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正在推的「哥倫布」「愛因斯坦」計畫[1],注重培育年輕學者固然是件好事,但有點頭痛醫頭、操之過急、規劃不周延。
這讓我想起一些往事。
即使時光倒回至我2005年回台灣教書的12年前,這些「哥倫布」「愛因斯坦」計畫都與我無緣,因為我取得博士學位後在美國工作7年,民國55年次的我,到台大任教時已經快40歲了。
當時台灣各界普遍缺乏危機意識,恣意揮霍著先前多年所謂台灣經濟奇蹟所累積的資產,就算有人呼籲也是紋風不動,學界務虛浮華,產業層次停滯不前,政治社會更是不遑多讓,各種光怪陸離的現象不斷湧現。
我剛回到台大時,是個nobody(現在也還是)。大學念電機系的我,在資訊系沒有人脈;看到學界務虛的現象嚴重,大老們似乎只知道用數期刊論文點數來掌控教授升等的方式,打造出所謂的卓越大學。身為助理教授,只有認真寫論文拼升等的本份,菜鳥的呼籲如同狗吠火車,過去的業界經驗不受大老重視,產學合作被長官認為是搞外務。
這些年來,好幾位同事離職了,一方面是因為有更好的去處,另一方面是因為在台大不僅有志難伸,還必須面對諸多的不合理。
有些人可能可以用平常心看待這些不合理,反正一路讀書考試的成功經驗告訴他們,不要管他合不合理,只要根據遊戲規則力爭上游即可。等到媳婦熬成婆,才能和長官大老平起平坐,分享權力和利益;在熬成婆之前,與遊戲規則無關的事情,不需太在意。
這些人是非常務實看待自己的利益,但對於社會而言,往往就不是那麼務實了。當然,我還是要幫這些教授朋友們說些話,不這樣做,又能如何呢?除了離開教職之外,還有什麼選項呢?
比起某些上市公司的主管,為了個人利益,刻意掏空公司,乃至於政客掏空國庫,許多的教授朋友做了遠超過所得薪水的教學服務工作,還要被逼著熬夜寫論文,學界務虛的問題,不能怪他們。
像我這種拒絕寫期刊論文而評鑑不過,在2010年被通知「留校察看,兩年後檢討是否續聘,評鑑通過前不晉升薪級」的個案,在台大電機資訊學院中如果不是唯一,大概也是極少數的「敗類」。
我想,大多數正常人應該不會選擇走我這種「偏激」的路線來面對制度和文化上的不合理。或許這就是所謂「平庸的邪惡」,不然優秀的日耳曼人民,當年怎會跟隨著希特勒做出自私自利卻傷天害理的事?
但是話說回來,哥倫布、愛因斯坦,哪個是正常人?我們的社會中,有多少奇才異士,被打壓是怪胎異端,受規訓而平凡化?
還好,寫論文並非難事,我在留校察看期間迅速發表先前累積下來的研究成果,在2012升等副教授,接著在四年後的2016年升等正教授,至少證明這樣異端的路線是行得通的,產學可兼顧,與產業相關的研究是可以發表,只是需要與眾不同的經營方式和理念。
相對於哥倫布、愛因斯坦,我選擇走的路和研究成果渺小之極,但也算是走過那麼一遭,這些年做我認為應做的事,說我該說的話,似乎沒有什麼大遺憾。
[1] 【申請人數沒過半】科技部砸50億重金攬才 年齡門檻太高卡死一堆學者
http://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29890%3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