資訊科技的學生一條可選擇的道路。
以上是我記憶所及在會中的分享。以下是我想以書面做的補充內容:
我想,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應以身教作為表率。如果我們希望學生們能夠自主學習,教育當局應該適度放手讓學校、老師、家長、學生們共同思考如何建立特色。現在是資訊爆炸、學無止境的時代,許多受教育長達17年的碩士生卻仍未「出師」,許多人問該怎麼辦?我們或許該開始思索如何支持自主學習,讓學生在學校時能夠真正建立起他們的專業。這點,至少在資訊科技上,我認為是做得到的。
所謂「十年磨一劍」,想把資訊科技學到出師,沒有大量的學習是不夠的,許多國外在大學時代創業成功的例子,都是當事人在小時候把學習電腦科技當成是訓練鋼琴家、職業圍棋手的志業,因此他們在大學時代就有創業的企圖心和能力。很多的資訊課程,在技術的部分,不需要高深的數物化的知識,因此可以想語言和圍棋般及早學習。至於理論的部份,放在後面再教,往往會因為學生的求知慾而提高學習興趣。
想想一個具有高度資訊能力的年輕人,在大學裡自由主動地探索新科技,跨領域激盪創意火花,不計個人時間成本、不怕失敗地為理想奮鬥,這是多大的學習動機和創業能量? 縱使創業失敗,他們學到的東西絕對不少,甚至能夠及早累積經驗,作為日後成功的基礎。
反觀今天我們讓學生從大學才開始學真正的資訊科技(現在中小學裡學的是電腦操作,不是資訊科技),讓學生學了很多知識,把成績好的學生留在學校到研究所畢業,進到職場時都已經25歲左右了,沒有多少實務經驗,背負成家立業的壓力,大都想進大公司;轉眼三十而立,有幾年工作經驗,原是到處闖蕩和創業最佳時機,卻可能因為背負房貸和養家小而錯失良機。
我在學校一直鼓勵年輕人勇於創新,但我能體會大多數年輕人裹足不前的原因,所以我自己一直在來思考和改進教育的目標、形式和管道,很不希望因為我們這代自己的迷思和執著,而耽誤了下一代。如果各位先進對小弟的發言有任何意見,或是有需要小弟幫忙的地方,請不吝賜教和吩咐。
等待會中所有先進表達意見之後,我的發言如下:(保留現場口語式的發言,當場須兼顧發言的禮貌,有些話說得比較婉轉一點。)
我在回國任教之前,曾經在國外業界待過,知道一些業界的狀況,回國在台大資工系這些年所看到的,深深覺得台灣的資訊人才缺乏國際業界的競爭力,非常擔憂。怎麼說呢?我舉三個例子:
1. 資工系畢業不會寫程式:今年交大一計算機程式設計的劉邦鋒教授上週對我說,他的班上剛考期中考,成績非常不理想。我說,會不會是考太難了?劉教授一一列舉考題,幾乎每個題目考的都是非常基本的東西。綜合我在這些年的教學經驗,我認為進到大學的學生的實作能力變差了,這呼應剛剛幾位先進所強調的,中小學教育的內容似乎太強調知識性的東西,重視成績的學生不見得在乎其他的東西。
2. 沒有工程概念和自我學習的習慣:沒有動手做,很難對工程的概念有深刻的體會;教材把知識整理的好好的,學生沒有很多機會藉著自我學習去解決沒有碰過的問題。因此,學生到了大學,要做複雜的problem solving的時候,不會在實作中應用所學的知識,不會主動找資料,變成司空見慣的狀況。我們往往到了研究所,還要耐心教學生一些基本的技能。無怪乎剛剛幾位先進會說業界覺得大學畢業的學生不好用。我想,除了我們在大學裡應該檢討教學內容與方式之外,從小打基礎,是非常重要的事。
3. 缺乏與人協調和團隊合作的能力:我想,這一點似乎是老生常談,有人甚至會說是中國人的通病。我不諱言,今天我們面對的是國際競爭,不是關起門來用個人的考試成績決定誰當官的科舉封建制度就能夠上得了國際舞台的。目前世界各國,無不希望有更多的科技人才,甚至跨國搶人才,來建立更大的研發團隊。以我在矽谷和台灣所看到的,書念得好的台灣人,很多都在高科技業擔任高階工程師,有意願和有能力帶領研發團隊的不多,要出來開公司的更少。我想,剛才幾位先進談到的project-based的科技課程,可以在中小學階段塑造更多團隊合作的機會,應該是科技和資訊教育的重點之一,是否可列入核心目標?
大學生的問題還有很多,我們大概可以講好幾個小時,不過我覺得以上的三點,是我們推動中小學科技資訊教育之後,或許能夠幫忙解決的。因此,我對於今天大家在討論的這個科技資訊課程,覺得是很重要的工作。
我知道各位實務界的先進,在國民教育體制內推動改革過程中,一定得考慮很多實際的問題,包括排課、資源不足、課程規劃、教師訓練等問題,但是我個人認為,這些該做的事即便體制難以大規模推動,也應該鼓勵一些學校以此作為特色辦學。
最近幾年我們台大資訊的資深校友賴岳林先生從美國資訊業界回到國內推動中小學的資訊教育,跟不少的中小學的校長、老師、學生有非常良好的互動,很多人都意識到資訊科技的重要性,也知道資訊人才受到這個不斷快速變遷成長的科技業極度的重視。
因此,我們已經在積極推廣資訊教育,包括賴學長親自在中小學教授電腦社團,並且將美國大學程度的Udacity線上資訊科技課程引進培育資優的中學生,都有很好的經驗,可以提供作為參考。還有,台大電機的葉丙成教授、政大教育的林顯達教授這學期與我在台大合開一門「數位學習與工程教育」的課程,吸引到不少對教育有興趣的研究所學生的參與,在課程中探討資訊教育基礎課程的設計,希望能夠在台大拋磚引玉,將來有更多師生來參與。
提到課程設計,我們認為「啟發興趣」是我們目前關注的重點。對課程產生興趣的學生,會特別有學習動力來克服挑戰,也會自動自發地學習,這樣一來,相關的英文能力、數理的知識都派得上用場,甚至在一些實作專題上,能夠發揮團隊合作的效果。因此,我們非常期待十二年國教中能夠加入更多能夠引發學生興趣以及project-based的設計教學,而資訊科技正好是這樣的題材。
運用資訊科技,不但可以加速資訊科技的學習,更可以照顧到資源較匱乏的偏遠地區。由於電腦和網路的普及,數位學習(e-learning)和線上課程,讓任何地區的孩子都能接觸到最新的教材,降低城鄉差距,幫助偏遠地區的腦力開發。
不過,數位學習和線上課程絕對不是把課程製作成電視節目放在網路上供學生下載觀看而已。課程的設計、教學的技巧、作業的形式、評量的方法,在在都很重要。在座有很多教育界的先進,一定知道線上課程的重要性,也很關切線上課程將來對教育界帶來的衝擊。我想,擁抱線上課程已經是世界的趨勢,如何利用線上課程提昇國民的教育水準,以及兼顧教師的專業,是大家都在思考的問題。
剛剛先進們有提到中小學的資訊專業師資不足,我想數位學習和線上課程剛好可以派上用場。況且,這也是讓新一代從小養成自主學習和適性學習的絕佳方式。因此,我建議課綱應該規劃配套措施,多提供選修科目,引進線上課程,舉辦比賽,提供那些有志於資訊科技的學生一條可選擇的道路。
以上是我記憶所及在會中的分享。以下是我想以書面做的補充內容:
我想,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應以身教作為表率。如果我們希望學生們能夠自主學習,教育當局應該適度放手讓學校、老師、家長、學生們共同思考如何建立特色。現在是資訊爆炸、學無止境的時代,許多受教育長達17年的碩士生卻仍未「出師」,許多人問該怎麼辦?我們或許該開始思索如何支持自主學習,讓學生在學校時能夠真正建立起他們的專業。這點,至少在資訊科技上,我認為是做得到的。
所謂「十年磨一劍」,想把資訊科技學到出師,沒有大量的學習是不夠的,許多國外在大學時代創業成功的例子,都是當事人在小時候把學習電腦科技當成是訓練鋼琴家、職業圍棋手的志業,因此他們在大學時代就有創業的企圖心和能力。很多的資訊課程,在技術的部分,不需要高深的數物化的知識,因此可以想語言和圍棋般及早學習。至於理論的部份,放在後面再教,往往會因為學生的求知慾而提高學習興趣。
想想一個具有高度資訊能力的年輕人,在大學裡自由主動地探索新科技,跨領域激盪創意火花,不計個人時間成本、不怕失敗地為理想奮鬥,這是多大的學習動機和創業能量? 縱使創業失敗,他們學到的東西絕對不少,甚至能夠及早累積經驗,作為日後成功的基礎。
反觀今天我們讓學生從大學才開始學真正的資訊科技(現在中小學裡學的是電腦操作,不是資訊科技),讓學生學了很多知識,把成績好的學生留在學校到研究所畢業,進到職場時都已經25歲左右了,沒有多少實務經驗,背負成家立業的壓力,大都想進大公司;轉眼三十而立,有幾年工作經驗,原是到處闖蕩和創業最佳時機,卻可能因為背負房貸和養家小而錯失良機。
我在學校一直鼓勵年輕人勇於創新,但我能體會大多數年輕人裹足不前的原因,所以我自己一直在來思考和改進教育的目標、形式和管道,很不希望因為我們這代自己的迷思和執著,而耽誤了下一代。如果各位先進對小弟的發言有任何意見,或是有需要小弟幫忙的地方,請不吝賜教和吩咐。
2013年11月11日 星期一
吃飯和探索宇宙?
任何受納稅人資助的機構和個人,在道義和良心上,都得回答類似的問題。比如說大學拿國家的資源,到底對於社會有什麼貢獻?研究團隊拿國家的資源做研究,是為了提昇個人名位權力財富,還是為社會做些事情?
很弔詭地,我們在許多制度的設計上,往往鼓勵大家先鞏固和提昇個人的地位,其次再去想為社會做事,也就是先自私,再奉獻。這聽起來無可厚非,但問題是當一個人有了地位之後,往往也有了立場和執著,這時候所見所聞、所關心和奉獻的對象大都來自特定的族群,見解不易超然,我想這尤其是學術中人該慎思明辨之事。慎思明辨,最終是對自己負責,可不是自欺欺人的花言巧語就行的。
參考:
有這麼多人吃不上飯 為什麼還要探索宇宙?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31107/11053815.html
很弔詭地,我們在許多制度的設計上,往往鼓勵大家先鞏固和提昇個人的地位,其次再去想為社會做事,也就是先自私,再奉獻。這聽起來無可厚非,但問題是當一個人有了地位之後,往往也有了立場和執著,這時候所見所聞、所關心和奉獻的對象大都來自特定的族群,見解不易超然,我想這尤其是學術中人該慎思明辨之事。慎思明辨,最終是對自己負責,可不是自欺欺人的花言巧語就行的。
參考:
有這麼多人吃不上飯 為什麼還要探索宇宙?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31107/11053815.html
2013年11月9日 星期六
電機資訊學院教師壘球隊
台大工院杯壘球賽,電機資訊學院教師壘球隊,在大太陽下奮戰三場,拿到第三名。擔任一壘手無失誤的我,與有榮焉。好久沒有曬太陽曬的這麼爽了,雖然身上受了三處傷(右膝、右手掌、左肩),希望明年還可以再來玩,好好把握中年的青春尾巴。
後記: 左肩錯位,喬好之後據醫生說要休養一個月。
後記: 左肩錯位,喬好之後據醫生說要休養一個月。
2013年11月7日 星期四
大學的創新
每隔一陣子就看到一位資深教授出來針貶大學之道,今天又看到一篇《周行一/大學的創新》(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8271654.shtml),基本上我是贊同的,不過這樣零星的力道恐怕無法撼動既有的體制。教育部長官和大學校長們的想法,有時候跟代工業管理者的想法很像:被動、守舊、怕失敗、不敢放手,以至於到最後就沒有創新和遠見。
如同企業界,大學教授在這16年間的實質薪資並沒有成長多少,但如果以論文數量或是教育部所重視的關鍵量化效能指標(KPI)來看的話,教授們的「生產力」是大幅成長的。加上引號的「生產力」,是否真的能塑造卓越的大學呢?這點我很不以為然。
任何組織要創新,必須有人帶頭做起,不是帶頭喊口號、出一張嘴指揮屬下就行的。能夠帶頭創新所需要的「領導力」,是項「藝術」,和帶頭打天下的草莽英雄類似,你看馬雲講話很直白,幾近乎草莽,誇口要打天下,底下一堆人就衝。這種領導力,不是靠高超管理技術和理論就能夠做到的。
我在想,台灣這些50年來的教育和社會文化培養出什麼樣的領導人才?我們看到在各行各業有不少運用管理和行銷手法結合既有資源而飛黃騰達的名人,就像在太平時期沒有真正打過仗的將軍,沒有戰功,升官得靠逢迎拍馬。即便通過各項測驗,我們還是不知道他會不會出奇致勝。
平心而論,這些位於各行各業的管理行銷人才,其實曾經對台灣的經濟發展和政局穩定有很大的貢獻。然而,台灣已經過了那些時期,這些年來的諸多問題,並非光靠管理和行銷就能解決的。大學無法創新,是因為教育部用管理的手法經營大學,而大學校長用管理手法來評鑑系所和教授,而教授只好去做管理研究生、行銷研究和論文的事。
很多科技廠商難以研發創新,是因為管理的部份太多,冒險的部分太少。(當然,也有很多科技廠商有在嘗試創新,但資源往往不足。)最近食品廠商的問題,突顯出經營者認為藉由行銷手法賺錢早就是王道。馬政府檯面上的官員,以及許多媒體捧紅的人物,有多少是管理行銷長才?有多少是會做事的人?喔,我還沒有提到「厚黑學」呢!
要解決問題,必須有管道把資源提供給能夠解決問題的人。關鍵在於政府與各行各業的領導者,要能夠「慧眼視英雄」,重視真正會做事的人才。如果要談創新,領導者應該和人才站在同一邊去努力,而不是以管理者自居。
當然,大家可以選擇不去冒險,讓子女去當公務員,那我們就不用談創新了。如果一天到晚企盼創新,卻沒有實際的作法和投入相當的資源,那要怎麼才能做得到呢?我沒有說各行各業都要搞創新,我想強調的是,創新很難的,把創新的任務交在不對的人手上,更難成功。
如同企業界,大學教授在這16年間的實質薪資並沒有成長多少,但如果以論文數量或是教育部所重視的關鍵量化效能指標(KPI)來看的話,教授們的「生產力」是大幅成長的。加上引號的「生產力」,是否真的能塑造卓越的大學呢?這點我很不以為然。
任何組織要創新,必須有人帶頭做起,不是帶頭喊口號、出一張嘴指揮屬下就行的。能夠帶頭創新所需要的「領導力」,是項「藝術」,和帶頭打天下的草莽英雄類似,你看馬雲講話很直白,幾近乎草莽,誇口要打天下,底下一堆人就衝。這種領導力,不是靠高超管理技術和理論就能夠做到的。
我在想,台灣這些50年來的教育和社會文化培養出什麼樣的領導人才?我們看到在各行各業有不少運用管理和行銷手法結合既有資源而飛黃騰達的名人,就像在太平時期沒有真正打過仗的將軍,沒有戰功,升官得靠逢迎拍馬。即便通過各項測驗,我們還是不知道他會不會出奇致勝。
平心而論,這些位於各行各業的管理行銷人才,其實曾經對台灣的經濟發展和政局穩定有很大的貢獻。然而,台灣已經過了那些時期,這些年來的諸多問題,並非光靠管理和行銷就能解決的。大學無法創新,是因為教育部用管理的手法經營大學,而大學校長用管理手法來評鑑系所和教授,而教授只好去做管理研究生、行銷研究和論文的事。
很多科技廠商難以研發創新,是因為管理的部份太多,冒險的部分太少。(當然,也有很多科技廠商有在嘗試創新,但資源往往不足。)最近食品廠商的問題,突顯出經營者認為藉由行銷手法賺錢早就是王道。馬政府檯面上的官員,以及許多媒體捧紅的人物,有多少是管理行銷長才?有多少是會做事的人?喔,我還沒有提到「厚黑學」呢!
要解決問題,必須有管道把資源提供給能夠解決問題的人。關鍵在於政府與各行各業的領導者,要能夠「慧眼視英雄」,重視真正會做事的人才。如果要談創新,領導者應該和人才站在同一邊去努力,而不是以管理者自居。
當然,大家可以選擇不去冒險,讓子女去當公務員,那我們就不用談創新了。如果一天到晚企盼創新,卻沒有實際的作法和投入相當的資源,那要怎麼才能做得到呢?我沒有說各行各業都要搞創新,我想強調的是,創新很難的,把創新的任務交在不對的人手上,更難成功。
2013年11月5日 星期二
高二學生問資訊教育
有位高二的學生寫信來問我有關資訊教育的問題,他說:
「現在所面臨的問題非常的苦惱,就像您所言,對於電腦有熱情無論幾科科目被當掉皆無所謂,但現實終究是殘酷的,我對於學業並不像一中學生般一樣厲害... 」
「今年暑假曾前往成大參與過黃敬群前輩所開的嵌入式課程,當中,我確立了我想做的事 -- 我想開發電子產品,我也認為我有能力學習如何成為這樣子的工程師。」
「能與我切磋的朋友是如此的稀少,學校也無法提供我相關的資源。究竟我是否該回歸這種令人感到反感的體制下符合師長的期望做事,或是在拼一把?」
「我也曾和敬群前輩討論過這個問題,他給我的建議是暫時兼顧,但我的心態早已改變,無法只是單單的面對學測...」
我的回覆:
我想,你如果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走的路,不妨往自己想走的道路走走看,確定自己很有天份做這些。
能修過敬群的課,證明你有不錯的基礎。想走這條路的話,繼續跟著敬群走,是一件很好的事。關於學術方面,你也可以向敬群的老師、我的好友成大的蘇文鈺教授請益。
至於體制這個大問題,我們終身都得面對 所以我建議你也不要急於一時去做出究竟是要與體制共存或對抗這種一翻兩瞪眼的決定。體制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不在體制裡,也搞不清楚體制是什麼。
我對我自己的小孩說過:高中要畢業應該不難吧?找個大學念畢業不難吧?如果是為了有個起碼的學位,將來就像有張大賣場的會員卡,雖然不是什麼身分象徵,辦一張好方便進出賣場吧?一流大學的學歷,在一般社會眼光中,像是拿到一張金卡,進場比較方便。但真正有實力的人,就像身上帶著大把鈔票到賣場去,人家求你辦張鑽石卡進場。
吳寶春就是個例子,不過能成為吳寶春的人並不多,為什麼呢?這值得想一想。或許有很多和他一樣有天份的人,根本沒有機會知道自己能做這個;或許有些知道自己對做麵包有天份有興趣的人,受到外界影響,根本不敢朝這方向走;或許有天份、有興趣、可自由選擇,但是不知道這條路能賺大錢;或許選擇走這條路,卻吃不了苦,出不了師;或許沒有想出人頭地,只想靠一技之長好好過日子;或許有更多人,根本不想做麵包。
我談這些「或許」,不是說吳寶春,而是談選擇。有些或許,是沒有選擇的;有些或許的後面是選擇,而選擇的後面有他的道理或因緣。
我希望你不要過於煩惱。在高中二年級,能夠找到自己喜歡的路,而且已經積極開始在探路,你的未來還有很多時間可以努力,網路上很多資源,你又有機會遇到明師帶你走你想走的路,只要你確定你有充分學習的時間,天天都收穫滿滿,將來自然水到渠成,不需太擔心,也不要急著在幾年之間「出師」。如果你的家境還可以負擔的話,藉著在學校的時間,多學一些將來可能派得上用場的東西。
所謂十年磨一劍,你才剛開始磨劍,跟著敬群學幾年後要到業界闖蕩不難,但我希望你把目光放遠一點,學多學精,將來成大器。
比起許多花了許多冤枉時間和精力唸玩研究所還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的人,你的處境幸運多了。不過你不要把自己逼的太緊,高中老師教的,也有很多有用的東西,所以不妨學習調適心態,兼顧必要的學業。
「現在所面臨的問題非常的苦惱,就像您所言,對於電腦有熱情無論幾科科目被當掉皆無所謂,但現實終究是殘酷的,我對於學業並不像一中學生般一樣厲害... 」
「今年暑假曾前往成大參與過黃敬群前輩所開的嵌入式課程,當中,我確立了我想做的事 -- 我想開發電子產品,我也認為我有能力學習如何成為這樣子的工程師。」
「能與我切磋的朋友是如此的稀少,學校也無法提供我相關的資源。究竟我是否該回歸這種令人感到反感的體制下符合師長的期望做事,或是在拼一把?」
「我也曾和敬群前輩討論過這個問題,他給我的建議是暫時兼顧,但我的心態早已改變,無法只是單單的面對學測...」
我的回覆:
我想,你如果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走的路,不妨往自己想走的道路走走看,確定自己很有天份做這些。
能修過敬群的課,證明你有不錯的基礎。想走這條路的話,繼續跟著敬群走,是一件很好的事。關於學術方面,你也可以向敬群的老師、我的好友成大的蘇文鈺教授請益。
至於體制這個大問題,我們終身都得面對 所以我建議你也不要急於一時去做出究竟是要與體制共存或對抗這種一翻兩瞪眼的決定。體制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不在體制裡,也搞不清楚體制是什麼。
我對我自己的小孩說過:高中要畢業應該不難吧?找個大學念畢業不難吧?如果是為了有個起碼的學位,將來就像有張大賣場的會員卡,雖然不是什麼身分象徵,辦一張好方便進出賣場吧?一流大學的學歷,在一般社會眼光中,像是拿到一張金卡,進場比較方便。但真正有實力的人,就像身上帶著大把鈔票到賣場去,人家求你辦張鑽石卡進場。
吳寶春就是個例子,不過能成為吳寶春的人並不多,為什麼呢?這值得想一想。或許有很多和他一樣有天份的人,根本沒有機會知道自己能做這個;或許有些知道自己對做麵包有天份有興趣的人,受到外界影響,根本不敢朝這方向走;或許有天份、有興趣、可自由選擇,但是不知道這條路能賺大錢;或許選擇走這條路,卻吃不了苦,出不了師;或許沒有想出人頭地,只想靠一技之長好好過日子;或許有更多人,根本不想做麵包。
我談這些「或許」,不是說吳寶春,而是談選擇。有些或許,是沒有選擇的;有些或許的後面是選擇,而選擇的後面有他的道理或因緣。
我希望你不要過於煩惱。在高中二年級,能夠找到自己喜歡的路,而且已經積極開始在探路,你的未來還有很多時間可以努力,網路上很多資源,你又有機會遇到明師帶你走你想走的路,只要你確定你有充分學習的時間,天天都收穫滿滿,將來自然水到渠成,不需太擔心,也不要急著在幾年之間「出師」。如果你的家境還可以負擔的話,藉著在學校的時間,多學一些將來可能派得上用場的東西。
所謂十年磨一劍,你才剛開始磨劍,跟著敬群學幾年後要到業界闖蕩不難,但我希望你把目光放遠一點,學多學精,將來成大器。
比起許多花了許多冤枉時間和精力唸玩研究所還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的人,你的處境幸運多了。不過你不要把自己逼的太緊,高中老師教的,也有很多有用的東西,所以不妨學習調適心態,兼顧必要的學業。
2013年11月4日 星期一
去中研院統計所演講「Big Data」
今天被長官找去中研院統計所演講「big data」,來聽講的不少研究人員想必是衝著big data這個題目而來的。對於這個大題目,我也只能講我所懂的一些皮毛,上台獻醜。會後,討論到兩大問題,第一,缺乏平台;第二,缺乏資料。不過,我想這些都有辦法可以解決的。
我說,如果學術界和政府關起門來做的話,能建多大的平台?能開發出多少有用的應用?在美國如火如荼的big data研究,很多都是有當下或長遠的商業利益考量的。我們如果靠政府的話,能做的東西不多;如果動腦筋與商業應用結合,我們有比較大的機會做出有價值的好東西。
有想賺錢的人,big data是個好機會,趕快想一些ideas。但是門檻有點高,不是隨便找人就能做的。所以在美國有一堆投資公司和顧問公司,專門幫有ideas的人出錢出力。這就是為什麼他們現在需要很多人進到這領域的原因。我想,這的確是現在資訊界值得去研究的課題之一。
演講的投影片在此:
https://www.dropbox.com/s/f57qbaqt9o8qidl/2013-11-04%20Big%20Data.pdf
我說,如果學術界和政府關起門來做的話,能建多大的平台?能開發出多少有用的應用?在美國如火如荼的big data研究,很多都是有當下或長遠的商業利益考量的。我們如果靠政府的話,能做的東西不多;如果動腦筋與商業應用結合,我們有比較大的機會做出有價值的好東西。
有想賺錢的人,big data是個好機會,趕快想一些ideas。但是門檻有點高,不是隨便找人就能做的。所以在美國有一堆投資公司和顧問公司,專門幫有ideas的人出錢出力。這就是為什麼他們現在需要很多人進到這領域的原因。我想,這的確是現在資訊界值得去研究的課題之一。
演講的投影片在此:
https://www.dropbox.com/s/f57qbaqt9o8qidl/2013-11-04%20Big%20Data.pdf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