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有學術風骨的評論者,並不容易。我先前也多次提醒我的朋友們,讀彭明輝教授的文章時要謹慎。就我個人的感覺,他的文章往往以偏概全,在罵人時太過自滿,並不符合我心目中理想的待人之道。在這篇文章裡【是多元視野的經濟學?還是程度太差的經濟學?論清大教授彭明輝 | 元毓說】(http://yuyulaw.info/?p=1396 ),元先生對彭明輝教授有諸多批評,但一路看到後面元先生回覆讀者的話,也同樣看到各執一詞,自信滿滿地罵人。
這就是目前台灣媒體盛行的嘴砲文化嗎?
我可以接受,一個人在對「事」的時候,有自我的堅持,可以又臭又硬,罵完後大家還是朋友。但是在對「人」的時候,絕對要謹慎。在彭教授的文章裡,往往看到一些引經據典、自認為義正辭嚴罵人的場景,我看了往往搖頭。在四月時,我寫一篇談「評論者的修養」(http://hungsh-ntucsie.blogspot.tw/2013/04/blog-post.html),警惕自己,文章不可不慎,平時必須多修身養性,人情事理要通達。即使世道炎涼,在對抗苛政猛獸的時候,也應該要與人為善、心存仁愛。
理性含蓄的文章,大家可能不愛看,或是看不懂。但若因此而降低格調,去迎合大眾口味,是否會因小失大,劣幣驅逐良幣?最近看了不少「宣傳短片」,都像是做給不想看書的小學生看的,似乎反應了社會有集體弱智化現象,例如
【先別管立場了啦~你聽過核廢料嗎?】(http://www.youtube.com/watch?v=GCaVe6FcFOk)
【核一廠乾式貯存計畫】http://www.youtube.com/watch?v=pPFFKDGssZg
注意到這兩份宣傳影片,用各種手法來親近觀眾,不管是用可愛的造型還是用年輕族群的口語,並不是真的要教育大眾,因為其中提到有關知識的部份寥寥可數,不利於己方的資訊全然未提,真正重要的討論則完全沒有,一個像是江湖郎中在賣藥,一個像是在賣場展示商品,一分鐘可以講清楚的東西用五分鐘來包裝,都只是行銷術而已。
行銷無可厚非,但總得言之有物。政府做不出什麼好成績,只能用行銷術哄騙大眾。在野政營沒有什麼好招,也用行銷術來制衡。大家靠邊站,才有資源,站中間的人沒有發言權、沒有聽眾。搞到現在,各行各業都重行銷,讓大家都生活在謊言之中,黑心商品出沒,也是自然現象。
愛看這些東西的人就繼續看,也沒什麼不對。想走這種路線,在論壇上語不驚人死不休的人,也悉聽尊便。我沒有想要深入去批判這些名嘴的個人道德,基本上我不愛看這類的文章,只覺得公開發表這種偏激的文章對社會並沒有很大的貢獻,反倒是助長阿世媚俗的媒體。
我這篇或許也可歸類為廢文。不過我只是在個人臉書和部落格上發表個人意見,讓我的朋友們知道我的看法,沒有任何的人身攻擊,不代表任何官方組織,也沒有賺任何的錢,這是和以上我所批評的不同之處。
個人也認為吳寶春那次彭教授太早下定論,不過他經常引用許多的資料佐證,要說差異在價值判斷上,也不太算以偏概全吧。每個人處事原則不同,的確有人不是以圓融為目標的。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