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學術界的問題,大半就是教育界官僚和大老們為了自身利益所搞出來的,這則報導(http://m.udn.com/xhtml/HistoryArt?articleid=3398296)中,交大校長吳妍華的言論,忠實地代表從機構官僚角度出發的想法,說「優秀人才不願讀博士,一、二十年後頂尖大學沒好師資,高等教育將每下愈況,政府、企業應祭出更多措施鼓勵人才從事基礎科學研究。」
請問教育部與各大學這些年來:
1. 相對於鄰近國家,有認真延攬和善待博士級人才嗎?
2. 在評鑑和升等制度上,相對於論文產出,有真正注重師資嗎?
3. 這些年來廣設大學、增產博士,高等教育已經每下愈況,你拿出了甚麼辦法?
沒有解決現有問題,只會呼喊要政府【加碼】祭出更多措施鼓勵人才,這種頭痛醫頭的庸醫行徑,只是為了繼續引進博士班學生來鞏固大學既有的利益結構,用這種【不給資源,將來就沒好師資、每下愈況】的說詞,為目前的爛象找藉口和出口,將民脂民膏交在這些人手上。只會繼續被濫用。
中研院院長翁啟惠,至少在說法上比較中肯,他說: 「博士是否過剩,要看經濟供需面,若產業發達,就需要增聘博士,解決未來的挑戰;產業蕭條,自然不需那麼多博士。」「應著眼長遠效益,要能忍受短期失敗,不要短視,或只補助速食、膚淺的研究。」他沒有明講,而我自行揣測後主動幫他補上的是:
1. 沒有產業效益的領域,就不用為了短期利益,去補助速食、膚淺的研究。
2. 政府和學界一直很短視,要徹底檢討,擬定長遠對策,不是提一些短期優惠措施。
3. 長遠的解決之道,還是在產業發展上。當初沒有十大建設和資訊電子業創造的榮景,台灣根本不需要這麼多碩博士;如果未來沒有積極提升產業的作為,我們要那麼多博士做甚麼?
以我們七月初在台大電資學院所辦的留學座談會的踴躍參加人數,可以看出來,有很多年輕人希望出國,所以針對這議題真正該談的問題是:
1. 當優秀人才認為國內難以發展的時候,你要如何留住他們?
2. 當學位因為許多急功近利的做法而貶值的時候,本土博士的核心價值在哪裡?
3. 當國內政治、產業和學術界的弊端越演越烈,儼然成為年輕人眼中惡質文化(鬼島)的時候,政府除了以各種【為人民好】的名目,要求人民投入更多的資源之外,是否有該先設法杜絕惡質文化的自覺和具體的做法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