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說【大專教師多元升等制 9月試辦】
http://m.udn.com/xhtml/ViewFreeArticle?type=news&cate=15&page=1&articleid=3422348&sn=1
文中最後一段: 台大教務長莊榮輝說,許多教育政策都是立意良好,但無法落實,他建議教育部應充分研究、討論、試辦,再全面推動。
看起來,臺大似乎還是紋風不動。教育部很早就給大學自辦升等評鑑的權利,臺大還是只顧著玩前進百大的遊戲、做世界五十大的美夢。產業的興衰,彷彿與我無關?拿人民給的資源來建象牙塔,好像天經地義?計劃書中說要強化產學,只是空話?平常看不起實作,到了要交報告的時候,是否找我們這些論文數量微薄的人扛責任?
好吧,我認了。我莫名地堅持,做事比升等重要,做好人比做大官重要,實現理想比賺錢重要。為了有一個有機會做事、做好人、實現理想的位置,只好待在這裡和還願意努力的朋友一起努力。
雖然認了,該講的話還是不能不講,講話不代表我的不愉快,只是義所當為。講多有重複,請包容我的碎碎唸。
從2010.03寫到現在,我只是想寫 -- 把我對社會、人文、科技、產業、教育的觀察和感想寫出來。每次寫出當下所思所想,似乎腦袋可以清淨一點、心靈可以輕爽些。文章大多先在臉書上與臉友分享,隨後再轉到這裡。臉書網址為:https://www.facebook.com/shihhaohung
2013年7月29日 星期一
Samsung作弊被抓到
Samsung作弊被Anandtech抓到
http://www.anandtech.com/show/7187/looking-at-cpugpu-benchmark-optimizations-galaxy-s-4
業界對測試程式的優化,可說無所不用其極。Compilers必須針對SPECcpu做優化,Javascript Engine必須對SunSpider做優化,因為這些是遊戲規則。奧運選手和職業運動員,為了奪標,也常常找法律漏洞。
當然,不擇手段的做法,會引起物議和鄙視。韓國Samsung被抓到對測試程式的優化,似乎超越了那條不成文的線,雖然合法,但是下次他再來比,客戶會承認他的成績嗎? 這攸關信譽的問題,不可不慎。
http://www.anandtech.com/show/7187/looking-at-cpugpu-benchmark-optimizations-galaxy-s-4
業界對測試程式的優化,可說無所不用其極。Compilers必須針對SPECcpu做優化,Javascript Engine必須對SunSpider做優化,因為這些是遊戲規則。奧運選手和職業運動員,為了奪標,也常常找法律漏洞。
當然,不擇手段的做法,會引起物議和鄙視。韓國Samsung被抓到對測試程式的優化,似乎超越了那條不成文的線,雖然合法,但是下次他再來比,客戶會承認他的成績嗎? 這攸關信譽的問題,不可不慎。
Kick-Starter上的Parallela
Kick-Starter上的Parallela是個有趣的計畫,今天晚上在 袁大倫 工作室的美妙的黑膠音響聲中和 蘇文鈺 教授討論起它的商業模式和實質意義... 我想,99美元的16核心板子,拿來玩玩是很不錯的,但真的要【超級】的話,並不容易。一張Intel XEON Phi加速卡,可以跑到2000GFLOPS(單精度),保守估計也要連接上60張16核心的板子(號稱32GFLOPS)才追得上...
相關文件連結:
http://www.parallella.org
http://www.adapteva.com/all-documents/
相關文件連結:
http://www.parallella.org
http://www.adapteva.com/all-documents/
廉政署擺烏龍
政府的辦事能力低劣到甚麼地步呢?看到昨天廉政署搞出來的鬧劇,真是令人昨舌。用弱智一詞還不足以形容,可能要用腦殘。
廉政署昨天說教育部近五年遭起訴102人次,除以員工的人數1727,貪瀆比例是6.3%。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0728/247707.htm)
聽到這數字,稍微有點腦袋的人,會覺得不合理。我們幾時聽到這麼多教育部官員被起訴過?喔,原來廉政署把被起訴中小學校長和大學教授都算進去!不對啊,算進校長和教授,教育部怎麼只有1727人?
廉政署在提出報告之前,竟然沒有一個人有用腦袋想過這數據的合理性!這些受過高等教育、考上高考的公務員,有腦袋放著不用,不是腦殘是甚麼?我們的公務體系真是可怕,影響員工的思考到這個地步!
被抹黑,教育部當然不爽,出來戳穿這不實報導。廉政署還有臉說:從未發佈新聞指「教育部最貪」,媒體以此為題與事實不符,但對統計數據不夠精準引發的誤會,表達遺憾和歉意。(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1/8058987.shtml)
企圖把自已明顯的錯誤,推託到媒體頭上,說是誤會?對誰表達歉意?當然是教育部。事實上,胡亂發佈數據造成這些問題,第一,你廉政署辦事能力極差,讓整個政府的公信力降低,辜負人民所託,要對整體人民道歉;第二,你發佈烏龍數據,導致媒體信譽受損,你還好意思說媒體亂報,媒體可以來告你的。
廉政署長還說,各項統計數據事前就已送到包含教育部等單位,「但沒有人說數據不對,有的話應事先通知,讓他們修改。」所以,腦殘的單位,不只是廉政署,還包括教育部。(我猜,酸民們一定會提到水母)。講這種再次把教育部拉下水的話,這位廉政署為求自保,真是不擇手段。難看!
直接去看了廉政署的聲明(http://www.aac.moj.gov.tw/public/Data/3728232852617.pdf),覺得更好笑。聲明的三段,可以說是推諉卸責的經典三式。招式一,先回罵那些罵你的人,先說被抹黑。招式二,在認錯的部分寫長篇大論,好像問題很複雜,會搞錯也是人之常情。招式三,簡短一句道歉,沒有任何實質檢討和懲處,然後把責任推到其他部會。
好笑的是,你算錯那麼多,還好意思在聲明中不斷採用【不夠精確】這個詞?大家小時候都學過,【廉】,是【清清白白的辨別】。你這個廉政署知道錯了,還這樣不清不楚地狡辯混淆視聽,根本汙衊了【廉】這個字,乾脆關門大吉算了,反正你連簡單的報告都做不好。
廉政署昨天說教育部近五年遭起訴102人次,除以員工的人數1727,貪瀆比例是6.3%。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0728/247707.htm)
聽到這數字,稍微有點腦袋的人,會覺得不合理。我們幾時聽到這麼多教育部官員被起訴過?喔,原來廉政署把被起訴中小學校長和大學教授都算進去!不對啊,算進校長和教授,教育部怎麼只有1727人?
廉政署在提出報告之前,竟然沒有一個人有用腦袋想過這數據的合理性!這些受過高等教育、考上高考的公務員,有腦袋放著不用,不是腦殘是甚麼?我們的公務體系真是可怕,影響員工的思考到這個地步!
被抹黑,教育部當然不爽,出來戳穿這不實報導。廉政署還有臉說:從未發佈新聞指「教育部最貪」,媒體以此為題與事實不符,但對統計數據不夠精準引發的誤會,表達遺憾和歉意。(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1/8058987.shtml)
企圖把自已明顯的錯誤,推託到媒體頭上,說是誤會?對誰表達歉意?當然是教育部。事實上,胡亂發佈數據造成這些問題,第一,你廉政署辦事能力極差,讓整個政府的公信力降低,辜負人民所託,要對整體人民道歉;第二,你發佈烏龍數據,導致媒體信譽受損,你還好意思說媒體亂報,媒體可以來告你的。
廉政署長還說,各項統計數據事前就已送到包含教育部等單位,「但沒有人說數據不對,有的話應事先通知,讓他們修改。」所以,腦殘的單位,不只是廉政署,還包括教育部。(我猜,酸民們一定會提到水母)。講這種再次把教育部拉下水的話,這位廉政署為求自保,真是不擇手段。難看!
直接去看了廉政署的聲明(http://www.aac.moj.gov.tw/public/Data/3728232852617.pdf),覺得更好笑。聲明的三段,可以說是推諉卸責的經典三式。招式一,先回罵那些罵你的人,先說被抹黑。招式二,在認錯的部分寫長篇大論,好像問題很複雜,會搞錯也是人之常情。招式三,簡短一句道歉,沒有任何實質檢討和懲處,然後把責任推到其他部會。
好笑的是,你算錯那麼多,還好意思在聲明中不斷採用【不夠精確】這個詞?大家小時候都學過,【廉】,是【清清白白的辨別】。你這個廉政署知道錯了,還這樣不清不楚地狡辯混淆視聽,根本汙衊了【廉】這個字,乾脆關門大吉算了,反正你連簡單的報告都做不好。
2013年7月25日 星期四
Chromecast!
Google開賣兩件俗擱大碗的好東西:新Nexus 7和Chromecast。iPad連上Apple TV可以做的事,現在用Android+Chromecast也行了,不用買hTC或三星那些貴得不合理的電視連接器,也不必用那些難用的的Android電視棒。
(參考http://www.bnext.com.tw/focus/view/cid/103/id/28697)
值得一提的是,Chromecast $35的價錢是Apple TV的三分之一。Google終於放棄Google TV那套企圖主宰客廳但是失敗的想法,把控制權交給個人行動裝置。對有智慧型手機和平板的人來說,個人行動裝置的操作比電視盒方便太多了,沒必要多一個遙控器。以前Android設備做為播放器使用會卡卡的,現在大多數Android設備都有能力播放Full HD影片,時機已經成熟了。
我猜,iPad、iPad Mini、AppleTV會受到嚴重考驗,那些有聯網多媒體功能的電視盒和智慧電視也會受影響。
(參考http://www.bnext.com.tw/focus/view/cid/103/id/28697)
值得一提的是,Chromecast $35的價錢是Apple TV的三分之一。Google終於放棄Google TV那套企圖主宰客廳但是失敗的想法,把控制權交給個人行動裝置。對有智慧型手機和平板的人來說,個人行動裝置的操作比電視盒方便太多了,沒必要多一個遙控器。以前Android設備做為播放器使用會卡卡的,現在大多數Android設備都有能力播放Full HD影片,時機已經成熟了。
我猜,iPad、iPad Mini、AppleTV會受到嚴重考驗,那些有聯網多媒體功能的電視盒和智慧電視也會受影響。
2013年7月24日 星期三
名人、媒體、民眾弱智化的循環
我不懂洪蘭這篇【恢復傳統文化,才能避免黑心食物】文章裡的跳躍式邏輯 (https://www.gvlf.com.tw/article_content_801.html),但我覺得黑心食物、黑心商人固然可惡,黑心政客和黑心文人對社會造成的危害更大!
她說【過去十年來的去中國化把我們良好的忠厚傳統給破壞了】,請問做出黑心實務的商人、檯面上的黑心政客、當紅的黑心文人,大都是哪個年代教育出來的? 三、四年級的長輩們,有很多是勤奮努力安分守己的,但諷刺的是,正是因為大部分的善良、好欺騙,讓一堆黑心人有機可乘。忠厚傳統,是給這些黑心政客、黑心商人、黑心文人聯合破壞的。
她說【我更想不透的是,為什麼有人敢昧著良心去賺這種黑心錢?舉頭三尺不是有神明嗎?天打雷劈的老人教誨到哪裡去了?】【一直不解,為什麼不願意支持有良心的廠商,讓他們正派經營下去?為什麼法律對危害人命,增加健保支出的惡商判得如此之輕?】這幾句話說得真是矯情! 如果真是想不透、不理解的話,後面怎麼還可以寫一堆呢? 怎麼常常以專家姿態寫評論呢? 這種筆法,往往是為了讓自己受到眾多讀者同理的伎倆,好像講了這些話,讀者就真的以為作者跟他們站在同一條線上,所以容易接受後面說的話。不愧是認知和神經科學專家,我想真的有不少人吃這套。
看了最後一段,我想,同樣的文字不用改甚麼就可以Copy and Paste到很多文章做結論吧? 公平與仁慈不是用喊的,是去實踐的。而且,智慧和慈悲必須兼修,所謂悲智雙運。台灣目前很多的問題,不在於缺乏仁慈,而是因為種種因素造成人民普遍缺乏智慧,以至於【慈悲多禍害】。被捧紅的人,思維邏輯如果不嚴謹,又沒有人給真正的review comments,文章一篇又一篇地寫,可能陷入自我的迷思,或是受人利用而不自知,造成名人、媒體、民眾弱智化的循環。
今天下午才看過一篇針對洪蘭文章的評論,我覺得入木三分,順便在此分享: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articles/view/1013
她說【過去十年來的去中國化把我們良好的忠厚傳統給破壞了】,請問做出黑心實務的商人、檯面上的黑心政客、當紅的黑心文人,大都是哪個年代教育出來的? 三、四年級的長輩們,有很多是勤奮努力安分守己的,但諷刺的是,正是因為大部分的善良、好欺騙,讓一堆黑心人有機可乘。忠厚傳統,是給這些黑心政客、黑心商人、黑心文人聯合破壞的。
她說【我更想不透的是,為什麼有人敢昧著良心去賺這種黑心錢?舉頭三尺不是有神明嗎?天打雷劈的老人教誨到哪裡去了?】【一直不解,為什麼不願意支持有良心的廠商,讓他們正派經營下去?為什麼法律對危害人命,增加健保支出的惡商判得如此之輕?】這幾句話說得真是矯情! 如果真是想不透、不理解的話,後面怎麼還可以寫一堆呢? 怎麼常常以專家姿態寫評論呢? 這種筆法,往往是為了讓自己受到眾多讀者同理的伎倆,好像講了這些話,讀者就真的以為作者跟他們站在同一條線上,所以容易接受後面說的話。不愧是認知和神經科學專家,我想真的有不少人吃這套。
看了最後一段,我想,同樣的文字不用改甚麼就可以Copy and Paste到很多文章做結論吧? 公平與仁慈不是用喊的,是去實踐的。而且,智慧和慈悲必須兼修,所謂悲智雙運。台灣目前很多的問題,不在於缺乏仁慈,而是因為種種因素造成人民普遍缺乏智慧,以至於【慈悲多禍害】。被捧紅的人,思維邏輯如果不嚴謹,又沒有人給真正的review comments,文章一篇又一篇地寫,可能陷入自我的迷思,或是受人利用而不自知,造成名人、媒體、民眾弱智化的循環。
今天下午才看過一篇針對洪蘭文章的評論,我覺得入木三分,順便在此分享: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articles/view/1013
聯發科產學大聯盟案子沒通過?!
聯發科產學大聯盟案子沒通過,背後應該有不少原因,不過報導中提到的說法: 【評審委員期待他們能夠拚上世界第一,但研究團隊保守的評估「坐三望二」,因而被忍痛割愛。】是個很有趣的說法,不知道是哪位評審想出來的
(參考今日新聞: http://goo.gl/bVnJP6)
根據以往的經驗,國科會在經費分配上,會慎重考慮【平均】的原則。我猜,聯發科案,如果是由清大或交大主導,應該有較大的通過機會,因為台大同時還有一個台積電案。當然,背後原因絕對不只一個,或許日後會從長官那裏聽到一些內幕。
對我來說,這案子不通過,真的就像【塞翁失馬】。如果聯發科還希望我們幫忙,就直接合作就好了。我們也不想為了多拿一點國科會的補助,就得增添一大堆麻煩。我們已經跟聯發科合作了三年,計畫談好了就馬上開始做,幾頁計畫書就搞定了,很有效率。這次為了大聯盟,從去年底開始,填寫一堆文件和簡報,開一堆會,籌備了大半年,很麻煩,我想聯發科也一定覺得很煩。如果通過,煩人的東西只會多,不會少。
登高必自卑,一步一腳印。我們科技人做事,腳踏實地,做出成果,只要有用,就無愧於心,能造就更大更長遠更完善的影響,當然更美。只是說,沒有踏實的基礎、沒有持續培養洞察力,就要一步登天,結果往往就是: 靠著炒作冷門題目做世界第一,靠著壓榨廉價勞工擴大事業版圖,靠著人民血汗錢成就霸業。我們不要自我設限,有志向,眼光就會遠大,但同時不要好高騖遠,要務實進取,才能真正達到目標。我想,做事和做人,都該如此。
(參考今日新聞: http://goo.gl/bVnJP6)
根據以往的經驗,國科會在經費分配上,會慎重考慮【平均】的原則。我猜,聯發科案,如果是由清大或交大主導,應該有較大的通過機會,因為台大同時還有一個台積電案。當然,背後原因絕對不只一個,或許日後會從長官那裏聽到一些內幕。
對我來說,這案子不通過,真的就像【塞翁失馬】。如果聯發科還希望我們幫忙,就直接合作就好了。我們也不想為了多拿一點國科會的補助,就得增添一大堆麻煩。我們已經跟聯發科合作了三年,計畫談好了就馬上開始做,幾頁計畫書就搞定了,很有效率。這次為了大聯盟,從去年底開始,填寫一堆文件和簡報,開一堆會,籌備了大半年,很麻煩,我想聯發科也一定覺得很煩。如果通過,煩人的東西只會多,不會少。
登高必自卑,一步一腳印。我們科技人做事,腳踏實地,做出成果,只要有用,就無愧於心,能造就更大更長遠更完善的影響,當然更美。只是說,沒有踏實的基礎、沒有持續培養洞察力,就要一步登天,結果往往就是: 靠著炒作冷門題目做世界第一,靠著壓榨廉價勞工擴大事業版圖,靠著人民血汗錢成就霸業。我們不要自我設限,有志向,眼光就會遠大,但同時不要好高騖遠,要務實進取,才能真正達到目標。我想,做事和做人,都該如此。
2013年7月23日 星期二
OpenCL 2.0
OpenCL 2.0規格要開出來了,有一些有趣和實用新功能。對於手機系統來說,2.0應該是好用多了,或許我們該跳過1.2,提早看2.0。
https://www.khronos.org/news/press/khronos-releases-opencl-2.0
- 如何把OpenCL 2.0的implementation做好,對於聯發科是挑戰,也是機會。
- 如何善用OpenCL 2.0的新功能,對於應用開發者是項挑戰,也是機會。
- 我們這幾陣子講硬軟體統合設計,這就是個好例子。看看這些新功能就知道,都是跟效能最佳化有關。
-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下載規格來看看,自問是否看得懂? 看得懂的話,就表示你可以活用平行處理、計算機結構、作業系統所學的知識。規格下載點:
http://www.khronos.org/registry/cl/specs/opencl-2.0.pdf
Facebook貼文出去後,有位朋友的朋友 Champ Yen,寫了以下的留言,因為寫得很讚,所以在此分享給大家:
路人甲又來不自量力地獻醜一下
1. Shared Virtual Memory (共享虛擬記憶體)
這點應就是 AMD 所倡導的 HSA, CPU-GPU 間能夠直接使用 Host 上的 pointer 傳遞資料, 好處是能夠減少因為 Host-Device 位置空間的不同所做的資料傳輸, 由於 Host/Device 能夠有一致的 VA, 因此對於硬體的挑戰是, Device 可能必須支援 Host Processor MMU 的 page table 格式.
2. Dynamic Parallelism (動態平行化)
應該是單純的 software framework 的改進, GPU 能夠 self-enqueue kernels, 減少 CPU 的介入. 如此可以降低 Host Processor 在 OpenCL 中的重要性. 官方說法是當 CPU 速度不夠快時, 這樣的作法效能較佳.
3. Generic Address Space (通用記憶體空間)
由於 1. 的緣故, OpenCL 1.x 的 Memory Model (global, local, private) 已不適用, Device 可能是直接針對 Host Processor 的 Buffer 計算讀寫, 因此 compilation time 時無需再使用 local, global 等修飾詞.
4. Images ( OpenCL 的 Image 功能)
Image 是 OpenGL/OpenCL 的特別功能, 主要在於 OpenGL Sampler 硬體的支援, 與材質很有關係, 也關係到顯示的部份, OpenCL 1.x 不支援在一個 Kernel 中對同一 Image Buffer 同時提供 read/write 的能力, 移除限制的好處是可以直接對 Image 做修改, 減少這樣的限制造成的 Image Buffer 需求, 許多運算可以直接on-the-fly, 特別是現在已很常見的 FullHD 或是下一世代的4K2K這樣的解析度, 如此能夠大幅減少相當的記憶體使用量, 另外也增進了與 OpenGL 協同的能力, 這對於計算畫面到 OpenGL 有更方便的支援. 硬體上實作上在 image buffer 的使用與 Sampler 硬體可能必須考量讀寫流程與同步上的問題.
5. C11 Atomics
OpenCL 1.x 僅支援 inter-workitem synchronization, 這點應該支援有限的 inter-workgroup synchronization, 這部份應該也是軟體支援上同步機制的要求提高了.
6. Pipes
這點對於硬體的影響是強制必須提供足夠彈性的 DMA 支援與介面.
Pipe 提供了動態資料流動的能力, 在 OpenCL 1.x 的時候, 必須 Kernel 執行之前特定把所有的資料配置完成, 程式在運作時都是存取固定的資料, 這樣的設計缺點是必須遷就資料的流程來設計程式, 另外執行前大量 memory access, 在需大量資料的情況可能會因此造成效能折損, 再者這樣一陣一陣的 memory burst access 對於 SoC 系統並不是好事, 而在 1.x 這樣的問題, 是在 Host 端透過各別的 Queue, 來分開 Control 與 Data 的傳輸, 但這樣的方式也取決於該硬體平台的資料傳輸部份是否支援這樣的行為, 這裡藉由納入規範的 pipe 將能夠對 memory 的存取能有更平均且有效的利用.
7. Android Installable Client Driver Extension (Android 的 ICD 擴充)
看來是準備推廣到 Android 平台上了.
個人認為比較可惜的是 SPIR 沒有列為必要的項目, 僅僅列在 extension 的部份
對於 Programmer 來說, OpenCL 2.0 的限制變少了, 提供了 pointer 傳遞資料就讓Programmer 不用再考慮Host-Device 間惱人的 buffer 同步問題, 更不用說這樣最大的差異是 Programmer 能夠輕易地 leverage to GPU, 未來因為HSA所帶來的影響可以說一定非常巨大(想想 GUI framework or Vector Rendering 這類軟體架構與環境, 能大幅利用 OpenCL 來分散工作, 大幅提高效能), 還有 Pipe FIFO 這工具可以使用, 同步上也提供了更多的機制. OpenCL 2.0 對於 Programmer 的友善程度真的是大幅提升, 可以說我同意 OpenCL 2.0 可以說是 HW-SW co-design 的好例子.
https://www.khronos.org/news/press/khronos-releases-opencl-2.0
- 如何把OpenCL 2.0的implementation做好,對於聯發科是挑戰,也是機會。
- 如何善用OpenCL 2.0的新功能,對於應用開發者是項挑戰,也是機會。
- 我們這幾陣子講硬軟體統合設計,這就是個好例子。看看這些新功能就知道,都是跟效能最佳化有關。
-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下載規格來看看,自問是否看得懂? 看得懂的話,就表示你可以活用平行處理、計算機結構、作業系統所學的知識。規格下載點:
http://www.khronos.org/registry/cl/specs/opencl-2.0.pdf
Facebook貼文出去後,有位朋友的朋友 Champ Yen,寫了以下的留言,因為寫得很讚,所以在此分享給大家:
路人甲又來不自量力地獻醜一下
1. Shared Virtual Memory (共享虛擬記憶體)
這點應就是 AMD 所倡導的 HSA, CPU-GPU 間能夠直接使用 Host 上的 pointer 傳遞資料, 好處是能夠減少因為 Host-Device 位置空間的不同所做的資料傳輸, 由於 Host/Device 能夠有一致的 VA, 因此對於硬體的挑戰是, Device 可能必須支援 Host Processor MMU 的 page table 格式.
2. Dynamic Parallelism (動態平行化)
應該是單純的 software framework 的改進, GPU 能夠 self-enqueue kernels, 減少 CPU 的介入. 如此可以降低 Host Processor 在 OpenCL 中的重要性. 官方說法是當 CPU 速度不夠快時, 這樣的作法效能較佳.
3. Generic Address Space (通用記憶體空間)
由於 1. 的緣故, OpenCL 1.x 的 Memory Model (global, local, private) 已不適用, Device 可能是直接針對 Host Processor 的 Buffer 計算讀寫, 因此 compilation time 時無需再使用 local, global 等修飾詞.
4. Images ( OpenCL 的 Image 功能)
Image 是 OpenGL/OpenCL 的特別功能, 主要在於 OpenGL Sampler 硬體的支援, 與材質很有關係, 也關係到顯示的部份, OpenCL 1.x 不支援在一個 Kernel 中對同一 Image Buffer 同時提供 read/write 的能力, 移除限制的好處是可以直接對 Image 做修改, 減少這樣的限制造成的 Image Buffer 需求, 許多運算可以直接on-the-fly, 特別是現在已很常見的 FullHD 或是下一世代的4K2K這樣的解析度, 如此能夠大幅減少相當的記憶體使用量, 另外也增進了與 OpenGL 協同的能力, 這對於計算畫面到 OpenGL 有更方便的支援. 硬體上實作上在 image buffer 的使用與 Sampler 硬體可能必須考量讀寫流程與同步上的問題.
5. C11 Atomics
OpenCL 1.x 僅支援 inter-workitem synchronization, 這點應該支援有限的 inter-workgroup synchronization, 這部份應該也是軟體支援上同步機制的要求提高了.
6. Pipes
這點對於硬體的影響是強制必須提供足夠彈性的 DMA 支援與介面.
Pipe 提供了動態資料流動的能力, 在 OpenCL 1.x 的時候, 必須 Kernel 執行之前特定把所有的資料配置完成, 程式在運作時都是存取固定的資料, 這樣的設計缺點是必須遷就資料的流程來設計程式, 另外執行前大量 memory access, 在需大量資料的情況可能會因此造成效能折損, 再者這樣一陣一陣的 memory burst access 對於 SoC 系統並不是好事, 而在 1.x 這樣的問題, 是在 Host 端透過各別的 Queue, 來分開 Control 與 Data 的傳輸, 但這樣的方式也取決於該硬體平台的資料傳輸部份是否支援這樣的行為, 這裡藉由納入規範的 pipe 將能夠對 memory 的存取能有更平均且有效的利用.
7. Android Installable Client Driver Extension (Android 的 ICD 擴充)
看來是準備推廣到 Android 平台上了.
個人認為比較可惜的是 SPIR 沒有列為必要的項目, 僅僅列在 extension 的部份
對於 Programmer 來說, OpenCL 2.0 的限制變少了, 提供了 pointer 傳遞資料就讓Programmer 不用再考慮Host-Device 間惱人的 buffer 同步問題, 更不用說這樣最大的差異是 Programmer 能夠輕易地 leverage to GPU, 未來因為HSA所帶來的影響可以說一定非常巨大(想想 GUI framework or Vector Rendering 這類軟體架構與環境, 能大幅利用 OpenCL 來分散工作, 大幅提高效能), 還有 Pipe FIFO 這工具可以使用, 同步上也提供了更多的機制. OpenCL 2.0 對於 Programmer 的友善程度真的是大幅提升, 可以說我同意 OpenCL 2.0 可以說是 HW-SW co-design 的好例子.
台灣在資訊產業的發展空間 (補註簡立峰的專訪)
這篇台灣Google簡立峰博士談到台灣在資訊產業的發展空間,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 http://www.ithome.com.tw/itadm/article.php?c=81487&s=1
我的摘要、註解、心得:
- 【終端裝置的單價越來越低,導致所有終端裝置的產業都受到影響,對只擅長個人電腦產業的臺灣影響更大】【新的機會,將會是在新的硬體,新的終端裝置陸續出現,可能是手錶、也可能是汽車,但都將帶來新的經濟時代,這又會是一次典範轉移。】
新的終端裝置究竟會是甚麼? 硬體只是載具,重點在於應用。我玩過幾隻智慧型手錶,但是找不到真正好的應用。汽車呢? 我把平板裝在車上,還是找不到真正好的應用,我們會想要手錶和車子提供甚麼樣聰明的功能呢? 大家必須跳脫【泛用】(general-purposed)的思維,就應用面多想想,也就是所謂的Application-driven System Design,規劃所需的硬軟體架構和實做。複雜的系統硬軟體整合在實務上有好幾個層次,需要一個具備幾種菁英人才的團隊,Architect最好要通曉硬軟體實務,但未必要懂每個細節;負責實作的人員固然要精通本業,也最好要懂得在硬軟體介面上與夥伴合作接軌的部分,才能有效溝通。
- 【當這些智慧型裝置的功能還是軟體時,臺灣沒有機會和國外競爭,「但是當這些軟體功能都IC化了以後,臺灣就有機會。」因為在大量生產的晶片市場中,臺灣廠商的競爭力很高... 只要發展高C/P值的IC設計,用硬體來提供這些軟體功能,臺灣的產業就有機會。 】
台灣的硬軟體統合設計的層次,還停留在一些C/P值低的IC設計上,一般廠商不敢技術層次高的系統設計,都覺得沒甚麼機會。
- 【為何我們常會覺得自己的機會很少,那是因為我們只從美國市場的角度來看,就會覺得臺灣的機會很少。例如現在很多人提到的Big Data趨勢或是資料科學家的職務,這些都是美國的新趨勢和新職位,但臺灣的時候還沒到。因為臺灣和美國的產業結構不一樣,我們得回頭從臺灣自己的產業特性來看臺灣的機會,以及未來的人才需求。】
我一直在找適合台灣做的Big Data系統。我跟孔祥重院士提過一個計畫,他覺得有機會,但是台灣的系統廠不懂、不願參與。上個月Google的VP來台大演講,我和他有段對話,他說: 對,你們不要學Google做Google正在做的研究。我們和IBM合作,了解IBM怎麼看Big Data,基本上是以應用為導向的系統設計,這點很符合台灣的調性。
- 【一定會大量需要的是軟硬體整合人才,而且是「硬體人才要具備軟體能力,而不是軟體人才具備硬體能力。」 美國軟體公司想要回頭做硬體,門檻很高。軟體知識現在很容易取得,只是學會以後,實務經驗還不足。但是硬體知識是沒有進入工廠學習就沒辦法學會的。】
這段講的有點滿,讓我補充一下。我本身從電機出身的背景和做計算機結構起家的背景,可算是【硬體人具備軟體能力】,而且我的業界經驗,基本上可以佐證簡立峰的說法,因此我也常勸告電機系的同學去充實軟體能力,在未來多些成為領導人物的機會。但是我不認為資訊系的同學不能做硬體,在在系統軟體的層次,門檻也是很高,一般電機系學生除非機緣巧合,否則不容易進去。
當然,肯用功就有機會,我在SUN工作的時候,長官給我很多學習的機會,除了去上好幾周的kernel課程之外,座位旁邊一堆專家可以問問題,硬著頭皮做幾個系統軟體的計畫之後,就入門了。所以在選工作時,不妨找一些有挑戰性,可以學新東西的位置。懂硬體的,找軟體研發的工作,反之亦然,是個好方法,不過機會難得就是了。
- 【台灣更要重視的是網路產業而不是美國人提到的雲端。網路時代真正的商業機會在各種商業服務... 傳統產業要重視線上和線下的合作,機會才會大,不管是併購或合資,合作,就有機會。】
有幾段關於網路產業的,我在此不欲置評。這裡牽扯到產業合作、政府補助、商業模式、行銷策略、資源分配等等,錯綜複雜,除非有人付費要我給意見,我才要講
- 【製作任何軟體,都要像拍電影,軟體是文創產業,抓準人性就能在網路擴散,是一種文創型的推廣概念。軟體人才要把自己當成導演,要告訴別人,你想要創作什麼,解釋為何這是別人需要的功能,軟體人要非常熱情,感動人也影響別人】
道理很簡單,但很多資訊系的同學不懂。當個究極的宅男女,何必管甚麼人性,講甚麼感動人、影響別人? 搞懂這些,就算是做底層的系統軟體也會很有熱情。上課或是做研究時,多分享自己的心得,多練習與人溝通;下課或是玩耍時,多交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多理解朋友們的心情。
我的摘要、註解、心得:
- 【終端裝置的單價越來越低,導致所有終端裝置的產業都受到影響,對只擅長個人電腦產業的臺灣影響更大】【新的機會,將會是在新的硬體,新的終端裝置陸續出現,可能是手錶、也可能是汽車,但都將帶來新的經濟時代,這又會是一次典範轉移。】
新的終端裝置究竟會是甚麼? 硬體只是載具,重點在於應用。我玩過幾隻智慧型手錶,但是找不到真正好的應用。汽車呢? 我把平板裝在車上,還是找不到真正好的應用,我們會想要手錶和車子提供甚麼樣聰明的功能呢? 大家必須跳脫【泛用】(general-purposed)的思維,就應用面多想想,也就是所謂的Application-driven System Design,規劃所需的硬軟體架構和實做。複雜的系統硬軟體整合在實務上有好幾個層次,需要一個具備幾種菁英人才的團隊,Architect最好要通曉硬軟體實務,但未必要懂每個細節;負責實作的人員固然要精通本業,也最好要懂得在硬軟體介面上與夥伴合作接軌的部分,才能有效溝通。
- 【當這些智慧型裝置的功能還是軟體時,臺灣沒有機會和國外競爭,「但是當這些軟體功能都IC化了以後,臺灣就有機會。」因為在大量生產的晶片市場中,臺灣廠商的競爭力很高... 只要發展高C/P值的IC設計,用硬體來提供這些軟體功能,臺灣的產業就有機會。 】
台灣的硬軟體統合設計的層次,還停留在一些C/P值低的IC設計上,一般廠商不敢技術層次高的系統設計,都覺得沒甚麼機會。
- 【為何我們常會覺得自己的機會很少,那是因為我們只從美國市場的角度來看,就會覺得臺灣的機會很少。例如現在很多人提到的Big Data趨勢或是資料科學家的職務,這些都是美國的新趨勢和新職位,但臺灣的時候還沒到。因為臺灣和美國的產業結構不一樣,我們得回頭從臺灣自己的產業特性來看臺灣的機會,以及未來的人才需求。】
我一直在找適合台灣做的Big Data系統。我跟孔祥重院士提過一個計畫,他覺得有機會,但是台灣的系統廠不懂、不願參與。上個月Google的VP來台大演講,我和他有段對話,他說: 對,你們不要學Google做Google正在做的研究。我們和IBM合作,了解IBM怎麼看Big Data,基本上是以應用為導向的系統設計,這點很符合台灣的調性。
- 【一定會大量需要的是軟硬體整合人才,而且是「硬體人才要具備軟體能力,而不是軟體人才具備硬體能力。」 美國軟體公司想要回頭做硬體,門檻很高。軟體知識現在很容易取得,只是學會以後,實務經驗還不足。但是硬體知識是沒有進入工廠學習就沒辦法學會的。】
這段講的有點滿,讓我補充一下。我本身從電機出身的背景和做計算機結構起家的背景,可算是【硬體人具備軟體能力】,而且我的業界經驗,基本上可以佐證簡立峰的說法,因此我也常勸告電機系的同學去充實軟體能力,在未來多些成為領導人物的機會。但是我不認為資訊系的同學不能做硬體,在在系統軟體的層次,門檻也是很高,一般電機系學生除非機緣巧合,否則不容易進去。
當然,肯用功就有機會,我在SUN工作的時候,長官給我很多學習的機會,除了去上好幾周的kernel課程之外,座位旁邊一堆專家可以問問題,硬著頭皮做幾個系統軟體的計畫之後,就入門了。所以在選工作時,不妨找一些有挑戰性,可以學新東西的位置。懂硬體的,找軟體研發的工作,反之亦然,是個好方法,不過機會難得就是了。
- 【台灣更要重視的是網路產業而不是美國人提到的雲端。網路時代真正的商業機會在各種商業服務... 傳統產業要重視線上和線下的合作,機會才會大,不管是併購或合資,合作,就有機會。】
有幾段關於網路產業的,我在此不欲置評。這裡牽扯到產業合作、政府補助、商業模式、行銷策略、資源分配等等,錯綜複雜,除非有人付費要我給意見,我才要講
- 【製作任何軟體,都要像拍電影,軟體是文創產業,抓準人性就能在網路擴散,是一種文創型的推廣概念。軟體人才要把自己當成導演,要告訴別人,你想要創作什麼,解釋為何這是別人需要的功能,軟體人要非常熱情,感動人也影響別人】
道理很簡單,但很多資訊系的同學不懂。當個究極的宅男女,何必管甚麼人性,講甚麼感動人、影響別人? 搞懂這些,就算是做底層的系統軟體也會很有熱情。上課或是做研究時,多分享自己的心得,多練習與人溝通;下課或是玩耍時,多交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多理解朋友們的心情。
2013年7月19日 星期五
心態致勝
看到這本書【心態致勝】的書摘,和我自己的經驗和推想大致吻合,可以算是彼此印證吧 http://iread.businessweekly.com.tw/file.php?fid=167
很多的能力的確是先天的,但也有很多能力是可以在後天被開發出來的,這也是我個人經驗。不少學生不願用功追求個人的卓越,也跟書中所謂的【定型心態】有關。昨天談考試制度,其中的弊端之一,就是不斷地塑造定型心態。一旦自我設限,那就沒辦法有突破性的學習。
昨天下午我的博班生 Hawk Lin 對碩班同學演講三小時,談他研究領域的技術和研究方向,我在旁邊看,覺得他實在進步很多。Hawk在IBM擔任高階工程師,一年前開始念在職博士班,除了認真學習之外,重點是他的希望把接收到的東西融會貫通的心態 (Mindset)。光是看他昨天的呈現,我覺得他念這一年頗有價值。
這裡還有一篇【心態致勝】的書摘 http://blog.monkeypotion.net/book/miscbook/mindset-the-new-psychology-of-success,有興趣的人可以看一下。
很多的能力的確是先天的,但也有很多能力是可以在後天被開發出來的,這也是我個人經驗。不少學生不願用功追求個人的卓越,也跟書中所謂的【定型心態】有關。昨天談考試制度,其中的弊端之一,就是不斷地塑造定型心態。一旦自我設限,那就沒辦法有突破性的學習。
昨天下午我的博班生 Hawk Lin 對碩班同學演講三小時,談他研究領域的技術和研究方向,我在旁邊看,覺得他實在進步很多。Hawk在IBM擔任高階工程師,一年前開始念在職博士班,除了認真學習之外,重點是他的希望把接收到的東西融會貫通的心態 (Mindset)。光是看他昨天的呈現,我覺得他念這一年頗有價值。
這裡還有一篇【心態致勝】的書摘 http://blog.monkeypotion.net/book/miscbook/mindset-the-new-psychology-of-success,有興趣的人可以看一下。
2013年7月18日 星期四
考試制度所造成的思維框架
我之前就說過,考試制度禍國殃民,無奈教改這麼久,越改越糟。洪蘭這篇【考不出思考的考卷】(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8027168.shtml) 最後說,台灣的國中小是否也有三分之二的內容不必考?但是沒有講為何如此。
考試的主要效果,在於提供一個所謂公平的形式,去執行一些理應根據個人能力所做的決定。有人喜歡考試,認為考試是中性的,可以降低做決定者的個人因素,因此沒有比他更公平的做法。實際上,藉由這種形式,做決定者可以大搖大擺地規避責任,反正我只負責出題,考進來的人是不是真正合適的人,跟我的關係很遙遠。
我出過研究所入學考題,知道題目要出得好,必須花很多時間。因此,不少人不願意或是沒時間出題,也因此,出題品質因出題者而異,更因此,進來的學生的學習取向與考題相關。
公平? 只是形式的公平,但實質上包藏許多的不公義不合理,就因為表象上的公平,而合理化了一大堆的弊端。要降低考試的弊端,有一大堆的事情要做,尤其是出題者要負最大的責任。因此,表面上教改是把考試入學的部分改掉了很多,實際上是把考試的工作交到學校和任課老師手上,出題者的心態不改,學生還是整本課本都要看! 試想,要讓所有中小學教師在教學和考試上開明通達,光是在制度上做些改變就行嗎?
不要忘了,在中小學裡,考試不只是考學生,也是評鑑教師重要的依據! 我如果不教整本書,萬一學生考試成績在全校吊車尾怎麼辦? 學校願意聽我講我的教學理念嗎?
話說國內各大學教授的評鑑制度、政府研究計畫和獎項的審查制度,計算期刊論文數量和KPI,採取記點制,也差不多是考試制度。有些地方把點數轉嫁的學生身上,讓博士班畢業的門檻也以點數為準,點數制有好處也有很多弊端,但是主事者便宜行事,不努力去解決弊端,以至於問題叢生,達不到真正一流的境界。
考試制度,維繫封建制度的穩定可以,作為資源的分配的簡易方便方法可以,作為將國家扶上軌道的工具可以,但絕對不是足以讓我們進化的一流境界的形式。試問: 為了準備考試,浪費了多少年輕人的光陰? 為了答題正確,扼殺了多少創意? 一輩子壟罩在考試的陰影下,身心飽受多少的折磨? 誰來為這些負責? 沒有,因為考試的公平性合理化一切。
台灣這些年做虛功的範圍逐漸跨大,各階層不積極作為、欺下瞞上,玩數字遊戲做為鬥爭工具,以至於文不文、伍不武。如此積弱不振,還要繼續教些沒用的東西,做些沒用的研究? 教改該去思考的,不只是技術問題,而是理念。
不信的話,請問有多少強調競爭力、注重人才的私人企業會用標準化的考試作為選拔人才和評鑑績效的唯一方式呢? 選拔人才所看的重點在人才,即使運用考試作為工具,也是希望透過這項工具,無論是筆試還是口試,看到考官想看到的部分。
考試本身可以是中性的,看你怎麼用,真正禍國殃民的是把考試當成制度,以上所批判的的是【考試制度】而非【考試】,在此特別澄清。
制度的問題當然與人性有關,否則共產制度不就很完美嗎? 在考試成為制度的同時,人性面的弊端被【公平】的包裹之下夾帶進來,合理化出題者和應試者的距離,使出題者不必直接面對結果,讓考試者得以不擇手段針對考試做準備。即使原意是好的,若不理會弊端,結果可以用一句話形容: 【方便出下流】。
在台灣這種資源缺乏且考試頻繁的教育體系,考試制度是非常【方便】的。要像Sean Wang所提到某些國外學校那樣談因材施教和能力分班,必須先有足夠的資源,才是根本解決之道。無奈考試制度實在是太方便、太容易為人接受,當局又不願投入資源,以至於我們教育改革都是在考試制度上繞圈圈做虛功。
跳脫考試制度所造成的思維框架,是一項重要的事。
考試的主要效果,在於提供一個所謂公平的形式,去執行一些理應根據個人能力所做的決定。有人喜歡考試,認為考試是中性的,可以降低做決定者的個人因素,因此沒有比他更公平的做法。實際上,藉由這種形式,做決定者可以大搖大擺地規避責任,反正我只負責出題,考進來的人是不是真正合適的人,跟我的關係很遙遠。
我出過研究所入學考題,知道題目要出得好,必須花很多時間。因此,不少人不願意或是沒時間出題,也因此,出題品質因出題者而異,更因此,進來的學生的學習取向與考題相關。
公平? 只是形式的公平,但實質上包藏許多的不公義不合理,就因為表象上的公平,而合理化了一大堆的弊端。要降低考試的弊端,有一大堆的事情要做,尤其是出題者要負最大的責任。因此,表面上教改是把考試入學的部分改掉了很多,實際上是把考試的工作交到學校和任課老師手上,出題者的心態不改,學生還是整本課本都要看! 試想,要讓所有中小學教師在教學和考試上開明通達,光是在制度上做些改變就行嗎?
不要忘了,在中小學裡,考試不只是考學生,也是評鑑教師重要的依據! 我如果不教整本書,萬一學生考試成績在全校吊車尾怎麼辦? 學校願意聽我講我的教學理念嗎?
話說國內各大學教授的評鑑制度、政府研究計畫和獎項的審查制度,計算期刊論文數量和KPI,採取記點制,也差不多是考試制度。有些地方把點數轉嫁的學生身上,讓博士班畢業的門檻也以點數為準,點數制有好處也有很多弊端,但是主事者便宜行事,不努力去解決弊端,以至於問題叢生,達不到真正一流的境界。
考試制度,維繫封建制度的穩定可以,作為資源的分配的簡易方便方法可以,作為將國家扶上軌道的工具可以,但絕對不是足以讓我們進化的一流境界的形式。試問: 為了準備考試,浪費了多少年輕人的光陰? 為了答題正確,扼殺了多少創意? 一輩子壟罩在考試的陰影下,身心飽受多少的折磨? 誰來為這些負責? 沒有,因為考試的公平性合理化一切。
台灣這些年做虛功的範圍逐漸跨大,各階層不積極作為、欺下瞞上,玩數字遊戲做為鬥爭工具,以至於文不文、伍不武。如此積弱不振,還要繼續教些沒用的東西,做些沒用的研究? 教改該去思考的,不只是技術問題,而是理念。
不信的話,請問有多少強調競爭力、注重人才的私人企業會用標準化的考試作為選拔人才和評鑑績效的唯一方式呢? 選拔人才所看的重點在人才,即使運用考試作為工具,也是希望透過這項工具,無論是筆試還是口試,看到考官想看到的部分。
考試本身可以是中性的,看你怎麼用,真正禍國殃民的是把考試當成制度,以上所批判的的是【考試制度】而非【考試】,在此特別澄清。
制度的問題當然與人性有關,否則共產制度不就很完美嗎? 在考試成為制度的同時,人性面的弊端被【公平】的包裹之下夾帶進來,合理化出題者和應試者的距離,使出題者不必直接面對結果,讓考試者得以不擇手段針對考試做準備。即使原意是好的,若不理會弊端,結果可以用一句話形容: 【方便出下流】。
在台灣這種資源缺乏且考試頻繁的教育體系,考試制度是非常【方便】的。要像Sean Wang所提到某些國外學校那樣談因材施教和能力分班,必須先有足夠的資源,才是根本解決之道。無奈考試制度實在是太方便、太容易為人接受,當局又不願投入資源,以至於我們教育改革都是在考試制度上繞圈圈做虛功。
跳脫考試制度所造成的思維框架,是一項重要的事。
2013年7月16日 星期二
國科會研究計畫審查結果
今年申請兩件一般性國科會研究計畫,得到有趣的結果:
- 原來國科會有一個同時補助2件計畫的門檻,那就是2件計畫評比需都在前15%以內,如果未達門檻,最多補助一件。
- 原來計畫申請書上寫的優先順序只是參考,獲得補助的計畫,未必是申請人列為優先的計畫。
- 原來還是有三分之一的審查委員是根本不仔細看計畫書(或是看不懂)而只會算期刊論文數量的。在看過兩位肯定計畫的評審的意見之後看到第三位評審的這段評語,我笑了:
1. 主持人近幾年之學術表現,若以台大電資領域的老師平均表現為基礎來看,似乎還有進步與努力的空間。
2. 在期刊論文的績效上,數量稍嫌不足,期刊品質也有改進的空間。
3. 計劃書當中看不到技術面的深入探討。
4. 預期成果不明。
5. 看不到具體的專利佈局。
註:
評審一的意見摘要: 計畫書撰寫具體詳盡,研究方法及步驟可行,對於行動雲端運算,雲端節能技術等文獻收集很完備,人力、任務編組及工作項目分配合理。相信可以達到預期目標及產生預期成果。研究成果具有學術或技術上之創新性也具有實務或應用價值。本計畫對國內科技或產業發展會有貢獻。
評審二的意見摘要: 近五年最具代表性學理創新/期刊論文、書籍發表及被引用或技術突破之表現佳。計畫預期成果明確,且計畫書撰寫內容非常具體。此計畫預期研究成果應可以順利完成。本計畫具有實務與應用性,對前瞻性科技人才或技術研發人才培育有貢獻。
- 原來國科會有一個同時補助2件計畫的門檻,那就是2件計畫評比需都在前15%以內,如果未達門檻,最多補助一件。
- 原來計畫申請書上寫的優先順序只是參考,獲得補助的計畫,未必是申請人列為優先的計畫。
- 原來還是有三分之一的審查委員是根本不仔細看計畫書(或是看不懂)而只會算期刊論文數量的。在看過兩位肯定計畫的評審的意見之後看到第三位評審的這段評語,我笑了:
1. 主持人近幾年之學術表現,若以台大電資領域的老師平均表現為基礎來看,似乎還有進步與努力的空間。
2. 在期刊論文的績效上,數量稍嫌不足,期刊品質也有改進的空間。
3. 計劃書當中看不到技術面的深入探討。
4. 預期成果不明。
5. 看不到具體的專利佈局。
註:
評審一的意見摘要: 計畫書撰寫具體詳盡,研究方法及步驟可行,對於行動雲端運算,雲端節能技術等文獻收集很完備,人力、任務編組及工作項目分配合理。相信可以達到預期目標及產生預期成果。研究成果具有學術或技術上之創新性也具有實務或應用價值。本計畫對國內科技或產業發展會有貢獻。
評審二的意見摘要: 近五年最具代表性學理創新/期刊論文、書籍發表及被引用或技術突破之表現佳。計畫預期成果明確,且計畫書撰寫內容非常具體。此計畫預期研究成果應可以順利完成。本計畫具有實務與應用性,對前瞻性科技人才或技術研發人才培育有貢獻。
2013年7月15日 星期一
加碼鼓勵人才從事基礎科學研究?
國內學術界的問題,大半就是教育界官僚和大老們為了自身利益所搞出來的,這則報導(http://m.udn.com/xhtml/HistoryArt?articleid=3398296)中,交大校長吳妍華的言論,忠實地代表從機構官僚角度出發的想法,說「優秀人才不願讀博士,一、二十年後頂尖大學沒好師資,高等教育將每下愈況,政府、企業應祭出更多措施鼓勵人才從事基礎科學研究。」
請問教育部與各大學這些年來:
1. 相對於鄰近國家,有認真延攬和善待博士級人才嗎?
2. 在評鑑和升等制度上,相對於論文產出,有真正注重師資嗎?
3. 這些年來廣設大學、增產博士,高等教育已經每下愈況,你拿出了甚麼辦法?
沒有解決現有問題,只會呼喊要政府【加碼】祭出更多措施鼓勵人才,這種頭痛醫頭的庸醫行徑,只是為了繼續引進博士班學生來鞏固大學既有的利益結構,用這種【不給資源,將來就沒好師資、每下愈況】的說詞,為目前的爛象找藉口和出口,將民脂民膏交在這些人手上。只會繼續被濫用。
中研院院長翁啟惠,至少在說法上比較中肯,他說: 「博士是否過剩,要看經濟供需面,若產業發達,就需要增聘博士,解決未來的挑戰;產業蕭條,自然不需那麼多博士。」「應著眼長遠效益,要能忍受短期失敗,不要短視,或只補助速食、膚淺的研究。」他沒有明講,而我自行揣測後主動幫他補上的是:
1. 沒有產業效益的領域,就不用為了短期利益,去補助速食、膚淺的研究。
2. 政府和學界一直很短視,要徹底檢討,擬定長遠對策,不是提一些短期優惠措施。
3. 長遠的解決之道,還是在產業發展上。當初沒有十大建設和資訊電子業創造的榮景,台灣根本不需要這麼多碩博士;如果未來沒有積極提升產業的作為,我們要那麼多博士做甚麼?
以我們七月初在台大電資學院所辦的留學座談會的踴躍參加人數,可以看出來,有很多年輕人希望出國,所以針對這議題真正該談的問題是:
1. 當優秀人才認為國內難以發展的時候,你要如何留住他們?
2. 當學位因為許多急功近利的做法而貶值的時候,本土博士的核心價值在哪裡?
3. 當國內政治、產業和學術界的弊端越演越烈,儼然成為年輕人眼中惡質文化(鬼島)的時候,政府除了以各種【為人民好】的名目,要求人民投入更多的資源之外,是否有該先設法杜絕惡質文化的自覺和具體的做法呢?
請問教育部與各大學這些年來:
1. 相對於鄰近國家,有認真延攬和善待博士級人才嗎?
2. 在評鑑和升等制度上,相對於論文產出,有真正注重師資嗎?
3. 這些年來廣設大學、增產博士,高等教育已經每下愈況,你拿出了甚麼辦法?
沒有解決現有問題,只會呼喊要政府【加碼】祭出更多措施鼓勵人才,這種頭痛醫頭的庸醫行徑,只是為了繼續引進博士班學生來鞏固大學既有的利益結構,用這種【不給資源,將來就沒好師資、每下愈況】的說詞,為目前的爛象找藉口和出口,將民脂民膏交在這些人手上。只會繼續被濫用。
中研院院長翁啟惠,至少在說法上比較中肯,他說: 「博士是否過剩,要看經濟供需面,若產業發達,就需要增聘博士,解決未來的挑戰;產業蕭條,自然不需那麼多博士。」「應著眼長遠效益,要能忍受短期失敗,不要短視,或只補助速食、膚淺的研究。」他沒有明講,而我自行揣測後主動幫他補上的是:
1. 沒有產業效益的領域,就不用為了短期利益,去補助速食、膚淺的研究。
2. 政府和學界一直很短視,要徹底檢討,擬定長遠對策,不是提一些短期優惠措施。
3. 長遠的解決之道,還是在產業發展上。當初沒有十大建設和資訊電子業創造的榮景,台灣根本不需要這麼多碩博士;如果未來沒有積極提升產業的作為,我們要那麼多博士做甚麼?
以我們七月初在台大電資學院所辦的留學座談會的踴躍參加人數,可以看出來,有很多年輕人希望出國,所以針對這議題真正該談的問題是:
1. 當優秀人才認為國內難以發展的時候,你要如何留住他們?
2. 當學位因為許多急功近利的做法而貶值的時候,本土博士的核心價值在哪裡?
3. 當國內政治、產業和學術界的弊端越演越烈,儼然成為年輕人眼中惡質文化(鬼島)的時候,政府除了以各種【為人民好】的名目,要求人民投入更多的資源之外,是否有該先設法杜絕惡質文化的自覺和具體的做法呢?
2013年7月1日 星期一
「念碩士?念博士?」留學座談會
丙成兄為了「讓立志留學念電機資訊同學們,對於出國念博士跟出國念碩士的發展差異,能有更明確的了解跟討論,邀請了包括我在內的幾位教授辦一場演講座談會。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92560230765728/
會前的夜晚,我尋思,這個沒有標準答案的複雜題目,不知道有多少人談過,要怎麼談呢? 我現在也還不知道我要講甚麼,該從哪個層次來切入...
不過,最近有個感覺,就是主動想出國留學和詢問是否該出國留學的同學變多了。很多事情,都有【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的現象,想當年我們跟著眾人出國念博士,也沒想太多;近年留學人數銳減,有人認為留在國內及早卡位似乎才是捷徑。我想,不用我們鼓吹,接下來這幾年出國又會蔚為風潮的。
其實,跟著潮流走,或者不跟著走,都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只有一念之轉而已,無論身在何時何地,都能夠找到鍛練心志的契機,這是我想對資質不錯且有心提升自我境界的同學說的話。
資質不錯的人,到哪裡都餓不死,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要對抗這個敵人,需要學點功夫,出國念博士,不是人生的目標,只能算是一項修行的手段。修的好,可能開竅得早一些;修的不好,反而可能只學會鑽牛角尖。所以,問問自己,念博士的初心是甚麼?
回想當年,我的初心是甚麼? 建中畢業時,我想了很久,在畢業紀念冊的大頭照底下題了四個字:【學習->進步】。當時我那個有點叛逆的樣貌,不曉得為甚麼要留下這麼正經的邏輯陳述 :-) 現在想到,或許那幾個字代表的是簡單純潔的求學的初心吧?
幾天前,我遇到建中電研社的幾位學長,有出國念博士的,有大學畢業後就去賺錢,人生際遇各不相同,但是大夥聚在一起,看到的都還是高中混社團搞科展的老樣子,博士不博士又如何? 賺錢不賺錢又如何? 這幾位當初在我眼中就很傑出且另類的學長,無論如何度過這二十多年,言談之中,我看到的是他們每個人的獨特性。
對我來說,人的獨特性,是一項很重要的特質,但卻是台灣的教育中最欠缺的一項。官方的教育體系希望每個人都安分守己,搞不清楚的家長只能希望子女跟大家走同一條路,差別的只有走在前面和後面而已,獨特性能夠展現在甚麼地方? 頂多學一些軟性的技能藝術,強調一些個人特質罷了。
留學和念博士,也頂多是挑戰一些比較【硬】的學習而已。在過程中,或許可以學到一些幫忙讓思考敏捷清晰的習慣和法門,碰巧還能夠提升一點境界,如此而已 :-)
不食人間煙火的高談闊論之後,如果要來談談比較務實面的話,那麼要不要留學念博士的這個問題,就變成了【計算題】了。我們可就要好好的來精算一下: 算一下哪個領域最有未來潛力? 查一下哪間學校最值得去念?估一下自己的能力適合做甚麼?想一下你以後要做甚麼樣的工作?哎呀,這些通通都要搞清楚還真難!
早就說沒有標準答案了,怎麼回答都對,也可以都錯,就像以下這些文章一樣,不見得正確,有時不如去算命比較快 ;-)
附記:
原本以為只是跟一些台大電機資訊的學弟妹聊一聊,事前沒甚麼準備,沒想到昨天一早聽說演講廳可能會爆滿,想說不好意思對不起這麼多現場觀眾,臨時做了一些投影片。
說真的,二十分鐘之內要涵蓋這個複雜的問題,怎麼可能? 要接著丙成兄這號大名嘴之後講一些清新又不落俗套的話,也不大容易。著實花了我一早上的時間來準備這個投影片...
投影片在此,有興趣的同學就拿去參考,或是分享給用得到的人。
https://www.dropbox.com/s/b3lf0kj5k9gvycw/2013-07-01_PhD_or_Not.pptx
延伸閱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92560230765728/
會前的夜晚,我尋思,這個沒有標準答案的複雜題目,不知道有多少人談過,要怎麼談呢? 我現在也還不知道我要講甚麼,該從哪個層次來切入...
不過,最近有個感覺,就是主動想出國留學和詢問是否該出國留學的同學變多了。很多事情,都有【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的現象,想當年我們跟著眾人出國念博士,也沒想太多;近年留學人數銳減,有人認為留在國內及早卡位似乎才是捷徑。我想,不用我們鼓吹,接下來這幾年出國又會蔚為風潮的。
其實,跟著潮流走,或者不跟著走,都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只有一念之轉而已,無論身在何時何地,都能夠找到鍛練心志的契機,這是我想對資質不錯且有心提升自我境界的同學說的話。
資質不錯的人,到哪裡都餓不死,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要對抗這個敵人,需要學點功夫,出國念博士,不是人生的目標,只能算是一項修行的手段。修的好,可能開竅得早一些;修的不好,反而可能只學會鑽牛角尖。所以,問問自己,念博士的初心是甚麼?
回想當年,我的初心是甚麼? 建中畢業時,我想了很久,在畢業紀念冊的大頭照底下題了四個字:【學習->進步】。當時我那個有點叛逆的樣貌,不曉得為甚麼要留下這麼正經的邏輯陳述 :-) 現在想到,或許那幾個字代表的是簡單純潔的求學的初心吧?
幾天前,我遇到建中電研社的幾位學長,有出國念博士的,有大學畢業後就去賺錢,人生際遇各不相同,但是大夥聚在一起,看到的都還是高中混社團搞科展的老樣子,博士不博士又如何? 賺錢不賺錢又如何? 這幾位當初在我眼中就很傑出且另類的學長,無論如何度過這二十多年,言談之中,我看到的是他們每個人的獨特性。
對我來說,人的獨特性,是一項很重要的特質,但卻是台灣的教育中最欠缺的一項。官方的教育體系希望每個人都安分守己,搞不清楚的家長只能希望子女跟大家走同一條路,差別的只有走在前面和後面而已,獨特性能夠展現在甚麼地方? 頂多學一些軟性的技能藝術,強調一些個人特質罷了。
留學和念博士,也頂多是挑戰一些比較【硬】的學習而已。在過程中,或許可以學到一些幫忙讓思考敏捷清晰的習慣和法門,碰巧還能夠提升一點境界,如此而已 :-)
不食人間煙火的高談闊論之後,如果要來談談比較務實面的話,那麼要不要留學念博士的這個問題,就變成了【計算題】了。我們可就要好好的來精算一下: 算一下哪個領域最有未來潛力? 查一下哪間學校最值得去念?估一下自己的能力適合做甚麼?想一下你以後要做甚麼樣的工作?哎呀,這些通通都要搞清楚還真難!
早就說沒有標準答案了,怎麼回答都對,也可以都錯,就像以下這些文章一樣,不見得正確,有時不如去算命比較快 ;-)
附記:
原本以為只是跟一些台大電機資訊的學弟妹聊一聊,事前沒甚麼準備,沒想到昨天一早聽說演講廳可能會爆滿,想說不好意思對不起這麼多現場觀眾,臨時做了一些投影片。
說真的,二十分鐘之內要涵蓋這個複雜的問題,怎麼可能? 要接著丙成兄這號大名嘴之後講一些清新又不落俗套的話,也不大容易。著實花了我一早上的時間來準備這個投影片...
投影片在此,有興趣的同學就拿去參考,或是分享給用得到的人。
https://www.dropbox.com/s/b3lf0kj5k9gvycw/2013-07-01_PhD_or_Not.pptx
延伸閱讀: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