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似這篇【未來沒有「網路公司」也沒有「硬體大廠」,只有軟硬整合企業能活下去】(http://techorange.com/2014/05/02/software-vs-hardware/)所講的,我的實驗室做軟硬體整合的行動雲端框架x巨量資料平台x資訊安全機制研究,並不是單單只看「硬體」「軟體」「網路」。在國內,這樣的研究路線並不討喜,一則論文難做難發,一則過去大多數公司只要專司一職的員工,研究生學了十八般武藝之後,到公司被派去當小兵猛操,三年後學校學的也無關緊要了。所以一直到現在,我們還是得花很多時間告訴學生什麼是軟硬體整合,以及相關的機會。
還記得,九年前有位科技大學的教授聽了我提的課程改進建議之後,當眾對我說,他覺得根本不必教什麼進階的東西,學生只要會寫USB的驅動程式,業界就搶著要。我聽了感觸良多,一來是體認到當時國內3C產業當紅,但技術層次不高;二來是尋思國內一大堆大學,到底都教些什麼?這個經驗,促使我後來關切教育政策。
很諷刺的,我看到一些需要軟硬體整合人才的公司,缺人缺得很,找不到architect,有即戰力的工程師也很難找。好幾年前我剛回國教書,就看出這個問題:業界自身只顧著拼短線,大企業內部忙著搞人事鬥爭和掏空資源,學界教授汲汲於論文和獎章,學生則是找眼前能賺錢的大廠,許多研究生畢業的工作和專長大幅脫節... 只能用「亂」字來形容,那時我就知道台灣科技業的前景堪慮。
很多時候,一些人嘴上的願景,只是政治語言,最好是你幫我生產人才,我付最低薪水。實際運作上就是叢林法則 -- 大家在一個封閉的、半遮半掩的場域裡面,各顯神通、優勝劣敗。殊不知,十多年下來,與外面的世界越差越多。
以台灣目前的狀況,要搞軟硬體整合,還是有機會,但是絕對不能跟以前一樣每家公司、每個實驗室關起門來各搞各的,也不要還有那種台灣是「電腦大國」的夜郎自大情結。電腦科技,可學可做的很多,豈止是軟硬體整合而已。
電腦愈來愈強大,你如果停下來,你就落後了,因此作為一個電腦工程師,多少也得懂得研究和自學,這是心態的問題。所以好的電腦工程師和新進的電腦工程師,在知識和能力上,可以差上十萬八千里。國內有不少千里馬的良才,只是缺乏伯樂而已;國外倒是有一堆願意做伯樂的人,是千里馬的,不怕沒有機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