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0.03寫到現在,我只是想寫 -- 把我對社會、人文、科技、產業、教育的觀察和感想寫出來。每次寫出當下所思所想,似乎腦袋可以清淨一點、心靈可以輕爽些。文章大多先在臉書上與臉友分享,隨後再轉到這裡。臉書網址為:https://www.facebook.com/shihhaohung
2015年9月3日 星期四
回陳伊瑋同學給我的感謝卡
這是剛畢業的碩班生陳伊瑋給我的感謝卡。
伊瑋原本是台大電子所的學生,去年發現自己對於電腦科學比較有興趣的時候,決定轉所到資訊工程所,進到我的實驗室。雖然多繞了一點路,但長遠來看這些時間和精力上的投資應該是值得的,至於那個領域比較有未來性,大家心裡有數。
伊瑋說最感謝的是給他機會加入實驗室,這說起來有點可笑,由於系上空間嚴重不足,我的實驗室只放得下16個學生的座位,所以並不是想收學生就有容量可以收學生的。或許在寸土寸金的台北市,有個小小的座位,也是該好好感謝國家 :)
為了加速伊瑋的學習,我去年暑假介紹他去Appier實習,研究如何針對精準網路廣告服務設計高效率、及時性的資料庫系統,這是個在許多電子商務資料中心都會遇到的實務性問題。我認為去業界實習所要培養的,不只是解決技術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昇視野和強化專業上的溝通能力。
伊瑋的自尊心頗強,這點在做研究上有好有壞。好的地方是,他會想要有所表現,想突顯個人能力,想嘗試新的作法,但缺點是有時候會貪功冒進、固執己見。伊瑋由電子所轉到資訊所,或許急於畢業,或許急於證明自己,但是基礎並不是很扎實,所以在研究之路上有些起起伏伏。
伊瑋的碩士論文的研究題目頗繁複的,他研究如何讓用Java和 Hadoop MapReduce寫作的應用,輕鬆方便地透過Aparapi的改寫,再透過自力開發的排程框架,在多人共用的(multi-tenant)分散式的執行環境中,利用Docker Container的隔離機制,讓MapReduce的應用在HSA架構的CPU/GPU平台上動態調整工作的分配,達到最佳的效能。
這樣複雜的研究題目,對於從電子所轉來的伊瑋,的確是很大的挑戰。我原本的期望是,能夠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打通關節,把框架的雛形完成,做出一些有用的實際應用展示,提出效能檢討報告,就很不錯了。但是伊瑋似乎覺得這樣的成就感不足,想做出一些比較具備理論性研究成果,所以在中途轉去研究「最佳化的排程演算法」。
搞理論是很有趣的,但用理論解析問題是有其極限的。在面對實務問題時,往往必須將問題簡化到某個程度之後才有辦法用得上理論解,但如果簡化得太多,得到的理論解答很可能會缺乏實用性。我在與伊瑋工作時,選擇擔任輔導的角色,讓他自由發揮。有些時候我知道他選擇的路線很可能會出問題,但我只是點到為止,事後再來回顧。
有時候,聰明、自尊心高的學生,更需要知道自己的極限,學會接納吸收建議,學習承受失敗,從失敗中學習。要兼具理論和實務,也需要有耐心的學習。
從伊瑋文中的自我省思,我感謝他在乎我的想法,但表現得好與壞,沒有絕對的標準,不像參加考試,最重要的是對得起自己。我想他的得失心還是太過沈重,希望他在畢業後重新再出發,去蕪存菁,將來一定會越做越好的。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