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社經家庭不僅自身生活過得不是很好,他們往往還遭受社會各方面
有人說以前如何窮人家子女還可以念大學出國,看到現在教改之後,窮
有一本我很喜歡的書,叫做「蘋果橘子經濟學」,裡面有談到以經濟學的角度去觀看教育的問題。我建議關心教育的朋友參考一下其中的研究方法和邏輯思維。書中第五章談到「父母『是』什麼vs.父母『做』什麼」。
這個研究發現,有8項因素與學童考試成績有關:
父母教育程度高
父母社經地位高
母親生第一胎時30歲以上
小孩出生時體重偏低
父母在家中說英語
小孩為領養
父母參與學校家長會
家裏有很多書
另有8項因素不相關:
家庭關係親密
最近搬到較好的社區
母親在小孩出生後到上幼稚園前沒有上班
小孩參加過學前輔導
父母會定期帶小孩上博物館
小孩常挨打
小孩常看電視
父母幾乎天天唸書給小孩聽
作者分析:「許多要緊的事項早已決定了──你是誰、何誰結婚、過怎樣的生活。如果你聰明、工作認真、教育程度高、待遇好,同時結婚的對象和你一樣幸運,那麼你們的子女成功的機會也較高……重要的不是身為父母的你『做』了什麼;而是你是誰。」
注意到這裡談的是機會,這裡的重點並不是去說低社經家庭就該認命,而是說要提昇小孩的成績,應該要從提昇家庭的狀況著手。
台灣社會現在最需要的是【社會正義】: 如何在各方面給弱勢族群多一些機會,如何讓有錢人不要藉優勢去壟
例如說要求教育部,開放公立大學名額,讓程度遠低於該學校標準的學生進去之後,如何在不影響教學品質的前提之下把這些學
我想,社會人士能做的,是早點給獎學金。與其捐一千萬元給一流大學錦上添花,不如用這一千萬栽培十個清寒學生,找到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