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內,簽了兩張「休學單」,所以對於這張圖(https://www.facebook.com/iTalentw/photos/a.191598247619573.38389.180562022056529/677732582339468/?type=1),特別有些感想,想多講一下。
如我在先前分享時所言,我關切的問題是,一路念台灣的公立學校,一定要像圖上畫的那樣讀書考試、讀書考試、讀書考試、讀書考試、讀書考試的念完大學嗎?
一位台大資工大一的學生休學,準備去探索環境、找尋夢想、抉擇生涯;一位大二的學生昨天辦休學,因為這學期修課的安排有問題,想用休學把這學期的課程取消掉。我順便與他多聊一下話,發現學生對於自己的志向以及學校所教的東西有很多的疑問,但還在找尋釐清疑問的方法。
基本上,有不少念資工的同學,對於這個專業不見得有高度的興趣。當初填志願的時候,受到各種影響,不見得真正敢按照自己的興趣填志願。
昨天找我的大二學生說,當初想去念中文系,還差一點錄取了。
我覺得,台灣的教育系統的問題,實際上比圖上畫得還嚴重。因為有很大比例的「好」學生,被鼓勵要念研究所,因此在念大學時不見得有時間去探索環境、找尋夢想、抉擇生涯。
這樣一來,很多問題都延後到研究所,集中到要入社會就業的時候。
教育部和學校也不是坐視不理,學校有提供課外資源,教育部有提供,甚至網路上有很多資源,但學生和家長在讀書第一的壓力下,坐視不理的,往往是學生和家長。一句話「先把功課顧好再說」,就把其他的東西壓下去。
導師的大門永遠為導生敞開,只是導生不來找。
不同學校的學生有不同的問題。我不會因為讀書讀得不好,就輕視一位學生。但是我們的社會不是如此,很多人還是以學歷和功名論英雄,讓我覺得有些無奈。
當然,我知道有不少朋友會說,台灣就這樣,我們也不能做什麼,只能加入這場遊戲,把桌上桌下的遊戲規則搞清楚,希望玩得比別人好。
有些資源比較豐富的朋友,不用讓小孩在公立的體系玩這個遊戲,可以送小孩進私立學校和培訓營,規劃讓小孩出國念大學,直接走歐美的人才養成路線。
我能夠充分理解這些朋友們的立場和想法,但我不做如此想。
第一,我覺得這樣的搞法,就算贏了遊戲,也沒有意義,只是關起國門來自嗨。第二,我認為思考如何突破困境是饒富意義的,即使能造成的影響如何渺小,也是值得去嘗試的。
我們看到政治舞台上許多光怪陸離的事情,當我們慣於指責這些人的時候,有沒有看到這些人中有許多人的成長經歷,不就是追求成為這場遊戲的贏家?
對於休學的同學,我完全不會看輕他們,反而覺得這樣很好,有機會多思考一下自己的生涯。
不怕輸在起跑線上,怕的是跑錯方向,更怕的是知道跑錯方向,卻執迷不悟。
三十年前的成功標準,可能不適用於現在了。有時候,跑著跑著也要知道如何轉彎、換跑道,欣賞一下風景,想想要跑去哪裡。不要只跟著前面人跑,吸到的儘是污濁的空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