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喜見積極進取的博班學生和我的老學長一週後(8/25)同台演講「台灣科技業轉型之路」(http://www.accupass.com/go/yowu2013)。對科技業來說,低工資高利潤的時代過去了,單憑一張嘴再也騙不了幾個白目的金主。現在,不管是靠硬實力還是靠軟實力,都得靠「實力」。
目前的科技中生代,要靠實力,才有辦法出頭;台灣的科技業,遲早得讓有實力的中生代接棒,才有辦法轉型。培植和支持有實力的中生代和年輕人,是我們在大學為人師表者的當務之急。
科技業的轉型,我以前談了不少,在此先不談,有興趣的朋友這週日去聽上述的演講吧!我藉此機會,來談談科技教育該如何轉型或改進...
科技人才
中興以人才為本,所以我們該先談人才... 我說了好多次,台灣人很聰明、很好用,但是從台灣科技產業未來長久的發展來看,我們缺很大的是高階的、能幫台灣在國際競爭的人才。
Raymond Lai 學長和我在fb上討論如何發掘資訊科技人才,說到他正在用國外如MIT的線上教材,教十幾歲的小朋友資訊科技,看到很大的潛力。
我們下學期要開一門談e-Learning/Teaching Engineering的課,會研究資訊系入門的cornerstone courses的設計,以及探討「個人化的學習」(personalized learning)的平台。我想,這些線上課程和教學技術是未來培植有實力的年輕人的重要途徑。
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中,資訊科學,並沒有資優生的路線。不過,當年像前面談到的學長和在下這樣在中學時自行鑽研電腦科技的人,總是會找到途徑,我其實不大擔心。我比較擔心的是「假資優」的學生 -- 家長在後面支持,為了推上資訊系,使出渾身解數,參加各種比賽,但是學生本人並不熱愛這個專業。所以說,不管制度怎麼設計,都會有些問題,我們在觀念上,要先釐清什麼是資訊科技人才,以及要教他們什麼。
我個人覺得,第一,除非是特殊個案,不然沒有必要揠苗助長。第二,很多人覺得程式寫作(coding)就是軟體研發,但科技業所需的人才,要會的不只是這個,要怎麼有效學習是個學問。第三,學習態度非常重要,態度往往決定了高度。
思索具體作法
- 如果各位先進有獨到的見解的話,請多指教,更好的作法,是來學校交流、給演講、幫學生上課。業界要轉型,也不要只大喊找不到人才,或是只想撿現成的。有能力的話,請對學校做些建設性的影響。(我下學期有三門課,e-Learning、Computer Architecture、Systems Research,歡迎到課堂上,給我們教師和學生一些經驗分享。)
- 台灣大環境空轉了十多年,造成目前教育上很多的問題。制度改來改去也沒有大用,因為主要是人的問題。問題在此不多講,我們個人能做的多少努力,就盡量做,把e-Learning做好,或許對有心向學的人會有些實質的貢獻。
- 我所強調的人才,是需要所謂「十年磨一劍」的人才,不管是在哪一方面,那就是我前面所講的「實力」。能搞定複雜軟體、世界級的 hacker,也是一種人才。比如說,我們搞資安,就需要高段的hackers。台灣常聽到「科技業所需的人才,要會的不只是軟體」這樣的評論,第一,是來自於一些製造業的舊觀念,認為軟體一定要跟硬體沾上邊。第二,是我們純軟體產業的技術層次,的確有待加強,否則在業界只搞軟體的話,能見度不高。我們或許該思索一下,告訴小朋友們,將來台灣和世界需要的軟體人才,有哪些種類,給一些典範做為他們磨劍的參考。
- 我想,在教育上,coding的重要觀念和技巧,如果能夠在小時候養成扎實的基礎,會是很有利的。更重要的是英語的能力,和資訊技術能力息息相關,英文不好,對軟體的學習影響極大。目前大學裡的課程,包羅萬象,對資優生來說,不滿意學校的課程,有一堆國外的課程可以學習,比我們那年代好多了 -- 這是我說資優生會自己找到出路的原因。
- 教有興趣的小孩,教的內容有廣度和深度,加上小孩很願意學,而不是整天掛在電腦前面玩game,的確是很好的資訊人才養成教育。這個境界,和坊間所談的內容,不可同日而語。不過,目前在台灣要做好這個,並不容易,我們可以想看看該怎麼做。例如Raymond Lai學長給的例子,在此給大家參考:
... 去年七月開始用用MIT Media Lab的Scratch Curriculum教一些小孩程式設計。選這個教材是因為裡面不只講程式語言 (教材裡叫 computational thinking concepts: sequence, loops, parallelism, events, conditionals, operators, data),還融入軟體工程的概念 (computation thinking practices: working iteratively and incrementally, testing and debugging, reusing and remixing, abstracting and modularizing) 。另外,這個教材也強調實作 (design-based learning: designing, personalizing, collaborating, reflecting)。
暑期課程結束以後我選了一下,在去年11月開始用Udacity的課程繼續。現在最快的一個小孩已經拿到了好幾個Highest Distinction certifications: CS101 (CS Intro/Python), CS253 (Web Development), CS255 (HTML5 Game Development), CS262 (Programming Languages), CS291 (Interactive 3D Graphics)。他現在正在上CS271 (Intro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和 ST101 (Intro to Statistics)。
這個小孩13歲,去年七月前沒碰過程式設計。他很明顯是資優生,但是如果沒機會接觸,他不會知道。他也不是唯一的突出學生 -- 還有兩個13歲的孩子也緊跟在後 (CS101, CS253, 現在在上CS255, 我們還用w3schools補了一些HTML/CSS/JavaScript)。
- 嚴肅問題是,這些年台灣的大環境,很容易把辛苦培育出來的學生搞砸。大環境的因陋就簡,讓人才無法發揮,十年磨一劍的實力展現不出來,對於一些資質還不錯的學生來說,這就是所謂的「看不到未來」。大環境的問題,透過各種耳語、討論版、媒體誇大,嚴重影響大學生的學習意願。我希望有志之士,可以多發揮正面有建設性的影響力。
- 今日科技產業需要的「轉型」,是從基本心態和職場文化做起的轉型。公司重用有實力的人,有企圖心的員工就會想辦法充實自己;人才因為缺乏發揮的空間而在網路上酸來酸去,然後就影響到大學生的思維。很多人說,要轉型很難 -- 沒錯,要壯士斷腕,談何容易?但是腐爛的部份不去除,繼續惡化蔓延到其他部分,會如何?這是「魄力」的問題。產學的議題,繼續用舊模式攪和,雙方互相指責,無濟於事。業界和學界,如何好好搭配和互動,是極其重要的工作。
結語
我在fb和部落格上拋轉引玉,為的是得到高人的指教,讓自己think out of the box。我想,這是網路時代中,我對於「獨樂樂,不如與眾樂樂」的詮釋。雖然討論版上的訊息簡短,有時會不同調,但是有時合奏得還滿愉快的。
龐大的教育體系,要改革、要真正動起來,需要花很大的力量和很多的時間。現在是社群的時代,crowdsourcing、crowdfunding等等,都是可以集思廣益和做事的方法。
我想、基礎的教好,學生們自然就會去向上尋找高等技術。
回覆刪除但是基礎的也沒學好,一開始就鎖定高等技術,是包含我自己在內的台大學生,浪費了幾十年的重要原因!
陳鍾誠 台大資工有沒有「系統性的規劃」,建構一套「編譯器、OS、組譯器、虛擬機、CPU、IO、BUS」的教材,讓大學生都能學會這些基礎功夫呢?
還是仍然拿著 Computer Architecture: A Quantitative Approach,卻在課堂上用紙和筆教學生理論,而不是要大家動手做一顆呢?
我希望台大能帶頭做這樣的一件事,雖然我現在正在做,但能力有限,如果台大來做,相信絕對可以比我做得更好,這才是學生之福,不是嗎?
這個教材,務必要讓學生能動手做一套,用 C + Verilog 去架構出整個課程的實務體系,期待洪老師能夠一同完成這樣的任務。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