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效能應用與安全研究室 Performance, Applications and Security Lab


我們的研究範圍很廣,從嵌入式系統、手機應用、一直到雲端計算、商務應用、資訊安全都有做。
我們的合作研究夥伴很多,包括聯發科、IBM、中研院、資策會,還有和台大、清大、交大的教授合組研發團隊
,包括高階應用處理器架構研究、虛擬化技術、異質計算、系統軟體等重要技術的研究與創新,我們很關切台灣人才與產業的未來。

2013年9月13日 星期五

想法被論文所限制?

論文念多了,會不會反而被論文所限制?做一個研究者,以有限的時間,在看論文和自行摸索之間,要如何分配時間?

我當初在美國念博士時,包括修過的課程和參加過的研究團隊會議,從來沒有人報論文。或許那個時候的系統比較單純,或者是指導教授的風格如此,因此我們每個學生就自己看東西、找資料、想解答。因為那個時候還沒有大量資料在Internet上,所以很難知道提出的構想是否是全新的,即使指導教授也不知道。不過,因為我們在最新架構的平行電腦上找到的問題,應該沒有人碰過,所以複雜的問題能解出來就算是有某種貢獻。

在台灣,我原本也希望能夠像那樣教導學生。我第一年是這樣帶的,後來就沒辦法了。因為同時要帶15位學生,怎麼帶?我的指導老師每週和我討論一小時,如果照辦的話,我每週就要花15小時在學生身上。要學生組讀書會報論文,是不得已的作法,希望加速碩士班學生的學習進度,讓他們多看些東西。幾年下來,我發現效果參差不齊,所以一直有做不同的嘗試。

去年開「系統專題研究」時,看到幾個一流大學(CMU, 劍橋)所開的類似課程中,有報論文的做法,所以我們就仿效他們的作法,在課堂上報論文。效果呢?我想,對於用功學習的學生,這作法是非常有益於增加他們涉獵系統的廣度。不過對於「深度研究能力」的培養,還是得靠期末研究專題,因此課程後段就花時間在專題上。

上述兩種訓練方式各有優缺點。

我敢說,我在博士班的那些年,對於平行系統做研究,所融會貫通的心得,很大部分是自己摸索而來。有些摸索到的東西,或許後來發現別人有過類似的發表,但是自己真正融會貫通的東西,與讀到的東西有很大差別,無論如何都是有很大價值的。反而是有一堆獨創的見解,不大容易發表出去,因為跟傳統或主流作法沾不上邊。我博士論文裡面還有一堆未發表的東西,卻成為現在很有用的秘技。

現在組讀書會報論文的作法,以訓練廣度為主。深度的訓練,要另外靠問題來磨,不然學生就只會抓人家論文的小辮子做文章。至於讀書看論文會不會造成先入為主的弊病,那就是「哲學」和「藝術」的訓練了。當事人要自己想辦法搞清楚其所見所聞,是哲學的訓練;有時候還要忘掉腦袋裡的知識,做到推陳出新,這是藝術的境界。

幸好我記憶不佳,所以解問題老是從頭解起,靠著訓練過的直覺去解。這陣子國二的小孩來問數學問題,好像頭腦體操,很有趣,用練熟的直覺去解,不用背公式也會解。但我想很多小孩硬背這些解答,那就累了,不但要背的東西更多,也失去做這些練習的意義。

1 則留言:

  1. 你好,請問洪老師,我現在是某間國立科大碩一研究生,假設現在想要研究一個我從來沒有碰過的東西(大學之前沒開設相關課程),該從他相關優良的paper讀起or從厚厚的原文書? 因為之前大學沒有做過這樣的學習訓練,現在吸收新的知識有點無所適從,請問有什麼基本tips可以幫助學習嗎? 謝謝。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