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很有趣,現在很多(台大的)學生,當問起生涯規劃的時候,還是跟我們那個時候(二十年前)差不多,反正就先把書念好,找個好工作,拼幾年賺足夠的錢,然後如果有餘裕,再來想看看什麼是自己想做的事。
我見過不少這樣想的人,不是「四十而不惑」,而是步入中年時大惑特惑。雖然現在的資訊這麼多,能夠趁早做好生涯規劃的年輕人似乎還是不多。
我今天才跟學生聊起「如何在中年之後,能夠忙得不亦樂乎」這個題目。我舉了好幾個朋友的故事,說並不是有錢了就會快樂。我說,中年以後會快樂的,通常是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而且能夠在生活或是工作中時常去做這些事情,因此樂在其中、樂此不疲。
不方便在這裡重複朋友的故事,怕朋友看到會不高興。剛好看到這一篇文章:「那個我認識的營運長」(http://yclou.blogspot.tw/2014/06/blog-post_23.html),就拿這篇寫的東西作為例子好了。
像文中這類營運長的角色,我很容易了解,身邊的例子也很多。十多年前的我,並沒有很快樂,在工作上,會為了沒做好的事而耿耿於懷,因為怕失了面子;隨時警惕自己要力爭上游,因為超越同儕很重要。
找到真正想做的事情後,工作只是過程和選項之一;別人的眼光和評論,只是參考的資訊;很多世俗的觀念和現實的束縛,只是鏡花水月的幻象;人生可以既平凡卻具獨特性,而且可以忙得不亦樂乎。
幾天前在小說裡看到一段話:世界上有兩種人,都很努力,也都有所成就。一種人是為了要向別人證明自己的價值而努力;另一種人,是為了自己想做的事情而努力。他們最大的差別是,第一種人在遇到人生的難題時,考慮的是別人的眼光,所以往往臨事不能果決,而第二種人則是很快就可以做出不會讓自己後悔的決定。
我們的家庭和學校教育,如同文中營運長的例子多不勝數,花了太多的能量去調教規訓年輕人的思想行為,沒有什麼時間讓他們公然去探索自己想要什麼,也沒有教他們為自己負責任,教養出來的絕大多數是第一種人。
做第一種人也沒有什麼不好,只要能樂在其中就好。問題是,做得到嗎?
從2010.03寫到現在,我只是想寫 -- 把我對社會、人文、科技、產業、教育的觀察和感想寫出來。每次寫出當下所思所想,似乎腦袋可以清淨一點、心靈可以輕爽些。文章大多先在臉書上與臉友分享,隨後再轉到這裡。臉書網址為:https://www.facebook.com/shihhaohung
2014年6月19日 星期四
平行化的簡報法
平行程式課的期末專題展示,採用平行化的簡報法,一次五組學生掛海報做解說,其他學生參觀和打分數。比起二十組分別上台簡報,這個安排比較有趣,學生不會在底下睡著。
這裡的重點是presentation and communications。在大課堂上做簡報,只能鍛鍊presentation skills,台上的同學戰戰兢兢,不敢暢所欲言,同學在下面不敢問問題,所以往往缺乏互動。
雖然同樣的內容要對不同的同學講好幾次,但是講的時候會有所互動。即便是重複講,也是一種訓練,況且對不同群組講的時候,透過眼神接觸就可以知道聽者的反應,聽者較願意提問,講者也較樂意提供個人心得,這是鼓勵宅宅們加強communication skills的方法。
交流是很重要的。我要把類似的作法,用於我的實驗室。
很奇怪,明明在同一個實驗室,有些同學甚至連同窗兩年的同學在做些什麼,毫不知情、毫不在意。所以我要鼓勵大家多學多問。
下週,我的碩二的學生,會將研究的題目和成果做成海報,在group meeting的時候分批展出,和實驗室的同學互動、交流、傳承。
這裡的重點是presentation and communications。在大課堂上做簡報,只能鍛鍊presentation skills,台上的同學戰戰兢兢,不敢暢所欲言,同學在下面不敢問問題,所以往往缺乏互動。
雖然同樣的內容要對不同的同學講好幾次,但是講的時候會有所互動。即便是重複講,也是一種訓練,況且對不同群組講的時候,透過眼神接觸就可以知道聽者的反應,聽者較願意提問,講者也較樂意提供個人心得,這是鼓勵宅宅們加強communication skills的方法。
交流是很重要的。我要把類似的作法,用於我的實驗室。
很奇怪,明明在同一個實驗室,有些同學甚至連同窗兩年的同學在做些什麼,毫不知情、毫不在意。所以我要鼓勵大家多學多問。
下週,我的碩二的學生,會將研究的題目和成果做成海報,在group meeting的時候分批展出,和實驗室的同學互動、交流、傳承。
2014年6月13日 星期五
不會自學的話,可能被電腦淘汰
(原本發表於facebook的「數位學習與工程教育」社團,2014.03.10。)
繼不久前一則談電腦將取代白領人力的報導之後,現在又有一篇「推出新產品 谷歌實驗自動化」(http://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f_ART_ID=502371&kdid=AR10&r=10)的報導:谷歌公司(Google Inc.)董事長施密特(Eric Schmidt)說,谷歌正在以各種方式實驗自動化,未來自動化將「取代我們生活中許多重覆行為」。
我自小不喜歡做單調重複性的事,所以並沒有得到老師們的歡心。在封建科舉時代,讀書考試,以及把長官交代的事做好,是最受重視的能力。但因為不喜歡聽話背書,念書一直很辛苦。在很多面相上,台灣還是保留著封建科舉的文化。
這幾年台灣的教育雖然不斷改革,還是沒有跟得上時代潮流。學生花很多時間讀書、背誦、考試,有多少時間學習獨立思考?從我這些年實際觀察,答案是否定的。更有趣的是,那些大老們,心中希望的「可用之才」往往還是那種會讀書考試、會把長官交代的事做好的人。
讓我先回顧一些個人歷程,再回來檢視教育的現況。
我在進到建中之前(1982年)遇見了電腦,驚為天人。電腦,絕對是長官們最得力的助手,再厲害神人,也沒有電腦會背書、計算快速的。我決定拋開那些需要死背的書本,與其跟電腦競爭,不如做電腦的主人,所以我擁抱電腦科技,開始自學電腦。
何謂做電腦的主人?我當時心裡想的,不是擁有電腦、會寫程式,或是使用應用程式而已。我想做的,不是運用電腦重複做一些人家已經會做的事情,而是好好地運用電腦做一些他原本做不到的事情,也就是創新。
當年從高中到大學一路研究下來,我發現,電腦的「能力」決定了他能夠做些什麼事情。當時計算速度不夠,儲存空間不夠、耗費電力太高、連線速度太慢,嚴重限制了電腦的應用。所以要做電腦的主人,必須要從源頭做起,那就是搞清楚如何強化電腦的能力。
現在的電腦,還是有很多限制,即便大幅成長,他還是計算速度不夠,儲存空間不夠、耗費電力太高、連線速度太慢... 喔,你覺得電腦已經超強了是嗎?那是因為你沒有站在科技工藝的前端(state of the art)。
我研究所選擇「超級電腦和平行計算」作為主題,就是因為想站在時代前端,想知道世界上最強的電腦怎麼運作,能夠做些什麼?我選擇把學習的心得做成工具,所以自己可以不用重複做同樣的工作,別人更可以省去學習的步驟。
要做電腦的主人,要知道電腦擅長做什麼,不會做什麼?不是隨便修幾門程式設計課就會的。在學校學習的東西,很多都只是基礎,如果不學會在基礎上演繹出新東西的技能,那很快就會落伍。所以說,電腦科學家和工程師面對的是演進最快速的工作領域,也是最具挑戰性的工作。
舉例來說,修「計算機結構」「演算法」這些課,打的只是基礎。光是背誦課本裡面的架構和演算法,而不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也不去應用這些東西去解決問題,學了等於是白學。
我們現在的教育法,還是強調要「精熟」,對此我是有意見的。我覺得「一門深入」是好的,懂得一門深入,對於成就專業,是有幫助的。然而,升學制度改來改去,還是有一樣沒有改,那就是要求學生得把各科成績弄好,樣樣精熟。結果呢?除了少數特別資優者之外,一般人可能樣樣不熟。
我一直告誡我的研究生必須懂得思考,以及具備尋找和解決「新的問題」的能力。但是從研究生的反應看來,大部分學生還是喜歡讀書考試、做老師交代的事。
舉個例,上學期我與葉丙成、林顯達兩位教授合開的「數位學習與工程教育」,是研究所的課,一開始就說這是門快速演進、沒有課本、沒有界線的課。可是從最近收到的「教學評鑑」看來,即便三位老師全程參與,給予個別化的指導,有些學生還是搞不清楚狀況,覺得老師們應該把課程資料準備得更完善,讓他們更容易吸收。
對於這些學生,我很抱歉,當初應該勸你們退選的。我們對於「師者」有高標準的看法,我們希望能夠訓練你們能成為「先驅者」和「啟蒙他人者」,而不是教你們去重複一些其他人或是電腦會做的事情,正如同我不希望老師上課只是死板板地重複教授同樣的內容,那樣的話,將來被電腦和線上課程取代的可能性極高。
(這篇最近有朋友點閱,才猛然發現那一陣子忙,沒有按原本的習慣把文章轉到這裡,所以現在補進來。)
繼不久前一則談電腦將取代白領人力的報導之後,現在又有一篇「推出新產品 谷歌實驗自動化」(http://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f_ART_ID=502371&kdid=AR10&r=10)的報導:谷歌公司(Google Inc.)董事長施密特(Eric Schmidt)說,谷歌正在以各種方式實驗自動化,未來自動化將「取代我們生活中許多重覆行為」。
我自小不喜歡做單調重複性的事,所以並沒有得到老師們的歡心。在封建科舉時代,讀書考試,以及把長官交代的事做好,是最受重視的能力。但因為不喜歡聽話背書,念書一直很辛苦。在很多面相上,台灣還是保留著封建科舉的文化。
這幾年台灣的教育雖然不斷改革,還是沒有跟得上時代潮流。學生花很多時間讀書、背誦、考試,有多少時間學習獨立思考?從我這些年實際觀察,答案是否定的。更有趣的是,那些大老們,心中希望的「可用之才」往往還是那種會讀書考試、會把長官交代的事做好的人。
讓我先回顧一些個人歷程,再回來檢視教育的現況。
我在進到建中之前(1982年)遇見了電腦,驚為天人。電腦,絕對是長官們最得力的助手,再厲害神人,也沒有電腦會背書、計算快速的。我決定拋開那些需要死背的書本,與其跟電腦競爭,不如做電腦的主人,所以我擁抱電腦科技,開始自學電腦。
何謂做電腦的主人?我當時心裡想的,不是擁有電腦、會寫程式,或是使用應用程式而已。我想做的,不是運用電腦重複做一些人家已經會做的事情,而是好好地運用電腦做一些他原本做不到的事情,也就是創新。
當年從高中到大學一路研究下來,我發現,電腦的「能力」決定了他能夠做些什麼事情。當時計算速度不夠,儲存空間不夠、耗費電力太高、連線速度太慢,嚴重限制了電腦的應用。所以要做電腦的主人,必須要從源頭做起,那就是搞清楚如何強化電腦的能力。
現在的電腦,還是有很多限制,即便大幅成長,他還是計算速度不夠,儲存空間不夠、耗費電力太高、連線速度太慢... 喔,你覺得電腦已經超強了是嗎?那是因為你沒有站在科技工藝的前端(state of the art)。
我研究所選擇「超級電腦和平行計算」作為主題,就是因為想站在時代前端,想知道世界上最強的電腦怎麼運作,能夠做些什麼?我選擇把學習的心得做成工具,所以自己可以不用重複做同樣的工作,別人更可以省去學習的步驟。
要做電腦的主人,要知道電腦擅長做什麼,不會做什麼?不是隨便修幾門程式設計課就會的。在學校學習的東西,很多都只是基礎,如果不學會在基礎上演繹出新東西的技能,那很快就會落伍。所以說,電腦科學家和工程師面對的是演進最快速的工作領域,也是最具挑戰性的工作。
舉例來說,修「計算機結構」「演算法」這些課,打的只是基礎。光是背誦課本裡面的架構和演算法,而不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也不去應用這些東西去解決問題,學了等於是白學。
我們現在的教育法,還是強調要「精熟」,對此我是有意見的。我覺得「一門深入」是好的,懂得一門深入,對於成就專業,是有幫助的。然而,升學制度改來改去,還是有一樣沒有改,那就是要求學生得把各科成績弄好,樣樣精熟。結果呢?除了少數特別資優者之外,一般人可能樣樣不熟。
我一直告誡我的研究生必須懂得思考,以及具備尋找和解決「新的問題」的能力。但是從研究生的反應看來,大部分學生還是喜歡讀書考試、做老師交代的事。
舉個例,上學期我與葉丙成、林顯達兩位教授合開的「數位學習與工程教育」,是研究所的課,一開始就說這是門快速演進、沒有課本、沒有界線的課。可是從最近收到的「教學評鑑」看來,即便三位老師全程參與,給予個別化的指導,有些學生還是搞不清楚狀況,覺得老師們應該把課程資料準備得更完善,讓他們更容易吸收。
對於這些學生,我很抱歉,當初應該勸你們退選的。我們對於「師者」有高標準的看法,我們希望能夠訓練你們能成為「先驅者」和「啟蒙他人者」,而不是教你們去重複一些其他人或是電腦會做的事情,正如同我不希望老師上課只是死板板地重複教授同樣的內容,那樣的話,將來被電腦和線上課程取代的可能性極高。
(這篇最近有朋友點閱,才猛然發現那一陣子忙,沒有按原本的習慣把文章轉到這裡,所以現在補進來。)
2014年6月8日 星期日
面對未來,我應該具備的能力?
這是今年「國中會考」的題目,官方公布的範本,貼在本文最後,供讀者欣賞。如果我是個國三學生,我會怎麼寫這篇作文呢?與其好奇,不如馬上行動,自己寫一篇 :)
「面對未來,我應該具備的能力」
像我這樣一個未經人事的年輕人,如何知道未來會面對什麼?從書本上學習到的知識,是否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長輩種種出自於善意和他們個人經驗的教誨和提醒,是否適用於我個人和我的未來?雖然說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我心目中理想的羅馬,究竟是什麼?
首先,在不斷地接收到來自各方的資訊時,現在的我,最需要的是分析和整合資訊的能力,沒有這樣的能力,我如何能夠獨立思考,發掘屬於自己的道路呢?而這樣的能力,應該也是我在面對未來的世界時所應該具備的能力。
同時,我覺得我需要花更多時間去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真正對什麼有興趣,擅長些什麼,適合做那些事情,喜歡過怎樣的日子。沒有認識自己的能力,就算很成功的依照書本、長輩的話一路發展,我將來也不見得會快樂。
想要具備上述兩件能力,我應該要把握時間好好學習和思考。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吸收知識的同時,也應該要明辨是非。然而,我們中小學的課程中,並沒有教我們如何思考:數理課著重於利用公式解題,文社課強調記憶和背誦,都沒有給我們足以養成思考習慣的空間。
閱卷老師看到這裡,應該會覺得我的思路與其他考生不同。的確,我的思考訓練並非來自於一般課程:我自幼大量閱讀課外讀物、從事課外活動,因為我熱愛學習和思考,不過我很討厭正規課程中為了準備考試所必須的反覆背誦、熟記標準答案。因此我從來不是老師心目中的模範生,但我相信唯有建立起上述兩種能力,才是對自己負責,為自己而活,真正為未來做準備。
英國的Ken Robinson爵士在TED上的經典演講上闡述了學校如何扼殺了創意,與我的個人經驗對照,我非常同意他的說法。在我持續發展我個人基本能力的同時,我希望不斷突破自己、發揮創意、結識良師益友、多方深刻探索這個世界,運用自己的能力去改善這個社會,這樣或許能夠不枉此生。
==============
官方公布的範本
我的評語是:「寫得中規中矩,無可批評。』
以我當年的作文能力和寫字的工整度,寫這樣的文章是家常便飯。這樣的能力,現在偶爾幫長官們寫稿時,還是用得上的。但是,當年的作文訓練,現在寫官樣文章,都有一種「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覺,心情一點都不好。能夠對於主題有所感應,下筆時隨意揮灑,內容言之有物,才真的有創作的快感。
「面對未來,我應該具備的能力」
像我這樣一個未經人事的年輕人,如何知道未來會面對什麼?從書本上學習到的知識,是否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長輩種種出自於善意和他們個人經驗的教誨和提醒,是否適用於我個人和我的未來?雖然說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我心目中理想的羅馬,究竟是什麼?
首先,在不斷地接收到來自各方的資訊時,現在的我,最需要的是分析和整合資訊的能力,沒有這樣的能力,我如何能夠獨立思考,發掘屬於自己的道路呢?而這樣的能力,應該也是我在面對未來的世界時所應該具備的能力。
同時,我覺得我需要花更多時間去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真正對什麼有興趣,擅長些什麼,適合做那些事情,喜歡過怎樣的日子。沒有認識自己的能力,就算很成功的依照書本、長輩的話一路發展,我將來也不見得會快樂。
想要具備上述兩件能力,我應該要把握時間好好學習和思考。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吸收知識的同時,也應該要明辨是非。然而,我們中小學的課程中,並沒有教我們如何思考:數理課著重於利用公式解題,文社課強調記憶和背誦,都沒有給我們足以養成思考習慣的空間。
閱卷老師看到這裡,應該會覺得我的思路與其他考生不同。的確,我的思考訓練並非來自於一般課程:我自幼大量閱讀課外讀物、從事課外活動,因為我熱愛學習和思考,不過我很討厭正規課程中為了準備考試所必須的反覆背誦、熟記標準答案。因此我從來不是老師心目中的模範生,但我相信唯有建立起上述兩種能力,才是對自己負責,為自己而活,真正為未來做準備。
英國的Ken Robinson爵士在TED上的經典演講上闡述了學校如何扼殺了創意,與我的個人經驗對照,我非常同意他的說法。在我持續發展我個人基本能力的同時,我希望不斷突破自己、發揮創意、結識良師益友、多方深刻探索這個世界,運用自己的能力去改善這個社會,這樣或許能夠不枉此生。
==============
官方公布的範本
我的評語是:「寫得中規中矩,無可批評。』
以我當年的作文能力和寫字的工整度,寫這樣的文章是家常便飯。這樣的能力,現在偶爾幫長官們寫稿時,還是用得上的。但是,當年的作文訓練,現在寫官樣文章,都有一種「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覺,心情一點都不好。能夠對於主題有所感應,下筆時隨意揮灑,內容言之有物,才真的有創作的快感。
同場加映 (1):
官方公布的第二份範本: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40605/364767.htm)
我的評語是:內容強調多元思考和創新,但斧鑿痕跡很深,動不動就說「我必須」(文中出現四次),如果真的多元思考的話,怎麼會一直用「我必須」把自己綁得死死的呢?『必須有更高的視野,更開闊的胸襟,更高人一等的能力』,似乎就是人生目標,那就算後面強調要多元思考,真正要如何超脫和超越,恐怕還是得接受生命經驗的指引。
同場加映 (2):
出自於「聯合報寫作教室講師」手筆的作文範本(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514562),令我很失望,比以上的範本還糟糕。
光是第一段我就讀得很辛苦,不大想看下去了。文章刻意修飾到了矯情的程度,沒有真感情。套用再高階的詞彙,寫得再風花雪月,也只能賺取分數,無法感動人。至於文章內容,大多拾人牙慧,言之無物,也不是我心目中的理想文章。
多看一些這類文章,才知道唐代的韓愈為什麼「文以載道」、反對詞藻華麗的駢體文,五四和新文化運動為何要反對讓思想僵化的八股文。或許這是我個人的喜好,寫自己想寫的,淺顯易懂,不賣弄,言之有物。
不過我不是國文老師,不保證按照我的方式寫會得高分就是了,我的文章只能當做參考。
2014年6月4日 星期三
業界思維與生涯規劃
昨天(2014年6月3日)下午有做車用電子產品的業界朋友來找我聊天,說他們在北京找人開發的產品已經有點雛形,但是希望接下來回到台灣做後續的研發,原因有幾個。
在中國做生意、做研發,越來越艱苦。大陸人願意吃苦,到台商公司來學技術,學到手之後馬上找更好的機會,中國內需市場大、政府又樂於扶植本土企業,因此有經驗、有能力的人機會多,薪水三級跳。
我想,很多台商將會選擇將根移回台灣,免得技術流失後被連根拔掉。另外一點,他們圖的是台灣較低的薪資。
關於薪資,我問了一下他們的想法,然後略作解說,告訴他們台灣現在人才也不好找。很多大公司都在搶人,月薪45,000元上下雖然是一般資工碩士畢業生的行情,但如果小公司要的是懂系統、會Linux Kernel、有即戰力的人,那75K都不見得找得到人。
我解釋說,可能是固有文化吧,很多畢業生喜歡去大公司工作,覺得大公司安定、有保障。業界朋友們聽了覺得很不以為然,但事實如此,在這種我戲稱為「民智未開」的情況下,小公司要和大公司搶人,大概得編織一個美麗誘人的創業願景,以及把未上市股票拿出來談,否則很難。
我為什麼說「民智未開」呢?事實上,對於有能力者,長遠來看,大公司未必是較佳的選擇,也不見得有保障。最近IBM都把x86伺服器部門賣給聯想了,該裁掉的部門和人員就裁掉了,你說有保障嗎?
台灣的科技公司普遍性的問題,在於不願投資前瞻研發。因此很多的公司賺不賺錢,得看「領導群」在短期的研發時程上「逼」得緊不緊、在研發項目上「賭」得準不準。但很多公司喜歡東抄西抄,沒有太多自主研發和學理根據。
「領導群」眼光銳利,公司就賺錢;反之,公司就虧錢。但殘酷的事實往往是,距離領導群遙遠的基層工程師,在公司賺錢時分享到一部分辛苦的果實,但在公司虧錢時,就是做辛酸的了。
規模越大的公司,領導群越大,分享工程師果實的人越多。如果說這些領導群的人都真的很優秀,能想出一些創新的主意,讓公司的競爭力越來越強,大幅提昇產品的價值,那麼作為基層的工程師應該慶幸有這樣的長官;反過來說,如果長官們最擅長搞的是權力鬥爭,或是成天靠著內線消息炒房地產、股票、公司資產,不是靠創新,而是靠廉價研發勞力節省成本取勝,那麼會做事的人才在這樣的公司待下去有什麼意義呢?
身為基層研發工程師,即便這幾年公司運氣好,賺了不少錢,但是做了這幾年,究竟在經驗上有沒有累積,在知識技能上有沒有進步,才是對於往後長遠的研發工程師生涯最重要的事。高科技業,本來就得靠技術,時常要學習,才能趕上時代潮流,很辛苦的,要爆肝賺一票就走人,還是要細水長流,是從事高科技業人員必須想清楚的事。
很不幸的,以我這些年的觀察,很多大規模的公司,分工很細,把新進人才放在固定的位置,不只沒什麼前瞻研發可做,還沒有機會學習其他的知識技能。工作做得好,長官反而更不願意放人到其他單位輪轉,這種工作做了五年,經驗跟做一年的差不多。如果產品線停了,或是公司不行了,員工怎麼辦?難道沒有其他選擇了嗎?
剛好昨天晚上有位FB的朋友私訊問我生涯規劃的問題,他是科大碩士畢業、當完兵、工作7年的工程師,我後來得到他的同意,把部分對話分享出來給大家參考。
他說:「換了幾個科技大廠工作,其中包含佳X達,鴻X這些科技大廠。但在這些大廠做的事情,基本上就是幫客戶寫app,拿Qualcomm solution,然後把根據device spec.寫driver。工作久了,也結婚了,2年來,看到老師的文章和一些open source前輩的文章,越來越覺得人生只能這樣嗎?只能做一些國外工程師不想做的工作嗎?可是在台灣的科技業,是真正的研發工作少之又少。大部分都是整合,所以我是否應該就認命科技業就是這樣,比較高階的研發工作就是國外廠商在做,我們整合他們的產品就好了呢?如果國內的科技業工作,基本上就是拿國外的成果來應用,是否可以直接告訴我這殘酷的事情,讓我死了研發高階技術的心。」
這是大哉問,我給了一些看法。
我說:「有心想做研發的話,是有很多機會的,當然也得要看自己的時間和能力。有個例子給您參考:
我有位博士生,大概跟您一樣,在業界做好一陣子後想轉換跑道,三年前來念博班,現在也算眼界開了一些:從以前只會做硬體,到現在會做些軟體的東西。我前年送他去美國IBM研發實驗室待四個月,現在做一些比較前瞻的計畫,我想他將來有較多的選擇。
至於他會不會賺比較多?能不能找到理想工作?我覺得機會很大,但我不敢保證。不過我覺得國內遲早會需要善待好人才的,不然個人到國外開發的空間也很大。」
這位朋友說他想自己學些平行處理的技術,因此我介紹一本講Heterogeneous Computing with OpenCL的書,請他看了之後有問題再來討論。他最後說:「我會先看看你介紹的那本書.. 能看多少算多少... 抱怨沒用,舉起袖子做事才有用..」我最後說:「加油!」
話說昨天下午找我的業界朋友,屬於公司的領導群,也很同意我的意見(或者是基於禮貌),說帶著這些意見回去找老闆討論招募人才的方法以及與學校合作的方式。
我希望業界先進對於台灣的年輕人多一份「愛惜」,大家不要純粹以過去個人的經驗來看待年輕族群。資訊科技業界已今非昔比,技術門檻高,國際競爭白熱化,軟體越來越重要,創新才能創造價值,長官們如果沒辦法找到創新法門,只能帶著子弟兵往紅海裡鑽,那情何以堪?如果能夠重用有創意的年輕人,長期有計劃扶植有競爭力的研發團隊,我們或許還有一些機會找回科技業的春天。
在中國做生意、做研發,越來越艱苦。大陸人願意吃苦,到台商公司來學技術,學到手之後馬上找更好的機會,中國內需市場大、政府又樂於扶植本土企業,因此有經驗、有能力的人機會多,薪水三級跳。
我想,很多台商將會選擇將根移回台灣,免得技術流失後被連根拔掉。另外一點,他們圖的是台灣較低的薪資。
關於薪資,我問了一下他們的想法,然後略作解說,告訴他們台灣現在人才也不好找。很多大公司都在搶人,月薪45,000元上下雖然是一般資工碩士畢業生的行情,但如果小公司要的是懂系統、會Linux Kernel、有即戰力的人,那75K都不見得找得到人。
我解釋說,可能是固有文化吧,很多畢業生喜歡去大公司工作,覺得大公司安定、有保障。業界朋友們聽了覺得很不以為然,但事實如此,在這種我戲稱為「民智未開」的情況下,小公司要和大公司搶人,大概得編織一個美麗誘人的創業願景,以及把未上市股票拿出來談,否則很難。
我為什麼說「民智未開」呢?事實上,對於有能力者,長遠來看,大公司未必是較佳的選擇,也不見得有保障。最近IBM都把x86伺服器部門賣給聯想了,該裁掉的部門和人員就裁掉了,你說有保障嗎?
台灣的科技公司普遍性的問題,在於不願投資前瞻研發。因此很多的公司賺不賺錢,得看「領導群」在短期的研發時程上「逼」得緊不緊、在研發項目上「賭」得準不準。但很多公司喜歡東抄西抄,沒有太多自主研發和學理根據。
「領導群」眼光銳利,公司就賺錢;反之,公司就虧錢。但殘酷的事實往往是,距離領導群遙遠的基層工程師,在公司賺錢時分享到一部分辛苦的果實,但在公司虧錢時,就是做辛酸的了。
規模越大的公司,領導群越大,分享工程師果實的人越多。如果說這些領導群的人都真的很優秀,能想出一些創新的主意,讓公司的競爭力越來越強,大幅提昇產品的價值,那麼作為基層的工程師應該慶幸有這樣的長官;反過來說,如果長官們最擅長搞的是權力鬥爭,或是成天靠著內線消息炒房地產、股票、公司資產,不是靠創新,而是靠廉價研發勞力節省成本取勝,那麼會做事的人才在這樣的公司待下去有什麼意義呢?
身為基層研發工程師,即便這幾年公司運氣好,賺了不少錢,但是做了這幾年,究竟在經驗上有沒有累積,在知識技能上有沒有進步,才是對於往後長遠的研發工程師生涯最重要的事。高科技業,本來就得靠技術,時常要學習,才能趕上時代潮流,很辛苦的,要爆肝賺一票就走人,還是要細水長流,是從事高科技業人員必須想清楚的事。
很不幸的,以我這些年的觀察,很多大規模的公司,分工很細,把新進人才放在固定的位置,不只沒什麼前瞻研發可做,還沒有機會學習其他的知識技能。工作做得好,長官反而更不願意放人到其他單位輪轉,這種工作做了五年,經驗跟做一年的差不多。如果產品線停了,或是公司不行了,員工怎麼辦?難道沒有其他選擇了嗎?
剛好昨天晚上有位FB的朋友私訊問我生涯規劃的問題,他是科大碩士畢業、當完兵、工作7年的工程師,我後來得到他的同意,把部分對話分享出來給大家參考。
他說:「換了幾個科技大廠工作,其中包含佳X達,鴻X這些科技大廠。但在這些大廠做的事情,基本上就是幫客戶寫app,拿Qualcomm solution,然後把根據device spec.寫driver。工作久了,也結婚了,2年來,看到老師的文章和一些open source前輩的文章,越來越覺得人生只能這樣嗎?只能做一些國外工程師不想做的工作嗎?可是在台灣的科技業,是真正的研發工作少之又少。大部分都是整合,所以我是否應該就認命科技業就是這樣,比較高階的研發工作就是國外廠商在做,我們整合他們的產品就好了呢?如果國內的科技業工作,基本上就是拿國外的成果來應用,是否可以直接告訴我這殘酷的事情,讓我死了研發高階技術的心。」
這是大哉問,我給了一些看法。
我說:「有心想做研發的話,是有很多機會的,當然也得要看自己的時間和能力。有個例子給您參考:
我有位博士生,大概跟您一樣,在業界做好一陣子後想轉換跑道,三年前來念博班,現在也算眼界開了一些:從以前只會做硬體,到現在會做些軟體的東西。我前年送他去美國IBM研發實驗室待四個月,現在做一些比較前瞻的計畫,我想他將來有較多的選擇。
至於他會不會賺比較多?能不能找到理想工作?我覺得機會很大,但我不敢保證。不過我覺得國內遲早會需要善待好人才的,不然個人到國外開發的空間也很大。」
這位朋友說他想自己學些平行處理的技術,因此我介紹一本講Heterogeneous Computing with OpenCL的書,請他看了之後有問題再來討論。他最後說:「我會先看看你介紹的那本書.. 能看多少算多少... 抱怨沒用,舉起袖子做事才有用..」我最後說:「加油!」
話說昨天下午找我的業界朋友,屬於公司的領導群,也很同意我的意見(或者是基於禮貌),說帶著這些意見回去找老闆討論招募人才的方法以及與學校合作的方式。
我希望業界先進對於台灣的年輕人多一份「愛惜」,大家不要純粹以過去個人的經驗來看待年輕族群。資訊科技業界已今非昔比,技術門檻高,國際競爭白熱化,軟體越來越重要,創新才能創造價值,長官們如果沒辦法找到創新法門,只能帶著子弟兵往紅海裡鑽,那情何以堪?如果能夠重用有創意的年輕人,長期有計劃扶植有競爭力的研發團隊,我們或許還有一些機會找回科技業的春天。
2014年6月1日 星期日
台大怎麼教出這種人?
朋友問到:台大EMBA教出葉世文這種人,教得好?
這當然是戲謔之詞,關於葉世文的學經歷,可以參考http://zh.wikipedia.org/wiki/葉世文
我說,「權臣當道,小人得志」這句話,就是形容這種世事。我如果是權臣,當然要用小人,免得一堆不可見人之事被公諸於世。到哪裡去找那種有人脈、上得了檯面的小人?在古代,利用科舉制度招收那些極為看重功名的讀書人,另一方面每個朝代明的暗的都有買賣官位的作法,吸收那些利慾薰心者。在現代,去哪裡找?(我就不點名了,大家心裡有數。)
在上頭風氣不正的情況下,讀書人被引導去做見不得人的事,有錢的生意人買學位和賄絡政府,小人靠些小聰明鑽營其間,越滾越大,就是腐敗。
小人要來洗學歷、權臣特別愛用這些明著洗學歷的小人,是大學的錯嗎?民眾迷信學歷,政府愛以學位作和數字為管考依據,是大學的錯嗎?我想,大學不能置身事外。一個能自省的大學,應該以「不該助紂為虐」為前提去經營學校,如果能如此,自然在很多方面不會去配合上頭的政策和迎合庸俗的口味,才有大學該有的起碼高度,否則也不過就是如此。
也許資訊科技的進步,會讓我們有辦法好好追蹤大學的教育成果。現在很多時候大家只在乎是否收到一流學生,以及生產短期可見的成果,在目前的氛圍下,如何在乎真正的教育成果 -- 學生在社會的表現?這是大學該去關注的。
把一流的學生教好,並不稀奇,反過來比較難。台大有沒有教出很好的學生,當然有,但這是另外一件事;有沒有助紂為虐,倒是該自省一下。
我收了一些在職的研究生,沒有一路念上來,年紀大一點,又要顧到家庭和事業,有比較多的問題,但是我沒有放鬆。我覺得,有沒有學到專業的東西,尚在其次,最重要的是,學生不該認為「學費繳了,時間夠了,學位就該到手了」。要放水很簡單,大家都高興,但也因此大學就更沈淪了一點。
我想,不務實的追求卓越,是當前(想成為一流的)大學的病灶。各大學該如何改變經營理念,是該好好想想的議題。
這當然是戲謔之詞,關於葉世文的學經歷,可以參考http://zh.wikipedia.org/wiki/葉世文
我說,「權臣當道,小人得志」這句話,就是形容這種世事。我如果是權臣,當然要用小人,免得一堆不可見人之事被公諸於世。到哪裡去找那種有人脈、上得了檯面的小人?在古代,利用科舉制度招收那些極為看重功名的讀書人,另一方面每個朝代明的暗的都有買賣官位的作法,吸收那些利慾薰心者。在現代,去哪裡找?(我就不點名了,大家心裡有數。)
在上頭風氣不正的情況下,讀書人被引導去做見不得人的事,有錢的生意人買學位和賄絡政府,小人靠些小聰明鑽營其間,越滾越大,就是腐敗。
小人要來洗學歷、權臣特別愛用這些明著洗學歷的小人,是大學的錯嗎?民眾迷信學歷,政府愛以學位作和數字為管考依據,是大學的錯嗎?我想,大學不能置身事外。一個能自省的大學,應該以「不該助紂為虐」為前提去經營學校,如果能如此,自然在很多方面不會去配合上頭的政策和迎合庸俗的口味,才有大學該有的起碼高度,否則也不過就是如此。
也許資訊科技的進步,會讓我們有辦法好好追蹤大學的教育成果。現在很多時候大家只在乎是否收到一流學生,以及生產短期可見的成果,在目前的氛圍下,如何在乎真正的教育成果 -- 學生在社會的表現?這是大學該去關注的。
把一流的學生教好,並不稀奇,反過來比較難。台大有沒有教出很好的學生,當然有,但這是另外一件事;有沒有助紂為虐,倒是該自省一下。
我收了一些在職的研究生,沒有一路念上來,年紀大一點,又要顧到家庭和事業,有比較多的問題,但是我沒有放鬆。我覺得,有沒有學到專業的東西,尚在其次,最重要的是,學生不該認為「學費繳了,時間夠了,學位就該到手了」。要放水很簡單,大家都高興,但也因此大學就更沈淪了一點。
我想,不務實的追求卓越,是當前(想成為一流的)大學的病灶。各大學該如何改變經營理念,是該好好想想的議題。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