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來自瑞典的文章(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20/article/2881)詳實記錄的作者個人對台灣教育的看法。有時候,看看來自國外的文章,會讓自己的觀點更多元化。
文中談到歷史教育的改革,吳鳴兄應該特別有感,或是切身之痛。這麼多年來,政府和黨派的黑手,硬是要透過各種形式影響學生的歷史觀,而中小學教師和學生家長在考試掛帥的前提下,只希望教育部設法弄出一個標準版本,讓教學有所本,至於學生如何看待標準版本,則是另一件事。
在政黨不斷設法操縱意識型態的情況下,在台灣成長的人,遲早會領悟到政令宣導、教科書的話不可盡信,便宜行事才是成功之道;但,面對不可盡信的資訊時,人們該相信什麼?便宜行事掛帥時,社會的層次該如何提昇?這些關鍵的思維,在台灣卻是缺乏普遍的共識,這是今日文化之病源。
不可盡信卻亂信的事例就不說了,以免得罪人;便宜行事的現象多如牛毛,所以我們開玩笑說台灣業界最厲害的就是cost-down(降低成本),因為許多人自小接受過各種絕技的嚴格訓練,官方重視的大項目包括:長時間壓抑自我以進行超時學習或工作、填鴨記憶一大堆無意義或用不到的知識、寫出自己都鄙視但評審喜歡的華麗文章;學生自己得設法學到的小項目包括:打聽哪些東西會考的能力、在考試或寫作業時與同學合作的能力、被標記成魯蛇之後說酸話回報社會的能力... 不勝枚舉。
有次當我說台灣「鎖國」很多年了,有些人不同意,問我何謂鎖國。我講的是意識型態上的鎖國,不只是在空間上讓台灣成為夜郎自大的國家,也凍結時間讓台灣的政治經濟始終在統獨爭議和生存議題上打轉,這樣時空上的鎖國,可以讓許多民眾渾然不覺,所以說是意識型態上的鎖國。
我不是貶抑傳統和地域文化 -- 那和鎖國是兩回事。台灣的政界一直不願意解放學術界和教育環境,因此學術與教育日趨淺碟與保守,是我這些年所看到的。學術界獨尊SCI ,教育界獨尊考試,往往等同於放棄獨立思考,用簡化過的KPI由上而下來管考各類活動,簡直匪夷所思,只能以「旅鼠效應」一詞形容之。
因此我屢次說多元化很重要,是因為常常看到有人受到被灌輸的意識型態所困住。常聽人說,不然還能怎樣?不喜歡藍的,就投綠的;不相信綠的,只好投藍的 -- 彷彿人們的自由意志只停留在二選一的層次。即便在高科技業,還是很多人用二分法,你是做硬體,還是搞軟體?好像不知道有人可以軟硬兼備,做軟硬體共同設計。
多元化是個重要的起步,它讓我們吸取不同的養分和學習發展成為特立獨行的人。我想,關心和培育年輕的一代,不是把全副精神放在手段和效益上 -- 不是鉅細靡遺地告訴他們該學什麼,也不是反覆規訓他們的言行舉止,更不是威脅利誘促使他們成為對於國家有貢獻的人才 -- 而是回歸到教育的宗旨,作為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幫助學生去探索世間的多元性,成為他們真正想成為的人。
我很感謝我的小孩用他的抉擇幫我上了一課:成績好不見得要跟大多數人一樣選擇進建中,這是他的自由選擇。我早知道要解構從小心中所形塑出的「天下父母心」的意識型態並不容易,但要實際面對時才會知道父母要放下自身對於子女的莫名期許和擔憂,去幫助他們做真正嚮往的事,往往還是一項挑戰和學習的過程。
世界之廣,人如浮雲,如何處世與自處,乃大哉問。不禁聯想起杜甫,他在寫這首【旅夜書懷】的時候,究竟是感傷還是豁達?我想,正是有不確定性,才留下如此餘韻無窮的名句。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