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效能應用與安全研究室 Performance, Applications and Security Lab


我們的研究範圍很廣,從嵌入式系統、手機應用、一直到雲端計算、商務應用、資訊安全都有做。
我們的合作研究夥伴很多,包括聯發科、IBM、中研院、資策會,還有和台大、清大、交大的教授合組研發團隊
,包括高階應用處理器架構研究、虛擬化技術、異質計算、系統軟體等重要技術的研究與創新,我們很關切台灣人才與產業的未來。

2016年5月3日 星期二

教授擔任評審:系統性的問題

Ben Jai這篇[1]講到了教授擔任評審的問題。我想,原本審查系統運作的重點不在於錢給多少,然而由於整個系統的運作不彰導致錢變成了重點。

良好的審查系統,重視的是「為國家貢獻的機會」,同時藉此「增強個人的閱歷」,而且如果大家都好好無私的審查,促進國家的進步,之後自己和家人也會受惠,等於是一個「守望相助」的概念。

例如學術界裡的頂級國際會議和期刊,找來一流學者當評審,沒有付出一分審查費,甚至還要評審自費出席評審會議。話說我這個月要幫ICCAD 2016會議看十幾篇論文,然後下月初要飛去Austin參加這會議的評審會議,全部是自願而且從自己的研究計畫出的經費。

要打造出良好的審查系統,關鍵在於有多數能夠促進「正向循環」的人,彼此守望相助。如果某個評審不認真或偏頗,傳了出去之後,即便不被踢出系統,在行內也不好做人。

很多人知道「破窗理論」,如果社區裡某棟房子窗戶破了沒人在乎,讓大家覺得這個地方沒人管,社區很快就會變差。因此,系統出了漏洞就該設法解決。但有些知道破窗理論的人不想或無力解決,就用遮掩的方式處理,或是挖東牆補西牆,如果之後賺了錢有力解決問題,那還好,最怕的是賺了錢不補洞,依然把破洞遮住,卻拿錢去做別的事情。

台灣在三十年前,有不少因陋就簡的事情,但是因為大家都沒錢,教授的收入相對是不錯的,而且動員戡亂時期有貪汙治罪條例,所以審查系統還可運作。但這些年來,當台灣的聰明人到處賺大錢的同時,一般來說頭腦還不錯的教授們,難道只知道拿學校發的死薪水嗎?學校也知道應該調薪搶人留人,卻沒有調薪,而是讓教授靠著自己的本事到外面獲得額外的收入。但是隨著差距越來越大,外面的誘惑也越來越大。

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我們靠功夫接計畫、當顧問,賺的是辛苦錢,接沒幾個計畫,把自己搞得累死,賺的錢還沒有自己的碩士班畢業生賺得多。聰明又膽大妄為的人,當然不會做這種笨事,自然另有一番事業心,而且有事業心的人彼此結黨營私,就跟古代的官場差不多。

這是從源頭開始造成系統性的問題,而評鑑是另一層次的系統性問題,就像學術論文一樣,非專業的人不大分得出好壞,唯有建立專業的可信度。那些靠數字做經營管理的人,奉KPI為圭臬,坐視專家操作KPI來掩蓋問題,即使大家都看到破窗,還能夠提出數字來證明破窗不存在,把錢投在別的地方。學術評鑑若只看KPI,到後來也會變質。

要建立專業的可信度,也是資訊傳播的議題,但若媒體被操縱了,那可信度要如何建立?所以我對媒體有較高的要求和期待。搜尋引擎和社群網路已經改變了以往需要找人打聽消息的方式,但所得的資料仍舊不見得可靠。如何進一步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提高資料的可信度,不只與商業模式的演進相關,也關係到社會文化的轉變,我想是非常值得關注的議題。

[1] https://www.facebook.com/ben.jai/po⋯⋯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