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效能應用與安全研究室 Performance, Applications and Security Lab


我們的研究範圍很廣,從嵌入式系統、手機應用、一直到雲端計算、商務應用、資訊安全都有做。
我們的合作研究夥伴很多,包括聯發科、IBM、中研院、資策會,還有和台大、清大、交大的教授合組研發團隊
,包括高階應用處理器架構研究、虛擬化技術、異質計算、系統軟體等重要技術的研究與創新,我們很關切台灣人才與產業的未來。

2014年1月31日 星期五

愛丁堡大學的高效能運算

剛剛收到這個訊息。有同學想去愛丁堡大學研究高效能運算(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的嗎?我去年在愛丁堡過農曆年,是個很有趣的地方。一年可以拿到碩士,還有獎學金可以申請,不妨試試看。更有趣的是他的課程真的很扎實,竟然可以將我開的一門「平行程式設計」的內容,鉅細靡遺地開出12門課程!我當年做平行處理的研究多半可是靠自己學,哪有這麼精實的課程?事實上,我沒看過任何其他學校能這樣做。

This 12-month MSc programme has a strong practical focus and provides access to
leading-edge HPC platforms and technologies. It consists of 12 taught courses,
followed by a dissertation project.
• HPC Architectures
• HPC Ecosystem
• Message-Passing Programming
• Threaded Programming
• Parallel Numerical Algorithms
• Parallel Programming Languages
• Performance Programming
• Advanced Parallel Programming
• Parallel Design Patterns
• Software Development
• Programming Skills
• Project Preparation.

同學們,這樣念碩士才叫做「學有專長」!很不好意思,修過一學期的「平行程式設計」的同學,你們距離能夠進入實務界還有很大段的距離。人家花一年時間修完這12門課和做專題,目的是培養出能做高效能運算和平行處理的即戰力。你們要如何跟人家競爭?

所以說,Hawk Lin以及實驗室裡想做平行處理和big data研究的碩班同學,你們該要學東西還很多。

話說回來,這些課程裡面的東西,靠自己研究,加上有人指導,也可以學得通。除了買不起人家那種等級的超級電腦之外,最新的GPU和XEON Phi我們都有。課程沒那麼多,只能用那句老話『勤能補拙』,來勉勵在一個拙劣環境的自己去追尋高遠的目標。以我的經驗,辛苦一點,還是做得到的。

https://www.dropbox.com/s/cj9999tbdm4d1z8/MSc%20in%20High%20Performance%20Computing.pdf

2014年1月30日 星期四

政府和學校對於資訊部門的觀念落後

政府和學校對於資訊部門的觀念落後,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試想,今天一台電腦能做的事,是二十年前的多少倍?要管好一台電腦,所需具備的能力,是二十年前的多少倍?

才評論過eTag的問題,今天又看到:
『戶政所「關門」上班 民眾滿肚氣』
http://m.udn.com/xhtml/ViewFreeArticle?type=news&cate=9&page=1&articleid=3667737&sn=1

二十年來,一台電腦效能成長1000倍以上;資料容量從數百MB到TB,成長10000倍以上;網路速度從kbps到gbps,成長率更驚人。軟體的複雜度,無法精確量化,但我們知道厲害的程式師和普通的,在生產力上是差非常多的。但是以台大為例,給程式設計師的薪水,比照普通職員,二十年來增加有限,合理嗎?

公家機關編列的預算和職缺,在資訊科技的投資,要不因陋就簡,要不就是亂花錢,「人」是最主要的問題。我們往往看到,外行領導內行,久而久之,行內就沒有多少內行人了。

技術內行的人在行內沒有好出路,有的擺爛,有的轉行。朋友笑說台灣最有潛力的資訊工程師都在聯發科、台積電、華碩等大廠當顆小螺絲釘。我想這是這些台廠能夠與國際競爭的原因之一,但為此消耗掉台灣這些年以及未來在軟體領域上的競爭力,是否值得就很難說了。

2014年1月29日 星期三

轉型雲端

我跟Ben在這篇所寫的一樣,在這幾年學到類似的教訓。(台灣轉型雲端產業之路 http://ppt.cc/kxGY)

我個人認為,在目前的高科技業,不能靠政府和大公司。雲端是個教訓,現在的big data必須好自為之。

對應於Ben的六點意見,我的經驗和想法是:(請對照本文看)
1. 說服大公司的長官做創新是一件極吃力而不討好的事,接下來我們要更自主性地做我們想做的創新研究。
2. 創新和創業,是年輕人特別有本錢做的事。需要幫忙的話,可以來找我。
3. 創新或創業比賽的成果,是短線的。我有幾次幫學生改改簡報內容,提高得獎的機會,但得獎後我們都知道其中還有很多的問題,沒有那麼簡單,所以對於創新這件事會更謹慎。我們好幾個做了多年的研究,還持續在想辦法創新,希望有一天能出去創業。
4. 找研究題目、找工作都要有長遠的眼光。我這一年來找業界朋友來演講,想辦法打開學生們的眼界。每次有機會,也試圖要業界朋友投資在長遠的目標,但關鍵往往指向長官和老闆,這個又繞回到 1所談的東西。
5. 人才的培育要有長遠的規劃,這點國家沒做好的工作,私底下我們做得很辛苦。
6. 怕失敗、怕賠錢,是以上所有問題的源頭。越有錢的人,似乎越喜歡用大資本包攬那些穩賺不賠的生意,或是花點小錢就希望得大回收。

歸結以上,我們有因應的作法。基本上,就是不要靠政府和大公司來做我們想做的事業。我們勸說、幫助和歡迎政府和大公司出錢做正確的事,但我們自己應該要試圖提升自己的能力,找機會走出去,以及出去找機會。尤其是年輕的科技人才,只要每天都在持續學最新的東西,那怕沒有機會?何必受制於人、受限於自己的框架?

三十年前Steve Jobs的經典演出

這是三十年前的經典,最近才公開出來,科技人應該看看。
Exclusive: Watch Steve Jobs’ First Demonstration of the Mac for the Public, Unseen Since 1984
http://techland.time.com/2014/01/25/steve-jobs-mac/

後來Jobs著名的產品展示風格,在這個時候就已經確立。改變世界的,是年輕而意氣風發的Jobs和幕後的工程師,台灣的年輕科技人應該看一看、想一想,你的大好前程託付給什麼樣的人?能不能自我掌握?

很可惜,Mac一出來的時候售價太高,US$2499,打不過PC。當時的Apple沒有利用台灣的生產能力,當時也沒有鴻海和世界工廠的協力,要不然Mac應該更有機會席捲世界。Jobs在推出iPhone的時候,沒有犯同樣的錯。

當時台灣仿的PC便宜多了,只要2萬元左右,可滿足基本的文書和商業應用。Mac貴了些,而搭配的周邊和環境並沒有即時出現。例如Mac主打圖形使用介面和多媒體,但是Apple的Laser Printer太晚出來,價格又高不可攀,沒辦法迅速普及。注意到Jobs在影片中有提到他的整體規劃,除了Laser Printer很重要之外,還有後端的UNIX Server和網路modem,這些東西也晚了很多年才普及。眼怔怔看著微軟用幾年時間把Windows改進到堪用,Apple錯失主宰個人電腦市場的時機。

他在影片中重複提到要電腦像「電話」一樣容易使用,這件事情在推出iPhone的時候終於做到。

我在1985年考上大學,沒錢買Mac,帶著一本中文的Mac使用指南上成功嶺翻閱解饞。後來想盡辦法買了一台回家,但是根本找不到幾個同好。後來想想,台灣盜版PC和軟體太多,雖然增加很多學習機會,但是反而對於學電腦這件事的想法差異性頗大,甚至有點隨便,未必是件好事。

2014年1月25日 星期六

Big Data Appliance

週六中午計算機中心尾牙,沒來得及抽獎,就趕忙到科技大樓開會。這次氣氛比上次好多了,看來長官也頗識實務  會後我們這團的領隊劃了押,這下子至少得幫國科會做一年big data appliance的先導型研究。

這個計畫是去研究要如何建構最適合big data應用的系統,內容包括:Hadoop/Spark相關軟體層的優化,效能分析、模型、模擬工具,軟硬體整合設計,異質系統,FPGA加速器。

我想做big data有一段時間了,我覺得要做就得做真的,起碼系統必須夠大夠快,不然做出來的東西根本沒用。過去幾年一大堆人跟著做雲端,沒有務實的話,根本做不出什麼有用的東西。我們研究virtual phone雲端服務,沒有隨波逐流,走在時代前端,還有商業化的可能性。

所幸我們去年底在台大找到機會設計與建構一套稍具規模、適合big data應用的cluster,在即將落成之際,我們終於可以比較踏實地去研究big data系統。我們的專長是big data系統,沒時間去蒐集資料和研究應用領域,這部份最好是用合作的模式跟領域專家一起來做。

徵求想做big data appliance研究的專任助理、碩博士班學生。也歡迎手上有big data以及想開發big data應用的朋友來洽談合作事宜。

2014年1月23日 星期四

扎扎實實學工程,斤斤計較做虛擬

徵求:研究助理、博班學生、碩班學生。
計畫:Developing Innovative Virtualization Technologies for Heterogeneous System Architecture.
目標:創新技術、新創事業。
要求:有心走在科技尖端、做事能夠專心致志。
團隊:清大+台大的五位教授與研究生。
時間:希望一年有小成就,計畫可做三年。

什麼是Virtualization Technology? 其實虛擬化(Virtualization)是一個廣義的名詞,在一個有介面(Interface)的地方,把介面以下的實物減量或拿掉,卻仍然可以利用虛擬化技術讓在上面的使用者感覺不到介面以下原來是虛的。

喔,這如果不是神奇的魔法,就是偷工減料、以假亂真的黑心商品?但話不是這樣講,傑出的工程師講究的就是以最少的資源做出令人滿意的產品,這跟愚昧的工程師或是黑心商人為省成本而不顧品質,相差太多了!

對,遠通eTag事件就是一個為省成本而不顧品質的範例。之前有很多的範例,如果台灣的老闆們執意要把省成本作為第一優先,那類似的狀況將來會更普遍。為了省成本,我們可能葬送了整個世代的競爭力。

唉,學術界不也如此?想要用最少代價,爭取那世界大學排名,大老們想出來的策略就是逼著大家寫論文。這樣子不只把「世界大學排名」給虛擬化掉,把學位的價值也虛化掉,是傑出還是愚昧的教育工程?大家心知肚明。

X, 那要怎麼辦呢?天外飛來一句:『扎扎實實學工程,斤斤計較做虛擬』。按定義來說,簡單的東西就不是工程了,所以學工程沒有捷徑,必須扎扎實實搞通複雜的東西。搞通之後再來做虛擬化技術,心態上必須仔細斟酌,哪些資源可以減量,用什麼方法可以讓這樣做對於效能的影響降到最低?

是,讓一顆CPU當做兩顆CPU來用,讓一台機器上跑多台虛擬機器,讓程式覺得有一大堆記憶體可以用,讓使用者不需要擔心工作是在哪裡做好的,這些都是業界耳熟能詳的虛擬化技術。

但,新的HSA架構,要如何虛擬化才好?我們有些想法,但很多東西要做下去才知道。有意者請來找我。

專利:虛擬時間裝置

剛收到這張專利證書,發明叫做【用於虛擬平台上時間評估之虛擬時間裝置及其方法】。這應該是個有用的專利,至少名字可以拿出來嚇人。




2014年1月21日 星期二

天上掉下月薪100K的工作

很多年輕朋友不知道自己的價值有多高,就算有一堆事證和分析擺在眼前,還是不願相信,大概是所謂的「Too good to be true」。有趣的是,很多人寧可相信周遭學長或是媒體繪聲繪影的話,選擇性地接受一些比較淺顯易懂的訊息,大概是人的天性吧。

今天系上的資訊系統訓練班吃尾牙,有位年輕講師說她要離職了,有個新工作,是「天上掉下來的」,月薪超過100K,聽到這消息,我很高興。

她在訓練班教課很用心,她的心願是教「有用」的東西,讓來上課的學員出去都能找到好出路。各位可能不知道,訓練班的學員,來自社會的四面八方,要教好並不容易,有些學員覺得她教太難、適應不良,但很多學員會再回來上進階班,所以她往往連續開好幾層進階班,把這些願意跟她學習的學員一階一階往上送。

這個天上掉下來的工作,原來是某位之前她教過的學生推薦給一家外商公司的。她說,她從來不知道自己有這樣的價值... 外商公司打電話給她interview,然後飛來台灣找她面試,馬上開出價碼,讓她開了眼界。

我知道,這位講師在教人家有用的東西的過程中,累積了很好的實力,自己恐怕都不知不覺 :) 這正是所謂的「教學相長」

我說,這很正常啊,我不是常常跟大家說,在資訊界有實力不怕沒好工作嗎?但是你們聽了都不信,對不對?

她說,怎麼會信?台大資工一堆有博士學位的助理教授月薪才70K左右,碩士出去才50K,如果不是自己親身體驗這種事,如何相信?

的確是難以相信,這讓我聯想到所謂的「顛倒眾生」,不禁啞然失笑。

成功的人,包括名嘴、大老闆、明星、有錢人、大學者、大官講的話,似乎總是比較值得聽;我們窮酸小牌教書匠,沒那麼厲害,也不敢亂造業,話只講給有緣人聽  :)

短缺系統型資安專家

根據這則「思科安全報告:Java與Android為兩大惡意程式目標」,『全球短缺近百萬名安全專家』... 缺什麼樣的專家?要如何培養資安專家?資安專家要研發什麼技術?台灣有多少資安專家?

這些問題的答案經常在變。這幾年Android崛起,很多資安問題圍繞在Android系統上,要深入研發這方面的資安技術,就必須先搞清楚Android系統。

系統越複雜,資安問題就越複雜。所以我建議一些懂系統的人來看看資安的問題,或許能夠找到另一片天。我十年前在SUN工作時被叫去做資安加速器,開始向資安領域跨出第一步,搞清楚一堆專業術語之後,和資安專家合作得頗愉快的。其實資安領域本身的演進,並沒有系統領域憑藉著Moore's Law和軟體工程堆疊進展得那麼快速。

2014年1月17日 星期五

再。談。務。實。

整理一下最近談過的事,使之有脈絡可循...

把理想當成真實去追求,不見得不好,重點在於過程。所以把目標定得高遠一點,只要有努力和踏實去做,就個人的經歷而言,怎麼樣也不會算是失敗。然而,這個「踏實」,也不容易真正要做到。什麼是「實」?誠實、樸實是現代人容易遺忘的美德,要搞清楚什麼是真實,就更難了。

如果誤把虛偽當成真實,那麼怎麼努力可能錯了方向,就會不斷在其中攪和,攪和到後來什麼都搞不清楚的時候,要回過頭來分辨真偽,格外困難,這就是我們社會的處境。西方世界經歷了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試圖搞清楚他們該走的方向。我們呢?長時間停留在封建的思想,官僚和考試的觀念始終還深深烙印在人們心中,成為限制思想解放的框架和引人上當的迷思。

每當朋友問我,台灣年輕人和業界前途在哪裡?結構性的問題怎麼辦?而且即便許多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見解和批判的時候,改革還是緩不計急,甚至越改越糟。所以我回過頭來,強調「務實」。

- 「務」,是重視、認真、把它當成一件重要的事努力去做
- 「實」,是實際、實在、搞清楚自己和周遭人事物的真實

年輕人和業界需要務實,前天聯合報有篇文章,講的大概就是這個,可以參考看看。「沒有就業力,別談創業力!」
http://mag.udn.com/mag/news/storypage.jsp?f_ART_ID=494778

談到業界,對業界灰心的人不少,幫業界辯護的人也不少。沒有跳出自己的框架來看,怎麼講都是俗套。請教育界的人來做教改,請政商關係良好的人來改革稅制和抑制房價,請業界老闆主動嘉惠員工,怎麼會成功?

最常見的說法,是台灣的資源有限,不能做大事,必須精打細算,業績容易受國際不景氣影響,國人應該共體時艱,不然22k會變成18k...

我有感而發,回了友人一段話,後面附上中文。(謝謝Minson Lee我還沒空翻譯的時候,在留言中翻譯這段,翻得很貼切。)不過,我覺得還是在有感觸的當下寫出的文字比較一氣連貫,我自己也譯了這段,但氣勢就差多了... 這就是為什麼我作文都不先打草稿。

Limited resources? The most abundant resource in Taiwan is human, but the country did a poor job turning educated people into competitive working force by promoting RD. Many companies simply wanted to make money with cheap labor. They are making all sorts of excuses and lies, so they can still lead the country and the companies. It is absurd to see so many faked things and lies in Taiwan. Why? Because people are divided and confused by politics and media constantly, and people fight and argue with each other all the time for so called limited resources. I have seen so many high quality young people who are confused about their future, and I think our government and leaders of companies have to be responsible for that. I am pointing my fingers to the root causes so we can demand them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stead of continuing to make excuses and lies. If they cannot do it, find someone who can.

資源有限?台灣多的是人力資源,只是國家沒有務實地將受過教育的人民轉化成具國際競爭力的研發團隊!許多公司只想靠廉價勞工賺錢,為此製造多種藉口和謊言,用這套方法讓他們繼續擁有領導國家和公司的權力,所以我們今天才會看到這麼多荒謬的假貨和謊言。為什麼台灣會淪落到這般地步呢?因為人民不斷地被政黨和媒體所分化和混淆,而且人民之間常常在爭奪所謂的「有限資源」,不知道自己被蒙蔽。我看過很多資優的年輕人看不見未來,而我們的政府和工商大老們責無旁貸。把這些原因和責任明確指出來,才能要求他們不再繼續製造藉口和謊言,真正來解決問題。如果做不到,就該找會做的人來做。

2014年1月16日 星期四

台大電機的「網路與多媒體實驗」

整個下午回母系擔任「網路與多媒體實驗」期末專題的評審。沒有料到電機系的學弟妹們會做得這樣好,出乎我意料之外。

這是大學部的選修課,雖然看起來是常見的mobile apps, games,沒有太高深的理論,但作品的成熟度和創意,還有表現手法,不輸於許多資訊所研究生的表現。

這門課據說有三百人搶修,但每學期只有36人能修到課。有個24小時開放的專用實驗室、專任的助教(很敬業),讓這36位幸運的同學把這實驗室當成窩,整學期做一系列實驗,到最後幾周自訂題目做專題。實驗室提供iPhone, iPad, Kinect, Nexus 7各種設備。

這是很紮實的實驗課。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2013年度票選的中文單字是「假」,已經代表了「以假亂真」的現象層出不窮,普遍到了無所不在的程度。

假到這樣程度,誰還信任誰?

真假難辨,連我們想務實做事的人都招池魚之殃、動輒得咎。做點事情,還得被擺在放大鏡下檢視:你沒事幹嘛去教小綠綠?怎麼不去教中下程度的人?不去教弱勢,幫人家錦上添花做啥?搞半天,還不是為名為利!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的意境,可以體會三分。

除了簡單回應之外,我也懶得辯駁了。我沒有想當公眾人物,想交朋友的就來,看不順眼的就走,誤會就誤會,做自己認為該做的事就好。

要不要創業?要不要唸博士?搞什麼最有前途?這些都是大哉問。沒有標準答案,如果不自己認真思考、不實地去找尋屬於自己的答案,而不斷外求、到處去問別人,或徬徨失措,或亂槍打鳥,可能就蹉跎了光陰。

對於自己該做的事,不會太在意外人那種沒門沒道的批評,這叫做「自反而縮」。後面那句話「雖千萬人吾往矣」就不敢講,改成「量力而為」吧。是的,比起傳統儒家,我比較喜歡參考道家思想。

2014年1月15日 星期三

創業團隊的徵才廣告

這廣告上的創業團隊徵求三種工程師: (http://come2joinus.weebly.com/)
  • Web Front-End Developer 網站前端工程師,薪資範圍:NT 50,000 ~ NT 70,000 
  • Graphic User Interface Designer 介面視覺設計師,薪資範圍:NT 40,000 ~ NT 50,000 
  • System Software Engineer 系統軟體工程師,薪資範圍:NT 70,000 ~ NT 100,000 
這是我從友人的推文上看到的,看著有趣,就借題發揮了,沒有特別的意思。大概猜得到有幾個熟人在裡面,猜得到這個團隊想做的某些東西,但不知道他們收不收清交大之外的履歷?:)

一個在台灣的創業團隊可以付這樣的薪水,好像還不錯。特別注意到第三個,不只因為價碼高一截,還因為他要的專長...

【系統軟體工程師】熟悉以下技術其一:
- Virtualization 技術 (KVM or XEN)
- OpenStack
- Android Emulation / QEMU
- Video Streaming Technology (H.264, FFmpeg 等)
- Android System Architecture
- Linux Kernel
- OpenGL

所謂專長,就是把其中之一搞清楚、夠厲害。什麼叫做熟悉Virtualization技術?不只看過KVM/XEN的原始碼,還懂得怎麼用修改軟硬體架構的方式去改進他的效能。這樣才叫專長,台灣有幾個人會?總數不多,但我剛好認識幾個這樣的人。

如果一位頭腦還不錯的人、願意在研究所花兩年時間鑽研實作,精通列表中一個項目,拿這樣的薪資有何困難?一法通,萬法通,知道如何搞通其中一項,要學通其他的項目,應該不會太困難。

然而,要學通一項,不見得容易。我常告訴同學碩一時多去修課,但最好及早找到研究的方向來建立專業。在沒人指導的情況下,淺碟式的學習容易,一門深入難。

但是不聽老人言、搞不清楚狀況、想在研究所混個學位就畢業的同學還是有,因為看不到專業的價值。能怪他們嗎?我前一陣子跟大公司的長官說,你們的HR根本不分專業,薪水都給差不多(50K左右),怎麼鼓勵學生在研究所建立專業?

如果業界自己訓練得出來這些技術人才的話,當然可以不理會這些,自己訓練就好了;但現在不比從前,系統軟體這種東西已經複雜到不是要新進人員爆肝猛K規格書短時間就能搞定的。業界再不想些方法來鼓勵學生走這行,會想來走這條路的越來越少。業界一天到晚說系統軟體很重要,卻沒有實質的禮遇,是很沒有說服力的。

這幾年看下來,我必須說我的觀察,在台灣,想把軟體搞好的人不能靠大公司,因為大公司有太多不懂軟體的人卡在重要的位置,有些甚至寧可讓公司垮掉也不肯讓賢或拔擢軟體人才,這是根本原因。

不如自組團隊,或是加入一些願意放手一搏的創業團隊試看看吧!搞系統軟體的設備資本門檻越來越低,技術門檻越來越高,非常適合高手和新創團隊。

2014年1月13日 星期一

啟蒙

即便常常寫東西,但我一向不喜歡直接告訴年輕人非做什麼不可,只想讓他們知道有什麼樣的選擇。幫助他人,最後還是會幫到自己,這種事要由他們自己去體驗。有時候我們在後面推一把,可能算是被人家叫聲老師所需付出的代價。

啟蒙,是件很好的事。啟蒙之後,該怎麼走,才是真正該面對的問題。沒有被啟蒙前,做了再多的努力,有可能很值得,也有可能不值得,就像蒙著臉走。啟蒙後,看見真正的道路,無論選擇如何走下去,大抵是朝向目標去,至於修行,就看個人了。

很多步入中年還沒被啟蒙的人,思想行為都定型了,沒辦法溝通的,只好敬而遠之。有些敬而遠之的長官叫我做事,還是不得不做,沒辦法,這是按群體的制度辦公事。但是在作事之際,依然可以保有個人的思想,不必當真隨波逐流。

想起「莊子」的這段話:

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天者,是知之盛也。雖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後當,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詛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所謂人之非天乎?且有真人而後有真知。何謂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若然者,過而弗悔,當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熱,是知之能登假格於道也若此。

2014年1月12日 星期日

4周教會小綠綠寫程式?

(聯合報 2014.01.12 A3版)

做一下記錄:
博版面不是我們的目的,記者不請自來,報了這麼大的版面,也讓我們很驚訝... 報紙下標題總是會誇張一點,但記者寫的大致貼切。

我一向不喜歡告訴年輕人非做什麼不可,只想讓他們知道有什麼樣的選擇,幫助他人,最後還是會幫到自己,這種事要由他們自己去體驗,有時候我們在後面推一把,算是被人家叫聲老師所需付出的代價。

啟蒙,是個很好的題目。啟蒙之後,學生該怎麼走,才是學生真正該面對的問題。沒有被啟蒙前,做了再多的努力,有可能很值得,也有可能不值得,就像蒙著臉走。啟蒙後,看見真正的道路,無論選擇如何走下去,大抵是朝向目標去,至於修行,就看個人了。

2014年1月11日 星期六

能否「實作」「論文」兼顧?

昨天提到學生希望把念博班的重點放在做「好東西」,而不是衝論文數。這個我很支持,但有朋友提出意見,說論文也很重要,最好也能兼顧,否則品質不保,或是教職難尋。在此我進一步說明一下。

在理想的國度裡,兩者必須兼顧,但如我個人多次強調的,我們必須務實。在討論務實這件事之前,有幾件事要先搞清楚實際狀況:

  • 論文數量,實在不是什麼普世價值,拿來給長官做業績、騙騙外行人卻很好,所以在很多地方變成了規範和價值,這是沒有花時間和精力去評鑑研究者所產生的症狀,尤其是公家單位特別有這種現象。
  • 論文品質,是普世價值。一篇好的博士論文,比多篇爛的論文好很多,只要口試委員會認定其價值,就可以頒與博士學位。有些地方採行計點制,是擔心弊端或是爭議,但計點制本身也有弊病,當學校要與真正一流大學並駕齊驅,就不能再便宜行事,必須致力於提昇論文品質。

在我的研究領域,有一類高品質的論文,必須以高品質的實作或是創新的設計為前提。要產生高品質的實作,沒有多年的苦功,是做不出來的。我當年跟著指導老師做了五年研究,其間沒有投稿,最後以一篇高品質的博士論文通過學位考試。(我其實很能寫,但指導老師不要我投稿,要我做大題目!)

關鍵是,指導老師必須確認學生做出傑出的東西。如果學生文筆不佳,在我們的領域,是沒必要過分強求的,只要學生實作的東西的傑出程度足以彌補其文筆之不足,這點和其他領域有很大的不同。

回顧寫論文的目的,是表達和分享腦袋裡面的想法。我們作為電腦的研究者,有一項跟別人有很大不同的地方或是「特權」,就是電腦硬體和軟體的實作,靠的是各式各樣的「電腦語言」。當我們實作出傑出的成果時,腦袋裡面的想法已經用「電腦語言」寫出來了!當理論研究者非得用論述去說服別人的時候,我們把實際的東西、程式碼、架構圖放在前面,已經表達了腦袋裡面的想法,讓你可以去檢視、理解,這是其他領域很難做到的。

如果忽略這些實務,非得要求學生「實作」「論文」兼顧,那麼往往搞出來的是半調子的研究成果,實作、論文都不上不下的。各位願意致力於純學術研究,走「博學通儒」路線者,大可高談闊論,但以我多年觀察台灣的形勢,高談闊論者打壓務實工作者,已讓國家、社會、學術病入膏肓。

當然,真的來了一位曠世奇才,有「實作」「論文」二者兼顧的資質,我們也應該想辦法讓他的才華充分引導出來,因此以上所講的,還必須考慮人的因素才行。

2014年1月10日 星期五

不要為了博士學位在這裡浪費生命...

一位博二的學生剛剛來找我談,他說:「我不要為了博士學位在這裡浪費生命,寫沒有用的論文...」

我心裡想,他是不是要放棄了呢?

這位約四十歲的博班生接著說:「我要能在一個專業領域成為領先者,要我花三五年好好來做一個有價值的好東西,東西做出來,學位不要都沒關係。」

我說,你說得太好了,你終於搞清楚你來念博士的目的,我會全力支持你,接下來讓我們好好來做出這個有價值的好東西!

要授業容易,要解惑也不難,要真正傳達一個存乎一心的「道」,很難。

我想,我們每個人都在用生命創造故事,也同時以這些故事豐富我們的生命。朝自己想要的方向走、搭順風車,不見得有精采的故事;遇到未預期的狀況和不可抗力,轉彎轉得漂亮,反倒是好故事。

懂嗎?重點在於「過程」。能跟懂得人一起工作,是件很高興的事。

2014年1月9日 星期四

團隊應該要多放眼國際...

學生給我看這個Little Eye Lab的網頁,說他乍看之下大吃一驚,想說我們做的東西是不是被做完了,還好結果不是如此。這家印度公司,最近被Facebook以US$10-15M 收購,做的是在實體手機/平板上的效能工具。技術層次對我們來說不算高,但東西看來很實用。

我早跟學生說,做這種東西很值錢,只要你好好做,把技術做好、功能做完整、使用者介面做得容易用、該有的文件都有,能夠做到一些別人做不到的事情,就可以拿出去賺錢。可是即便我們有些比人家先進的技術,在國內卻推不大動...

這大概是我的問題吧?這些年花太多時間幫國內業界解決問題、做研究,但國內業界的人總是忙到不行,前瞻的好東西放在前面也不來用或是不會用,很浪費。與其如此,我想接下來我們團隊應該要多放眼國際,多花些時間去跟國外公司接觸,做一些他們會想要的東西賣給他們...

http://www.littleeye.co/

2014年1月8日 星期三

SD卡尺寸的x86電腦

Intel剛剛把SD卡尺寸的x86電腦公開展示出來 (http://unwire.hk/2014/01/07/intel-edison/news/)。其實用ARM也可以做得到,只是說要拿這種東西來做什麼偉大的應用?對,偉大,跟普通的晶片廠不同,Intel必須想一些能賺大錢、改變世界,而且非用Intel的前瞻製程技術做出的超高計算密度的晶片不可的偉大應用。

Intel除了自己想,也把這個Quark平台提供給業界和學界,讓更多人幫忙想。科技人有句話:Timing is everything. 你平台沒到位,做應用的多半不想花時間去拼湊平台;反過來,平台推出了,沒有應用也是白搭。

要讓小東西與眾不同而且收得到錢,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把它接到一個有特色的雲端服務。這裡分享的Wolfram的雲端服務,大大有名。20多年前我玩過他剛出爐的Mathematica,就說希望以後的學子不要再背誦一大堆微積分的公式解。他可以解數學式子,現在還會回答一大堆數理問題。目的是讓人類能夠多花心思在尋訪和思慮高階的應用和問題,不需要把時間消耗在機械式的公式計算、知識記憶上面。(講到這個,真是覺得我們的教育思維落後人家很多)

把解題能力放進手指大小的電腦中,能發生什麼偉大的事?基本上就是小東西也可以變聰明。至於這要拿來做什麼,大家自己多想想吧,資料一大堆可查,不解釋了。

2014年1月7日 星期二

黑色2號機參上

忙碌一整天,袁大倫兄送來電路設計略改的黑色2號機!跟銀色1號機擺在一起,選那台?先不論顏色,用同樣的JJ管推HD600,2號機的人聲極具現場感,擺脫1號機類似晶體機的聽感,音質更上層樓。

Intel的大絕招

Intel confirms Dual OS computers that run both Windows and Android

Intel還是有幾個大絕招在身上,只是這種大絕招傷人100,傷己50,所以一直忍著不肯用。Windows是Intel x86處理器最好的朋友,把Android加進來,支援雙作業系統,等於是不再堅持微軟PC路線。這也挺合理的,因為微軟做Surface RT的時候,也引進了ARM。Wintel的獨佔市場持續萎縮,我猜只剩幾年光景。

其實在技術上,Windows上用虛擬機跑Android這件事早就可行,只是缺乏官方支援,難以商業化。Apple下一代Mac大概會考慮整合iPhone/iPad進去,也是技術已經準備好,等對手出招而已。對手不出招,Apple樂得讓他的粉絲又買Mac又買iPhone又買iPad,不是嗎?我早就希望Mac上可以跑iOS的Apps,現在Asus和Intel 這樣推法,應該不用等太久就可以看到Apple出大絕招了。

我早說過,未來是軟體的天下,硬體廠只有配合的份。即便不能像Intel和Apple那樣得利於作業系統和掌握作業系統,做Android的行動系統和晶片廠,如果只是顧著抱Google和ARM的大腿,沒有投入軟體研發,將來還是打不進高階市場,只能撿人家吃剩的。Samsung知道這些,野心也夠,所以一直要做自己的作業系統。中國的系統廠何嘗不是如此?

我把這些話跟聯發科說了,聽不聽是他家的選擇。有很多優秀的人才在聯發科努力工作,結合台灣的低薪資,我不擔心聯發科的競爭力,但不希望搞到後來存在的目的只是幫人家代工,像現在的PC產業一樣,有甚麼賺頭?還是那句老話: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意思是,不為長遠規劃和努力的話,就得要天天忙碌擔心明天的收入不好。

受夠了惡質媒體,怎麼辦?

實在是受夠了惡質媒體,現在我連批評都懶得批了!其實我每天打開來的FB首頁的狀況還不錯,我FB朋友們分享的東西大多還滿對我味的,惡質低俗的報導算是少數,大部分都跳過,現在我也學會跳過一些標題黨的廢文。

這篇列出一些不錯的新聞網站,應該還有更多優質媒體沒有被點到,不知道有沒有一些介紹更多優質網路媒體的文章?歡迎在留言中推薦。我個人希望有更多朋友們多看、多分享、多討論優質媒體的內容,少談一些惡質媒體上的八卦和垃圾。我自己也打算,除非有必要,將不再浪費時間評論媒體上的廢文。

一個人。對抗全台灣的惡質媒體。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638&t=3695117

貪名求利好不好?

讀了一篇算是社論的文章:「貪名求利 好極了」...

我們現在很多方面必須務實,像孫運璿這樣的人其實有不少,但是他們這種人在當前的環境中根本不敵結黨營私、巧言令色或是狼子野心的人。所以在大型的系統中,他們沒辦法出頭,這是古今中外在政治不清明的時候必然之事。民主不是魔法,不會自動塑造一個清明的政治環境。

這時候,與其被花言巧語欺騙,不如走務實之路。把道德看成是個人的事業,能夠在自己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做點事情就不錯了,不要對公眾和政治人物有不切實際的道德要求和期待,否則適得其反,反而被媒體和政客假借道德議題操弄。

我對於政治人物的道德要求早已降到最低,而道德的底限應該是「誠實」,這是做生意的起碼標準。你會跟一個不誠實的商人做生意嗎?所以,你應該信任一個不誠實的政客嗎?這個在美國是很明確的,至少形式上如此。柯林頓即便眾人皆知他道德有瑕疵,但他無論如何都沒有公然說謊,所以還是得到某種程度的尊重,在政績評價上還高於某些總統。

但在台灣,「誠實」是個複雜的議題。因為很多人在窮困時覺得「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所以從小作弊、說謊,反正只要「有辦法」「有人脈」「有位置」「有錢賺」就行了。但是往往在有了名位財之後,還是必須遵照遊戲規則,繼續作弊、說謊一輩子。因此眼前大多數政治人物連「誠實」這道底限都不及格,是民眾長期以來愛聽好話、不務實的結果。

時空已變,以目前的物質條件,如今還有必要「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嗎?有需要的話,是因為社會缺乏公平正義。執政高層和財團如果再不關心公平正義,將會自食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