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往年一樣,每年都收到的同學們的祝福。其實我從同學那邊學到的更多,因此你們很多人都是我的老師。在此,我也祝福同學們都能找到自己的目標,互相提攜,在人生道路上一路學習精進。
從2010.03寫到現在,我只是想寫 -- 把我對社會、人文、科技、產業、教育的觀察和感想寫出來。每次寫出當下所思所想,似乎腦袋可以清淨一點、心靈可以輕爽些。文章大多先在臉書上與臉友分享,隨後再轉到這裡。臉書網址為:https://www.facebook.com/shihhaohung
2013年9月25日 星期三
自主學習的故事和世界大同的美夢
我來講一個虛構,但是未來可能會發生的故事。
如果有一個國中學生,對於學校的課程都能理解,但不喜歡為了得高分而背誦硬記那些隨手查得到的資料。有一天他發現自己對資訊科技非常有興趣而且有天分,請教高手,找到一些線上課程,每天花兩個小時自學。三年內他陸續學完了以下的課程,而且通過Udacity官方的認證: (課程列表來自於Raymond Lai)
Udacity CS101 – CS Intro/Python
Codecademy/W3Schools HTML, CSS, JavaScript (jQuery, Ajax)
Udacity CS253 – Web Development
GitHub, Vim or Sublime Text
Udacity CS255 – HTML5 Game Development
Django
Nand2Tetris - Computer Architecture
Udacity CS215 – Algorithms
Udacity CS258 – Software Testing
Udacity CS259 – Software Debugging
Udacity CS262 – Programming Languages
(可以把Udacity課程代換成Coursera, Edx或其他)
由於英語的課程,在學習的過程中,他也同時強化了他的英文能力。
這樣一位高中還沒畢業、未滿十八歲的年輕人,用行動展現了:
1. 他自我要求、自我學習的能力
2. 他對於資訊科技的熱愛
3. 他所學到的知識和具備的技能
問題來了,如果你是這位同學,你覺得需要念大學嗎?如果選擇進大學的話,大學能給他什麼樣的教育呢?當然,大學裡面有各種社團、各種課程,可是不必進大學也可以參加各種社團、旁聽各種課程。喔,念大學有教授會指導?如果這位學生來找我合作研究的話,我不但樂意指導他,可能還給他研究津貼呢!
讓我們假設他選擇把學費省下來,到一流大學找一位賞識他的教授做研究,在大學校園裡自由學習,在三年之內,聽過他想聽的課,待過他想待的社團,做出不錯的軟體,受到教授的推崇,發表了論文,申請了專利,賺了一點錢。
相較於一個碩士畢業生,他缺少的,是學士、碩士學歷,可是他年輕了三歲。
他沒辦法考高考、當公務員,但如果私人公司需要軟體人才,會不會來找他呢?他和一個國立大學資訊系的碩士同時來應徵前瞻的軟體研發工作,我要用誰?
根據我的經驗,很多碩士的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實作經驗並沒有比這位年輕人強。換句話說,這位年輕人很有競爭力。尤其是,在資訊科技急速演進的時代,我會把自我學習的能力擺在第一位。
這個故事,在我們小的時候,沒有線上課程,不可能發生,好可惜。其實我講的是基於我個人經驗 -- 我當年在高中時迷上了電腦,為了要到有設備能讓我學電機資訊的系所,以及待在距離光華商場近的大學,不得不耗費高三的光陰去準備大學聯考。但後來到了大學之後,又被迫修了一堆無聊的必修課,而電腦相關的課都靠自己看書學,或是在社團裡跟朋友切磋交流出來的,所謂生不逢時也。(我認識的好幾位朋友,以及我自己,如果生在今天,很可能就走這條路了。)在線上課程越來越豐富的未來,自主學習的到路將會越來越寬廣。
啊,你說你沒有學位,老闆不會認同你?我想,當工作機會很多的時候,你在乎那些不識英才的老闆嗎?哦,你問我這條路一定會成功嗎?不,我不敢保證,但是我的小孩如果想走這條路的話,我會支持他。嗯,你說你還是不敢走跟別人不一樣的路?那沒關係,我沒有非走說這條路不可,不過我建議你思考一下你的人生目標。嘿,你擔心你這樣做會變太強了,台灣沒有給你發揮的機會?那就出國去吧,然後記得把好的工作機會帶回來...
我這故事講的不是天才,而是一個知道自己想做什麼的人所選擇的道路。故事中的主角,雖然有主見,但是他選擇聽高人的意見,到大學跟適合的教授學習,也願意去社交,所以沒有成為剛愎自用的怪胎。
線上課程和自主學習,只是學習工具和模式,無關乎品格教育。正因為他不必為升學、得高分、拿學位而學習,他可以將死背書的時間省下來,用在人際和人文上面。例如,他可以看到哈佛大學的課程,了解「正義」(Justice)是什麼。
一個不懂得跟人相處的怪胎,待在學校裏面的時間再久,還是一個不懂得跟人相處的怪胎,現在的學校教育的作法也不見得會改變他的氣質。
寫完以上內容之後,我做了一個夢。
我夢見將來的學生們都能夠按照自己的興趣和目標,以自己的步調去學習,結交各種志同道合的師長和朋友;
我夢見將來的家長們都不必再擔心什麼十二年國教、補習班、名校光環、高學費,子女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只要做一個樂於學習的家長,就是最好的身教;
我夢見將來的老師們都可以把精力花在有重大意義的工作上,對學生們做個人化的指導,和學生們做最好的朋友;
我夢見將來的公民們都願意透過自主學習提昇自我的境界,能夠找到優質的資訊和明辨是非,不受媒體和政客擺弄;
我夢見將來的世界會因為知識教育的普及和資訊的通透,有辦法好好照顧環境和眾生,成為真正的世界村。
這是一個「大同世界」「理想國」式的美夢。實際面上當然有不少待解決的困難,但是有機會。兩千多年前孔子和柏拉圖勇於做美夢,可惜人類歷史上一直缺乏讓全人類溫飽以及讓全世界方便迅速分享資訊的工具,這些missing links,在科技急速進步的現代已經出現了契機。當然,我們看到野心家藉由科技的幫助,搜刮資源、壓榨廉價勞工;我們看到過著安逸舒適生活的孩子,缺乏學習的動力和目標。這些科技文明帶來的問題,是教育文化的工作,而傳統教育的形式,也在快速演進之中。所謂知識就是力量 -- 要解決現在社會的問題,要讓台灣成為世界的一等公民,需要務實地改進教育文化。
有句話說:「有夢最美,築夢踏實」。各位朋友都做些什麼夢呢?又為自己的夢做了些什麼呢?有空就說給我聽吧。
如果有一個國中學生,對於學校的課程都能理解,但不喜歡為了得高分而背誦硬記那些隨手查得到的資料。有一天他發現自己對資訊科技非常有興趣而且有天分,請教高手,找到一些線上課程,每天花兩個小時自學。三年內他陸續學完了以下的課程,而且通過Udacity官方的認證: (課程列表來自於Raymond Lai)
Udacity CS101 – CS Intro/Python
Codecademy/W3Schools HTML, CSS, JavaScript (jQuery, Ajax)
Udacity CS253 – Web Development
GitHub, Vim or Sublime Text
Udacity CS255 – HTML5 Game Development
Django
Nand2Tetris - Computer Architecture
Udacity CS215 – Algorithms
Udacity CS258 – Software Testing
Udacity CS259 – Software Debugging
Udacity CS262 – Programming Languages
(可以把Udacity課程代換成Coursera, Edx或其他)
由於英語的課程,在學習的過程中,他也同時強化了他的英文能力。
這樣一位高中還沒畢業、未滿十八歲的年輕人,用行動展現了:
1. 他自我要求、自我學習的能力
2. 他對於資訊科技的熱愛
3. 他所學到的知識和具備的技能
問題來了,如果你是這位同學,你覺得需要念大學嗎?如果選擇進大學的話,大學能給他什麼樣的教育呢?當然,大學裡面有各種社團、各種課程,可是不必進大學也可以參加各種社團、旁聽各種課程。喔,念大學有教授會指導?如果這位學生來找我合作研究的話,我不但樂意指導他,可能還給他研究津貼呢!
讓我們假設他選擇把學費省下來,到一流大學找一位賞識他的教授做研究,在大學校園裡自由學習,在三年之內,聽過他想聽的課,待過他想待的社團,做出不錯的軟體,受到教授的推崇,發表了論文,申請了專利,賺了一點錢。
相較於一個碩士畢業生,他缺少的,是學士、碩士學歷,可是他年輕了三歲。
他沒辦法考高考、當公務員,但如果私人公司需要軟體人才,會不會來找他呢?他和一個國立大學資訊系的碩士同時來應徵前瞻的軟體研發工作,我要用誰?
根據我的經驗,很多碩士的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實作經驗並沒有比這位年輕人強。換句話說,這位年輕人很有競爭力。尤其是,在資訊科技急速演進的時代,我會把自我學習的能力擺在第一位。
這個故事,在我們小的時候,沒有線上課程,不可能發生,好可惜。其實我講的是基於我個人經驗 -- 我當年在高中時迷上了電腦,為了要到有設備能讓我學電機資訊的系所,以及待在距離光華商場近的大學,不得不耗費高三的光陰去準備大學聯考。但後來到了大學之後,又被迫修了一堆無聊的必修課,而電腦相關的課都靠自己看書學,或是在社團裡跟朋友切磋交流出來的,所謂生不逢時也。(我認識的好幾位朋友,以及我自己,如果生在今天,很可能就走這條路了。)在線上課程越來越豐富的未來,自主學習的到路將會越來越寬廣。
啊,你說你沒有學位,老闆不會認同你?我想,當工作機會很多的時候,你在乎那些不識英才的老闆嗎?哦,你問我這條路一定會成功嗎?不,我不敢保證,但是我的小孩如果想走這條路的話,我會支持他。嗯,你說你還是不敢走跟別人不一樣的路?那沒關係,我沒有非走說這條路不可,不過我建議你思考一下你的人生目標。嘿,你擔心你這樣做會變太強了,台灣沒有給你發揮的機會?那就出國去吧,然後記得把好的工作機會帶回來...
我這故事講的不是天才,而是一個知道自己想做什麼的人所選擇的道路。故事中的主角,雖然有主見,但是他選擇聽高人的意見,到大學跟適合的教授學習,也願意去社交,所以沒有成為剛愎自用的怪胎。
線上課程和自主學習,只是學習工具和模式,無關乎品格教育。正因為他不必為升學、得高分、拿學位而學習,他可以將死背書的時間省下來,用在人際和人文上面。例如,他可以看到哈佛大學的課程,了解「正義」(Justice)是什麼。
一個不懂得跟人相處的怪胎,待在學校裏面的時間再久,還是一個不懂得跟人相處的怪胎,現在的學校教育的作法也不見得會改變他的氣質。
寫完以上內容之後,我做了一個夢。
我夢見將來的學生們都能夠按照自己的興趣和目標,以自己的步調去學習,結交各種志同道合的師長和朋友;
我夢見將來的家長們都不必再擔心什麼十二年國教、補習班、名校光環、高學費,子女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只要做一個樂於學習的家長,就是最好的身教;
我夢見將來的老師們都可以把精力花在有重大意義的工作上,對學生們做個人化的指導,和學生們做最好的朋友;
我夢見將來的公民們都願意透過自主學習提昇自我的境界,能夠找到優質的資訊和明辨是非,不受媒體和政客擺弄;
我夢見將來的世界會因為知識教育的普及和資訊的通透,有辦法好好照顧環境和眾生,成為真正的世界村。
這是一個「大同世界」「理想國」式的美夢。實際面上當然有不少待解決的困難,但是有機會。兩千多年前孔子和柏拉圖勇於做美夢,可惜人類歷史上一直缺乏讓全人類溫飽以及讓全世界方便迅速分享資訊的工具,這些missing links,在科技急速進步的現代已經出現了契機。當然,我們看到野心家藉由科技的幫助,搜刮資源、壓榨廉價勞工;我們看到過著安逸舒適生活的孩子,缺乏學習的動力和目標。這些科技文明帶來的問題,是教育文化的工作,而傳統教育的形式,也在快速演進之中。所謂知識就是力量 -- 要解決現在社會的問題,要讓台灣成為世界的一等公民,需要務實地改進教育文化。
有句話說:「有夢最美,築夢踏實」。各位朋友都做些什麼夢呢?又為自己的夢做了些什麼呢?有空就說給我聽吧。
2013年9月14日 星期六
數位學習時代的資訊業界與大學
看到Open Education Alliance (OEA)的新聞,說"The OEA will (hopefully) create a new meritocracy in higher education". 其中談到線上課程的學分已被包括Google在內的一些大公司和諸如Georgia Tech等一流大學承認。(http://goo.gl/hSxt3G)
台灣業界需要人才,為什麼不想辦法幫忙訓練人才呢?把好的專業課程放在網上,鼓勵各界人士來學,在公司找人interview的時候,看看這些來應徵的人有沒有修過這些課,問問這些人懂不懂,這樣做不是比抱怨大學沒教你要的專業課程來得實際嗎?
喔,業界的諸公很忙,或者不會做線上課程,那麼不妨來找我們合作。我們這學期e-Learning的課程,目標是訓練出一批懂得與e-Learning相關的資訊、教育、心理學、實務與學術論文的研究生。您或許能告訴我們,您認為那些課程是必要的,我們想辦法匯集目前網上的資源,甚至共同開發線上課程。
歡迎到我們剛成立的「數位學習與工程教育」 Facebook社團上提供意見。(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415895451856246/)
有人可能會好奇:這樣一來,要大學做什麼?讀大學做什麼?台灣要那麼多大學做什麼?大學教授不是要失業了嗎?
- 要大學做什麼?大學(university)原本應該是包羅萬象的地方,想學什麼、就學什麼的所在,但是因為資源有限的關係,老師員額和時間有限,學校教室有限,開不出那麼多課給很多學生來上。線上課程可打破上述限制,提供更多的課,讓更多學生參與。教授因此可提供學生更多個別化的指導,學生可按照個人的進度學習更多的東西。
- 讀大學做什麼?大學有知識以外的學習,有師長的指導和啟發,有同儕之間的合作競爭。我想,在數位學習的時代,大學的主要功能,將由講授課程的場所,轉變成為「提供各種教育和學習方式的服務」,以全面啟發和幫助學生學習成為他們想要成為的人。
- 台灣要那麼多大學做什麼?不須用。教育當局廣設大學的作法錯很久了,除了少子化之外,學位貶值,數位學習的到來,台灣目前許多的大學勢必要退場或轉型。
- 大學教授不是要失業了嗎?容我講一句不客氣的話,不要把大學教授當成是金飯碗。憑什麼認為書念得好,國家社會就必須給你工作呢?一樣是人,社會上很多很不錯的人,還是擔心中年失業,那擁有好頭腦的教授或博士,為什麼需要政府救濟?終身學習,以自我提昇價值,大概是給去做的事。不用太擔心,有數位學習在,可以好好利用。
奉勸朋友們多利用線上課程學些東西,那些紛紛擾擾的政治鬥爭,看到「立法院長和總統鬥法」這齣戲,應該可以當作為完結篇,不要再浪費時間看了 -- 機會是保留給那些懂得把握時間學習的人。
由於資訊領域進展極快,有了數位學習平台,各大學,甚至國與國之間對於學術和人才的競爭,勢必更加白熱化。我想,除了該加強數位學習、做好工程教育之外,我們要試著搭起橋樑:讓業界告訴想成為人才的人該學些什麼、該研究些什麼,讓業界出力幫助我們的教育事業,我們要幫努力學習有成的人爭取更好的機會。
這些事情,我們不必靠官方,只需要一群有理想、肯付出的人,就有機會實現,就像我幾天前談過的「個人興學」(http://hungsh-ntucsie.blogspot.tw/2013/09/blog-post.html)
另外,前天我在fb上問了一個問題:「有位理學院的研究生來旁聽計算機結構,說他將來想做嵌入式系統的工作,問我要如何學習?各位有好答案嗎?」
謝謝朋友們的答案,我的答案是:多利用線上課程,多參與線上討論,至少做一兩個計畫得到一些實務經驗。
台灣業界需要人才,為什麼不想辦法幫忙訓練人才呢?把好的專業課程放在網上,鼓勵各界人士來學,在公司找人interview的時候,看看這些來應徵的人有沒有修過這些課,問問這些人懂不懂,這樣做不是比抱怨大學沒教你要的專業課程來得實際嗎?
喔,業界的諸公很忙,或者不會做線上課程,那麼不妨來找我們合作。我們這學期e-Learning的課程,目標是訓練出一批懂得與e-Learning相關的資訊、教育、心理學、實務與學術論文的研究生。您或許能告訴我們,您認為那些課程是必要的,我們想辦法匯集目前網上的資源,甚至共同開發線上課程。
歡迎到我們剛成立的「數位學習與工程教育」 Facebook社團上提供意見。(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415895451856246/)
有人可能會好奇:這樣一來,要大學做什麼?讀大學做什麼?台灣要那麼多大學做什麼?大學教授不是要失業了嗎?
- 要大學做什麼?大學(university)原本應該是包羅萬象的地方,想學什麼、就學什麼的所在,但是因為資源有限的關係,老師員額和時間有限,學校教室有限,開不出那麼多課給很多學生來上。線上課程可打破上述限制,提供更多的課,讓更多學生參與。教授因此可提供學生更多個別化的指導,學生可按照個人的進度學習更多的東西。
- 讀大學做什麼?大學有知識以外的學習,有師長的指導和啟發,有同儕之間的合作競爭。我想,在數位學習的時代,大學的主要功能,將由講授課程的場所,轉變成為「提供各種教育和學習方式的服務」,以全面啟發和幫助學生學習成為他們想要成為的人。
- 台灣要那麼多大學做什麼?不須用。教育當局廣設大學的作法錯很久了,除了少子化之外,學位貶值,數位學習的到來,台灣目前許多的大學勢必要退場或轉型。
- 大學教授不是要失業了嗎?容我講一句不客氣的話,不要把大學教授當成是金飯碗。憑什麼認為書念得好,國家社會就必須給你工作呢?一樣是人,社會上很多很不錯的人,還是擔心中年失業,那擁有好頭腦的教授或博士,為什麼需要政府救濟?終身學習,以自我提昇價值,大概是給去做的事。不用太擔心,有數位學習在,可以好好利用。
奉勸朋友們多利用線上課程學些東西,那些紛紛擾擾的政治鬥爭,看到「立法院長和總統鬥法」這齣戲,應該可以當作為完結篇,不要再浪費時間看了 -- 機會是保留給那些懂得把握時間學習的人。
由於資訊領域進展極快,有了數位學習平台,各大學,甚至國與國之間對於學術和人才的競爭,勢必更加白熱化。我想,除了該加強數位學習、做好工程教育之外,我們要試著搭起橋樑:讓業界告訴想成為人才的人該學些什麼、該研究些什麼,讓業界出力幫助我們的教育事業,我們要幫努力學習有成的人爭取更好的機會。
這些事情,我們不必靠官方,只需要一群有理想、肯付出的人,就有機會實現,就像我幾天前談過的「個人興學」(http://hungsh-ntucsie.blogspot.tw/2013/09/blog-post.html)
另外,前天我在fb上問了一個問題:「有位理學院的研究生來旁聽計算機結構,說他將來想做嵌入式系統的工作,問我要如何學習?各位有好答案嗎?」
謝謝朋友們的答案,我的答案是:多利用線上課程,多參與線上討論,至少做一兩個計畫得到一些實務經驗。
長壽王
收到學生的邀請,我昨天晚上去國父紀念館看一齣名為「長壽王」的戲劇表演。這齣戲,源自於「長壽王經」,對於一般人來說,不見得容易理解。雖說為了不讓人民傷亡,自願退位,把國家的土地和人民讓給蠻橫的敵國,豈不是放棄身為國王保護人民的職責?殺死父親的暴君就昏睡在眼前,為什麼不報仇雪恨、為民除害?
佛的世界觀可以是非常奧妙,甚至是違背常理、難以理解的,對佛的學問想要透徹了解的,不妨多看看佛經。我曾經有兩年期間,每天早上泡在咖啡屋裡看佛經,後來持續有緣接觸佛法,不敢說了解多少,也不敢自認為佛教徒,但是單就學術來講,我很敬佩佛陀能夠把人生看得那麼透徹,並且還能夠用各種辦法清清楚楚講出來,即便當做哲學來看,這些經典實在是寶藏,更何況其中有很多有用的東西,如果看得懂的話。
長壽王經很短,只有兩三頁 (http://goo.gl/fdYk2d)。
佛的世界觀可以是非常奧妙,甚至是違背常理、難以理解的,對佛的學問想要透徹了解的,不妨多看看佛經。我曾經有兩年期間,每天早上泡在咖啡屋裡看佛經,後來持續有緣接觸佛法,不敢說了解多少,也不敢自認為佛教徒,但是單就學術來講,我很敬佩佛陀能夠把人生看得那麼透徹,並且還能夠用各種辦法清清楚楚講出來,即便當做哲學來看,這些經典實在是寶藏,更何況其中有很多有用的東西,如果看得懂的話。
長壽王經很短,只有兩三頁 (http://goo.gl/fdYk2d)。
2013年9月13日 星期五
想法被論文所限制?
論文念多了,會不會反而被論文所限制?做一個研究者,以有限的時間,在看論文和自行摸索之間,要如何分配時間?
我當初在美國念博士時,包括修過的課程和參加過的研究團隊會議,從來沒有人報論文。或許那個時候的系統比較單純,或者是指導教授的風格如此,因此我們每個學生就自己看東西、找資料、想解答。因為那個時候還沒有大量資料在Internet上,所以很難知道提出的構想是否是全新的,即使指導教授也不知道。不過,因為我們在最新架構的平行電腦上找到的問題,應該沒有人碰過,所以複雜的問題能解出來就算是有某種貢獻。
在台灣,我原本也希望能夠像那樣教導學生。我第一年是這樣帶的,後來就沒辦法了。因為同時要帶15位學生,怎麼帶?我的指導老師每週和我討論一小時,如果照辦的話,我每週就要花15小時在學生身上。要學生組讀書會報論文,是不得已的作法,希望加速碩士班學生的學習進度,讓他們多看些東西。幾年下來,我發現效果參差不齊,所以一直有做不同的嘗試。
去年開「系統專題研究」時,看到幾個一流大學(CMU, 劍橋)所開的類似課程中,有報論文的做法,所以我們就仿效他們的作法,在課堂上報論文。效果呢?我想,對於用功學習的學生,這作法是非常有益於增加他們涉獵系統的廣度。不過對於「深度研究能力」的培養,還是得靠期末研究專題,因此課程後段就花時間在專題上。
上述兩種訓練方式各有優缺點。
我敢說,我在博士班的那些年,對於平行系統做研究,所融會貫通的心得,很大部分是自己摸索而來。有些摸索到的東西,或許後來發現別人有過類似的發表,但是自己真正融會貫通的東西,與讀到的東西有很大差別,無論如何都是有很大價值的。反而是有一堆獨創的見解,不大容易發表出去,因為跟傳統或主流作法沾不上邊。我博士論文裡面還有一堆未發表的東西,卻成為現在很有用的秘技。
現在組讀書會報論文的作法,以訓練廣度為主。深度的訓練,要另外靠問題來磨,不然學生就只會抓人家論文的小辮子做文章。至於讀書看論文會不會造成先入為主的弊病,那就是「哲學」和「藝術」的訓練了。當事人要自己想辦法搞清楚其所見所聞,是哲學的訓練;有時候還要忘掉腦袋裡的知識,做到推陳出新,這是藝術的境界。
幸好我記憶不佳,所以解問題老是從頭解起,靠著訓練過的直覺去解。這陣子國二的小孩來問數學問題,好像頭腦體操,很有趣,用練熟的直覺去解,不用背公式也會解。但我想很多小孩硬背這些解答,那就累了,不但要背的東西更多,也失去做這些練習的意義。
我當初在美國念博士時,包括修過的課程和參加過的研究團隊會議,從來沒有人報論文。或許那個時候的系統比較單純,或者是指導教授的風格如此,因此我們每個學生就自己看東西、找資料、想解答。因為那個時候還沒有大量資料在Internet上,所以很難知道提出的構想是否是全新的,即使指導教授也不知道。不過,因為我們在最新架構的平行電腦上找到的問題,應該沒有人碰過,所以複雜的問題能解出來就算是有某種貢獻。
在台灣,我原本也希望能夠像那樣教導學生。我第一年是這樣帶的,後來就沒辦法了。因為同時要帶15位學生,怎麼帶?我的指導老師每週和我討論一小時,如果照辦的話,我每週就要花15小時在學生身上。要學生組讀書會報論文,是不得已的作法,希望加速碩士班學生的學習進度,讓他們多看些東西。幾年下來,我發現效果參差不齊,所以一直有做不同的嘗試。
去年開「系統專題研究」時,看到幾個一流大學(CMU, 劍橋)所開的類似課程中,有報論文的做法,所以我們就仿效他們的作法,在課堂上報論文。效果呢?我想,對於用功學習的學生,這作法是非常有益於增加他們涉獵系統的廣度。不過對於「深度研究能力」的培養,還是得靠期末研究專題,因此課程後段就花時間在專題上。
上述兩種訓練方式各有優缺點。
我敢說,我在博士班的那些年,對於平行系統做研究,所融會貫通的心得,很大部分是自己摸索而來。有些摸索到的東西,或許後來發現別人有過類似的發表,但是自己真正融會貫通的東西,與讀到的東西有很大差別,無論如何都是有很大價值的。反而是有一堆獨創的見解,不大容易發表出去,因為跟傳統或主流作法沾不上邊。我博士論文裡面還有一堆未發表的東西,卻成為現在很有用的秘技。
現在組讀書會報論文的作法,以訓練廣度為主。深度的訓練,要另外靠問題來磨,不然學生就只會抓人家論文的小辮子做文章。至於讀書看論文會不會造成先入為主的弊病,那就是「哲學」和「藝術」的訓練了。當事人要自己想辦法搞清楚其所見所聞,是哲學的訓練;有時候還要忘掉腦袋裡的知識,做到推陳出新,這是藝術的境界。
幸好我記憶不佳,所以解問題老是從頭解起,靠著訓練過的直覺去解。這陣子國二的小孩來問數學問題,好像頭腦體操,很有趣,用練熟的直覺去解,不用背公式也會解。但我想很多小孩硬背這些解答,那就累了,不但要背的東西更多,也失去做這些練習的意義。
2013年9月12日 星期四
「數位學習與工程教學」準備開張!
葉丙成教授、林顯達教授以及我,在明天早上終於要啟動我們籌備已久的「數位學習與工程教學」課程。
有興趣的同學來聽吧,葉教授和林教授會讓你知道數位學習有多麼有趣,在未來有多麼重要!
課程概述:
學習和遠距教學是資訊化時代的趨勢,但並非僅是將課程上網讓學生下載就算了,重要的是,如何設計與建構良好的課程,啟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按照個人的興趣和程度,從事個人化的學習;在過程中,老師如何妥善運用資訊科技評鑑學生的學習程度、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尤其是在工程科目的學習和教學,是因應快速發展的科技時代中,非常重要的課題,許多頂尖大學均對上述課題進行研究。
本課程帶領修課學生共同探索如何利用最新的資訊科技和研究教學方法,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以及構思更好的教學內容。我們在課程中,首先將由了解目前的數位學習的技術與工具開始,例如網路資源、線上課程、遠距教學等,探討其運作方式、優缺點以及改進之道;在另一方面,我們由教學者的角度,來探索如何用教學技巧與資訊科技提供更好的教學內容,以及啟發和激勵學生,包括教學內容、作業、實驗的設計、成績的計算、同學之間的合作與競賽等;在課程期間,我們邀請教學優良以及從事教育研究的教授們來分享教學與研究經驗,並且邀請有意願改進課程的教授提供個案供本課程研討;學生將運用所學,進行專題研究,在期末提供心得報告。
在這門課的學習過程中,我們著重學生的主動學習、溝通技巧、團隊合作、解題能力。首先,我們要求修課學生本身必須能夠主動學習以及對教學有濃厚的興趣,要能主動蒐集與閱讀資料,在課堂上進行討論,並且能藉由溝通,實際瞭解學生在進行數位學習時所可能出現的障礙,以及老師在設計課程和教學時可能出現的問題,並且透過團隊合作來尋求解答。修課成績將考量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發現的問題、解答問題的創意、解答的完整度。
有興趣的同學來聽吧,葉教授和林教授會讓你知道數位學習有多麼有趣,在未來有多麼重要!
課程概述:
學習和遠距教學是資訊化時代的趨勢,但並非僅是將課程上網讓學生下載就算了,重要的是,如何設計與建構良好的課程,啟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按照個人的興趣和程度,從事個人化的學習;在過程中,老師如何妥善運用資訊科技評鑑學生的學習程度、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尤其是在工程科目的學習和教學,是因應快速發展的科技時代中,非常重要的課題,許多頂尖大學均對上述課題進行研究。
本課程帶領修課學生共同探索如何利用最新的資訊科技和研究教學方法,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以及構思更好的教學內容。我們在課程中,首先將由了解目前的數位學習的技術與工具開始,例如網路資源、線上課程、遠距教學等,探討其運作方式、優缺點以及改進之道;在另一方面,我們由教學者的角度,來探索如何用教學技巧與資訊科技提供更好的教學內容,以及啟發和激勵學生,包括教學內容、作業、實驗的設計、成績的計算、同學之間的合作與競賽等;在課程期間,我們邀請教學優良以及從事教育研究的教授們來分享教學與研究經驗,並且邀請有意願改進課程的教授提供個案供本課程研討;學生將運用所學,進行專題研究,在期末提供心得報告。
在這門課的學習過程中,我們著重學生的主動學習、溝通技巧、團隊合作、解題能力。首先,我們要求修課學生本身必須能夠主動學習以及對教學有濃厚的興趣,要能主動蒐集與閱讀資料,在課堂上進行討論,並且能藉由溝通,實際瞭解學生在進行數位學習時所可能出現的障礙,以及老師在設計課程和教學時可能出現的問題,並且透過團隊合作來尋求解答。修課成績將考量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發現的問題、解答問題的創意、解答的完整度。
Intel要出比原子(Atom)還小的夸克 (Quark)?
Intel一直在想辦法幫「x86架構」和「高階製程」找出路,因為這是他多年來的兩大支柱。「x86架構」如果不足以讓「高階製程」的產能充分運用,Intel遲早得從外面接單幫客戶生產晶片。
在手機平板市場上,一方面Intel Atom陷入重圍,賣得很不好;一方面手機平板產品價格迅速下滑,除非有特異功能,Atom恐怕也沒有足夠的利潤去合理化使用高階製程產能的優勢和成本。如果沒有意外,大勢很難扭轉。
因此,Intel終於不得不從更低階的SoC上找出路,這個x86 (Pentium)架構的Quark,似乎要以類似ARM的授權模式經營(細節還不知道),想辦法進攻需要低耗能、高效能的 wearable/embedded systems。
看看公開的數據,我並不樂觀 -- Intel這種遮遮掩掩、扭扭捏捏的姿態,令我很難感覺到他能有所作為。我想,Intel內部的路線之爭,恐怕是暗潮洶湧,勉強在各部門撮合之下弄出這個Quark作為突擊隊,去迎擊ARM的巨人大軍。
到處隨時都在上演「進擊的巨人」裡的情節:有些長年倚仗著高牆,窩在牆內搞封建內鬥的人們;有些不甘於束縛,想突破重圍的異類,卻是不受民眾支持的少數份子。
異類要進入調查兵團到圍牆外探索,除了得接受嚴格訓練之外,還得做好會死的心理準備。因此,要成為「自由之翼」的一員,並不容易。但是,要混吃等死,還是為了一點能獲得真相的可能性努力向前?我們一生都在面對這種抉擇,也都在做抉擇,只是每個時刻自己清不清楚自己在做什麼而已...
在手機平板市場上,一方面Intel Atom陷入重圍,賣得很不好;一方面手機平板產品價格迅速下滑,除非有特異功能,Atom恐怕也沒有足夠的利潤去合理化使用高階製程產能的優勢和成本。如果沒有意外,大勢很難扭轉。
因此,Intel終於不得不從更低階的SoC上找出路,這個x86 (Pentium)架構的Quark,似乎要以類似ARM的授權模式經營(細節還不知道),想辦法進攻需要低耗能、高效能的 wearable/embedded systems。
看看公開的數據,我並不樂觀 -- Intel這種遮遮掩掩、扭扭捏捏的姿態,令我很難感覺到他能有所作為。我想,Intel內部的路線之爭,恐怕是暗潮洶湧,勉強在各部門撮合之下弄出這個Quark作為突擊隊,去迎擊ARM的巨人大軍。
到處隨時都在上演「進擊的巨人」裡的情節:有些長年倚仗著高牆,窩在牆內搞封建內鬥的人們;有些不甘於束縛,想突破重圍的異類,卻是不受民眾支持的少數份子。
異類要進入調查兵團到圍牆外探索,除了得接受嚴格訓練之外,還得做好會死的心理準備。因此,要成為「自由之翼」的一員,並不容易。但是,要混吃等死,還是為了一點能獲得真相的可能性努力向前?我們一生都在面對這種抉擇,也都在做抉擇,只是每個時刻自己清不清楚自己在做什麼而已...
做研究要有主見嗎?
我今天在課堂上講說,一個computer architect在設計電腦或是帶領團隊時,通常會頗有主見...
其實,做人多多少少要有點主見,看到或聽到某件事,心中會有些想法出現,適當的時候和場合,把想法好好地表達出去。受過訓練和有修養的人,雖然有主見,但是還是可以有效地與人溝通。當然,溝通的另一方,也得有足夠的水準,不然很容易變成雞同鴨講。
如果平常有在關心和思考事情,自然在發表意見的時候,能夠言之有物;如果只是單方向的接受看到或聽到的東西,甚至對於所謂大師講的東西不假思索便深信不疑,那麼在發表意見時講的東西,總是在做二手傳播。遇到這種人,東一句大師說這個,西一句偉人名言,我卻不知道他的立場觀點、原始資訊、邏輯演繹,這時我很頭痛。
不知道為什麼,國內的文章和書籍中,有原創見解(original ideas/opinions)的比例相當少,似乎和傳統文化有關。反正自古崇尚四書五經,處處都要引經據典,所以即使不是抄來的,也是引來引去的(二手傳播),作者不敢直接提出自己的想法,總是躲在後面,所謂「天下文章一大抄」。
有研究生在提論文構想書的時候,東抄西抄,或是源自於學長,沒有個人的想法。我設法在不傷害感情的情況下,把構想書打回去重做。要提出一個好的研究構想書,並不容易,研究所修了一年的課,也不見得有用,最好是能夠在求學問的根本態度上有所改變。
因此,在今天,有多一點經過思考後的主見,應該是件好的事情。少看一點亂七八糟、言之無物的東西。假使在發表意見時收到人家不同的意見,那正好趁機思考一下是不是自己和對方的觀點不同、資訊有差、或是邏輯錯了。能夠糾正我的,就是良師益友。
其實,做人多多少少要有點主見,看到或聽到某件事,心中會有些想法出現,適當的時候和場合,把想法好好地表達出去。受過訓練和有修養的人,雖然有主見,但是還是可以有效地與人溝通。當然,溝通的另一方,也得有足夠的水準,不然很容易變成雞同鴨講。
如果平常有在關心和思考事情,自然在發表意見的時候,能夠言之有物;如果只是單方向的接受看到或聽到的東西,甚至對於所謂大師講的東西不假思索便深信不疑,那麼在發表意見時講的東西,總是在做二手傳播。遇到這種人,東一句大師說這個,西一句偉人名言,我卻不知道他的立場觀點、原始資訊、邏輯演繹,這時我很頭痛。
不知道為什麼,國內的文章和書籍中,有原創見解(original ideas/opinions)的比例相當少,似乎和傳統文化有關。反正自古崇尚四書五經,處處都要引經據典,所以即使不是抄來的,也是引來引去的(二手傳播),作者不敢直接提出自己的想法,總是躲在後面,所謂「天下文章一大抄」。
有研究生在提論文構想書的時候,東抄西抄,或是源自於學長,沒有個人的想法。我設法在不傷害感情的情況下,把構想書打回去重做。要提出一個好的研究構想書,並不容易,研究所修了一年的課,也不見得有用,最好是能夠在求學問的根本態度上有所改變。
因此,在今天,有多一點經過思考後的主見,應該是件好的事情。少看一點亂七八糟、言之無物的東西。假使在發表意見時收到人家不同的意見,那正好趁機思考一下是不是自己和對方的觀點不同、資訊有差、或是邏輯錯了。能夠糾正我的,就是良師益友。
2013年9月10日 星期二
個人興學
有願意奉獻於教學的老師,有能夠促進個人化學習的數位學習技術,要「個人興學」,還缺些什麼呢?
朋友Jim Huang在facebook上發了一篇文章,談及他對教育的看法,令我有所共鳴,在此摘錄其中幾段,並且補充我的看法。
Quote 1: 「我的教學目標很簡單,除了培養學生有軟硬體系統設計能力,再來就是「只要給我 22K 教書一學期,我保證經過完整訓練的學生,月薪是 66K 以上」(對濁水溪以南的學校,我開課甚至可不收費)。」
我們開「系統研究專題」的目的,和Jim Huang的教學目標類似,不過我不敢保證學生剛出去的月薪,雖然我覺得我們學生的勞動價值遠遠不只66K。原因是,很多學生喜歡去大公司,或是工作穩定的機構上班,這些地方的人資部門,大都不願意支持這種破壞行情的事。如果到新創公司做事,那麼看得就不是薪水,而是公司的發展和股價了。
但是,路遙知馬力,真心想找棟梁人才的公司和研發團隊,請多多支持像Jim這樣的課程,新店溪以北的話,不妨來贊助我們的教育訓練。我們的課程還有些座位,歡迎業界來旁聽。
有些人可能會好奇,你們這些大學,不是拿了國家「很多」的補助,怎麼還在叫窮?說真的,五年五百億很多嗎?分到每個教授,能收到多少補助?台北一棟樓房就要好幾億,台北有多少房子?有錢人很多的,但是大概不願意拿錢出來贊助教育,因為政府在經費規劃和執行上,常常讓人有疑慮的 (請看Quote 2)。
所以,在現階段的大學教育要有所突破的話,我看,可能非走「個人興學」的路線不可。我這裡所謂的「個人興學」,不是去辦個私立大學,也不是捐錢給學校建大樓辦學程,更不是給成績優異獎學金,而是結合一群有理想、有遠見、有資源、有能力的各界人士,以個人的力量來嘗試改變和突破,再以成功的經驗影響主流。
不管這美夢是否會成真,至少我知道有不少有勇氣的人,正在以個人的作法嘗試改變。
Quote 2: 「參與了幾次大學院校的課程改進計畫 (藉由 g0v.tw 台灣零時政府 眾多強大工具,很容易查出這些經費的去向,在此不贅述),看到動輒上百萬的預算,我不禁質疑,難道張羅這些資訊工程系所的課程真的如此所費不貲嗎?又,難道這些反映到我們的學生身上嗎?身為大學教師,又怎能對得起支持教育改革的納稅人?」
我參與過好幾次課程改進計畫,預算是否發揮效果,要看各個計畫主持人的良心。有一年,交大鍾崇斌教授主持「嵌入式多核心系統與軟體」這門課的開發,我幾乎每週去交大開四小時的會,去了大概十多次,除了自己在台大教這門課之外,還去交大幫忙上課,還辦推廣會。除了車馬費和便當費實報實銷之外,不記得有拿過錢。(如果有的話,頂多是幾萬元稿費,那是行情價。)坦白說,如果不是受鍾教授的精神感召,我大概就把自己的部份顧好,不會這麼認真幫忙修改其他教授提出的講義。
我們的教育,要靠這種良心事業,靠得住嗎?
如果教育部和學校不來扯後腿,我倒是很樂意做功德。問題是,花了那麼多時間編修教材,學校根本不認為是什麼重大貢獻。內行人都知道,學校真正注重的是以期刊論文所呈現的卓越的研究表現。
準備升等會議的簡報時,原本有一頁列出了我所參與的課程改進計畫:
年度 課程名稱
94 嵌入式處理器設計
95 輸出裝置與驅動程式設計
97 嵌入式多核心系統與軟體
98 異質多核心系統
99 Linux系統核心與應用
100 雲端伺服電子系統主題學程於車用電子行動終端之運用
100 嵌入式應用軟體實驗
給幾位資深教授過目時,都說這頁沒有「亮點」,建議我把這頁拿掉。課程改進,會有什麼亮點?
因此,我想為大部分的新進教授們叫屈,因為在上述這種氛圍中,一年有十位助理教授搶四個升等名額,而每位幾乎都以「世界第一」作為「亮點」的時候,願意耗費精力在編修教材上的人,應該是少之又少吧。
至於大牌的資深教授,不會輕易接這種吃力不討好的工作。我今年負責的課程改進計畫,靠著厚臉皮再三騷擾蘇文鈺教授,才讓他下海幫忙,欠下大人情。
在強調「個人興學」的同時,我希望大家能幫忙移除這些阻擋在興學之道上的障礙。
Quote 3: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像是嵌入式系統一類的課程,自然免不了要有足夠的硬體,搭配相關的軟體,我相信後者可藉由完全採用 open source 方案來解決,那硬體呢?總不能都要求學生用模擬器、紙上談兵吧?在 2013 暑期嵌入式短期訓練課程 中,我嘗試藉由網路發動小規模「硬體捐贈 / 出借」方式,很慶幸獲得不少迴響,取得硬體的同學也相當珍惜地使用這些來自台灣各界的愛心。」
這是「個人興學」的範例之一,我還有其他幾個範例。台灣其實有很多人才,只是被形勢困住了,在現況發揮不出來。對於台灣科技業的困境,大體上,我覺得是一方面是不知所措,一方面是咎由自取。
業界如果想要跟人家在「大聯盟」上競爭,是不是應該開設「農場」,訓練和儲備人才呢?資訊科技進步太快,不跟大學密切合作的話,怎麼有辦法自己開農場?所以我說業界不知所措,只會大喊缺人才,卻不知道怎麼解決人才欠缺的問題;等著要政府來解決的話,那可有得等了。
我說「咎由自取」,是因為一大半業界還是停留在「不珍惜人才」的階段。我們訓練出會做前瞻系統研究的人才,業界願不願意花66K雇用碩士畢業生?我只好跟學生講,你們學好這些,充實外語能力,有辦法走出去,在國外有三倍於此的薪水等著你。要打大聯盟,連三分之一的薪水都不願意付,怎麼找人?
想起過去紅葉少棒的例子:給他們目標,幫他們鋪路,提供他們設備和訓練,我們的小孩,能夠打小聯盟揚威海外。事情就是那麼簡單,誠心正意,就有成功的機會。
今天,我們的大人,口是心非,講一套做一套,讓年輕人厭煩;主管們各自顧自己的飯碗為先,機會來時A一筆,有沒有幫年輕人鋪路?業界喊著缺人才,都是政府和學校的錯,有沒有費心提供教育資源和好的工作環境?
在「個人興學」這個願景上,業界能夠扮演重要的角色。不需要大把金錢,如果找到對的人,就能夠收到效果。
朋友Jim Huang在facebook上發了一篇文章,談及他對教育的看法,令我有所共鳴,在此摘錄其中幾段,並且補充我的看法。
Quote 1: 「我的教學目標很簡單,除了培養學生有軟硬體系統設計能力,再來就是「只要給我 22K 教書一學期,我保證經過完整訓練的學生,月薪是 66K 以上」(對濁水溪以南的學校,我開課甚至可不收費)。」
我們開「系統研究專題」的目的,和Jim Huang的教學目標類似,不過我不敢保證學生剛出去的月薪,雖然我覺得我們學生的勞動價值遠遠不只66K。原因是,很多學生喜歡去大公司,或是工作穩定的機構上班,這些地方的人資部門,大都不願意支持這種破壞行情的事。如果到新創公司做事,那麼看得就不是薪水,而是公司的發展和股價了。
但是,路遙知馬力,真心想找棟梁人才的公司和研發團隊,請多多支持像Jim這樣的課程,新店溪以北的話,不妨來贊助我們的教育訓練。我們的課程還有些座位,歡迎業界來旁聽。
有些人可能會好奇,你們這些大學,不是拿了國家「很多」的補助,怎麼還在叫窮?說真的,五年五百億很多嗎?分到每個教授,能收到多少補助?台北一棟樓房就要好幾億,台北有多少房子?有錢人很多的,但是大概不願意拿錢出來贊助教育,因為政府在經費規劃和執行上,常常讓人有疑慮的 (請看Quote 2)。
所以,在現階段的大學教育要有所突破的話,我看,可能非走「個人興學」的路線不可。我這裡所謂的「個人興學」,不是去辦個私立大學,也不是捐錢給學校建大樓辦學程,更不是給成績優異獎學金,而是結合一群有理想、有遠見、有資源、有能力的各界人士,以個人的力量來嘗試改變和突破,再以成功的經驗影響主流。
不管這美夢是否會成真,至少我知道有不少有勇氣的人,正在以個人的作法嘗試改變。
Quote 2: 「參與了幾次大學院校的課程改進計畫 (藉由 g0v.tw 台灣零時政府 眾多強大工具,很容易查出這些經費的去向,在此不贅述),看到動輒上百萬的預算,我不禁質疑,難道張羅這些資訊工程系所的課程真的如此所費不貲嗎?又,難道這些反映到我們的學生身上嗎?身為大學教師,又怎能對得起支持教育改革的納稅人?」
我參與過好幾次課程改進計畫,預算是否發揮效果,要看各個計畫主持人的良心。有一年,交大鍾崇斌教授主持「嵌入式多核心系統與軟體」這門課的開發,我幾乎每週去交大開四小時的會,去了大概十多次,除了自己在台大教這門課之外,還去交大幫忙上課,還辦推廣會。除了車馬費和便當費實報實銷之外,不記得有拿過錢。(如果有的話,頂多是幾萬元稿費,那是行情價。)坦白說,如果不是受鍾教授的精神感召,我大概就把自己的部份顧好,不會這麼認真幫忙修改其他教授提出的講義。
我們的教育,要靠這種良心事業,靠得住嗎?
如果教育部和學校不來扯後腿,我倒是很樂意做功德。問題是,花了那麼多時間編修教材,學校根本不認為是什麼重大貢獻。內行人都知道,學校真正注重的是以期刊論文所呈現的卓越的研究表現。
準備升等會議的簡報時,原本有一頁列出了我所參與的課程改進計畫:
年度 課程名稱
94 嵌入式處理器設計
95 輸出裝置與驅動程式設計
97 嵌入式多核心系統與軟體
98 異質多核心系統
99 Linux系統核心與應用
100 雲端伺服電子系統主題學程於車用電子行動終端之運用
100 嵌入式應用軟體實驗
給幾位資深教授過目時,都說這頁沒有「亮點」,建議我把這頁拿掉。課程改進,會有什麼亮點?
因此,我想為大部分的新進教授們叫屈,因為在上述這種氛圍中,一年有十位助理教授搶四個升等名額,而每位幾乎都以「世界第一」作為「亮點」的時候,願意耗費精力在編修教材上的人,應該是少之又少吧。
至於大牌的資深教授,不會輕易接這種吃力不討好的工作。我今年負責的課程改進計畫,靠著厚臉皮再三騷擾蘇文鈺教授,才讓他下海幫忙,欠下大人情。
在強調「個人興學」的同時,我希望大家能幫忙移除這些阻擋在興學之道上的障礙。
Quote 3: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像是嵌入式系統一類的課程,自然免不了要有足夠的硬體,搭配相關的軟體,我相信後者可藉由完全採用 open source 方案來解決,那硬體呢?總不能都要求學生用模擬器、紙上談兵吧?在 2013 暑期嵌入式短期訓練課程 中,我嘗試藉由網路發動小規模「硬體捐贈 / 出借」方式,很慶幸獲得不少迴響,取得硬體的同學也相當珍惜地使用這些來自台灣各界的愛心。」
這是「個人興學」的範例之一,我還有其他幾個範例。台灣其實有很多人才,只是被形勢困住了,在現況發揮不出來。對於台灣科技業的困境,大體上,我覺得是一方面是不知所措,一方面是咎由自取。
業界如果想要跟人家在「大聯盟」上競爭,是不是應該開設「農場」,訓練和儲備人才呢?資訊科技進步太快,不跟大學密切合作的話,怎麼有辦法自己開農場?所以我說業界不知所措,只會大喊缺人才,卻不知道怎麼解決人才欠缺的問題;等著要政府來解決的話,那可有得等了。
我說「咎由自取」,是因為一大半業界還是停留在「不珍惜人才」的階段。我們訓練出會做前瞻系統研究的人才,業界願不願意花66K雇用碩士畢業生?我只好跟學生講,你們學好這些,充實外語能力,有辦法走出去,在國外有三倍於此的薪水等著你。要打大聯盟,連三分之一的薪水都不願意付,怎麼找人?
想起過去紅葉少棒的例子:給他們目標,幫他們鋪路,提供他們設備和訓練,我們的小孩,能夠打小聯盟揚威海外。事情就是那麼簡單,誠心正意,就有成功的機會。
今天,我們的大人,口是心非,講一套做一套,讓年輕人厭煩;主管們各自顧自己的飯碗為先,機會來時A一筆,有沒有幫年輕人鋪路?業界喊著缺人才,都是政府和學校的錯,有沒有費心提供教育資源和好的工作環境?
在「個人興學」這個願景上,業界能夠扮演重要的角色。不需要大把金錢,如果找到對的人,就能夠收到效果。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