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效能應用與安全研究室 Performance, Applications and Security Lab


我們的研究範圍很廣,從嵌入式系統、手機應用、一直到雲端計算、商務應用、資訊安全都有做。
我們的合作研究夥伴很多,包括聯發科、IBM、中研院、資策會,還有和台大、清大、交大的教授合組研發團隊
,包括高階應用處理器架構研究、虛擬化技術、異質計算、系統軟體等重要技術的研究與創新,我們很關切台灣人才與產業的未來。

2013年9月10日 星期二

個人興學

有願意奉獻於教學的老師,有能夠促進個人化學習的數位學習技術,要「個人興學」,還缺些什麼呢?

朋友Jim Huang在facebook上發了一篇文章,談及他對教育的看法,令我有所共鳴,在此摘錄其中幾段,並且補充我的看法。

Quote 1: 「我的教學目標很簡單,除了培養學生有軟硬體系統設計能力,再來就是「只要給我 22K 教書一學期,我保證經過完整訓練的學生,月薪是 66K 以上」(對濁水溪以南的學校,我開課甚至可不收費)。」

我們開「系統研究專題」的目的,和Jim Huang的教學目標類似,不過我不敢保證學生剛出去的月薪,雖然我覺得我們學生的勞動價值遠遠不只66K。原因是,很多學生喜歡去大公司,或是工作穩定的機構上班,這些地方的人資部門,大都不願意支持這種破壞行情的事。如果到新創公司做事,那麼看得就不是薪水,而是公司的發展和股價了。

但是,路遙知馬力,真心想找棟梁人才的公司和研發團隊,請多多支持像Jim這樣的課程,新店溪以北的話,不妨來贊助我們的教育訓練。我們的課程還有些座位,歡迎業界來旁聽。

有些人可能會好奇,你們這些大學,不是拿了國家「很多」的補助,怎麼還在叫窮?說真的,五年五百億很多嗎?分到每個教授,能收到多少補助?台北一棟樓房就要好幾億,台北有多少房子?有錢人很多的,但是大概不願意拿錢出來贊助教育,因為政府在經費規劃和執行上,常常讓人有疑慮的 (請看Quote 2)。

所以,在現階段的大學教育要有所突破的話,我看,可能非走「個人興學」的路線不可。我這裡所謂的「個人興學」,不是去辦個私立大學,也不是捐錢給學校建大樓辦學程,更不是給成績優異獎學金,而是結合一群有理想、有遠見、有資源、有能力的各界人士,以個人的力量來嘗試改變和突破,再以成功的經驗影響主流。

不管這美夢是否會成真,至少我知道有不少有勇氣的人,正在以個人的作法嘗試改變。

Quote 2: 「參與了幾次大學院校的課程改進計畫 (藉由 g0v.tw 台灣零時政府 眾多強大工具,很容易查出這些經費的去向,在此不贅述),看到動輒上百萬的預算,我不禁質疑,難道張羅這些資訊工程系所的課程真的如此所費不貲嗎?又,難道這些反映到我們的學生身上嗎?身為大學教師,又怎能對得起支持教育改革的納稅人?」

我參與過好幾次課程改進計畫,預算是否發揮效果,要看各個計畫主持人的良心。有一年,交大鍾崇斌教授主持「嵌入式多核心系統與軟體」這門課的開發,我幾乎每週去交大開四小時的會,去了大概十多次,除了自己在台大教這門課之外,還去交大幫忙上課,還辦推廣會。除了車馬費和便當費實報實銷之外,不記得有拿過錢。(如果有的話,頂多是幾萬元稿費,那是行情價。)坦白說,如果不是受鍾教授的精神感召,我大概就把自己的部份顧好,不會這麼認真幫忙修改其他教授提出的講義。

我們的教育,要靠這種良心事業,靠得住嗎?

如果教育部和學校不來扯後腿,我倒是很樂意做功德。問題是,花了那麼多時間編修教材,學校根本不認為是什麼重大貢獻。內行人都知道,學校真正注重的是以期刊論文所呈現的卓越的研究表現。

準備升等會議的簡報時,原本有一頁列出了我所參與的課程改進計畫:

年度 課程名稱
94 嵌入式處理器設計
95 輸出裝置與驅動程式設計
97 嵌入式多核心系統與軟體
98 異質多核心系統
99 Linux系統核心與應用
100 雲端伺服電子系統主題學程於車用電子行動終端之運用
100 嵌入式應用軟體實驗

給幾位資深教授過目時,都說這頁沒有「亮點」,建議我把這頁拿掉。課程改進,會有什麼亮點?

因此,我想為大部分的新進教授們叫屈,因為在上述這種氛圍中,一年有十位助理教授搶四個升等名額,而每位幾乎都以「世界第一」作為「亮點」的時候,願意耗費精力在編修教材上的人,應該是少之又少吧。

至於大牌的資深教授,不會輕易接這種吃力不討好的工作。我今年負責的課程改進計畫,靠著厚臉皮再三騷擾蘇文鈺教授,才讓他下海幫忙,欠下大人情。

在強調「個人興學」的同時,我希望大家能幫忙移除這些阻擋在興學之道上的障礙。

Quote 3: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像是嵌入式系統一類的課程,自然免不了要有足夠的硬體,搭配相關的軟體,我相信後者可藉由完全採用 open source 方案來解決,那硬體呢?總不能都要求學生用模擬器、紙上談兵吧?在 2013 暑期嵌入式短期訓練課程 中,我嘗試藉由網路發動小規模「硬體捐贈 / 出借」方式,很慶幸獲得不少迴響,取得硬體的同學也相當珍惜地使用這些來自台灣各界的愛心。」

這是「個人興學」的範例之一,我還有其他幾個範例。台灣其實有很多人才,只是被形勢困住了,在現況發揮不出來。對於台灣科技業的困境,大體上,我覺得是一方面是不知所措,一方面是咎由自取。

業界如果想要跟人家在「大聯盟」上競爭,是不是應該開設「農場」,訓練和儲備人才呢?資訊科技進步太快,不跟大學密切合作的話,怎麼有辦法自己開農場?所以我說業界不知所措,只會大喊缺人才,卻不知道怎麼解決人才欠缺的問題;等著要政府來解決的話,那可有得等了。

我說「咎由自取」,是因為一大半業界還是停留在「不珍惜人才」的階段。我們訓練出會做前瞻系統研究的人才,業界願不願意花66K雇用碩士畢業生?我只好跟學生講,你們學好這些,充實外語能力,有辦法走出去,在國外有三倍於此的薪水等著你。要打大聯盟,連三分之一的薪水都不願意付,怎麼找人?

想起過去紅葉少棒的例子:給他們目標,幫他們鋪路,提供他們設備和訓練,我們的小孩,能夠打小聯盟揚威海外。事情就是那麼簡單,誠心正意,就有成功的機會。

今天,我們的大人,口是心非,講一套做一套,讓年輕人厭煩;主管們各自顧自己的飯碗為先,機會來時A一筆,有沒有幫年輕人鋪路?業界喊著缺人才,都是政府和學校的錯,有沒有費心提供教育資源和好的工作環境?

在「個人興學」這個願景上,業界能夠扮演重要的角色。不需要大把金錢,如果找到對的人,就能夠收到效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