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甘冒大不諱,逆著風在自己的版面上寫些自認為中肯的話,馬上被一些素不相識、政治激情的網友吐槽甚至辱罵,對於台灣網民的理性與否有了更直接的感受,也更堅持我走中道的信念。很難走,慢慢小心走吧...
每個人都有言論自由,大致上只要不侮辱人、沒有立即危害,則可暢所欲言。但有人轉貼節錄我某幾段話,在上面的幾句上畫紅線,就用媒體和市井慣用的伎倆來抹黑和辱罵我,包括:
- 台大教授出來幫台大辯護,就是不知反省,就是無恥。
- 台大教授就可以這樣批評別人嗎?
- 台大教授講這樣的話,台大的名聲都被你丟光了!
- 台大教授(造句)
面對這些非理性「對人不對事」說法,我只能說「我ㄧ不是代表台大,二不是從政人士,三沒資格也沒時間對社會人士傳道授業,只是在個人臉書上用個人的身份發言」。
我想,台大本諸於世界的大學精神,尊重自由與多元,大學是一個集合體,對於一般政治事件,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代表全體台大人發表的看法。某台大人以個人身分說什麼,社會自有公評,台大不可能介入,如果介入,反而是殘害言論自由,做最糟糕的示範。
我只想呼籲網友們,請不要受耳濡目染的媒體挑撥,不假思索地用批判和攻擊政府和政客的那套來「對付」台大和與您意見相左的一般學者。
我們很多人都對政治不滿,但「理性對話」(理性不是河蟹,可以是尖銳的,但需就事論事,有憑有據有邏輯)是我們改革政治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然而我猜有很多政界和媒體人士,不希望民眾有理性的對話和共識,以便他們繼續混水摸魚、挑撥是非。憑著良心以理性對話,或許是社會上有識之士和學術中人該積極出來做的事之一。
從2010.03寫到現在,我只是想寫 -- 把我對社會、人文、科技、產業、教育的觀察和感想寫出來。每次寫出當下所思所想,似乎腦袋可以清淨一點、心靈可以輕爽些。文章大多先在臉書上與臉友分享,隨後再轉到這裡。臉書網址為:https://www.facebook.com/shihhaohung
2015年6月29日 星期一
沒有來台大的好學生
今天有位今年考上台大資訊工程研究所之後來找我指導的學生告訴我,她候補上交大,因為家住新竹,有老父老母,而且研究所念完後希望出國找工作,所以選擇去交大念研究所,這兩年可先陪伴父母,雖然父母希望她念台大。
她為此長考了一個月,我想她最終應該是做出了一個適合她自己的好選擇,做人就應該如此,不必隨波逐流,而且我覺得,人品比能力重要,因此我恭喜交大收到一位好學生,也恭喜她的父母教養出一位好人。
以前我們常說,台大最好的是學生(教授不見得比其他學校好多少)。但我個人覺得這種成績至上的觀點並不是件好事,除了靠考試篩選學生的弊病之外,台灣如果能夠遍地開花,多幾間能陶冶人格、培育人才的好學校,才是值得慶幸的事,因為台灣要永續發展和突破現況,絕對不能只靠目前基於極端局限性所打造的所謂頂尖大學,更不能受限於動不動就把人分等級、貼標籤的階級意識。
我那選擇去念師大附中的小孩,將來不見得想念台大。念台大又如何?如果能超脫這些外在的功名利祿和摒除內在爭強好勝的執念,才真的是第一等人。而我們這種嚴重受染污的人,還浸在染缸裡,明心見性之難,也只能慢慢地洗心革面再說了。
她為此長考了一個月,我想她最終應該是做出了一個適合她自己的好選擇,做人就應該如此,不必隨波逐流,而且我覺得,人品比能力重要,因此我恭喜交大收到一位好學生,也恭喜她的父母教養出一位好人。
以前我們常說,台大最好的是學生(教授不見得比其他學校好多少)。但我個人覺得這種成績至上的觀點並不是件好事,除了靠考試篩選學生的弊病之外,台灣如果能夠遍地開花,多幾間能陶冶人格、培育人才的好學校,才是值得慶幸的事,因為台灣要永續發展和突破現況,絕對不能只靠目前基於極端局限性所打造的所謂頂尖大學,更不能受限於動不動就把人分等級、貼標籤的階級意識。
我那選擇去念師大附中的小孩,將來不見得想念台大。念台大又如何?如果能超脫這些外在的功名利祿和摒除內在爭強好勝的執念,才真的是第一等人。而我們這種嚴重受染污的人,還浸在染缸裡,明心見性之難,也只能慢慢地洗心革面再說了。
系統改造是當務之急
我很同意陳教授的看法和呼籲(https://www.facebook.com/jwuting.chen/posts/1154641564553106):
我一直在批判台灣的系統性問題,但國人多半傾向於在重大事件發生時,找尋韃伐的目標辱罵洩恨,這時候理性的論述不容易聽進去,更有人說這時候還談理性算是人嗎?我個人也五感雜陳,可以同理許多網友的感受,但我倒是認為除了情感抒發之外,這也是需要理性慎重檢視系統性問題的時候,否則隨著時間的過去,之後可能就沒多少人理會這些問題,而這些懸而未決的系統扭曲將來還會製造出更多的問題。
我自己從小就很不喜歡國內慣用的叢林原則,表面上講的是一套,骨子裡又是另一套。似乎只有愚昧和憨厚的人才會被表面的大義所迷惑,而自認精明的人通常會去搞清楚遊戲規則,跟著表裡不一地玩下去;但有權勢的人更厲害,可以暗中操控潛規則,讓你再精明也玩不過他。
所以國內各處都有數不盡的叢林裏面有這三種人,愚昧和憨厚的人『被人欺』,精明的人得『自欺』,有權有勢的人『欺人』。
- 被人欺的人,存著有一天能夠翻身的夢想,但不知道翻過去之後,這個叢林系統很可能把他們馴化去做自欺欺人的事。
- 不少精明的人幻想著有一天會成為有權勢的人,嘴巴說著『當我有力量,我會造福鄉里』這樣的話,但『自欺』慣了的人,有幾個拿到權力後會清明呢?
- 有權勢的人,最喜歡這個亂中有序 讓他為所欲為的叢林,怎麼會輕易放手?表面上的『改革』『翻身』『交棒』,也只是維繫叢林秩序的樣板和神話。
以上講的,是古今中外的社會不斷在發生的事,叢林的本質相同,只是形式不同和經營是否得宜而已,很多是思想文化的問題。
如今我們的許多大小叢林,或虧損,或動搖,都是經營不善的後果,導因於虛偽現象和潛規則太多,過多的欺人和被欺者,缺乏社會公義,是非不分 -- 被人欺的人被分化互鬥,想明哲保身的人往往成為『平庸的邪惡』,所以到頭來也逃不掉這個漩渦。
如何改造系統,的確是當務(悟)之急。但思想文化的問題,起源與根本解決之道在於教育。我們一直以來的教育,並沒有真的教小孩好好地思考,當年威權教化的陰影猶存,因陋就簡的風氣仍在,坊間的思想文化只是救贖和善後,並沒有積極導引人們在思想文化向上攀升,反而做了很多不該做的事,加速系統的崩解。
我想,雖然要改革的系統性問題很多,但關鍵在於人群的覺悟,以及發自內心向上的動力,這些都可以立刻從個人做起。
八仙樂園彩粉趴粉塵爆燃事件是一次極糟的意外,但不適用叢林法則,因為主持單位有嚴重專業不足的疏失。
我會把問題歸咎於台灣目前嚴重的系統崩盤,就是主事者尤其是行政主管基於私心、私利、名器、或任何相關利害關係,重權輕責。加上立法、司法效能不彰,輕則公益潰散,重則系統集體總目標扭曲,行政主管多視若無睹!
這次意外是如此,食安問題、台大的領導學程、課綱微調、教育改革、兩黨擺爛、治權崩潰...問題從小到大都是系統機制扭曲。
出了亊,行政主管多可卸責,司法關說橫行無阻,受難者理賠告貸無門,家破人亡所在多有。行政官員或商業主事照樣升官發財。
現在創業之聲高入雲霄,如果不是賞罰分明,那些業主肯小心謹慎。社會公義再被踐踏,台灣將無立基可憑。
系統改造,必須是當務之急!
我一直在批判台灣的系統性問題,但國人多半傾向於在重大事件發生時,找尋韃伐的目標辱罵洩恨,這時候理性的論述不容易聽進去,更有人說這時候還談理性算是人嗎?我個人也五感雜陳,可以同理許多網友的感受,但我倒是認為除了情感抒發之外,這也是需要理性慎重檢視系統性問題的時候,否則隨著時間的過去,之後可能就沒多少人理會這些問題,而這些懸而未決的系統扭曲將來還會製造出更多的問題。
我自己從小就很不喜歡國內慣用的叢林原則,表面上講的是一套,骨子裡又是另一套。似乎只有愚昧和憨厚的人才會被表面的大義所迷惑,而自認精明的人通常會去搞清楚遊戲規則,跟著表裡不一地玩下去;但有權勢的人更厲害,可以暗中操控潛規則,讓你再精明也玩不過他。
所以國內各處都有數不盡的叢林裏面有這三種人,愚昧和憨厚的人『被人欺』,精明的人得『自欺』,有權有勢的人『欺人』。
- 被人欺的人,存著有一天能夠翻身的夢想,但不知道翻過去之後,這個叢林系統很可能把他們馴化去做自欺欺人的事。
- 不少精明的人幻想著有一天會成為有權勢的人,嘴巴說著『當我有力量,我會造福鄉里』這樣的話,但『自欺』慣了的人,有幾個拿到權力後會清明呢?
- 有權勢的人,最喜歡這個亂中有序 讓他為所欲為的叢林,怎麼會輕易放手?表面上的『改革』『翻身』『交棒』,也只是維繫叢林秩序的樣板和神話。
以上講的,是古今中外的社會不斷在發生的事,叢林的本質相同,只是形式不同和經營是否得宜而已,很多是思想文化的問題。
如今我們的許多大小叢林,或虧損,或動搖,都是經營不善的後果,導因於虛偽現象和潛規則太多,過多的欺人和被欺者,缺乏社會公義,是非不分 -- 被人欺的人被分化互鬥,想明哲保身的人往往成為『平庸的邪惡』,所以到頭來也逃不掉這個漩渦。
如何改造系統,的確是當務(悟)之急。但思想文化的問題,起源與根本解決之道在於教育。我們一直以來的教育,並沒有真的教小孩好好地思考,當年威權教化的陰影猶存,因陋就簡的風氣仍在,坊間的思想文化只是救贖和善後,並沒有積極導引人們在思想文化向上攀升,反而做了很多不該做的事,加速系統的崩解。
我想,雖然要改革的系統性問題很多,但關鍵在於人群的覺悟,以及發自內心向上的動力,這些都可以立刻從個人做起。
2015年6月28日 星期日
公器私用的媒體
這篇「風評:頂尖學府的頂尖案例」,署名「主筆室」的文章(http://www.storm.mg/article/54824),暴露出這個電子媒體的偏頗、誇大和私心。如果用真名刊登出來,陳述的是個人意見,那我不會有上述的評論。既然以「主筆室」為名,卻刊出如此挑撥、不中肯的言論,實在讓我對於這家媒體失望。
我上周很早就嚴格評論過台大領導學程募款事件(http://hungsh-ntucsie.blogspot.tw/2015/06/blog-post.html)(註)。我想,這其實是很單純的「學生沒搞清楚狀況,老師誤判情勢」,而我們給予相對的批判和建議,讓該學程有所學習,也就夠了。
(補充:我這篇不是護航,而是就事論事,如果今天出包的是其他大學,我也是這樣論的。我一向尊重網友個人的意見,我有異議的是媒體公器私用,但今天有幾位讀者斷章取義謾罵我無恥、為台大護航,我沒有想回應,因為我ㄧ不是代表台大,二不是從政人士,三沒資格也沒時間對社會人士傳道授業,只是在個人臉書上用個人的身份發言 -- 道不同不相為謀,很正常的事,不需要為了不同的意見彼此叫罵。)
每逢台大(或一流大學)出包,鄉民和媒體總是見獵心喜。純粹就事論事的人少,人云亦云、加油添醋、挖苦咒罵的人多 -- 台灣大眾多年在政治、經濟、學位上被壓抑的情緒,因此得到宣洩,令人啼笑皆非;但在媒體炒作之下,將累積的壓力加諸於特定的個人,持續上綱,演變成「媒體罷凌」,則並不是公平的事。
這篇用一些似是而非的手法攻擊台大,甚至還連結到媒體內部恩怨的彭文正事件和近三任總統,在末段毫無邏輯性地總結:『真印證了一句話:學歷果然不等於人品!』 -- 暴露出作者私心真正想講的話:拋出一句讓多數鄉民認同、出口氣的話,作為匯集民氣、提高轉貼率的手段,但文章除了攪和、挑撥之外,沒有實質的意涵,以此作為社論,是我說「公器私用」的原因。
為什麼我認為這篇文章在挑撥是非呢?舉例說明如下:(雙引號中的是文章內容)
『台大到底發生什事了?很難想像擁有最自由的學風,最龐大的國家資源,最多的企業捐款,以及迄今最多的總統與總統參選人,卻連續發生讓師生校友都錯愕的案例,從專任教授彭文正堅持不辭政論節目主持人兼職,到領導學程老師朱士維拿了頂尖預算、外包了領導課程、竟還要學生募資,而台大卻一籌莫展。』
我說:台大每天有很多事在發生,你到底懂多少?嘗試做些突破,總會引發爭議,發生幾件令人錯愕案例,有需要如此抹黑台大嗎?比這些更重要的事情多得很,好嗎?這些事,台大不是沒有處理,但你是想要台大處理到什麼程度?讓每個鄉民覺得很爽為止嗎?
『教育部五年五百億打造頂尖學府的計畫實施迄今,台大永遠是得到預算的最有利方,教育部預算撥下後,基於學術自由、校園自主,不會過問其中細節,一般也相信,培育頂尖英才的學府,做人做事都有基本原則(還不講道德),沒想到,爆出領導學程登山募資爭議後,一路向下追,搞了半天,這個登山行程不但全程外包給民間「戶外領導有限公司」,還獲得教育部頂尖計畫中的四十多萬預算補助,而且,這個學程不是從今年外包起,照戶外領導公司的說法,是已經承包了四年。很難不讓外界好奇,這公司是何來頭?還能承包學校課程?』
我說:抹黑的起手式之一,就是講「錢」。彷彿只要拿了政府一點錢,就得受到全體民眾的檢視。台大從五年五百億所拿到的錢,一年最多三十一億,跟台大被要求要做的事情相比,實在少得可憐,卻成為政客和媒體訴諸民粹來批判台大的慣用手法。再說,四十多萬預算很多嗎?你要說學校會在這點錢上下其手嗎?拿這個來質疑校方,也太過無聊。質疑花用四十萬元有沒有意義,是一件事,但質疑校方或教授上下其手,又是另一件事。
『學程老師朱士維拒絕再受訪,但他從「學生碰壁也是經驗」、「企畫書沒寫好」、到學生自行在網站上聲明道歉後,他卻神隱不再受訪。先不論登山學程到底該不該申請頂尖計畫的補助,朱士維到現在還是沒有告訴大家,為什麼拿了補助還要學生募資?募資後經費到底要用在何處?別忘了,照他的說法是向企業募資,雖未募得目標中的五十萬,已知的已有二十五萬,金額不大,卻莫名其妙,教育的目的很多,從身教到言教,就是不該包括不擇手段一切向錢看。』
我說:朱教授已經把事情交代過了,沒有其他話要講,難道人家整天沒其他事,要抽空讓你問到開心才行嗎?這裡持續在講錢抹黑,還意指人家『不擇手段一切向錢看』。究竟是誰不擇手段一切向錢看?募款本來就是教育手段之一,誰說「一切向錢看」?如果向前看,就不窩在台大拿這麼低的薪水 -- 你有好好去查過朱教授的人品嗎?我看這句話拿來形容這篇文章,可能比較恰當 -- 媒體作為社會教育的工具,從身教到言教,就是不該包括不擇手段一切向錢看。
『一切向錢看的不只這一端。還有新研所教授彭文正也創下紀錄,主持節目痛罵慈濟不打緊,先鬧出慈濟施壓請辭,辭後不到幾天又回籠,回籠鬧出專任教授兼職爭議,到教育部認定他違反公(教)務員兼職規定,他還能堅持不辭,不但不辭,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向台大申請「休假研究」,台大竟也批准,但是,照規定公立大學教授滿三年可以申請一學期的「休假研究」,從名目即知,休假不授課的目的在「研究」,而非「主持節目」。』
我說:這段一開始還扣著『一切向錢看』,這就是繼續抹黑。但作者對於領導學程能講的也不過就那些了,所以就牽拖到彭文正的事情。彭文正的狀況特殊,他去做媒體他的目的,既然之前不合於法規,那後來就以合法的方式處理,有錯嗎?至於去媒體服務是否有其價值,自有公論 -- 連結到這種事,無非就是想擴大去說台大人愛財 -- 但是很好笑,文章在下一段自打嘴巴。
『彭文正的厲害在於,他以請領通告費而非主持費的名目,自認並未違反規定,擺明了公然偽造支酬名目和單據,他人就坐在主持人席,做的就是主持工作,如果他的說法和作法行得通,就是以身教告訴學生,不必理會教育部和學校的規定,一切向錢看就對了。但是,能有幾個錢呢?為了區區通告費或主持費,讓名聲全毀,值得嗎?』
我說:這段就與上段的邏輯相抵觸。既然目前彭文正是以合法的方式做這件他自認為「雖千萬人吾往矣」的事,那有什麼錯呢?難道當教授的就是規規矩矩的在教授上課、刻勤刻簡地拿教育部給低到不行的死薪水過日子,才算好教授?名聲全毀,你說了就算嗎?你以為你是誰?
『台大作育英才無數,前有三任總統讓台大挨罵,後有兩位白目老師讓台大丟臉,真印證了一句話:學歷果然不等於人品!』
我說:你以一些個人情結和泛泛論述就講人家『白目老師』,你的人品和智識有很高嗎?這樣的人身攻擊非常不可取,是糟糕的示範,還企圖上綱抹黑整個台大,我在此提出異議,表達我對該媒體「主筆室」言論偏頗的遺憾。
後記:
我㥃心自問,如果今天是清大、交大或其他大學的人出包,我會不會講同樣的話?會。我這篇沒有要特別要悍衛台大,如果有看過我其他文章,會知道我也是常常在批評台大。今天純粹只是就事論事,其實我要表達的真的很簡單:原本以為這個媒體還可以,但現在我看不起這個媒體。至於其他有些媒體,早已偏頗到骨子裡去了,隨他說去,我就不予置評了。
註:(摘自我6/22的網誌)
我看到不少臉友的質疑這些學生外出去學習,為什麼和憑什麼跟大眾要贊助?網上的企劃書相當空洞,沒有說要如何回饋社會?似乎忘了社會對於一些傑出的台大校友的觀感並不見得很好 -- 有哪些證據顯示,參加此類活動會讓學生更願意對社會有實質貢獻?
如果是去偏鄉服務做公益,或許會讓大眾願意支持,但企劃書標榜「戶外領導與團隊學習」,完全看不到公益的成分,一般人也不大清楚這樣的學習,對於這些學生有多少實質收獲?大眾大概不解,為什麼享有台灣頂尖學術資源的台大學生,要向大眾募款來做頂上添花的事。
依我個人的想法,學生們應該向企業界募款,而非設法博取普羅大眾的認同。企業主為了個人和公司的形象,或是為了培育領導人才,會願意出來支持這類活動。但搞錯了對象,找受薪階級丶要養家活口的人募款,似乎給人不知民間疾苦的感覺,好像古時候王公貴族要去野外學習打獵,要先讓人把一切行程都安排好...
要當領導人的話,同理心也是重要的。不知道有沒有預先設身處地為對方想想?對社會有沒有貢獻,靠的是善念和善行 -- 或許這不是學生們的錯,是這些年大家對於領導人普遍的質疑 -- 除了包藏著自私自利的層層包裝和宣傳之外,還有什麼?
我上周很早就嚴格評論過台大領導學程募款事件(http://hungsh-ntucsie.blogspot.tw/2015/06/blog-post.html)(註)。我想,這其實是很單純的「學生沒搞清楚狀況,老師誤判情勢」,而我們給予相對的批判和建議,讓該學程有所學習,也就夠了。
(補充:我這篇不是護航,而是就事論事,如果今天出包的是其他大學,我也是這樣論的。我一向尊重網友個人的意見,我有異議的是媒體公器私用,但今天有幾位讀者斷章取義謾罵我無恥、為台大護航,我沒有想回應,因為我ㄧ不是代表台大,二不是從政人士,三沒資格也沒時間對社會人士傳道授業,只是在個人臉書上用個人的身份發言 -- 道不同不相為謀,很正常的事,不需要為了不同的意見彼此叫罵。)
每逢台大(或一流大學)出包,鄉民和媒體總是見獵心喜。純粹就事論事的人少,人云亦云、加油添醋、挖苦咒罵的人多 -- 台灣大眾多年在政治、經濟、學位上被壓抑的情緒,因此得到宣洩,令人啼笑皆非;但在媒體炒作之下,將累積的壓力加諸於特定的個人,持續上綱,演變成「媒體罷凌」,則並不是公平的事。
這篇用一些似是而非的手法攻擊台大,甚至還連結到媒體內部恩怨的彭文正事件和近三任總統,在末段毫無邏輯性地總結:『真印證了一句話:學歷果然不等於人品!』 -- 暴露出作者私心真正想講的話:拋出一句讓多數鄉民認同、出口氣的話,作為匯集民氣、提高轉貼率的手段,但文章除了攪和、挑撥之外,沒有實質的意涵,以此作為社論,是我說「公器私用」的原因。
為什麼我認為這篇文章在挑撥是非呢?舉例說明如下:(雙引號中的是文章內容)
『台大到底發生什事了?很難想像擁有最自由的學風,最龐大的國家資源,最多的企業捐款,以及迄今最多的總統與總統參選人,卻連續發生讓師生校友都錯愕的案例,從專任教授彭文正堅持不辭政論節目主持人兼職,到領導學程老師朱士維拿了頂尖預算、外包了領導課程、竟還要學生募資,而台大卻一籌莫展。』
我說:台大每天有很多事在發生,你到底懂多少?嘗試做些突破,總會引發爭議,發生幾件令人錯愕案例,有需要如此抹黑台大嗎?比這些更重要的事情多得很,好嗎?這些事,台大不是沒有處理,但你是想要台大處理到什麼程度?讓每個鄉民覺得很爽為止嗎?
『教育部五年五百億打造頂尖學府的計畫實施迄今,台大永遠是得到預算的最有利方,教育部預算撥下後,基於學術自由、校園自主,不會過問其中細節,一般也相信,培育頂尖英才的學府,做人做事都有基本原則(還不講道德),沒想到,爆出領導學程登山募資爭議後,一路向下追,搞了半天,這個登山行程不但全程外包給民間「戶外領導有限公司」,還獲得教育部頂尖計畫中的四十多萬預算補助,而且,這個學程不是從今年外包起,照戶外領導公司的說法,是已經承包了四年。很難不讓外界好奇,這公司是何來頭?還能承包學校課程?』
我說:抹黑的起手式之一,就是講「錢」。彷彿只要拿了政府一點錢,就得受到全體民眾的檢視。台大從五年五百億所拿到的錢,一年最多三十一億,跟台大被要求要做的事情相比,實在少得可憐,卻成為政客和媒體訴諸民粹來批判台大的慣用手法。再說,四十多萬預算很多嗎?你要說學校會在這點錢上下其手嗎?拿這個來質疑校方,也太過無聊。質疑花用四十萬元有沒有意義,是一件事,但質疑校方或教授上下其手,又是另一件事。
『學程老師朱士維拒絕再受訪,但他從「學生碰壁也是經驗」、「企畫書沒寫好」、到學生自行在網站上聲明道歉後,他卻神隱不再受訪。先不論登山學程到底該不該申請頂尖計畫的補助,朱士維到現在還是沒有告訴大家,為什麼拿了補助還要學生募資?募資後經費到底要用在何處?別忘了,照他的說法是向企業募資,雖未募得目標中的五十萬,已知的已有二十五萬,金額不大,卻莫名其妙,教育的目的很多,從身教到言教,就是不該包括不擇手段一切向錢看。』
我說:朱教授已經把事情交代過了,沒有其他話要講,難道人家整天沒其他事,要抽空讓你問到開心才行嗎?這裡持續在講錢抹黑,還意指人家『不擇手段一切向錢看』。究竟是誰不擇手段一切向錢看?募款本來就是教育手段之一,誰說「一切向錢看」?如果向前看,就不窩在台大拿這麼低的薪水 -- 你有好好去查過朱教授的人品嗎?我看這句話拿來形容這篇文章,可能比較恰當 -- 媒體作為社會教育的工具,從身教到言教,就是不該包括不擇手段一切向錢看。
『一切向錢看的不只這一端。還有新研所教授彭文正也創下紀錄,主持節目痛罵慈濟不打緊,先鬧出慈濟施壓請辭,辭後不到幾天又回籠,回籠鬧出專任教授兼職爭議,到教育部認定他違反公(教)務員兼職規定,他還能堅持不辭,不但不辭,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向台大申請「休假研究」,台大竟也批准,但是,照規定公立大學教授滿三年可以申請一學期的「休假研究」,從名目即知,休假不授課的目的在「研究」,而非「主持節目」。』
我說:這段一開始還扣著『一切向錢看』,這就是繼續抹黑。但作者對於領導學程能講的也不過就那些了,所以就牽拖到彭文正的事情。彭文正的狀況特殊,他去做媒體他的目的,既然之前不合於法規,那後來就以合法的方式處理,有錯嗎?至於去媒體服務是否有其價值,自有公論 -- 連結到這種事,無非就是想擴大去說台大人愛財 -- 但是很好笑,文章在下一段自打嘴巴。
『彭文正的厲害在於,他以請領通告費而非主持費的名目,自認並未違反規定,擺明了公然偽造支酬名目和單據,他人就坐在主持人席,做的就是主持工作,如果他的說法和作法行得通,就是以身教告訴學生,不必理會教育部和學校的規定,一切向錢看就對了。但是,能有幾個錢呢?為了區區通告費或主持費,讓名聲全毀,值得嗎?』
我說:這段就與上段的邏輯相抵觸。既然目前彭文正是以合法的方式做這件他自認為「雖千萬人吾往矣」的事,那有什麼錯呢?難道當教授的就是規規矩矩的在教授上課、刻勤刻簡地拿教育部給低到不行的死薪水過日子,才算好教授?名聲全毀,你說了就算嗎?你以為你是誰?
『台大作育英才無數,前有三任總統讓台大挨罵,後有兩位白目老師讓台大丟臉,真印證了一句話:學歷果然不等於人品!』
我說:你以一些個人情結和泛泛論述就講人家『白目老師』,你的人品和智識有很高嗎?這樣的人身攻擊非常不可取,是糟糕的示範,還企圖上綱抹黑整個台大,我在此提出異議,表達我對該媒體「主筆室」言論偏頗的遺憾。
後記:
我㥃心自問,如果今天是清大、交大或其他大學的人出包,我會不會講同樣的話?會。我這篇沒有要特別要悍衛台大,如果有看過我其他文章,會知道我也是常常在批評台大。今天純粹只是就事論事,其實我要表達的真的很簡單:原本以為這個媒體還可以,但現在我看不起這個媒體。至於其他有些媒體,早已偏頗到骨子裡去了,隨他說去,我就不予置評了。
註:(摘自我6/22的網誌)
我看到不少臉友的質疑這些學生外出去學習,為什麼和憑什麼跟大眾要贊助?網上的企劃書相當空洞,沒有說要如何回饋社會?似乎忘了社會對於一些傑出的台大校友的觀感並不見得很好 -- 有哪些證據顯示,參加此類活動會讓學生更願意對社會有實質貢獻?
如果是去偏鄉服務做公益,或許會讓大眾願意支持,但企劃書標榜「戶外領導與團隊學習」,完全看不到公益的成分,一般人也不大清楚這樣的學習,對於這些學生有多少實質收獲?大眾大概不解,為什麼享有台灣頂尖學術資源的台大學生,要向大眾募款來做頂上添花的事。
依我個人的想法,學生們應該向企業界募款,而非設法博取普羅大眾的認同。企業主為了個人和公司的形象,或是為了培育領導人才,會願意出來支持這類活動。但搞錯了對象,找受薪階級丶要養家活口的人募款,似乎給人不知民間疾苦的感覺,好像古時候王公貴族要去野外學習打獵,要先讓人把一切行程都安排好...
要當領導人的話,同理心也是重要的。不知道有沒有預先設身處地為對方想想?對社會有沒有貢獻,靠的是善念和善行 -- 或許這不是學生們的錯,是這些年大家對於領導人普遍的質疑 -- 除了包藏著自私自利的層層包裝和宣傳之外,還有什麼?
軟體定義網路(SDN) 跨領域工作坊+黑客松
我們七月底準備在南北各辦一場「軟體定義網路(SDN) 跨領域工作坊+黑客松」的活動,目前已經敲定時間和場地,講師也都找好,每場將會有9節課和一下午的迷你黑客松,讓暑假想有志於學的學生和社會人士進有機會入SDN的領域。尤其是那些想參加SDN大賽(https://www.mobilehero.com/sdn/index1.asp)的在校學生及社會人士可以把握機會,到場學習,順便利用黑客松的機會互相交流、找人組隊、構思參賽題目、做些腦力激盪。
我們還在找有經驗、想法的人來帶領一下午的「迷你黑客松」,如果有人自告奮勇來分享經驗和帶領討論、實作的話,請與我聯繫。
活動確認後會正式公告報名網站,目前大致的規劃如下,:
軟體定義網路(SDN) 跨領域工作坊+黑客松
7/27-28 台北場 - 台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7/30-31 台南場 - 成功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活動內容:
為了培育SDN技術人才,本次教育部資通訊系統軟體資源中心與中研院資創中心、經濟部通訊產業發展推動小組共同邀集國內深耕SDN技術的專家 學 者,在台北與台南分別提供為期兩天的跨領域工作坊課程以及黑客松的實作活動,以此帶領嚮往進入SDN領域的教授、學生、業界人士,在涵蓋SDN技 術領域的9堂課之後,進行應用發想、實作、解題、交流,希望能讓學員在理論與實務上都有所收獲。
我們預計在每個場次招收90為學員,費用全免,但希望學員能珍惜教學資源,全程參加活動。本活動即日起報名,優先提供給教授、學生,預定在7/10後將空位提供給社會人士。
預定行程:
台大場
7/27日上午
1. 軟體定義網路簡介與發展趨勢: 楊明曉 工研院資通所 光通訊網路技術部 工程師
2. 軟體定義網路控制器(RYU): 邱簡謙 資策會 組長
3. 軟體定義網路中之虛擬網路設計: 台科大電機系陳俊良教授
7/27日下午
4. 軟體定義網路使用實例分析: 許名宏 工研院資通所 網路通訊服務技術部 工程師
5. 軟體定義網路於雲端運算架構影響與革新: 黃仁竑 中正大學工學院院長
6. 軟體定義網路於企業網路之應用:思銳科技 執行長 林志哲博士
7/28日上午
7. 軟體定義網路控制器(OpenDaylight): 何哲勳 工研院資通所 網路通訊服務技術部 技術副理
8. 軟體定義網路與網路功能虛擬化(NFV)技術: 林柏青 中正大學資工系教授
9. 軟體定義網路 – 思科ACI 解決方案介紹: 林煌錦(Jerry Lin)經理
7/28日下午
黑客松
成大場
7/30日上午
1. 軟體定義網路簡介與發展趨勢: 楊明曉 工研院資通所 光通訊網路技術部 工程師
2. 軟體定義網路控制器(RYU): 邱簡謙 資策會 組長
3. 軟體定義網路控制器(OpenDaylight): 何哲勳 工研院資通所 網路通訊服務技術部 技術副理
7/30日下午
4. 軟體定義網路與網路功能虛擬化(NFV)技術: 林柏青 中正大學資工系教授
5. 軟體定義網路於雲端運算架構影響與革新: 黃仁竑 中正大學工學院院長
6. 軟體定義網路於企業網路之應用:思銳科技 執行長 林志哲博士
7/31日上午
7. 軟體定義網路中之虛擬網路設計: 台科大電機系陳俊良教授
8. 軟體定義網路使用實例分析: 許名宏 工研院資通所 網路通訊服務技術部 工程師
9. 軟體定義網路 – 思科ACI 解決方案介紹: 林煌錦(Jerry Lin)經理
7/31日下午
黑客松
我們還在找有經驗、想法的人來帶領一下午的「迷你黑客松」,如果有人自告奮勇來分享經驗和帶領討論、實作的話,請與我聯繫。
活動確認後會正式公告報名網站,目前大致的規劃如下,:
軟體定義網路(SDN) 跨領域工作坊+黑客松
7/27-28 台北場 - 台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7/30-31 台南場 - 成功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活動內容:
為了培育SDN技術人才,本次教育部資通訊系統軟體資源中心與中研院資創中心、經濟部通訊產業發展推動小組共同邀集國內深耕SDN技術的專家 學 者,在台北與台南分別提供為期兩天的跨領域工作坊課程以及黑客松的實作活動,以此帶領嚮往進入SDN領域的教授、學生、業界人士,在涵蓋SDN技 術領域的9堂課之後,進行應用發想、實作、解題、交流,希望能讓學員在理論與實務上都有所收獲。
我們預計在每個場次招收90為學員,費用全免,但希望學員能珍惜教學資源,全程參加活動。本活動即日起報名,優先提供給教授、學生,預定在7/10後將空位提供給社會人士。
預定行程:
台大場
7/27日上午
1. 軟體定義網路簡介與發展趨勢: 楊明曉 工研院資通所 光通訊網路技術部 工程師
2. 軟體定義網路控制器(RYU): 邱簡謙 資策會 組長
3. 軟體定義網路中之虛擬網路設計: 台科大電機系陳俊良教授
7/27日下午
4. 軟體定義網路使用實例分析: 許名宏 工研院資通所 網路通訊服務技術部 工程師
5. 軟體定義網路於雲端運算架構影響與革新: 黃仁竑 中正大學工學院院長
6. 軟體定義網路於企業網路之應用:思銳科技 執行長 林志哲博士
7/28日上午
7. 軟體定義網路控制器(OpenDaylight): 何哲勳 工研院資通所 網路通訊服務技術部 技術副理
8. 軟體定義網路與網路功能虛擬化(NFV)技術: 林柏青 中正大學資工系教授
9. 軟體定義網路 – 思科ACI 解決方案介紹: 林煌錦(Jerry Lin)經理
7/28日下午
黑客松
成大場
7/30日上午
1. 軟體定義網路簡介與發展趨勢: 楊明曉 工研院資通所 光通訊網路技術部 工程師
2. 軟體定義網路控制器(RYU): 邱簡謙 資策會 組長
3. 軟體定義網路控制器(OpenDaylight): 何哲勳 工研院資通所 網路通訊服務技術部 技術副理
7/30日下午
4. 軟體定義網路與網路功能虛擬化(NFV)技術: 林柏青 中正大學資工系教授
5. 軟體定義網路於雲端運算架構影響與革新: 黃仁竑 中正大學工學院院長
6. 軟體定義網路於企業網路之應用:思銳科技 執行長 林志哲博士
7/31日上午
7. 軟體定義網路中之虛擬網路設計: 台科大電機系陳俊良教授
8. 軟體定義網路使用實例分析: 許名宏 工研院資通所 網路通訊服務技術部 工程師
9. 軟體定義網路 – 思科ACI 解決方案介紹: 林煌錦(Jerry Lin)經理
7/31日下午
黑客松
2015年6月27日 星期六
2015年6月25日 星期四
教育與多元化
這篇來自瑞典的文章(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20/article/2881)詳實記錄的作者個人對台灣教育的看法。有時候,看看來自國外的文章,會讓自己的觀點更多元化。
文中談到歷史教育的改革,吳鳴兄應該特別有感,或是切身之痛。這麼多年來,政府和黨派的黑手,硬是要透過各種形式影響學生的歷史觀,而中小學教師和學生家長在考試掛帥的前提下,只希望教育部設法弄出一個標準版本,讓教學有所本,至於學生如何看待標準版本,則是另一件事。
在政黨不斷設法操縱意識型態的情況下,在台灣成長的人,遲早會領悟到政令宣導、教科書的話不可盡信,便宜行事才是成功之道;但,面對不可盡信的資訊時,人們該相信什麼?便宜行事掛帥時,社會的層次該如何提昇?這些關鍵的思維,在台灣卻是缺乏普遍的共識,這是今日文化之病源。
不可盡信卻亂信的事例就不說了,以免得罪人;便宜行事的現象多如牛毛,所以我們開玩笑說台灣業界最厲害的就是cost-down(降低成本),因為許多人自小接受過各種絕技的嚴格訓練,官方重視的大項目包括:長時間壓抑自我以進行超時學習或工作、填鴨記憶一大堆無意義或用不到的知識、寫出自己都鄙視但評審喜歡的華麗文章;學生自己得設法學到的小項目包括:打聽哪些東西會考的能力、在考試或寫作業時與同學合作的能力、被標記成魯蛇之後說酸話回報社會的能力... 不勝枚舉。
有次當我說台灣「鎖國」很多年了,有些人不同意,問我何謂鎖國。我講的是意識型態上的鎖國,不只是在空間上讓台灣成為夜郎自大的國家,也凍結時間讓台灣的政治經濟始終在統獨爭議和生存議題上打轉,這樣時空上的鎖國,可以讓許多民眾渾然不覺,所以說是意識型態上的鎖國。
我不是貶抑傳統和地域文化 -- 那和鎖國是兩回事。台灣的政界一直不願意解放學術界和教育環境,因此學術與教育日趨淺碟與保守,是我這些年所看到的。學術界獨尊SCI ,教育界獨尊考試,往往等同於放棄獨立思考,用簡化過的KPI由上而下來管考各類活動,簡直匪夷所思,只能以「旅鼠效應」一詞形容之。
因此我屢次說多元化很重要,是因為常常看到有人受到被灌輸的意識型態所困住。常聽人說,不然還能怎樣?不喜歡藍的,就投綠的;不相信綠的,只好投藍的 -- 彷彿人們的自由意志只停留在二選一的層次。即便在高科技業,還是很多人用二分法,你是做硬體,還是搞軟體?好像不知道有人可以軟硬兼備,做軟硬體共同設計。
多元化是個重要的起步,它讓我們吸取不同的養分和學習發展成為特立獨行的人。我想,關心和培育年輕的一代,不是把全副精神放在手段和效益上 -- 不是鉅細靡遺地告訴他們該學什麼,也不是反覆規訓他們的言行舉止,更不是威脅利誘促使他們成為對於國家有貢獻的人才 -- 而是回歸到教育的宗旨,作為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幫助學生去探索世間的多元性,成為他們真正想成為的人。
我很感謝我的小孩用他的抉擇幫我上了一課:成績好不見得要跟大多數人一樣選擇進建中,這是他的自由選擇。我早知道要解構從小心中所形塑出的「天下父母心」的意識型態並不容易,但要實際面對時才會知道父母要放下自身對於子女的莫名期許和擔憂,去幫助他們做真正嚮往的事,往往還是一項挑戰和學習的過程。
世界之廣,人如浮雲,如何處世與自處,乃大哉問。不禁聯想起杜甫,他在寫這首【旅夜書懷】的時候,究竟是感傷還是豁達?我想,正是有不確定性,才留下如此餘韻無窮的名句。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文中談到歷史教育的改革,吳鳴兄應該特別有感,或是切身之痛。這麼多年來,政府和黨派的黑手,硬是要透過各種形式影響學生的歷史觀,而中小學教師和學生家長在考試掛帥的前提下,只希望教育部設法弄出一個標準版本,讓教學有所本,至於學生如何看待標準版本,則是另一件事。
在政黨不斷設法操縱意識型態的情況下,在台灣成長的人,遲早會領悟到政令宣導、教科書的話不可盡信,便宜行事才是成功之道;但,面對不可盡信的資訊時,人們該相信什麼?便宜行事掛帥時,社會的層次該如何提昇?這些關鍵的思維,在台灣卻是缺乏普遍的共識,這是今日文化之病源。
不可盡信卻亂信的事例就不說了,以免得罪人;便宜行事的現象多如牛毛,所以我們開玩笑說台灣業界最厲害的就是cost-down(降低成本),因為許多人自小接受過各種絕技的嚴格訓練,官方重視的大項目包括:長時間壓抑自我以進行超時學習或工作、填鴨記憶一大堆無意義或用不到的知識、寫出自己都鄙視但評審喜歡的華麗文章;學生自己得設法學到的小項目包括:打聽哪些東西會考的能力、在考試或寫作業時與同學合作的能力、被標記成魯蛇之後說酸話回報社會的能力... 不勝枚舉。
有次當我說台灣「鎖國」很多年了,有些人不同意,問我何謂鎖國。我講的是意識型態上的鎖國,不只是在空間上讓台灣成為夜郎自大的國家,也凍結時間讓台灣的政治經濟始終在統獨爭議和生存議題上打轉,這樣時空上的鎖國,可以讓許多民眾渾然不覺,所以說是意識型態上的鎖國。
我不是貶抑傳統和地域文化 -- 那和鎖國是兩回事。台灣的政界一直不願意解放學術界和教育環境,因此學術與教育日趨淺碟與保守,是我這些年所看到的。學術界獨尊SCI ,教育界獨尊考試,往往等同於放棄獨立思考,用簡化過的KPI由上而下來管考各類活動,簡直匪夷所思,只能以「旅鼠效應」一詞形容之。
因此我屢次說多元化很重要,是因為常常看到有人受到被灌輸的意識型態所困住。常聽人說,不然還能怎樣?不喜歡藍的,就投綠的;不相信綠的,只好投藍的 -- 彷彿人們的自由意志只停留在二選一的層次。即便在高科技業,還是很多人用二分法,你是做硬體,還是搞軟體?好像不知道有人可以軟硬兼備,做軟硬體共同設計。
多元化是個重要的起步,它讓我們吸取不同的養分和學習發展成為特立獨行的人。我想,關心和培育年輕的一代,不是把全副精神放在手段和效益上 -- 不是鉅細靡遺地告訴他們該學什麼,也不是反覆規訓他們的言行舉止,更不是威脅利誘促使他們成為對於國家有貢獻的人才 -- 而是回歸到教育的宗旨,作為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幫助學生去探索世間的多元性,成為他們真正想成為的人。
我很感謝我的小孩用他的抉擇幫我上了一課:成績好不見得要跟大多數人一樣選擇進建中,這是他的自由選擇。我早知道要解構從小心中所形塑出的「天下父母心」的意識型態並不容易,但要實際面對時才會知道父母要放下自身對於子女的莫名期許和擔憂,去幫助他們做真正嚮往的事,往往還是一項挑戰和學習的過程。
世界之廣,人如浮雲,如何處世與自處,乃大哉問。不禁聯想起杜甫,他在寫這首【旅夜書懷】的時候,究竟是感傷還是豁達?我想,正是有不確定性,才留下如此餘韻無窮的名句。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2015年6月24日 星期三
關於教育的翻轉與實踐
最近看到一篇長文「評張輝誠、葉丙成的翻轉雙書及其實踐」,作者不詳,或許是文中多處的筆法中帶有人身攻擊的成分,所以踢館的意味濃厚。我不想討論這篇作者不詳、語帶人身攻擊的文章,只想由此順道檢視和分享我心中關於翻轉教育的整體性看法。
首先,我個人認為教育只是手段,該翻轉的是文化。文化存在於組成社會的各種元素,包括人、物質、體制。光是改變了體制,人的想法不改,陽奉陰違的事就會層出不窮;所有的改革,到最後都要牽扯到物質資源,並非能夠一廂情願。
改革之難,就是卡在上述系統性的問題:雖然說有錢好辦事,但是大家有錢的時候,心態上通常不會想到要未雨稠繆、及時改革,而且往往藉改革之名濫用資源;經濟每況愈下、糟糕到不行的時候,大家才會想改,但改革所需的資源哪裡來?每個都要資源,從何改起?
說也有趣,近年許多長官開始使用「翻轉」取代「改革」一詞。或許是改革有其難度,或許是因為屢次改革失敗,就換個較時尚的名詞,比較容易引起大家的興趣。但一陣「翻轉」鬆土和碎石過後,還是得面對許多大問題 -- 如果翻不鬆硬土和轉不動巨石,到最後也做不了大事。
「翻轉教育」一詞來自於「翻轉教室」(Flipped Classroom),而翻轉教室雖然由十多年前提出後搭配線上課程快速普及,卻始終有其限制和批評
(請參考英文版維基百科)。至於翻轉教育一詞,似乎是以翻轉教室的經驗為基礎,嘗試對於教育的形式、內容、甚至目標做更多更大的改變 -- 我說「似乎」,因為翻轉教育就像「雲端運算」,並沒有正式學術上的定義,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以及某些實質的成就。
然而,誰說一定要有清楚的定義,才能夠拿出去推動或行銷?君不見,雲端運算有多少產值?每家公司都有自己對雲端運算的定義,也砸了很多資源在建構雲端服務,其間需要一些摸索,不是一蹴可幾,但有人真的搞懂了,做出很好的產品。創新就是如此,並非人人成功,但如果真的努力過,應該在個人層面上有所進步才是。
當然,教育不是可以隨便拿來實驗的 -- 關鍵字是「隨便」二字。放任現有的體制上的問題不去解決,與推動未經證實的改革方案一樣,哪個比較隨便?國家社會當前面臨很多舊的問題和新的挑戰,但許多人、資源、體制上的框架嚴重限制國家社會的發展,以及扼殺了許多教育工作者的熱情和使命感,如果此時不設法改革或翻轉,尚待何時?
丙成兄的熱情和感染力,激盪起不少教育工作者的火花,至少在「人」的方面翻轉出新的氣象。至於在翻轉過程中所遇到的資源和體制上的局限性,則仍有待眾人勉力克服之,才能真正全面翻鬆硬土和轉動巨石。
在我看來,並非全盤否定舊的價值和作法、以新法取而代之,而是針對個案,去翻開和鬆動其根深蒂固的舊觀念,認真和深入檢視之,加入新的元素去解決問題和注入活力。注入活力和解決問題,二者皆重要,必須搭配為之。但綜而觀之,目前體制內教育的問題重重,解決不易,因此有許多教育工作者,即便有心改革,也得面對問題的糾纏而消耗其心志。因此若貿然放大與推廣,的確會面臨實際的阻礙,甚至招來反對。
如果某教育單位不顧一切,貿然實施翻轉教室,誰該負起成敗之責?如果某教育工作者沒有充分準備,貿然實施翻轉教室,誰該負起成敗之責?
很明確,丙成兄無權無勢,以一介學者的熱情來推動其理念、巡迴進行經驗分享,對這樣由下而上的革新運動,社會中有人支持,有人冷眼旁觀,教育單位和教育工作者是否能有充分準備,包括人員訓練、籌措資源、修改制度,因應實際狀況去調整實施方式,則是個別的問題,要說丙成兄是始作俑者而怪罪於他,不如檢討一窩蜂仿效的文化。
我想,在第一、二線的教育工作者和單位長官,應該先知道翻轉教室並非萬靈丹,搞清楚哪些課程可因翻轉而受益,該如何因地制宜解決上述個別場域中的問題。這些並不容易,但身為教育工作者,不是就該慎思明辨、日新又新,還是說什麼事情都要按照教育部頒定的標準去做嗎?
我個人傾向「依法不依人」的思維。特別是那些有心想翻轉教育文化的人,不要為了打破舊法而去造一尊新的神。各種翻轉的作法,原本就只是新的嘗試和經驗分享,並非一成不變。
我長期強調「多元化」的重要性 -- 翻不翻轉,不是絕對的;菁英教育與偏鄉教育,不是相對互斥的;學術研究與技職訓練,可以是相輔相成的;宏觀和細節,應該要相互搭配的。人若心量不夠大,永遠會執著於小節,而自我設限、利己排他;或許教育要翻轉,先要翻轉的,是教育工作者和社會大眾對於特定單一價值觀的執念。
首先,我個人認為教育只是手段,該翻轉的是文化。文化存在於組成社會的各種元素,包括人、物質、體制。光是改變了體制,人的想法不改,陽奉陰違的事就會層出不窮;所有的改革,到最後都要牽扯到物質資源,並非能夠一廂情願。
改革之難,就是卡在上述系統性的問題:雖然說有錢好辦事,但是大家有錢的時候,心態上通常不會想到要未雨稠繆、及時改革,而且往往藉改革之名濫用資源;經濟每況愈下、糟糕到不行的時候,大家才會想改,但改革所需的資源哪裡來?每個都要資源,從何改起?
說也有趣,近年許多長官開始使用「翻轉」取代「改革」一詞。或許是改革有其難度,或許是因為屢次改革失敗,就換個較時尚的名詞,比較容易引起大家的興趣。但一陣「翻轉」鬆土和碎石過後,還是得面對許多大問題 -- 如果翻不鬆硬土和轉不動巨石,到最後也做不了大事。
「翻轉教育」一詞來自於「翻轉教室」(Flipped Classroom),而翻轉教室雖然由十多年前提出後搭配線上課程快速普及,卻始終有其限制和批評
(請參考英文版維基百科)。至於翻轉教育一詞,似乎是以翻轉教室的經驗為基礎,嘗試對於教育的形式、內容、甚至目標做更多更大的改變 -- 我說「似乎」,因為翻轉教育就像「雲端運算」,並沒有正式學術上的定義,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以及某些實質的成就。
然而,誰說一定要有清楚的定義,才能夠拿出去推動或行銷?君不見,雲端運算有多少產值?每家公司都有自己對雲端運算的定義,也砸了很多資源在建構雲端服務,其間需要一些摸索,不是一蹴可幾,但有人真的搞懂了,做出很好的產品。創新就是如此,並非人人成功,但如果真的努力過,應該在個人層面上有所進步才是。
當然,教育不是可以隨便拿來實驗的 -- 關鍵字是「隨便」二字。放任現有的體制上的問題不去解決,與推動未經證實的改革方案一樣,哪個比較隨便?國家社會當前面臨很多舊的問題和新的挑戰,但許多人、資源、體制上的框架嚴重限制國家社會的發展,以及扼殺了許多教育工作者的熱情和使命感,如果此時不設法改革或翻轉,尚待何時?
丙成兄的熱情和感染力,激盪起不少教育工作者的火花,至少在「人」的方面翻轉出新的氣象。至於在翻轉過程中所遇到的資源和體制上的局限性,則仍有待眾人勉力克服之,才能真正全面翻鬆硬土和轉動巨石。
在我看來,並非全盤否定舊的價值和作法、以新法取而代之,而是針對個案,去翻開和鬆動其根深蒂固的舊觀念,認真和深入檢視之,加入新的元素去解決問題和注入活力。注入活力和解決問題,二者皆重要,必須搭配為之。但綜而觀之,目前體制內教育的問題重重,解決不易,因此有許多教育工作者,即便有心改革,也得面對問題的糾纏而消耗其心志。因此若貿然放大與推廣,的確會面臨實際的阻礙,甚至招來反對。
如果某教育單位不顧一切,貿然實施翻轉教室,誰該負起成敗之責?如果某教育工作者沒有充分準備,貿然實施翻轉教室,誰該負起成敗之責?
很明確,丙成兄無權無勢,以一介學者的熱情來推動其理念、巡迴進行經驗分享,對這樣由下而上的革新運動,社會中有人支持,有人冷眼旁觀,教育單位和教育工作者是否能有充分準備,包括人員訓練、籌措資源、修改制度,因應實際狀況去調整實施方式,則是個別的問題,要說丙成兄是始作俑者而怪罪於他,不如檢討一窩蜂仿效的文化。
我想,在第一、二線的教育工作者和單位長官,應該先知道翻轉教室並非萬靈丹,搞清楚哪些課程可因翻轉而受益,該如何因地制宜解決上述個別場域中的問題。這些並不容易,但身為教育工作者,不是就該慎思明辨、日新又新,還是說什麼事情都要按照教育部頒定的標準去做嗎?
我個人傾向「依法不依人」的思維。特別是那些有心想翻轉教育文化的人,不要為了打破舊法而去造一尊新的神。各種翻轉的作法,原本就只是新的嘗試和經驗分享,並非一成不變。
我長期強調「多元化」的重要性 -- 翻不翻轉,不是絕對的;菁英教育與偏鄉教育,不是相對互斥的;學術研究與技職訓練,可以是相輔相成的;宏觀和細節,應該要相互搭配的。人若心量不夠大,永遠會執著於小節,而自我設限、利己排他;或許教育要翻轉,先要翻轉的,是教育工作者和社會大眾對於特定單一價值觀的執念。
2015年6月23日 星期二
『資工人才 碩士生起薪七萬』
昨天接到記者的電話,簡短聊了三分鐘,就生出這篇報導『資工人才 碩士生起薪七萬』,記者還頗有效率的 :)。內容大致上沒什麼問題,但是末段我講的應該是康乃爾資工系「大學部」畢業的年薪(十萬美元),不過意思差不多。
補充:發文不到十分鐘,聯合報記者就主動聯絡我關於修正電子版的事宜,也很有效率。
補充:發文不到十分鐘,聯合報記者就主動聯絡我關於修正電子版的事宜,也很有效率。
2015年6月22日 星期一
缺乏同理心的領導學程募款
由於臉友分享,我特別去看了一下這個Climb for Taiwan的企劃書(http://climbforteam.wix.com/climbfortaiwan)。既然這看起來是以公開募款的形式來徵求贊助『領導學程』中的登山行程的開銷,那這件事就可以接受公眾評論。
我想,這些公眾評論,或許對這群學生來說,會比登山行程的收穫更大,所以在此分享一點想法。
我看到不少臉友的質疑這些學生外出去學習,為什麼和憑什麼跟大眾要贊助?網上的企劃書相當空洞,沒有說要如何回饋社會?似乎忘了社會對於一些傑出的台大校友的觀感並不見得很好 -- 有哪些證據顯示,參加此類活動會讓學生更願意對社會有實質貢獻?
如果是去偏鄉服務做公益,或許會讓大眾願意支持,但企劃書標榜「戶外領導與團隊學習」,完全看不到公益的成分,一般人也不大清楚這樣的學習,對於這些學生有多少實質收獲?大眾大概不解,為什麼享有台灣頂尖學術資源的台大學生,要向大眾募款來做頂上添花的事。
依我個人的想法,學生們應該向企業界募款,而非設法博取普羅大眾的認同。企業主為了個人和公司的形象,或是為了培育領導人才,會願意出來支持這類活動。但搞錯了對象,找受薪階級丶要養家活口的人募款,似乎給人不知民間疾苦的感覺,好像古時候王公貴族要去野外學習打獵,要先讓人把一切行程都安排好...
要當領導人的話,同理心也是重要的。不知道有沒有預先設身處地為對方想想?對社會有沒有貢獻,靠的是善念和善行 -- 或許這不是學生們的錯,是這些年大家對於領導人普遍的質疑 -- 除了包藏著自私自利的層層包裝和宣傳之外,還有什麼?
後記:
之所以給予嚴格的評論,是因為
1. 公開募款,則可接受公評。
2. 募款者以台大為名,而社會以高標準檢視台大。
3. 以領導學程為名,眾人對領導者的思維有較高的標準。
4. 企劃書上說這是團隊反覆討論、思索後構思而成,代表他們的信念,既然如此,那就更值得接受挑戰。
我的評論應該不算毒吧?只是就事論事而已。
如果說這樣引起輿論關注的方式是以行銷的角度? 我想,果真如此算計,無論他收到多少價值,耗損的成本是台大學生的形象 - 如果刻意消費台大的形象來達成學習的目的,我不認為是好的算計,也不是正道。
我想,這些公眾評論,或許對這群學生來說,會比登山行程的收穫更大,所以在此分享一點想法。
我看到不少臉友的質疑這些學生外出去學習,為什麼和憑什麼跟大眾要贊助?網上的企劃書相當空洞,沒有說要如何回饋社會?似乎忘了社會對於一些傑出的台大校友的觀感並不見得很好 -- 有哪些證據顯示,參加此類活動會讓學生更願意對社會有實質貢獻?
如果是去偏鄉服務做公益,或許會讓大眾願意支持,但企劃書標榜「戶外領導與團隊學習」,完全看不到公益的成分,一般人也不大清楚這樣的學習,對於這些學生有多少實質收獲?大眾大概不解,為什麼享有台灣頂尖學術資源的台大學生,要向大眾募款來做頂上添花的事。
依我個人的想法,學生們應該向企業界募款,而非設法博取普羅大眾的認同。企業主為了個人和公司的形象,或是為了培育領導人才,會願意出來支持這類活動。但搞錯了對象,找受薪階級丶要養家活口的人募款,似乎給人不知民間疾苦的感覺,好像古時候王公貴族要去野外學習打獵,要先讓人把一切行程都安排好...
要當領導人的話,同理心也是重要的。不知道有沒有預先設身處地為對方想想?對社會有沒有貢獻,靠的是善念和善行 -- 或許這不是學生們的錯,是這些年大家對於領導人普遍的質疑 -- 除了包藏著自私自利的層層包裝和宣傳之外,還有什麼?
後記:
之所以給予嚴格的評論,是因為
1. 公開募款,則可接受公評。
2. 募款者以台大為名,而社會以高標準檢視台大。
3. 以領導學程為名,眾人對領導者的思維有較高的標準。
4. 企劃書上說這是團隊反覆討論、思索後構思而成,代表他們的信念,既然如此,那就更值得接受挑戰。
我的評論應該不算毒吧?只是就事論事而已。
如果說這樣引起輿論關注的方式是以行銷的角度? 我想,果真如此算計,無論他收到多少價值,耗損的成本是台大學生的形象 - 如果刻意消費台大的形象來達成學習的目的,我不認為是好的算計,也不是正道。
2015年6月20日 星期六
中肯又有見地的文章
沒試過可能不知道,對於作家來說,要寫一篇中肯又有見地的網路文章有多難,因為抒發第一個浮上心頭的感覺,通常是件很愉快的事,何必想太多呢?
寫一篇好的中肯的文章要花很多心力,又要分析比對正反的說法,又要提出個人的洞見,但試問台灣有多少的讀者想要看中肯的文章啊?很多粉絲眾多的作家或是政客,靠身分、靠話術、靠臉蛋、走時尚、走火辣、走偏鋒、唱高調、唱本土調、唱衰台灣,靠著這些包裝術就有機會吸引那些每天工作累爆無法深思的讀者,何不吃力不討好想走中肯路線呢?
印象中,沒有幾個人氣作家走的是中肯路線。大部分人找到擅長的寫作路線和粉絲群,就一路經營下去,像是經營一個品牌。三不五時得出來針對時下熱門議題發表意見,才能維續人氣和點閱數。但我往往覺得很可惜的是,一旦走向品牌化,作者就不作者了,粉絲看到的也不過是自我的意識,透過所謂的作者的加工,反射回來的結果 -- 而這些受限於品牌路線的交互作用,也進一步限縮的作者和粉絲的可能性。
英語中有句話:You are what you eat (人如其食),雖然打趣,卻不無道理。而文章既然是精神食糧,所以每天讀了那些文章,自然也耳濡目染,成為思想的一部分。在食物都需要講究出產地、伴隨履歷的今天,大家在精神食糧上,是否善於選擇?
我有點懷念那個靠著報章雜誌傳播,每天沒有幾篇新文章可讀的舊時代,那個時代的作家,可以慢慢筆耕,寫出含蓄雋永的文章。我們上週日朋友聚會,聽寫得一手好字的吳鳴兄講解書法之道,他嘆道,沒有十年功,連筆都拿不好,可是某些名人,靠著粉絲眾多,才學沒多久就出書大談書法之道,簡直是仗勢欺人。
我又聯想到「人一生中不是自欺、欺人、就是被人欺」這句話。在今天和未來的資訊時代,精神上的自欺、欺人、被人欺,或許會比在物質世界上更加深刻、卻又更微妙和難以逃避。那麼,要如何親近資訊和物質世界中的善知識呢?是我時常在思考的議題。
寫一篇好的中肯的文章要花很多心力,又要分析比對正反的說法,又要提出個人的洞見,但試問台灣有多少的讀者想要看中肯的文章啊?很多粉絲眾多的作家或是政客,靠身分、靠話術、靠臉蛋、走時尚、走火辣、走偏鋒、唱高調、唱本土調、唱衰台灣,靠著這些包裝術就有機會吸引那些每天工作累爆無法深思的讀者,何不吃力不討好想走中肯路線呢?
印象中,沒有幾個人氣作家走的是中肯路線。大部分人找到擅長的寫作路線和粉絲群,就一路經營下去,像是經營一個品牌。三不五時得出來針對時下熱門議題發表意見,才能維續人氣和點閱數。但我往往覺得很可惜的是,一旦走向品牌化,作者就不作者了,粉絲看到的也不過是自我的意識,透過所謂的作者的加工,反射回來的結果 -- 而這些受限於品牌路線的交互作用,也進一步限縮的作者和粉絲的可能性。
英語中有句話:You are what you eat (人如其食),雖然打趣,卻不無道理。而文章既然是精神食糧,所以每天讀了那些文章,自然也耳濡目染,成為思想的一部分。在食物都需要講究出產地、伴隨履歷的今天,大家在精神食糧上,是否善於選擇?
我有點懷念那個靠著報章雜誌傳播,每天沒有幾篇新文章可讀的舊時代,那個時代的作家,可以慢慢筆耕,寫出含蓄雋永的文章。我們上週日朋友聚會,聽寫得一手好字的吳鳴兄講解書法之道,他嘆道,沒有十年功,連筆都拿不好,可是某些名人,靠著粉絲眾多,才學沒多久就出書大談書法之道,簡直是仗勢欺人。
我又聯想到「人一生中不是自欺、欺人、就是被人欺」這句話。在今天和未來的資訊時代,精神上的自欺、欺人、被人欺,或許會比在物質世界上更加深刻、卻又更微妙和難以逃避。那麼,要如何親近資訊和物質世界中的善知識呢?是我時常在思考的議題。
2015年6月17日 星期三
以師大附中為第一志願的孩子
這幾天與即將填寫高中志願的小孩討論志願序。雖然會考成績(5A, 193)排在前600~700名,足以進建國中學,但這位從一年前就一直說想去師大附中的青少年,仍舊堅持要去師大附中。
我不反對,只是很想知道他為何如此堅持?但是他提出一些不堪一駁的說法,不願講出真正的理由。我想他不想講,應該有充分的理由吧?所以我也不想逼他講。即便是年少輕狂的叛逆,也是屬於他個人的自由選擇,我不想幫他做決定。
今天家中的青少年確定將師大附中填為第一志願交出去,這是他有生以來自主所做出的第一個重要的選擇,也是邁向獨立之路的開始,我們祝福他。
我不反對,只是很想知道他為何如此堅持?但是他提出一些不堪一駁的說法,不願講出真正的理由。我想他不想講,應該有充分的理由吧?所以我也不想逼他講。即便是年少輕狂的叛逆,也是屬於他個人的自由選擇,我不想幫他做決定。
今天家中的青少年確定將師大附中填為第一志願交出去,這是他有生以來自主所做出的第一個重要的選擇,也是邁向獨立之路的開始,我們祝福他。
機器學習
我在高中時期就開始對人工智慧有興趣,大學時在台大修過兩門人工智慧的研究所課程(1988, 1989),到密西根大學唸研究所時又修了一門人工智慧的課(1992),但是當時一直覺得這些課程搔不到真正的癢處,所以沒有繼續鑽研下去。當年我認為電腦不夠聰明的關鍵問題不在於演算法,在於機器不夠威,所以跑去研究平行超級電腦。
如今,當年平行超級電腦的技術,已經普遍用於大眾的電腦上,或許有機會能夠重拾年少的興趣,想辦法讓電腦更有智慧。我們不一定要跟Google拼著用海量大數據,對電腦進行填鴨式教育,而是想想如何用周邊可得的資料去讓周邊的東西更聰明。
我本來就在想,如果暑假有空的話,就來上林軒田教授「機器學習」的線上課程,剛好昨天軒田兄請Google Brain的朋友來演講,我趁機向軒田兄要了一本大作和簽名。有了「田神」的加持,希望可以順利學習。
拿到時沒細看,田神的簽名中好像有個梗...
如今,當年平行超級電腦的技術,已經普遍用於大眾的電腦上,或許有機會能夠重拾年少的興趣,想辦法讓電腦更有智慧。我們不一定要跟Google拼著用海量大數據,對電腦進行填鴨式教育,而是想想如何用周邊可得的資料去讓周邊的東西更聰明。
我本來就在想,如果暑假有空的話,就來上林軒田教授「機器學習」的線上課程,剛好昨天軒田兄請Google Brain的朋友來演講,我趁機向軒田兄要了一本大作和簽名。有了「田神」的加持,希望可以順利學習。
拿到時沒細看,田神的簽名中好像有個梗...
2015年6月13日 星期六
寫給資工系的畢業生
昨天參加系上的畢業典禮,Google Taiwan總經理簡立峰到場致詞,幫畢業生加油打氣,他說資工系畢業生的前景之好,是前所未有的,鼓勵學生勇於以coding改變世界,只要振翅高飛,從高處看台灣與世界的連結,會發現有很多的機會。我會後謝謝他,說這是當前學生最需要聽到的訊息。
如此說的原因的是,一週前我與系上大學部導生聚餐時,邀請一位社會福利領域的專家擔任神祕嘉賓來與學生們互動,嘉賓很困惑,她原本以為台大的學生應該是意氣風發、充滿自信、懷抱理想,卻意外發現,眾多學子的心情是困頓不安、鬱鬱寡歡、懷疑卻不想問。她覺得很奇怪,為什麼這一群台灣資訊界最優秀的學生,對於他們自己的未來如此徬徨?
對於嘉賓的困惑,我苦笑說,資工系的學生是出名的「宅」,很多人喜歡在電腦前面接收資訊,電腦世界中的PTT、臉書、各類討論版上網友的言論,是他們最重要的精神食糧;在實體世界中,很多學生只與三五好友互動,大概覺得教授的立場和看法與他們相去太遠,寧可相信狀況類似的學長和同學的意見。
坦白說,除非學生來問,或是萬不得已,我不喜歡對人說教,所以我除了鼓勵他們跳出個人的宅領域多去接收資訊之外,分享一些個人經驗之外,在這樣的場合,我情願多聽少說。這是個複雜且切身的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有諸多的可能性(註0)。
在過去,很多頂尖的電機、資訊界的宅男、宅女,可以不理會實體世界發生的種種瑣事,反正在台灣工作的前途一片光明,只要拿到學位,就有大公司搶著要;而且很多大公司只看學歷和基本能力,在學校修過什麼進階課程、會不會實作、有沒有人脈、懂不懂人情世故、會不會與人溝通,似乎一點都不重要。
為什麼可以這麼「宅」呢?
因為在過去有很多的大公司吸收這些頂尖的電機資訊系畢業的宅男、宅女之後,只讓他們做一些三個月就能夠上手的工作,然後重複這些所謂的「專業」工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因此,只要確定他們的基本能力、資質、品性足以擔任這樣的工作就行了 -- 名校畢業的學生,自然容易符合這些條件,連身家調查、詢問指導老師都不必了。常見的想法如下:
(1) 資方觀點:這些年台灣很擅長靠代工賺錢,靠分紅吸引最優秀的畢業生上門,利用這些價廉物美的人才跟對手競爭低門檻的高科技代工業,等於「以上駟對中駟」,當然無往不利,自然會賺錢。看在高額的分紅的份上,優秀員工自然源源不斷。
(2) 勞方觀點:國內大多數公司都靠代工,這家公司不賺錢,換另一家,不必想太多。反正印象中有很多賺錢的公司,有兩下子就能去上班。只要能賺到錢,年輕時辛苦賣肝拼一下也值得,之後就找比較穩定輕鬆的工作待著,比起那些「不切實際」的搞研發、拼創業,這才是王道。
這樣「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狀況,壟斷了台灣的電子資訊業多年。資方力保現有的地盤,勞方想要穩定的小確幸。但,現在呢?
以前台灣「以上駟對中駟」的策略,這幾年開始行不通了,因為韓國和中國都是大手筆投入研發,韓國從高階產品壓縮台灣的產品的利潤空間,中國則蠶食鯨吞低階產品市場,所以台灣電子業的利、量都逐漸降低 -- 如果不提昇技術層次的話,如何生存?
幾年前我還得費盡口舌勸說高科技業者轉型圖存,現在用不著我多說,看看HTC這幾年的狀況就知道了。只是我在2012年中就說過(註一)(註二):「這些年來HTC研發部門還是一副代工廠的心態,談過了幾次,我始終幫不了他們。眼看著他樓起了,眼看他樓塌了一半。」
或許,這些在全盛時期賺得飽飽的老鳥,不在乎樓塌了,但看到樓一間一間塌下來的年輕學子要去哪裡?換句話說,即便擁有名校學歷,但是專業不通、不會實作、沒有人脈、不通人情、沒有熱情的話,想去哪裡?能去哪裡?
的確,如果你的眼中只有台灣、只有金錢觀的話,當然會很悶。
台灣的教育、業界、社會在這些年變動如此之大,很多上述的宅男宅女們可能還不知不覺,在心中納悶大環境不佳、和人一起在PTT上咒罵台灣是鬼島之餘,可能還覺得憤憤不平,認為自己按著「前人的故事模式」過關斬將,怎麼淪落到今天還得要自謀生路的地步?
但是,如果你的眼中能看到世界、能看到多元價值的話,那應該時時會因為我們正處在一個充滿各種可能性的資訊化世界而感到興奮無比!
網路無遠弗屆,我們可以輕易與世界接軌,而我這週在美國舊金山灣區待了幾天,更是親自感受到這樣的興奮。
- 在DAC 2015會議,我聽到Google X的計畫主持人談如何把嵌入式系統放進隱形眼鏡,讓廣大的使用者戴在眼睛上測量血糖以及各類的生理資訊。
- 在DAC 2015的廠商展場,看到包括無人駕駛車在內的許多IoT的應用和系統,許多公司都積極搶人才來開發。
- 在DAC會議隔壁,Apple正在舉辦WWDC 2015,我看到許多自信滿滿的開發者,興高采烈地談論他們正在從事的研發和創作。
- 到Facebook參訪,我看到許多大學實習生湧入這個多采多姿的Hacker Company,希望一起來改變世界。公司為了吸納更多人才,幾個月前在總部旁邊啟用一棟可容4000人以上的新大樓。
- 看到「康乃爾大學2013年的資工系大學部的畢業後狀況報告」(註三)中,因為景氣太好,有高達81%的2013年大學畢業生選擇就業,不念研究所,其年薪的中位數是$100,000,比前一年多了10%。
所以,看到這些的我,看到資工系的學子們為前途徬徨憂慮,實在是啼笑皆非。台灣的業界和社會積弊已深,能否轉型改善,端視有識之士能否殫精竭慮、為國為民,但願意奮發向上的年輕學子大可不必以此自苦,要知道世界之大、機會之多,何止美國?只要你有本事,可以不必受到地區環境的侷限。台灣的學生資質很好,國際聞名,紛紛來台徵人;要學本事,台灣的師資和環境不比國外差,全看個人是否努力。
最後還是要祝福已經和即將畢業的校友,找到發揮長才的機會;但願在校的學生,都能及早找到努力的方向,脫離苦悶。
附註:
註0:電機系系友的多元發展
https://www.facebook.com/shihhaohung/posts/940055729370249
註一:hTC 來台大 call for research proposal
http://hungsh-ntucsie.blogspot.tw/2012/09/htc-call-for-research-proposal.html
註二:不見黃河心不死嗎?聯發科 vs 宏達電
http://hungsh-ntucsie.blogspot.tw/2012/11/30-httpudn.html
註三:康乃爾(Cornell)大學2013年的資工系大學部的畢業後狀況報告,
http://www.engineering.cornell.edu/resources/career_services/students/statistics/upload/Computer-Science-Report.pdfI
如此說的原因的是,一週前我與系上大學部導生聚餐時,邀請一位社會福利領域的專家擔任神祕嘉賓來與學生們互動,嘉賓很困惑,她原本以為台大的學生應該是意氣風發、充滿自信、懷抱理想,卻意外發現,眾多學子的心情是困頓不安、鬱鬱寡歡、懷疑卻不想問。她覺得很奇怪,為什麼這一群台灣資訊界最優秀的學生,對於他們自己的未來如此徬徨?
對於嘉賓的困惑,我苦笑說,資工系的學生是出名的「宅」,很多人喜歡在電腦前面接收資訊,電腦世界中的PTT、臉書、各類討論版上網友的言論,是他們最重要的精神食糧;在實體世界中,很多學生只與三五好友互動,大概覺得教授的立場和看法與他們相去太遠,寧可相信狀況類似的學長和同學的意見。
坦白說,除非學生來問,或是萬不得已,我不喜歡對人說教,所以我除了鼓勵他們跳出個人的宅領域多去接收資訊之外,分享一些個人經驗之外,在這樣的場合,我情願多聽少說。這是個複雜且切身的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有諸多的可能性(註0)。
在過去,很多頂尖的電機、資訊界的宅男、宅女,可以不理會實體世界發生的種種瑣事,反正在台灣工作的前途一片光明,只要拿到學位,就有大公司搶著要;而且很多大公司只看學歷和基本能力,在學校修過什麼進階課程、會不會實作、有沒有人脈、懂不懂人情世故、會不會與人溝通,似乎一點都不重要。
為什麼可以這麼「宅」呢?
因為在過去有很多的大公司吸收這些頂尖的電機資訊系畢業的宅男、宅女之後,只讓他們做一些三個月就能夠上手的工作,然後重複這些所謂的「專業」工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因此,只要確定他們的基本能力、資質、品性足以擔任這樣的工作就行了 -- 名校畢業的學生,自然容易符合這些條件,連身家調查、詢問指導老師都不必了。常見的想法如下:
(1) 資方觀點:這些年台灣很擅長靠代工賺錢,靠分紅吸引最優秀的畢業生上門,利用這些價廉物美的人才跟對手競爭低門檻的高科技代工業,等於「以上駟對中駟」,當然無往不利,自然會賺錢。看在高額的分紅的份上,優秀員工自然源源不斷。
(2) 勞方觀點:國內大多數公司都靠代工,這家公司不賺錢,換另一家,不必想太多。反正印象中有很多賺錢的公司,有兩下子就能去上班。只要能賺到錢,年輕時辛苦賣肝拼一下也值得,之後就找比較穩定輕鬆的工作待著,比起那些「不切實際」的搞研發、拼創業,這才是王道。
這樣「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狀況,壟斷了台灣的電子資訊業多年。資方力保現有的地盤,勞方想要穩定的小確幸。但,現在呢?
以前台灣「以上駟對中駟」的策略,這幾年開始行不通了,因為韓國和中國都是大手筆投入研發,韓國從高階產品壓縮台灣的產品的利潤空間,中國則蠶食鯨吞低階產品市場,所以台灣電子業的利、量都逐漸降低 -- 如果不提昇技術層次的話,如何生存?
幾年前我還得費盡口舌勸說高科技業者轉型圖存,現在用不著我多說,看看HTC這幾年的狀況就知道了。只是我在2012年中就說過(註一)(註二):「這些年來HTC研發部門還是一副代工廠的心態,談過了幾次,我始終幫不了他們。眼看著他樓起了,眼看他樓塌了一半。」
或許,這些在全盛時期賺得飽飽的老鳥,不在乎樓塌了,但看到樓一間一間塌下來的年輕學子要去哪裡?換句話說,即便擁有名校學歷,但是專業不通、不會實作、沒有人脈、不通人情、沒有熱情的話,想去哪裡?能去哪裡?
的確,如果你的眼中只有台灣、只有金錢觀的話,當然會很悶。
台灣的教育、業界、社會在這些年變動如此之大,很多上述的宅男宅女們可能還不知不覺,在心中納悶大環境不佳、和人一起在PTT上咒罵台灣是鬼島之餘,可能還覺得憤憤不平,認為自己按著「前人的故事模式」過關斬將,怎麼淪落到今天還得要自謀生路的地步?
但是,如果你的眼中能看到世界、能看到多元價值的話,那應該時時會因為我們正處在一個充滿各種可能性的資訊化世界而感到興奮無比!
網路無遠弗屆,我們可以輕易與世界接軌,而我這週在美國舊金山灣區待了幾天,更是親自感受到這樣的興奮。
- 在DAC 2015會議,我聽到Google X的計畫主持人談如何把嵌入式系統放進隱形眼鏡,讓廣大的使用者戴在眼睛上測量血糖以及各類的生理資訊。
- 在DAC 2015的廠商展場,看到包括無人駕駛車在內的許多IoT的應用和系統,許多公司都積極搶人才來開發。
- 在DAC會議隔壁,Apple正在舉辦WWDC 2015,我看到許多自信滿滿的開發者,興高采烈地談論他們正在從事的研發和創作。
- 到Facebook參訪,我看到許多大學實習生湧入這個多采多姿的Hacker Company,希望一起來改變世界。公司為了吸納更多人才,幾個月前在總部旁邊啟用一棟可容4000人以上的新大樓。
- 看到「康乃爾大學2013年的資工系大學部的畢業後狀況報告」(註三)中,因為景氣太好,有高達81%的2013年大學畢業生選擇就業,不念研究所,其年薪的中位數是$100,000,比前一年多了10%。
所以,看到這些的我,看到資工系的學子們為前途徬徨憂慮,實在是啼笑皆非。台灣的業界和社會積弊已深,能否轉型改善,端視有識之士能否殫精竭慮、為國為民,但願意奮發向上的年輕學子大可不必以此自苦,要知道世界之大、機會之多,何止美國?只要你有本事,可以不必受到地區環境的侷限。台灣的學生資質很好,國際聞名,紛紛來台徵人;要學本事,台灣的師資和環境不比國外差,全看個人是否努力。
最後還是要祝福已經和即將畢業的校友,找到發揮長才的機會;但願在校的學生,都能及早找到努力的方向,脫離苦悶。
附註:
註0:電機系系友的多元發展
https://www.facebook.com/shihhaohung/posts/940055729370249
註一:hTC 來台大 call for research proposal
http://hungsh-ntucsie.blogspot.tw/2012/09/htc-call-for-research-proposal.html
註二:不見黃河心不死嗎?聯發科 vs 宏達電
http://hungsh-ntucsie.blogspot.tw/2012/11/30-httpudn.html
註三:康乃爾(Cornell)大學2013年的資工系大學部的畢業後狀況報告,
http://www.engineering.cornell.edu/resources/career_services/students/statistics/upload/Computer-Science-Report.pdfI
2015年6月11日 星期四
2015年6月10日 星期三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