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效能應用與安全研究室 Performance, Applications and Security Lab


我們的研究範圍很廣,從嵌入式系統、手機應用、一直到雲端計算、商務應用、資訊安全都有做。
我們的合作研究夥伴很多,包括聯發科、IBM、中研院、資策會,還有和台大、清大、交大的教授合組研發團隊
,包括高階應用處理器架構研究、虛擬化技術、異質計算、系統軟體等重要技術的研究與創新,我們很關切台灣人才與產業的未來。

2014年8月31日 星期日

學生出來創業,怎能不推呢?

學生出來創業,怎能不推呢?「FLUX推第三方擴充3D印表機,9月將上Kickstarter募資」(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id/33592)。

FLUX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柯軒恩,去年才大三,在修我的「數位學習與工程教育」課程時,跟我聊過好幾次。我知道他在創業,我覺得像他這樣喜歡思考和學習的人,頗適合出去創業的。

我一直樂見年輕人創業,但不是匹夫之勇、賭博式的亂搞。我所樂意鼓勵的,是「技術創業」,其前提必須是在技術面上有充分的掌握度,並且能夠針對某個應用方向,有獨到的見解,以及以「為人所不能為」的氣概去突破技術困難,開創出特出的產品。

密切的「跨領域」合作是重要的。因為這世界上單一領域的專家和團隊比比皆是,數量上遠比能夠跨領域密切的團隊來得多,所以聰明的創業團隊,不要跟人家比單一技術領域的深度。能夠利用大學時期組個好團隊,快速學習,把握時機,Apple, Microsoft, SUN, Google, Facebook都是這樣出來的。

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快,大學是少數能夠讓教授和學生發揮創意和跨領域合作研究的場所,這才是真正的大學兼容並蓄(university)的精神重點之一。我想,即便大學精神在過去這些年月裡不斷被排名和評鑑制度粗暴地踐踏,我們只要有心,還是能走出自己的路的。

前幾天才講過,在大學時可以多學些東西,除了基本能力之外,還有很多可學、可研究的,包括創業在內。其實很多學界和業界長官們都還活在自我封閉的舊世界裡,不知道今天很多年輕人的潛力無窮,不需要你天天給他們訓話和下指導棋,而是需要你給他們鼓勵和舞台。

2014年8月10日 星期日

讓尊嚴不被踐踏

這篇說「如此踐踏求職者尊嚴」(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40808/448759/),我感同身受。

我當年(2004)自掏腰包從美國買機票回國應徵台大的工作,後來系上通知錄取,要我提供資料讓學校三級三審,當年通過學校審查的助理教授聘任案,還要送到教育部進行資格審查。

通過學校審查後,我想沒問題了,按照業界慣例,在離職前兩個月將此事告知公司直屬長官,結果收到系上通知「延後一學期報到」,因為教育部的審查來不及完成,無法在約定的時間(2004.08)聘我。

好樣的,我將此事跟直屬長官報告,還好長官不嫌棄我,我也不介意留在美國多賺些錢,因此我在很多同事都知道我要走人的情況下,有點尷尬地留在SUN工作到隔年一月,那真是段有趣的經驗。

話說為什麼要三級三審?台大裡面,除了資訊系之外,誰有專業能力來審查我的專業能力?除了看我是否畢業於名校、是否待過知名大公司、發表論文夠不夠多之外,院級和校級會議能做什麼審查?

所以很多時候,到了校級單位,看的就是上述這些膚淺的資料,或者看被審查者與長官和其他院系所的關係如何,甚至牽扯到職缺所屬科系與學校各單位之間的利益交換… 這不稀奇,就是官場的那一套。

所以教師要升等,當然也要三級三審,要看學校各單位的意見。我第一次聽到會議論文不算著作,因為有些系所的會議只要寫一頁摘要就可被接受。為了配合和應付長官與機關權力的運作,在體制底下的人必須適應,甚至扭曲該該有的原則,這樣要如何進步?

在這樣的狀況下,我只能盡力不讓自己的思想扭曲,尊嚴不被踐踏。

2014年8月7日 星期四

「四不像」的台灣教育

談到學校教育,朋友分享了一則「簡單的童話故事,讓你知道為什麼美國的孩子和我們不一樣」(http://www.cmoney.tw/notes/note-detail.aspx?nid=14444)。

我看了之後,想了一想自己的經驗和周遭人等的故事,我想美國的中小學教育,原封不動搬到台灣來,或是對於旅居美國的台灣人,是否會比較適合?這沒有標準答案,我個人經驗也不代表什麼,但是有一點我可以確定的是:美國孩子的教育,重點不是在學校,而是在家庭。

我很好奇,台灣這些年在高呼教育改革的同時,家長們對於家庭教育都做了些什麼?有時候我看到「爸媽窘很大」這樣的節目,暴露出兩代之間想法上的落差,以及從報章雜誌和親身體驗上知道,很多上一代對於目前年輕人所處環境的無覺無知,這樣的環境下,如何在家庭裡做好身教言教呢?(這種事每個時空都有,但現在的台灣似乎特別嚴重。)

剛好昨天晚上在眼鏡店洗眼鏡,聽到一對母子與老闆的(大聲)對話,順便來記錄一下:

老闆:(面對熟客找話題講)小孩不小了,有在騎機車嗎?(看了打扮時尚的年輕人一眼,轉頭對媽媽說)交通不大好,妳會擔心嗎?

母:(前面擺著一些高級太陽眼鏡架)他年紀還不到,我本來不想幫他買機車,但是他吵著要先買車,還答應我到了明年才會騎,今年先擺著不騎。(笑笑的指著兒子)結果買台新車給他,他還不是賴皮,騎了出去。

子:(一面試著太陽眼鏡一面說)哪有,我當初有講說會騎短距離,只不過在這附近(台大)和去東區的時候才騎。

母:隨便他了,反正他要學習自己負責,我不想管他,只在旁邊幫一把就好,他有什麼事情不如意,我就抱抱他,讓他靠在我肩膀上哭。(對著她那穿得有點雅痞,與身材和談吐不大搭調的兒子,苦笑了兩秒鐘。)

母:他雖然把我當做人肉提款機,又怎樣,反正我只有這點錢,提完就沒了,將來他得靠自己、學習獨立,哎呀,這年頭喔大家不都是這樣...(貌似看破一切)

聽到這裡,我戴上洗好的眼鏡離開。我不知道,這位兒子將來會不會成為眾人口中的「媽寶」?這位媽媽將來會不會一輩子在碎碎念之間不斷為這位兒子付出她的心力?

以上的情節在台灣的電視劇和我們的周邊時常出現,但我個人並不希望成為這樣的家長和子女。

我在美國住了十三年,知道大多數美國人不會如此與子女相處。我想,很多時候我們在學西方的作法時,只學了半套,變成了半調子,而半調子往往才是最難處理的狀況。

西方社會和家庭先講理、再講情,兩代關係雖然有點距離,但是能夠互相尊重和溝通。我們的社會重情面,道理只是拿來參考和責備人,很多事情不敢明講,只能暗地裡搞,問題很大。

我不是說西方文化比較好,而是說我們的文化有一些盲點,而且我們在引進國外的某些作法時,並沒有理解人家的文化,在心態上並沒有做調適,這樣得到的結果可能是四不像。

然而「四不像」(不中、不美、不日、不台)也不見得不好。只是文化的融合需要時間,而能夠孕育出什麼樣的文化,則與眾人的機運和智慧有關。能夠目睹和參與這個千載難逢的文化熔爐,也是非常奧妙的事情。

教育和社會文化、經濟是不可分割的,沒有好的家庭文化作為基礎,學校教育只能形塑個人的表面;沒有足以投入充沛教育資源的經濟基礎,學校教育也只能用共同的模子做些單一化膚淺的形塑,不要說適性揚才了,連起碼的尊重個人都不見得做得到。

前幾天才說過,不要太依賴政府解決所有問題。想對於國民教育有所貢獻的人,不妨出錢出力辦學或是幫助一些各級學校建立特色和拔擢人才,才是中興之道。

2014年8月6日 星期三

資優教育和適性教育的發展與取捨

一早起來,看到這篇令我感覺到頗有趣的文章,以及眾人對此文章的回應,有點感想,不得不寫 。

看到的文章,是一位台大電機的周曉璇系友所寫的「為什麼需要打倒明星學校?」(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1689)。她一開始就說:『這次教改的主要目的是要「破除明星學校的迷思」,完完全全倒果為因。』

我看完文章,覺得她說的話也不無道理,但是論點多半基於自身立場而出,句句斬釘截鐵,尤其是最後的「作者自介」,大概會惹毛一大群人。各位看看該網站的留言便知道。

有位新科的系友,也立即給了回應,「林邑軒:與電機媽媽談教育」(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1696),我也列進來作為平衡報導,跟大家說我的母系有各種想法的人,其實還頗多元的。

關於資優教育和適性教育的發展與取捨,我覺得二者都是需要的,但是政府過去在作法上並沒有整體的規劃,以致衍生不少問題。這些問題的原因和目前盤跟糾結的狀態,是相當複雜的,不是幾句話和個人經驗能夠解構全貌的,所以想要在一篇短文中將個人想法講清楚,是非常不容易的。附上幾篇我之前寫過的東西:

- 中小學的資訊科技教育 - 綜合長篇論述 http://hungsh-ntucsie.blogspot.tw/2014/02/blog-post_8141.html

- 功利化的科學教育 http://hungsh-ntucsie.blogspot.tw/2014/07/blog-post_22.html
- 駭客思維的學習... 在台灣?http://hungsh-ntucsie.blogspot.tw/2013/05/blog-post.html

========================================

以上只是背景說明,現在重點來了,這裡我比較想寫的是與人相關的事和故事。

上週去台南,幾位好友聚餐,突然調侃起「台大電機」的這塊招牌,評論起一些系友們的言行。我笑說我是轉資訊系的叛徒,至今一事無成,不能與那些優秀的系友混為一談。

週日在台北,某位學長聊天談到某位頗為成功的台大教授,很感慨地說到他看到一些在業界的同學,錢賺得比他多,生活過得比他好。我說,他也太貪了吧?要名又要利,那他到底知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麼?

時光回朔到二十多年前,我在台大修「哲學概論」的時候,我在課堂上舉手問教授:「您剛剛講的話,似乎認為當個大公司總經理是很有成就的事,但我想問您,像您這樣當一位教授,對社會的貢獻難道不如一位總經理嗎?」

教授神情落寞,但斬釘截鐵地說:「當然不如」,之後給了一些我不大認同的理由。聽到這樣的說法,引發我個人對於「哲學」的體與用,做了一些探討。有些人說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心裡面想的是一套、真正相信的可能有是另一套。

人是複雜的,但複雜不是問題,因為世間也是複雜的,要理解、看清、悠遊於複雜的世間中,人也得複雜。真正的問題,是一個人變得複雜而無法統合,乃至於分裂和不協調。剛巧「哲學概論」的期末報告是寫一篇讀書心得,我挑選了「流浪者之歌」,正好來思索這個問題。

流浪者之歌的主角,在他的人生和事業的顛峰時期,如一般人,都做了些什麼?何時才有所覺知?何時才真正覺悟?這些問題的答案,如果事過境遷之後能夠有所領悟的話,已經不錯了,很多人根本毫無頭緒。

我想,真正的人生和適合每個人的求學歷程,不是決定在這些起跑點所學到的能力的展現的成績。我們這個社會,要真正好好來做國民教育、資優教育和適性教育之前,這個社會中的人們,是否有足夠的素養去談這些?

在金庸的「天龍八部」中,一群頂尖的武林高手在少林寺爭霸天下,恩怨糾結,誰也不服誰,誰也不原諒誰,但誰知真正的高手,是深藏不露的掃地僧。我們周遭,很多看似不成功的人,具有大智慧。

無論如何,從個人角度撰文關心公共事務,只要論述合理有依據,總是一件好事,比起避而不談,一切交給政府,或是只會罵人好得多。因此我樂見系友們多發表個人見解,促進良性的討論。這樣至少比汲汲營營於個人名利和社經地位高卻獨善其身的人,對社會多一份關心。

2014年8月3日 星期日

救災第一,不要究責?

我很少轉貼與選舉相關的政治文章,這篇「連陣營再發稿:捐十萬的 非連勝文本人」的報導(http://newtalk.tw/news/2014/08/01/49904.html),覺得某競選團隊近來謬誤之處甚多,同時看到我博班學生轉貼該文之後,被人指責說不該在當前救災第一的時候談這些,讓我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思想邏輯教育題材,不妨在此討論一番。

一個公眾人物以及競選團隊遇到事情,如何面對和解決,是人民關切的重點。對於自己所關切的事情表達意見,有什麼該不該的問題呢?有人趕著以競選團隊的名義捐款,當然是一項政治動作,既然是政治動作,自然無法逃避公眾的評論。如果今天整個台灣放下救災動作去談論這件事情,當然是很不道德的事情,但狀況並非如此,理性評論,並沒有道德的問題。

況且追根究柢,這次災害的根源是人禍,也就是政府和企業的運作,並沒有妥善受到監督(漏氣的通報和管線的管理)。這當然不是只把矛頭指向現在的當政者和廠商,下台或賠款就算了,而是要檢討政治的運作,並且理性觀察與評論政治人物與其團隊的處理方式,才有可能讓未來的運作更符合我們的期許。如果這時候看到問題不表達意見,那該何時表達意見呢?對於個人合理的意見的表達,即便是人家的師長,也不必隨便扣人大帽子要人噤聲。

以上是就事論事。不過,對學生個人在分享時講的話,我也略微建議他:「表達意見時如果可以審正思考後再表達,同時多考量一下措詞和語氣,或許會減少讓人一些誤解的機會吧?」這是我以指導老師的身份給研究生在思想邏輯訓練上的一點意見。

念博士班要真正學到東西,最好是多在起心動念時力求精準、縝密考量。如果不經大腦就隨意批評,那批評者本身不也往往落入這個被批評的團隊的境界,成為說話不精確、辦事不牢靠的半調子?話說有些老師要求學生做報告、寫論文時精益求精,也是在訓練思考和做事的能力,不要辜負願意認真指導的老師。

這篇的報導底下有一則洪浩雲醫師的留言,頗為犀利,留言中突顯出這個競選團隊的思考和辦事上有嚴重邏輯上的問題。如果把這篇報導作為閱讀測驗,讀者是否有辦法「找碴」點出這幾類問題?

1. 現在還不到選罷法規定的競選期間, 哪來的競選經費可以用呢?

2. 「捐款的是陳炯松,並不是連勝文本人」所以這10萬塊是陳炯松的?不是連勝文競選團隊的嗎?

3. 「連營說,會請國民黨高雄市黨部先去關心警消傷亡的情形,捐贈金額等相關統計由市黨部回報後,再來處理。」.....捐個款有需要這麼曠日費時這麼複雜嗎?

4. 原來連勝文競選辦公室可以指揮國民黨高雄市黨部!?

雖然這些問題像是「找碴」,但是與我們研讀學術論文一樣,研讀報導時能用心思考,提出像樣的問題,就等於是在做學問,也減少將來說話做事時設想不周的狀況。等到隨手翻閱時下媒體報導,都看得到問題百出,處處可做學問的時候,大概就入門了,這就是所謂的「世事洞明皆學問」。

我想多鼓勵年輕人做一些思慮周密的意見表達 -- 學習說該說的話,不在沒身分、位置小的時候學,到了身居要職之時再學,恐怕已晚。台灣當前最需要解決和該關切的議題很多,需要更多思慮周全的人去關心。我們常說媒體是亂源,但利用媒體或是跟著媒體亂起舞的人,才是作亂的人,還同時造成許多不思辨、不相信的民眾。若不正本清源,從思想文化上去改進,恐怕再多的關心也只能用在善後,甚至被利用。

2014年8月2日 星期六

樂居台南

這兩天在成大開會,享受價廉物美的台南美食,住別緻的民宿,感受居台南之樂。民宿主人喜愛藝術音樂,開個人工作室,生活頗為愜意。床頭櫃上放了一本魚夫著的「樂居台南」,翻了幾頁就打動我心,趕快放下以免被蠱惑

下次安排來台南long stay吧?明年暑假,請台南的長官多安排幾場口試和會議… 住一個禮拜不過癮的話,再看看有沒有機會來這裡 sabbatical… 欸?國內能不能搞個「交換老師」的制度,讓老師們有機會換換環境、交交新朋友、充電一下?大家都是好朋友,就不必老在比排名了。

至於移居台南,是長遠大計。可以計畫買塊地,建構農舍,養滿地跑的雞,撿草叢裡的蛋,種芒果,開夏令營,辦退休人士的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