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比我年長幾歲的朋友,之前在IC設計公司工作,幾年前退休了,他想說錢賺夠了,不必再忙到天翻地覆,應該是輕鬆愉快過日子,好好與家人享受天倫之樂。
我年輕的時候,也做如是想。趕快賺大錢,早點退休享福。很奇怪的是,周邊的人,沒有一個人告訴我這樣想是矇懂無知的。
這位朋友退休之後,閒得發慌,想找點有趣的事情來做,於是開了一家小工作室,做一些不怎麼高科技的事,雖然忙得不亦樂乎,但公司運作起來並不很順利,還好他也不怎麼在乎,反正是玩票性質。
前些日子,他的前公司找他回去做案子,說是做多少算多少,不必全職。他回去工作了,人盡其才,駕輕就熟,想做多少就做多少,閒暇時還花很多時間讀書。
最近遇到他時,他說他現在看到公司的管理階層真是故步自封,也看到很多公司可做和該做的跨領域研發,但公司只會做自己懂的東西,要改變很難。言談之中,我看到一個與之前很不一樣的他,批判那個以前的他。
上述的例子,其實不只一位。
我看過一些人,包括我自己年輕的時候在內,在全力往某個方向衝刺的時候,會完全無視於周遭其他重要的人事物。
這或許就是「當局者迷」。
當我們很多人從小開始,一路用相當於別人150%的努力往前衝,爭取所謂起跑線上的勝利,後果是什麼?
走上了「無視於周遭其他重要的人事物」的道路。
我們甚至於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真正想做什麼。這樣一路依照著自己所理解的生存法則以及眾人的期待努力打拼,到了中年突然警覺到有些事不對勁。
想那麼多幹嘛?
家長不要你想太多,把書念好,考上好學校就行了;
老師不要你想太多,按表操課,考試成績好就行了;
政府不要你想太多,增產報國,按時繳稅就行了;
老闆不要你想太多,聽命行事,常常加班就行了;
商人不要你想太多,錢掏出來,買猛打廣告的商品就行了;
媒體不要你想太多,消磨時間,有上百個不需用腦的頻道,還不夠的話,網路上還有很多勁爆的文章和影片 ;)
我們以為我們有在想,其實很多都是「他們」告訴我們該怎麼想的。很多聰明人在這裡,不是不知道怎麼想,而是不知道除了他們告訴我們的東西之外,還有什麼可以想的。
與此相對的是所謂的「如來禪」。於日常生活行住坐臥中,不限形式地、念念剎那間的打破執著、無所住著。
我不知道,大家這麼忙碌緊張的過日子,有多少時間能夠去想事情;現在有精神官能疾病傾向的人已經不少,如果勉強想太多,搞不好會得精神病 :(
社會對個人的影響太厲害了,怎麼辦?我想,這是現代人越來越重要的課題。
從2010.03寫到現在,我只是想寫 -- 把我對社會、人文、科技、產業、教育的觀察和感想寫出來。每次寫出當下所思所想,似乎腦袋可以清淨一點、心靈可以輕爽些。文章大多先在臉書上與臉友分享,隨後再轉到這裡。臉書網址為:https://www.facebook.com/shihhaohung
2014年9月27日 星期六
清華紫光
對岸政府拿了很大筆錢出來支持廠商做晶片,想幹掉聯發科。Intel看在錢的份上,當然要一起玩。詳見:「Intel 15 億美元入股紫光 展訊加速追趕聯發科」
http://technews.tw/2014/09/26/intel-invest-thunis/
看到這個,就覺得臺灣政府很奇怪,好像不大想全力支持有競爭力的公司。聯發科和台大的大聯盟研發計畫,規模其實也沒多大,三波五折,砍來砍去,拖了快兩年才快要通過。光是回答審查委員的問題,就不知道浪費多少時間。(當然學界和業界的心態也要檢討。)
友人開玩笑說,再這樣下去,過幾年我們可能要從對岸接產學計畫了,如果教授個人在實務上還有點競爭力的話。(我看被挖走的可能性比較大,拿對案的經費會被說是臺奸。)
Intel在中國投了好幾家,當然都是因為中國政府出大錢,Intel才會動心,這個跟Intel幾年前與台灣搞Wimax的例子類似。但是,不能以Wimax失敗的例子來看這些案子,因為Intel本來在CPU老本行之外,就沒什麼成功的例子,而且通訊產業不是一家公司說了就算,只能怪當時的政府沒有評估好。(BTW, 政府裡有很多的科研長官是學界通信領域出身的。)
Intel在中國不只投錢,也送了不少人過去,同時在那邊招募和訓練人才,還要挖我們台灣的人過去。我的學長和我的學生都已經在那邊做研發,還積極慫恿我過去。這樣的合作,可以說是Intel前所未有的大手筆。(Intel在以色列的研發成果是非常好的。)
Intel內部人才濟濟,當前有危機意識,是睡獅將醒,還是難以挽回?就看這些合作的結果了。中國高素質的人才很多,Intel願意給他們訓練,會學得很快。(這點看中國來的交換學生就知道了。)
聯發科當然有他的成功因素,要打敗他也不是容易的事。不過低階的市場會很難做,所以聯發科應該做的是持續提昇技術水準,聯合台積電,加碼投資在前瞻研發上。與學校合作是必要之事,否則高階人才哪裡來? (最近一直收到聯發科的徵人啟事,要找人來打群架,可是人不大夠。我對於打群架的策略是有一些意見的。)
這不是自己嚇自己,而是要謹慎行事。有人說中國很多投資都失敗了,不用怕。但是人家財大氣粗,可以亂投資,而且投資金額龐大,再麼樣也會有頗大的殺傷力。
我們沒那個大本錢,對於高科技的投資,要謹慎思考,也要當機立斷,因為走錯一步或是慢了一步可能就沒了。事情要做就好好做,不做就不要做,一個研發案的評審過程搞了一年多,實在令人搖頭。
錢當然不是唯一的因素。坦白說,我其實不在乎政府的錢,因為我們團隊應該有辦法不靠錢做下去,而且跟政府提案要錢和報帳的繁文褥節,讓我們要花很大的力氣去處理。
科研的結構性問題不解決,不會有真正的提升,提出這些結構性的問題,也是我寫東西的目的之一。
http://technews.tw/2014/09/26/intel-invest-thunis/
看到這個,就覺得臺灣政府很奇怪,好像不大想全力支持有競爭力的公司。聯發科和台大的大聯盟研發計畫,規模其實也沒多大,三波五折,砍來砍去,拖了快兩年才快要通過。光是回答審查委員的問題,就不知道浪費多少時間。(當然學界和業界的心態也要檢討。)
友人開玩笑說,再這樣下去,過幾年我們可能要從對岸接產學計畫了,如果教授個人在實務上還有點競爭力的話。(我看被挖走的可能性比較大,拿對案的經費會被說是臺奸。)
Intel在中國投了好幾家,當然都是因為中國政府出大錢,Intel才會動心,這個跟Intel幾年前與台灣搞Wimax的例子類似。但是,不能以Wimax失敗的例子來看這些案子,因為Intel本來在CPU老本行之外,就沒什麼成功的例子,而且通訊產業不是一家公司說了就算,只能怪當時的政府沒有評估好。(BTW, 政府裡有很多的科研長官是學界通信領域出身的。)
Intel在中國不只投錢,也送了不少人過去,同時在那邊招募和訓練人才,還要挖我們台灣的人過去。我的學長和我的學生都已經在那邊做研發,還積極慫恿我過去。這樣的合作,可以說是Intel前所未有的大手筆。(Intel在以色列的研發成果是非常好的。)
Intel內部人才濟濟,當前有危機意識,是睡獅將醒,還是難以挽回?就看這些合作的結果了。中國高素質的人才很多,Intel願意給他們訓練,會學得很快。(這點看中國來的交換學生就知道了。)
聯發科當然有他的成功因素,要打敗他也不是容易的事。不過低階的市場會很難做,所以聯發科應該做的是持續提昇技術水準,聯合台積電,加碼投資在前瞻研發上。與學校合作是必要之事,否則高階人才哪裡來? (最近一直收到聯發科的徵人啟事,要找人來打群架,可是人不大夠。我對於打群架的策略是有一些意見的。)
這不是自己嚇自己,而是要謹慎行事。有人說中國很多投資都失敗了,不用怕。但是人家財大氣粗,可以亂投資,而且投資金額龐大,再麼樣也會有頗大的殺傷力。
我們沒那個大本錢,對於高科技的投資,要謹慎思考,也要當機立斷,因為走錯一步或是慢了一步可能就沒了。事情要做就好好做,不做就不要做,一個研發案的評審過程搞了一年多,實在令人搖頭。
錢當然不是唯一的因素。坦白說,我其實不在乎政府的錢,因為我們團隊應該有辦法不靠錢做下去,而且跟政府提案要錢和報帳的繁文褥節,讓我們要花很大的力氣去處理。
科研的結構性問題不解決,不會有真正的提升,提出這些結構性的問題,也是我寫東西的目的之一。
2014年9月26日 星期五
2014年9月23日 星期二
系統程式設計的強者?
真正懂得電腦系統程式設計的,應該要搞清楚怎麼做Error Handling。很多駭客,會從系統沒有做好錯誤處理的地方找到系統的弱點。
我昨天三更半夜時一邊做投影片,偶爾試著登入台灣大哥大那被人塞爆和罵翻的iPhone 6訂購系統,到了一點半左右,系統終於順了,終於進到了最後一關。令人傻眼的是,一半的型號都都賣完了,而且在試著訂購那些貌似有貨的型號時,到了最後還會失敗,跳出已無存貨的訊息。有趣的是,我心生一計,想說既然這系統怪怪的,我不如試著反其道而行,訂購那些已售完的型號看看?結果呢,我真的成功的在接近半夜兩點時訂到了一台金色 128GB iPhone 6 Plus!本來還將信就疑,但今天中午客服已確認訂單。以上,算是亂七八糟、有點另類的hacking :)
我昨天三更半夜時一邊做投影片,偶爾試著登入台灣大哥大那被人塞爆和罵翻的iPhone 6訂購系統,到了一點半左右,系統終於順了,終於進到了最後一關。令人傻眼的是,一半的型號都都賣完了,而且在試著訂購那些貌似有貨的型號時,到了最後還會失敗,跳出已無存貨的訊息。有趣的是,我心生一計,想說既然這系統怪怪的,我不如試著反其道而行,訂購那些已售完的型號看看?結果呢,我真的成功的在接近半夜兩點時訂到了一台金色 128GB iPhone 6 Plus!本來還將信就疑,但今天中午客服已確認訂單。以上,算是亂七八糟、有點另類的hacking :)
2014年9月22日 星期一
屬下工程師離職的社會觀
上週,我的計算中心作業組屬下的一位工程師離職了,問他原因,他說每個月薪水五萬元,在台北市上班,要如何買房成家? 所以他找了一個在桃園捷運局負責機場捷運線的資訊系統的工作,想說買房子比較有希望。
他是台北市土生土長的年輕人,年紀應該不到三十,說如果可以的話,他也不想離開原生地和父母。
「買房成家」大概是台灣很多年輕人被父母或是傳統觀念所影響的想法。原本傳統文化中就有「有土斯有財」的觀念,而許多長輩自身幾十年來房子一定會增值的切身經驗,更讓他們對於「買房成家」有根深蒂固的執念,訓令下一代再怎麼辛苦都要設法買房。。
如果就台灣過去幾十年的經驗來看,房子的確增值驚人,所以咬著牙買下去,辛苦打拼,後半輩子就無後顧之憂。然而,現在資訊發達,當前的狀況詭譎多變,在炒房已經成為金錢遊戲的今天,我很好奇今天有多少年輕人願意當幾十年房奴?
我無意去改變老人家的想法和傳統文化,只想提醒年輕人可以嘗試由不同角度看事情,做好自己該做的功課;做好功課後,勇敢走自己想走的路。我也無意在此論辯房價會漲會跌,與其天天為此擔心,不如安心租個學校附近負擔得起的房子,省下通勤的費用和時間。
剛好看到這篇文章(http://goo.gl/Aotjru)描述連月薪五萬的工程師,在竹南都很難買房成家,不如租屋就好。所以我想我的前下屬未來在桃園也不見得能很容易地買房成家,但還是要祝福他逐夢成功,更希望他未來的日子過得愉快。
本來說只想提醒,但面對朋友們的踴躍留言,不禁多說了一些話,既然說了,乾脆整理一下放在這裡算是補充一些個人的淺見:
每個地方的狀況不同,台北市大安區的月租金和房價的比例是1:1000,租金算可接受的,不像矽谷那邊1:250大家就叫苦連天。
如果買不起房子的年輕人不斷出走,那台北市將來是那些人的地盤?如果以政治手段去維繫這個地區的地價,集中全台灣的資源,乃至於來自中國以及世界各地的熱錢,打造出當地新生代只能打工分一杯羹,卻無法真正共存共榮的菁華之地,那天龍國的稱號,果然會名不虛傳。(這段是反諷)
不過,生育率全球最低的地方,要怎麼靠政治力撐起這天龍國所需的勞動力?政治力能夠維繫多久?日本房地產早已泡沫化,美國的大城市的許多區域早已淪陷,我想遲早會回歸自然的運作機制,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
租房子的選擇其實很多,想著得舒服的,或許可以找一間裝潢好、適合自己的房子。就當做是人家幫你做好裝潢,多花點錢,還可以的,住不爽,可以走人。換個角度看,買房後要擔心的可多了。房價漲跌固然不在話下,能夠保證鄰居是友善的嗎?鄰居燒炭開瓦斯怎麼辦?鄰居開趴吸毒怎麼辦? 所以,要住的舒服,有各種方法,也有各種問題,這就是我說的做功課。
過些年小孩大了,或是我退休時,大概會找個真正的好地方去住,沒必要跟人家擠在台北市受罪。要買房子的話,到時候在物色一個適合自己的房子。搬到台南去也不錯,可以住得和吃得比在台北市好很多。
我有時候會想,年輕的時候能夠真切地知道自己的需求和未來的遭遇嗎?在兩者都沒有把握的時候,因為長輩和傳統,或是因為物慾和恐懼,硬是扛下沈重的負擔,是很大的賭注。
當然,每個人的賭運不同,通常是賭贏的人高興地大談如何投資,賭輸的人不作聲。要加入金錢遊戲的,請自便,希望不要連累家人朋友就好。
投資理財的方法很多,最穩健的原則是分散風險。對很有錢的人來說,買房可以算是分散風險;對錢不多的人來說,買房則是集中風險的方式。在公平的賭局裡,最後只有少數贏家,這道理雖然很簡單,但很多人還是喜歡賭,或許這就是人性有趣的地方。
他是台北市土生土長的年輕人,年紀應該不到三十,說如果可以的話,他也不想離開原生地和父母。
「買房成家」大概是台灣很多年輕人被父母或是傳統觀念所影響的想法。原本傳統文化中就有「有土斯有財」的觀念,而許多長輩自身幾十年來房子一定會增值的切身經驗,更讓他們對於「買房成家」有根深蒂固的執念,訓令下一代再怎麼辛苦都要設法買房。。
如果就台灣過去幾十年的經驗來看,房子的確增值驚人,所以咬著牙買下去,辛苦打拼,後半輩子就無後顧之憂。然而,現在資訊發達,當前的狀況詭譎多變,在炒房已經成為金錢遊戲的今天,我很好奇今天有多少年輕人願意當幾十年房奴?
我無意去改變老人家的想法和傳統文化,只想提醒年輕人可以嘗試由不同角度看事情,做好自己該做的功課;做好功課後,勇敢走自己想走的路。我也無意在此論辯房價會漲會跌,與其天天為此擔心,不如安心租個學校附近負擔得起的房子,省下通勤的費用和時間。
剛好看到這篇文章(http://goo.gl/Aotjru)描述連月薪五萬的工程師,在竹南都很難買房成家,不如租屋就好。所以我想我的前下屬未來在桃園也不見得能很容易地買房成家,但還是要祝福他逐夢成功,更希望他未來的日子過得愉快。
本來說只想提醒,但面對朋友們的踴躍留言,不禁多說了一些話,既然說了,乾脆整理一下放在這裡算是補充一些個人的淺見:
每個地方的狀況不同,台北市大安區的月租金和房價的比例是1:1000,租金算可接受的,不像矽谷那邊1:250大家就叫苦連天。
如果買不起房子的年輕人不斷出走,那台北市將來是那些人的地盤?如果以政治手段去維繫這個地區的地價,集中全台灣的資源,乃至於來自中國以及世界各地的熱錢,打造出當地新生代只能打工分一杯羹,卻無法真正共存共榮的菁華之地,那天龍國的稱號,果然會名不虛傳。(這段是反諷)
不過,生育率全球最低的地方,要怎麼靠政治力撐起這天龍國所需的勞動力?政治力能夠維繫多久?日本房地產早已泡沫化,美國的大城市的許多區域早已淪陷,我想遲早會回歸自然的運作機制,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
租房子的選擇其實很多,想著得舒服的,或許可以找一間裝潢好、適合自己的房子。就當做是人家幫你做好裝潢,多花點錢,還可以的,住不爽,可以走人。換個角度看,買房後要擔心的可多了。房價漲跌固然不在話下,能夠保證鄰居是友善的嗎?鄰居燒炭開瓦斯怎麼辦?鄰居開趴吸毒怎麼辦? 所以,要住的舒服,有各種方法,也有各種問題,這就是我說的做功課。
過些年小孩大了,或是我退休時,大概會找個真正的好地方去住,沒必要跟人家擠在台北市受罪。要買房子的話,到時候在物色一個適合自己的房子。搬到台南去也不錯,可以住得和吃得比在台北市好很多。
我有時候會想,年輕的時候能夠真切地知道自己的需求和未來的遭遇嗎?在兩者都沒有把握的時候,因為長輩和傳統,或是因為物慾和恐懼,硬是扛下沈重的負擔,是很大的賭注。
當然,每個人的賭運不同,通常是賭贏的人高興地大談如何投資,賭輸的人不作聲。要加入金錢遊戲的,請自便,希望不要連累家人朋友就好。
投資理財的方法很多,最穩健的原則是分散風險。對很有錢的人來說,買房可以算是分散風險;對錢不多的人來說,買房則是集中風險的方式。在公平的賭局裡,最後只有少數贏家,這道理雖然很簡單,但很多人還是喜歡賭,或許這就是人性有趣的地方。
2014年9月20日 星期六
「跨領域合作」不是開開會就行
昨天(9/19)被找去參加一整天的「校級研究中心跨領域合作提升會議」,沒辦法參加實驗室的兩個討論會,所以寫了一段話要學生們試著小小地跨一下領域:
「Group Meeting的時候,請博班和碩二的同學出來演練一下怎麼『跨領域團隊合作』,試著找出與別人的交集,以及可以結合互補的方面,看看能否腦力激盪,提出一些研究構想。提構想時,不要怕太過於狂野,大家可以討論其可行性,以及短、中、長程能夠做到什麼地步。希望是個熱烈的討論場面,記得把有趣的構想記下來跟我說喔。」
話說「跨領域合作」這件事,的確是個大問題。「合作」是一種需要學習的技能,牽涉到語言的溝通、意見的協調、勞動力的整合,但是大家從小到大,有多少機會學習合作的技能?「群育」有真正落實在教育和生活之中嗎?「合作」對學者來說有什麼好處?有「跨領域」的需要嗎?如何找到在另一個領域能夠合作的對象?
以上是大哉問,無論原因為何,台灣的學術界能真正做到「跨領域合作」的,少之又少,所以這個由陳良基副校長發起的會議,企圖和嘗試改變這樣的現況。
回顧我成長的經歷,我自小常常與人合作。不確定為什麼,但我猜測是為了「多一些突破現況的機會」。以前資源窘困,想要學什麼新東西,或是搞怪,把腦筋動到同學和朋友身上,沒事就跑去問說有什麼好玩的事情可以一起玩的。只要能夠達到「好玩」和「學習」的目標,在團體中是否擔任要職、是否風光,並不是我關切的要點。
在美國念博士和做博後時(1994~2000)做的研究計畫,如果以昨天的所見所聞來看,解決的都是「跨領域」的問題。我們幫福特汽車公司最佳化他們用來模擬和分析汽車撞牆的程式,從需要一週的時間在超級電腦上跑出結果,降到半天,讓工程師回家睡覺醒來後就能夠得到結果。那幾年做過了好幾個不同領域、但性質類似的科學與工程模擬程式,。
2005年回到國內,很幼稚地想說在台大以及台灣的學界裡找些「跨領域」的問題來做,沒想到國內根本沒有這樣的環境、氛圍、企圖心和眼界。容我嘮叨一下:
1. 為什麼說「幼稚」呢?因為在學界,「跨領域」是高級長官才有「資格」去談的,小蝦米級的學者,先想辦法專精於一門,多發表論文,要高談闊論的話,升等後再說。
2. 為什麼說國內根本沒有這樣的「環境」呢?因為「跨領域」需要很多的資源和很高的時間成本。這些資源,小蝦米級的學者根本拿不到,而且學校也不會等你一步一腳印地去慢慢耕耘這種長時間才會獲得結果的研究項目。
3. 為什麼說國內根本沒有這樣的「氛圍」呢?因為很少人這樣做,所以大家就覺得這樣做不可行,而且即便有人想做,也是處處碰壁,因為人家不跟你合作,人家甚至覺得「正常人」不應有能力做這樣的事,反而覺得想做「跨領域」研究的人是「好高騖遠」。
4. 為什麼說國內根本沒有這樣的「企圖心」呢?因為憑藉著「專精一門」的研究功夫,就可以「著作等身」,即便晉升成為高級長官之後,也不見得願意來搞事倍功半的「跨領域」計畫。
5. 什麼說國內根本沒有這樣的「眼界」呢?如果一直不去碰「跨領域」的話,那眼界只會集中在自己的專長領域,也只會提倡自己的領域,糟糕一點的,還會打壓別人,有門戶之見。
學界很多的「整合型」研究計畫,沒有辦法做得很落實,原因如上所述,資源太少、難度較高、無法立即呈現結果。台灣學界擅長的是口頭和形式上的合作,以及為了提高論文數量上的合作。大家從前任蔣教育部長的現身說法裡,應該都看到學閥的經營模式,以及如何藉由發表論文成為學閥。
學界裡面都不大想跨領域合作了,怎麼做「跨產學」的合作研究?所以前一陣子,科技部張善政部長痛批學界浪費科研經費,因為對於產業沒什麼大幫助。其實兩年前,李家同校長就已經呼籲國科會正視這個問題,讓國科會搞了一個「深耕工業基礎」的專案計畫,同時當時國科會的朱敬一主委也開始推動「產學大聯盟」,不過積習已成,要在短時間內扭轉並不容易。
因此,當我看到這個「校級研究中心跨領域合作提升會議」中展演的東西時,二十年前的經驗蹦上心頭。何時台大裡面幾十個校級研究中心能夠真正跨領域合作?我當然樂觀其成,但長官們在那邊高來高去,我好像也幫不了什麼忙,因為從外界的觀點,大概看到我現在不知道跨了多少領域,說不上有什麼成就,不只人微言輕,恐怕還是錯誤的榜樣。
- 我教計算機結構、Linux作業系統核心、平行與分散式程式設計、數位學習,做的研究五花八門,包括處理機設計、平行處理、系統效能分析、嵌入式系統、虛擬化技術、資訊安全、雲端運算、巨量資料處理等等,卻非任何一個領域的佼佼者,不免被認為是欺世盜名之輩。
- 我在網誌上大談非我專業之事,談業界科技研發、產學人才培育、數位學習和資訊教育,也甘冒大不諱議論時政,雖然承蒙一些朋友不嫌棄,但畢竟無所建樹,在某些人眼中,只能算是大嘴巴、不務正業的窮酸秀才吧。
還好我可以忽視這些眼光,做我自己覺得正確的事。在會議中,我還是結識了幾位有合作想法、年輕的物理系、數學系教授,看看能不能一起來做些什麼跨領域研究。
「Group Meeting的時候,請博班和碩二的同學出來演練一下怎麼『跨領域團隊合作』,試著找出與別人的交集,以及可以結合互補的方面,看看能否腦力激盪,提出一些研究構想。提構想時,不要怕太過於狂野,大家可以討論其可行性,以及短、中、長程能夠做到什麼地步。希望是個熱烈的討論場面,記得把有趣的構想記下來跟我說喔。」
話說「跨領域合作」這件事,的確是個大問題。「合作」是一種需要學習的技能,牽涉到語言的溝通、意見的協調、勞動力的整合,但是大家從小到大,有多少機會學習合作的技能?「群育」有真正落實在教育和生活之中嗎?「合作」對學者來說有什麼好處?有「跨領域」的需要嗎?如何找到在另一個領域能夠合作的對象?
以上是大哉問,無論原因為何,台灣的學術界能真正做到「跨領域合作」的,少之又少,所以這個由陳良基副校長發起的會議,企圖和嘗試改變這樣的現況。
回顧我成長的經歷,我自小常常與人合作。不確定為什麼,但我猜測是為了「多一些突破現況的機會」。以前資源窘困,想要學什麼新東西,或是搞怪,把腦筋動到同學和朋友身上,沒事就跑去問說有什麼好玩的事情可以一起玩的。只要能夠達到「好玩」和「學習」的目標,在團體中是否擔任要職、是否風光,並不是我關切的要點。
在美國念博士和做博後時(1994~2000)做的研究計畫,如果以昨天的所見所聞來看,解決的都是「跨領域」的問題。我們幫福特汽車公司最佳化他們用來模擬和分析汽車撞牆的程式,從需要一週的時間在超級電腦上跑出結果,降到半天,讓工程師回家睡覺醒來後就能夠得到結果。那幾年做過了好幾個不同領域、但性質類似的科學與工程模擬程式,。
2005年回到國內,很幼稚地想說在台大以及台灣的學界裡找些「跨領域」的問題來做,沒想到國內根本沒有這樣的環境、氛圍、企圖心和眼界。容我嘮叨一下:
1. 為什麼說「幼稚」呢?因為在學界,「跨領域」是高級長官才有「資格」去談的,小蝦米級的學者,先想辦法專精於一門,多發表論文,要高談闊論的話,升等後再說。
2. 為什麼說國內根本沒有這樣的「環境」呢?因為「跨領域」需要很多的資源和很高的時間成本。這些資源,小蝦米級的學者根本拿不到,而且學校也不會等你一步一腳印地去慢慢耕耘這種長時間才會獲得結果的研究項目。
3. 為什麼說國內根本沒有這樣的「氛圍」呢?因為很少人這樣做,所以大家就覺得這樣做不可行,而且即便有人想做,也是處處碰壁,因為人家不跟你合作,人家甚至覺得「正常人」不應有能力做這樣的事,反而覺得想做「跨領域」研究的人是「好高騖遠」。
4. 為什麼說國內根本沒有這樣的「企圖心」呢?因為憑藉著「專精一門」的研究功夫,就可以「著作等身」,即便晉升成為高級長官之後,也不見得願意來搞事倍功半的「跨領域」計畫。
5. 什麼說國內根本沒有這樣的「眼界」呢?如果一直不去碰「跨領域」的話,那眼界只會集中在自己的專長領域,也只會提倡自己的領域,糟糕一點的,還會打壓別人,有門戶之見。
學界很多的「整合型」研究計畫,沒有辦法做得很落實,原因如上所述,資源太少、難度較高、無法立即呈現結果。台灣學界擅長的是口頭和形式上的合作,以及為了提高論文數量上的合作。大家從前任蔣教育部長的現身說法裡,應該都看到學閥的經營模式,以及如何藉由發表論文成為學閥。
學界裡面都不大想跨領域合作了,怎麼做「跨產學」的合作研究?所以前一陣子,科技部張善政部長痛批學界浪費科研經費,因為對於產業沒什麼大幫助。其實兩年前,李家同校長就已經呼籲國科會正視這個問題,讓國科會搞了一個「深耕工業基礎」的專案計畫,同時當時國科會的朱敬一主委也開始推動「產學大聯盟」,不過積習已成,要在短時間內扭轉並不容易。
因此,當我看到這個「校級研究中心跨領域合作提升會議」中展演的東西時,二十年前的經驗蹦上心頭。何時台大裡面幾十個校級研究中心能夠真正跨領域合作?我當然樂觀其成,但長官們在那邊高來高去,我好像也幫不了什麼忙,因為從外界的觀點,大概看到我現在不知道跨了多少領域,說不上有什麼成就,不只人微言輕,恐怕還是錯誤的榜樣。
- 我教計算機結構、Linux作業系統核心、平行與分散式程式設計、數位學習,做的研究五花八門,包括處理機設計、平行處理、系統效能分析、嵌入式系統、虛擬化技術、資訊安全、雲端運算、巨量資料處理等等,卻非任何一個領域的佼佼者,不免被認為是欺世盜名之輩。
- 我在網誌上大談非我專業之事,談業界科技研發、產學人才培育、數位學習和資訊教育,也甘冒大不諱議論時政,雖然承蒙一些朋友不嫌棄,但畢竟無所建樹,在某些人眼中,只能算是大嘴巴、不務正業的窮酸秀才吧。
還好我可以忽視這些眼光,做我自己覺得正確的事。在會議中,我還是結識了幾位有合作想法、年輕的物理系、數學系教授,看看能不能一起來做些什麼跨領域研究。
2014年9月19日 星期五
趨炎附勢的走狗
我覺得,這社會上最傲慢和最可憎的是那種不問是非善惡,自己無所建樹,只知道趨炎附勢,當人走狗,作為抓人家小辮子無限上綱打擊敵人的爪牙。
我不怕正直善良的人做我的長官和政府首長,我可以容忍口誤和技術性錯誤,因為大多數人都有缺陷,而且我相信這樣的人不會縱容他的爪牙來抓我的小辮子欺壓於我。
品格的高低,是我批判學術和政治人物最根本、也是最終極的標準。
有些人做了點事,講話帶著傲氣,因為那是「恃才傲物」的習氣,我們在學術界看很多了,要說這種人真的看不起人嗎?卻也不是,他們多半只是在論辯中如此直來直往,但其中有些人的為人卻是菩薩心腸。
真正傲慢的,是那些仗勢欺人者,以及狗仗人勢的傢伙。為了自己的好處,說話不顧廉恥,欺負到別人的親友家人頭上。
台灣有太多從小耳濡目染,成為仗勢欺人者或其幫凶而不自知的人:執政者以權壓人,有錢人炫富欺人,專業欺負弱者,甚至民間的「奧客」囂張、網路上的「酸民」恣意損人,現象多不勝數。
這些人,很多時候所顯露的是沒有內涵卻只顧著自身的利益和爽度的自欺欺人,或是被人欺了之後去欺負別人作為發洩。而我必須很沈痛地指出,普遍性的傲慢與無知,是台灣淪落到法匠治國、欲振乏力的窘境的根源。
如果至今的教訓還不足以讓多數活在雲端和天龍國裡的那些傲慢與無知者覺醒,始終愛聽信饞言、無法尊重人、抱著看好戲的心情看待公共事務,讓小人得志的話,那也只能說是命該如此。歷史上多的是這樣的亂世和烏合之眾,否則孔子也不會著春秋,佛陀也不需說法,耶穌更不會被釘在十字架上。
我個人一貫的原則是,對事不對人。對事情可以有不同的意見,如果有人提出無腦見解,我們可以說他是「笨蛋」,但是比之於我文中所描述的刻意打壓人的言行的傲慢無恥者,在人格上好多了。這社會中,搞不清楚什麼是「對人」和「對事」,或是事情都分不清楚就開始批評人的人,好像還不少。
我不怕正直善良的人做我的長官和政府首長,我可以容忍口誤和技術性錯誤,因為大多數人都有缺陷,而且我相信這樣的人不會縱容他的爪牙來抓我的小辮子欺壓於我。
品格的高低,是我批判學術和政治人物最根本、也是最終極的標準。
有些人做了點事,講話帶著傲氣,因為那是「恃才傲物」的習氣,我們在學術界看很多了,要說這種人真的看不起人嗎?卻也不是,他們多半只是在論辯中如此直來直往,但其中有些人的為人卻是菩薩心腸。
真正傲慢的,是那些仗勢欺人者,以及狗仗人勢的傢伙。為了自己的好處,說話不顧廉恥,欺負到別人的親友家人頭上。
台灣有太多從小耳濡目染,成為仗勢欺人者或其幫凶而不自知的人:執政者以權壓人,有錢人炫富欺人,專業欺負弱者,甚至民間的「奧客」囂張、網路上的「酸民」恣意損人,現象多不勝數。
這些人,很多時候所顯露的是沒有內涵卻只顧著自身的利益和爽度的自欺欺人,或是被人欺了之後去欺負別人作為發洩。而我必須很沈痛地指出,普遍性的傲慢與無知,是台灣淪落到法匠治國、欲振乏力的窘境的根源。
如果至今的教訓還不足以讓多數活在雲端和天龍國裡的那些傲慢與無知者覺醒,始終愛聽信饞言、無法尊重人、抱著看好戲的心情看待公共事務,讓小人得志的話,那也只能說是命該如此。歷史上多的是這樣的亂世和烏合之眾,否則孔子也不會著春秋,佛陀也不需說法,耶穌更不會被釘在十字架上。
我個人一貫的原則是,對事不對人。對事情可以有不同的意見,如果有人提出無腦見解,我們可以說他是「笨蛋」,但是比之於我文中所描述的刻意打壓人的言行的傲慢無恥者,在人格上好多了。這社會中,搞不清楚什麼是「對人」和「對事」,或是事情都分不清楚就開始批評人的人,好像還不少。
2014年9月9日 星期二
為何教授不應當官?
蘇文鈺教授在臉書上說:
看了這幾年的教授治國後,強烈提議,次長以上(含)的官員不應當由教授擔任。原因很多,試舉三點,
1. 教授雖然是專家,但只是某一小領域的專家,其實真正會的事情很少。
2. 教授一向都是"對",做錯事很難好好認錯。
3. 教授若是官沒當好,拍拍屁股又回學校教書,有退路就難以好好做事。
其中第一與第二點是上了圓桌基金會的課程後所體會到的。只不過江老師是泛指所有人,不是只有教授而已。當然,沒有上述缺點的不在此列。
以上,有興趣的請補充。
蘇教授舉三,小弟反一:有些教授為了當官,平時就積極累積人脈,藉著擔任評審的機會巴結長官, 打著「公正客觀專業學者」的旗號, 為政策或政府單位護航,或是成為政黨打手,以此進入利益共生集團。
這種學而優則仕的觀念,來自於科舉封建的文化。舊時代的學者,想有一番作為,必須依附政權,只好去做官。但在知識就是力量的工業時代,以及今天知識經濟的年代,學者可發揮的舞台多得很,何必靠政府和政黨?
反過來說,大家可以仔細看看那些出來做官的、時常出來幫政策護航的學者,都是什麼樣的角色?如果是靠著長期幫長官抬轎而上去的,我覺得對他們就不必有太高的期待了。
題外話說,學校對於教授的待遇並不是很洽當,因此間接鼓勵了教授到外面賺外快的想法。當我們說台大的教授,拿與其他國立大學一樣的薪水,但必須接受更嚴格的評鑑、在寸土寸金的台北市過生活的時候,有人會說,你們在台北不知道有多少令人稱羨的業外收入?這對於全心投入教育事業者,情何以堪?
既然已經離題了,就說一下有朋友留言問到的產學合作好了。第一,實質有產出的產學研發案是辛苦的,以當前產業吝於給予研發經費的狀況,耕耘產學計畫必須付出相當大的代價,很辛苦,對研究型大學來說不是好差事。第二,很多時候,產學研發案的錢來自於政府補助,計畫需要接受政府找來的專家學者審查,因此又回到了老路。
但對我從事的研究來說,產學合作是不得不做的,即便不划算,還是要做。別人恐怕不會這麼死腦筋,或者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看了這幾年的教授治國後,強烈提議,次長以上(含)的官員不應當由教授擔任。原因很多,試舉三點,
1. 教授雖然是專家,但只是某一小領域的專家,其實真正會的事情很少。
2. 教授一向都是"對",做錯事很難好好認錯。
3. 教授若是官沒當好,拍拍屁股又回學校教書,有退路就難以好好做事。
其中第一與第二點是上了圓桌基金會的課程後所體會到的。只不過江老師是泛指所有人,不是只有教授而已。當然,沒有上述缺點的不在此列。
以上,有興趣的請補充。
蘇教授舉三,小弟反一:有些教授為了當官,平時就積極累積人脈,藉著擔任評審的機會巴結長官, 打著「公正客觀專業學者」的旗號, 為政策或政府單位護航,或是成為政黨打手,以此進入利益共生集團。
這種學而優則仕的觀念,來自於科舉封建的文化。舊時代的學者,想有一番作為,必須依附政權,只好去做官。但在知識就是力量的工業時代,以及今天知識經濟的年代,學者可發揮的舞台多得很,何必靠政府和政黨?
反過來說,大家可以仔細看看那些出來做官的、時常出來幫政策護航的學者,都是什麼樣的角色?如果是靠著長期幫長官抬轎而上去的,我覺得對他們就不必有太高的期待了。
題外話說,學校對於教授的待遇並不是很洽當,因此間接鼓勵了教授到外面賺外快的想法。當我們說台大的教授,拿與其他國立大學一樣的薪水,但必須接受更嚴格的評鑑、在寸土寸金的台北市過生活的時候,有人會說,你們在台北不知道有多少令人稱羨的業外收入?這對於全心投入教育事業者,情何以堪?
既然已經離題了,就說一下有朋友留言問到的產學合作好了。第一,實質有產出的產學研發案是辛苦的,以當前產業吝於給予研發經費的狀況,耕耘產學計畫必須付出相當大的代價,很辛苦,對研究型大學來說不是好差事。第二,很多時候,產學研發案的錢來自於政府補助,計畫需要接受政府找來的專家學者審查,因此又回到了老路。
但對我從事的研究來說,產學合作是不得不做的,即便不划算,還是要做。別人恐怕不會這麼死腦筋,或者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考試與考人
讀書時看到這兩段,深有同感。
「我從小反對考試,可是我從小每考一定好,雖然討厭,可是我對每件事都很認真的做,考試也一樣很認真的做,但不管分數。我發現現在的學生實在太可憐了,從小考到老... 整個人生都考中度過,所以想想,人世間蠻可憐的。」
「現在要考你們,雖也覺得你們很可憐,可是也非考不可。我的考試你們不要打主意… 反正,真讀書,真有研究,是不怕這個考試的… 不要自作聰明,也不要太笨,自然就會答對了」
這些剛好是我近來在思考的事情。考試、評鑑這些事,不是目標,而是手段,但是要活用,不應該拿來簡化成為僵化的例行公事。
做事、做研究的態度很重要。
至於這些話是誰寫,重要嗎?講的話有沒有道理,個人對這些話的理解和體認,比較重要吧?有時候,我們在讀書的時候,很高興看到作者寫出自己心中想講的話,這是分享這段話的起因。
「我從小反對考試,可是我從小每考一定好,雖然討厭,可是我對每件事都很認真的做,考試也一樣很認真的做,但不管分數。我發現現在的學生實在太可憐了,從小考到老... 整個人生都考中度過,所以想想,人世間蠻可憐的。」
「現在要考你們,雖也覺得你們很可憐,可是也非考不可。我的考試你們不要打主意… 反正,真讀書,真有研究,是不怕這個考試的… 不要自作聰明,也不要太笨,自然就會答對了」
這些剛好是我近來在思考的事情。考試、評鑑這些事,不是目標,而是手段,但是要活用,不應該拿來簡化成為僵化的例行公事。
做事、做研究的態度很重要。
至於這些話是誰寫,重要嗎?講的話有沒有道理,個人對這些話的理解和體認,比較重要吧?有時候,我們在讀書的時候,很高興看到作者寫出自己心中想講的話,這是分享這段話的起因。
2014年9月6日 星期六
溝通合作去了解和解決教育問題
我在大學做資訊科技的教學研究,知道學術界的狀況和產業的需求;我也到高中短暫教過一點資訊課,跟高中校長與老師聊過在高中進行資訊教育的方式;自己的小孩和朋友的子女在課業繁重的國中就讀,知道升學對於國中生所造成的巨大壓力以及學習態度上的影響;幾天前與南港國小劉校長長談了三小時,更是實地了解在小學推廣數位學習和資訊教育的諸多問題。
我不敢說我知道如何解決問題,但我想說:「充分了解問題是正確解決問題的開始」。這聽起來像是廢話的話,卻是我最大的感觸之一。負責指導各級教育單位的長官,或是訂定教育政策、教學綱領的官僚和學者們,是否有充分了解問題?
教育有其一貫性以及必須整體考量,因此我所謂的了解問題,不是單單了解某個特定的場域裡出現的問題,例如高中老師只針對自身所接收到的訊息,以自身的立場發言,並不是不好,而是對於整體考量來說,局部與片面的考量是不夠的,最好能多了解相關的議題,並且吸收國內外相關的知識,進而做整體性的探討。
然而,我們有這樣做嗎?如果有的話,台灣的教改會淪落到今天這般亟待檢討的地步嗎?
有趣的是,台灣民智漸開,現在很多人自己對於教育有自己的一套看法,甚至立場一致、意見相近的人結盟發聲,對各種教育政策議論紛紛。我想,當今教育工作都最難搞的事,大概就是統合這些「教育專家」「家長團體」的意見了。但是,政府這些年慘不忍睹的「政績」以及御用的教育專家,早就德不足以服眾,如何順利有效統合各方的意見呢?於是我們看到很多的對立的意見。
只要立意良善、大家能夠溝通、主事者能接納建言,各方的意見能幫助解決問題,是件好事。但若各方考量私利、缺乏互信、主事者隨波逐流,那各方的意見大概就是顛來覆去,沒有辦法一致,那教育的實施,更是無法一貫。
我想說的是,我們在談論教育的時候,如果不能綜觀全局,也不想放開心胸去接納新的可能性,而硬是要教育去符合自己的目的,那麼我們很難齊心協力去提昇教育的高度。
現在的教育發展困境,肇因於各個教育階層的弊病和陋習,每個階層都可以找到許多令人非議之處。各級教育單位濫投資源,往往基於政治考量,並沒有把錢用在刀口上,而造成許多浪費。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把問題指向主其事者,先設法去除人謀不臧的問題。
如果我們說要改革,請出來領導改革的,卻是舊體制、舊文化的既得利益者,那改革有可能會發生嗎?從很多的政治實例中,我們知道發生的機率很低,或是極其緩慢。如果我們不希望坐著等待奇蹟的出現,那就必須有所行動。其實大家可以看到,不只是教育,台灣有很多需要改革的地方。
我談的不是佔領國會那樣的行動,但如果有識之士不有所行動來促進改革,那麼社會的不公不義、族群的分裂與對立、階級的衝突,很可能有越演越烈,嚴重影響國家的未來。
每個階層都有認真負責的人物,我們沒有必要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我理想中的改革,不是純粹從管理面上動腦筋,不是用鞭子和蘿蔔去從事威脅利誘的權宜之計,因為那對於文化的改革沒麼大作用,反而讓人們彼此爭功諉過,製造對立。改革者應該設身處地了解問題之所在,幫助陷於問題的人們尋求妥善的出路。
舉個例子,當年進行高等教育的改革者,為了速成和績效,訂定了簡明扼要的KPI來大力推行兩件事。第一,廣設大學,包括把技職學校「升級」為大學,KPI是大學的數目;第二,學術卓越,希望每個大學教授都能享譽國際,以SCI期刊點數作為KPI。這些KPI是因應管理面的需求,卻也因此造成了許多被忽視的盲點。
國家需要有各種的大學,用SCI去要求研究型大學都不是良好的指標了,更糟糕的是被用來評鑑技職導向的科技大學,當然會造成更大的問題,教育部要為此付最大的責任。
五年五百億,其實是很少的錢。對於研究型大學,用這點錢就要肩負起「邁向頂尖大學」的責任,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卻造成更多的問題。
大家都知道「二桃殺三士」的故事,國不患寡而患不均,我們不怕資源少,令人非議的是那些注重顏面的人,為了些許的資源,可以爭奪不休,製造出學術界的比排名的風氣和衍生出各種恩怨,於是能互相合作的人變少,願意務實耕耘者也變少了,整個國家為此付出多少代價?
我真正感嘆的,是社會上各族群因爭奪資源造成對立,彼此不信任與缺乏溝通,以及各界正向的力量無法整合用於解決問題。搞清楚問題的源頭是很重要的,溝通合作去解決問題,是重要的下一件事。
我不敢說我知道如何解決問題,但我想說:「充分了解問題是正確解決問題的開始」。這聽起來像是廢話的話,卻是我最大的感觸之一。負責指導各級教育單位的長官,或是訂定教育政策、教學綱領的官僚和學者們,是否有充分了解問題?
教育有其一貫性以及必須整體考量,因此我所謂的了解問題,不是單單了解某個特定的場域裡出現的問題,例如高中老師只針對自身所接收到的訊息,以自身的立場發言,並不是不好,而是對於整體考量來說,局部與片面的考量是不夠的,最好能多了解相關的議題,並且吸收國內外相關的知識,進而做整體性的探討。
然而,我們有這樣做嗎?如果有的話,台灣的教改會淪落到今天這般亟待檢討的地步嗎?
有趣的是,台灣民智漸開,現在很多人自己對於教育有自己的一套看法,甚至立場一致、意見相近的人結盟發聲,對各種教育政策議論紛紛。我想,當今教育工作都最難搞的事,大概就是統合這些「教育專家」「家長團體」的意見了。但是,政府這些年慘不忍睹的「政績」以及御用的教育專家,早就德不足以服眾,如何順利有效統合各方的意見呢?於是我們看到很多的對立的意見。
只要立意良善、大家能夠溝通、主事者能接納建言,各方的意見能幫助解決問題,是件好事。但若各方考量私利、缺乏互信、主事者隨波逐流,那各方的意見大概就是顛來覆去,沒有辦法一致,那教育的實施,更是無法一貫。
我想說的是,我們在談論教育的時候,如果不能綜觀全局,也不想放開心胸去接納新的可能性,而硬是要教育去符合自己的目的,那麼我們很難齊心協力去提昇教育的高度。
現在的教育發展困境,肇因於各個教育階層的弊病和陋習,每個階層都可以找到許多令人非議之處。各級教育單位濫投資源,往往基於政治考量,並沒有把錢用在刀口上,而造成許多浪費。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把問題指向主其事者,先設法去除人謀不臧的問題。
如果我們說要改革,請出來領導改革的,卻是舊體制、舊文化的既得利益者,那改革有可能會發生嗎?從很多的政治實例中,我們知道發生的機率很低,或是極其緩慢。如果我們不希望坐著等待奇蹟的出現,那就必須有所行動。其實大家可以看到,不只是教育,台灣有很多需要改革的地方。
我談的不是佔領國會那樣的行動,但如果有識之士不有所行動來促進改革,那麼社會的不公不義、族群的分裂與對立、階級的衝突,很可能有越演越烈,嚴重影響國家的未來。
每個階層都有認真負責的人物,我們沒有必要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我理想中的改革,不是純粹從管理面上動腦筋,不是用鞭子和蘿蔔去從事威脅利誘的權宜之計,因為那對於文化的改革沒麼大作用,反而讓人們彼此爭功諉過,製造對立。改革者應該設身處地了解問題之所在,幫助陷於問題的人們尋求妥善的出路。
舉個例子,當年進行高等教育的改革者,為了速成和績效,訂定了簡明扼要的KPI來大力推行兩件事。第一,廣設大學,包括把技職學校「升級」為大學,KPI是大學的數目;第二,學術卓越,希望每個大學教授都能享譽國際,以SCI期刊點數作為KPI。這些KPI是因應管理面的需求,卻也因此造成了許多被忽視的盲點。
國家需要有各種的大學,用SCI去要求研究型大學都不是良好的指標了,更糟糕的是被用來評鑑技職導向的科技大學,當然會造成更大的問題,教育部要為此付最大的責任。
五年五百億,其實是很少的錢。對於研究型大學,用這點錢就要肩負起「邁向頂尖大學」的責任,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卻造成更多的問題。
大家都知道「二桃殺三士」的故事,國不患寡而患不均,我們不怕資源少,令人非議的是那些注重顏面的人,為了些許的資源,可以爭奪不休,製造出學術界的比排名的風氣和衍生出各種恩怨,於是能互相合作的人變少,願意務實耕耘者也變少了,整個國家為此付出多少代價?
我真正感嘆的,是社會上各族群因爭奪資源造成對立,彼此不信任與缺乏溝通,以及各界正向的力量無法整合用於解決問題。搞清楚問題的源頭是很重要的,溝通合作去解決問題,是重要的下一件事。
談「SCI問題的根源」
這篇談「SCI問題的根源」(http://sa.ylib.com/MagCont.aspx?Unit=columns&id=2484),願意從科學人的觀點直陳一些問題,但我還是覺得作者語帶保留,對於一個誤國誤民多年的指標,還可以平常心看待,仍然可為指標找出口。
我不懷疑作者的學術操守和邏輯思維,文理也很清楚,但作者迴避了「科學」與「人性」在這個議題上的對立性,彷彿置身事外,沒有清楚地交代他個人的主張。因此,作者可以淡定地寫下這段話:
『難怪眾多評論者會用「學術倫理崩壞」的角度來看待這件事,並呼籲放棄「獨尊SCI」的做法。 可惜的是,我們一直沒有找到比SCI更適合用來評價科學研究成果的辦法。』
其實不只「學術倫理崩壞」,透過操作遊戲規則而掌握決策與權力的人,不在少數,這些人所造成的影響何只學術界而已。教育界首當其衝,教授和研究生的重點變成了找論文發表的捷徑,這樣的研究經驗,對於國家有多大的幫助?或許作者收到的都是優秀一流的研究生,或者作者能夠給予研究生非常有益於其未來的訓練,但是根據我個人的所見所聞,多半並非如此。
況且作者自己也說了:
『關於超對稱的論文有好幾萬篇,被引用超過上千次的高引用論文也有好幾十篇,但其中一大部份已經被LHC的實驗否決了。所以我們的處境就是SCI的確不是很好的科學成就指標,但也沒有替代品。 』
既然SCI的確不是很好的科學成就指標,那我們為何還堅持要用它?因為它是用來評鑑教授和計畫時最方便的方法?在美國第一流的大學,不會這樣便宜行事至此,不會在計劃申請書上要求申請者填上SCI Impact Factors。有些我所熟知的領域,一流的研究者根本不知道或是不屑於知道什麼是SCI。
最後,作者企圖幫科學研究找出路,強調科學與教育的關聯性:
『我們應重視的科學研究投資效益是教育:培養出有探索能力、具研究經驗的年輕人對於國家的未來有莫大好處,因此是任何研究計畫必須列入的目標。 』
諷刺的是,如我以上所述,SCI早已造成學術與教育的重大問題,宣稱以點數與排名作為「無可取代」的評鑑方式,更衍生出種種文化的問題。社會普遍對於學位的質疑,並非空穴來風,如果現有的科學教育真能培養出對於國家的未來有莫大好處的年輕人,那請告訴我,國家現在怎麼會不斷在討論人才的問題?
不過,作者的結語給了有趣卻後勁無窮的回馬槍,些許透露出作者似乎不願多談的人性議題:
『有件事我之前沒有提及,那就是科學社群的見識與品味越高,SCI帶來的問題大體就越輕微。不過見識與品味的提升並非易事,而且也有盲點,不是解藥。』
既然作者沒有明講,我也不便揣測作者眼中的「見識」「品味」「盲點」「解藥」。但我希望科學社群的見識與品味中,能夠多一些「人味」和「美學」,讓科學的思維能整合與奠基於我們的文化之中。
我不懷疑作者的學術操守和邏輯思維,文理也很清楚,但作者迴避了「科學」與「人性」在這個議題上的對立性,彷彿置身事外,沒有清楚地交代他個人的主張。因此,作者可以淡定地寫下這段話:
『難怪眾多評論者會用「學術倫理崩壞」的角度來看待這件事,並呼籲放棄「獨尊SCI」的做法。 可惜的是,我們一直沒有找到比SCI更適合用來評價科學研究成果的辦法。』
其實不只「學術倫理崩壞」,透過操作遊戲規則而掌握決策與權力的人,不在少數,這些人所造成的影響何只學術界而已。教育界首當其衝,教授和研究生的重點變成了找論文發表的捷徑,這樣的研究經驗,對於國家有多大的幫助?或許作者收到的都是優秀一流的研究生,或者作者能夠給予研究生非常有益於其未來的訓練,但是根據我個人的所見所聞,多半並非如此。
況且作者自己也說了:
『關於超對稱的論文有好幾萬篇,被引用超過上千次的高引用論文也有好幾十篇,但其中一大部份已經被LHC的實驗否決了。所以我們的處境就是SCI的確不是很好的科學成就指標,但也沒有替代品。 』
既然SCI的確不是很好的科學成就指標,那我們為何還堅持要用它?因為它是用來評鑑教授和計畫時最方便的方法?在美國第一流的大學,不會這樣便宜行事至此,不會在計劃申請書上要求申請者填上SCI Impact Factors。有些我所熟知的領域,一流的研究者根本不知道或是不屑於知道什麼是SCI。
最後,作者企圖幫科學研究找出路,強調科學與教育的關聯性:
『我們應重視的科學研究投資效益是教育:培養出有探索能力、具研究經驗的年輕人對於國家的未來有莫大好處,因此是任何研究計畫必須列入的目標。 』
諷刺的是,如我以上所述,SCI早已造成學術與教育的重大問題,宣稱以點數與排名作為「無可取代」的評鑑方式,更衍生出種種文化的問題。社會普遍對於學位的質疑,並非空穴來風,如果現有的科學教育真能培養出對於國家的未來有莫大好處的年輕人,那請告訴我,國家現在怎麼會不斷在討論人才的問題?
不過,作者的結語給了有趣卻後勁無窮的回馬槍,些許透露出作者似乎不願多談的人性議題:
『有件事我之前沒有提及,那就是科學社群的見識與品味越高,SCI帶來的問題大體就越輕微。不過見識與品味的提升並非易事,而且也有盲點,不是解藥。』
既然作者沒有明講,我也不便揣測作者眼中的「見識」「品味」「盲點」「解藥」。但我希望科學社群的見識與品味中,能夠多一些「人味」和「美學」,讓科學的思維能整合與奠基於我們的文化之中。
2014年9月4日 星期四
談「關於建中」
這篇建中校友寫的文章「關於建中--為何我們對教改不合理之處會有聲音?」(http://www.ettoday.net/news/20120501/42891.htm)講出一些建中以外的人不易理解的話,也勾起我當年的回憶。
首先我必須說的是,我關心的是建中人,而非建中。因緣際會,台灣在過去數十年有這樣特殊的作法,每年把台灣北區最會考試的一千位左右的高中男生,聚集在一所高中,這樣的作法究竟對於社會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我從來不擔心建中學生或是台大學生的未來。我覺得,談論明星高中、頂尖大學產出多少的傑出校友,其實不具備多大的意義。因為經過篩選而進到這些地方的學子,理當成為社會的佼佼者,問題是這些人對社會造成了多大的正面影響?
把最會考試的學生聚集在一起,不只沒有辦法讓這些學生多去獨立思考,反而讓那些不在這個群體,被標記為非菁英的學生們,多了些挫敗感。這個社會有沒有好好思考,這樣的標記和挫敗感,對於社會造成了多大的負面影響?
在不只一次場合,聽到台大陳良基副校長對在座的教授們喊話,希望大家做些對於國家社會有影響力的事情。這些日子以來,我也聽到很多的教授朋友們在說,與其寫些沒人看的論文,不如想辦法產生一些有impact的研究成果。一直在詬病學術界不夠務實的我,自然樂觀其成,然而大家做得到嗎?
對於習於在給定的遊戲規則中過關斬將的人來說,什麼是有影響力的事情?他們可能希望上頭長官先提示一下影響力的計算方式,以便他們根據公式去決定該努力作什麼事。這些年台灣高教政策首重學校的世界排名,於是聰明的長官想出以提高學術貢獻作為快速提升排名的手段,甚至制定出各類期刊會議論文的點數,讓各級玩家們有所適從。如今要談對於國家社會有影響力,那大家第一個會問,關鍵效能指標 (Key Performance Index, KPI)是什麼?
我覺得很遺憾和諷刺,當許多在大學裡的教授,以及社會各界的菁英,還得在許多方面去迎合上級的領導風格,爭奪排名和資源,同時還擔憂下一代無法適應自己所打造的社會環境時,無論如何檢討,都不是他們自己的問題。彷彿扮演好一個服從長官、努力作事的中產階級,社會上的一切問題,都是其他人等的責任?
這社會有個病態,特別喜歡討論如何成功,為成功而成功,以及檢討有人可成功而不成功。這個病態,導致更多的病徵:不擇手段盲目追求自己都搞不清楚的成功,理解不了甚至看不到世上許多與成功之路無關的人事物,整個社會逐漸成為問道於盲、盲人帶領盲人向海市蜃樓前進的旅鼠集團。
我們是否希望每位建中人,乃至於每位高中生,甚至每位年輕人,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都能夠對於自己所處的世界多做一些思考和探尋,讓他們發展出自己的一套對社會有所影響的方式,而不是教導他們要循規蹈矩,惟分數和排名是從?
有很多問題,是在談論教改政策之前,必須先思辨清楚的。
首先我必須說的是,我關心的是建中人,而非建中。因緣際會,台灣在過去數十年有這樣特殊的作法,每年把台灣北區最會考試的一千位左右的高中男生,聚集在一所高中,這樣的作法究竟對於社會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我從來不擔心建中學生或是台大學生的未來。我覺得,談論明星高中、頂尖大學產出多少的傑出校友,其實不具備多大的意義。因為經過篩選而進到這些地方的學子,理當成為社會的佼佼者,問題是這些人對社會造成了多大的正面影響?
把最會考試的學生聚集在一起,不只沒有辦法讓這些學生多去獨立思考,反而讓那些不在這個群體,被標記為非菁英的學生們,多了些挫敗感。這個社會有沒有好好思考,這樣的標記和挫敗感,對於社會造成了多大的負面影響?
在不只一次場合,聽到台大陳良基副校長對在座的教授們喊話,希望大家做些對於國家社會有影響力的事情。這些日子以來,我也聽到很多的教授朋友們在說,與其寫些沒人看的論文,不如想辦法產生一些有impact的研究成果。一直在詬病學術界不夠務實的我,自然樂觀其成,然而大家做得到嗎?
對於習於在給定的遊戲規則中過關斬將的人來說,什麼是有影響力的事情?他們可能希望上頭長官先提示一下影響力的計算方式,以便他們根據公式去決定該努力作什麼事。這些年台灣高教政策首重學校的世界排名,於是聰明的長官想出以提高學術貢獻作為快速提升排名的手段,甚至制定出各類期刊會議論文的點數,讓各級玩家們有所適從。如今要談對於國家社會有影響力,那大家第一個會問,關鍵效能指標 (Key Performance Index, KPI)是什麼?
我覺得很遺憾和諷刺,當許多在大學裡的教授,以及社會各界的菁英,還得在許多方面去迎合上級的領導風格,爭奪排名和資源,同時還擔憂下一代無法適應自己所打造的社會環境時,無論如何檢討,都不是他們自己的問題。彷彿扮演好一個服從長官、努力作事的中產階級,社會上的一切問題,都是其他人等的責任?
這社會有個病態,特別喜歡討論如何成功,為成功而成功,以及檢討有人可成功而不成功。這個病態,導致更多的病徵:不擇手段盲目追求自己都搞不清楚的成功,理解不了甚至看不到世上許多與成功之路無關的人事物,整個社會逐漸成為問道於盲、盲人帶領盲人向海市蜃樓前進的旅鼠集團。
我們是否希望每位建中人,乃至於每位高中生,甚至每位年輕人,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都能夠對於自己所處的世界多做一些思考和探尋,讓他們發展出自己的一套對社會有所影響的方式,而不是教導他們要循規蹈矩,惟分數和排名是從?
有很多問題,是在談論教改政策之前,必須先思辨清楚的。
2014年9月3日 星期三
對未來做些什麼?
這篇【如果未來真的是年輕人的?】(http://ppt.cc/rmRq)要推一下,也順便以此來回顧一下我的今天。
我想,在許多人引領期盼偉大領導者出現降臨時,或是絕對失望對於台灣大大小小的事物極度悲觀時,是不是可以多想想,本身對自己、對於這塊土地、對於周遭的年輕人的未來真正做了多少事?
今天早上我一張開眼睛,看到一位遠在UC Berkeley的台大電機系學弟寄FB朋友邀請給我。我順便看了一下他的首頁,看到他和一些朋友最近在討論其他國家如何支持年輕人出國留學,取經之後如何返國效力。但是講到台灣呢,說法莫衷一是。
就當我接受交友邀請時,他寫了訊息給我,我們開始聊起來,我大概說了一串話:(省略他寫的部份)
I was just browsing you fb. Quite interesting. Notice one post which talked about coming back to Taiwan. That will be a big decision.
My view is that, for a smart person who has received great education, i.e. someone like you, there will be plenty of opportunities everywhere. The real big question is what is the goal of your life.
It is a good idea to gain some work experience in the bay area. Especially in your case -- you are there already.
他回答說:
Thanks a lot I've been thinking about the meaning of life a lot.. The thing is that when I get super busy, I forgot about my goal and was lost in .. a lot of other things.
我說:
No problem. Life is long enough for us to forget about its goal for a while.
簡短交談後,他說早安,我說晚安,我們相信以後有緣會再見。
無獨有偶地,我收到一位正在某國立大學念資工系四年級的同學的來信。他對於computer architecture非常有興趣,知道我的一些研究方向,希望在一年後加入我們實驗室,想知道現在能夠開始做些什麼研究,問我能不能給他一些指導。
我很樂意與好學的年輕人對談,了解他的背景之後,我說:
Given your background and interest (from your resume), I wonder if you would like to investigate on application-specific hardware acceleration. That is, given an application, how would you design a system or a system-on-chip which gives most competitive power/performance? Our group is looking at accelerating mobile applications and big-data applications with heterogeneous system architectures, including GPU and FPGA. To make things happen, system software is also important.
剛好正在做了一份簡報,就把大致已完成的簡報草稿給了他:
I attached a presentation file for your information. Maybe you can start with that to get a feeling about what we do in the lab. The presentation outlines what we are trying to do and what we have done. Let me know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回完信後,我去科技部,參加一個關於big data的研究規劃會議。會議中,我代表清大與我合作的研究團隊,提出我們認為國家值得投入的研究方向和議題。有時候,我們得到的回應是:「想法很好,但是在法規和執行面上,科技部需要再想辦法克服一些障礙,你們不想淌那種官商勾結的混水吧?」
我微笑不語。這不是我想管的事情,我想做、能夠做的其他有意義的事情也夠多了。
我們每天會遇到很多人事物,有些值得交往的朋友,有些令人興奮的事,有些是醜陋不堪的障礙物。形形色色的人事物,卻是極其真實的人生會出現的,我們如何看待這些?如何訂定自我生活和生命中的目標?
我們看到有人週而復始做同樣的事情,例如很會做研究的教授,很會賺錢的企業家,生意越做越好。然而在巨觀的生活上,他們只探索了他們生命中一小部分的可能性。如果他們以為自己很厲害,基於自身成功的經驗去告訴別人該怎麼過日子,那是不是常常會牛頭不對馬嘴?
我們也看到有人習慣於跟著周邊的人,信奉成功的人,追求被告知的目標,一輩子的生活都在實踐和追求這些長輩或是周遭人等告訴他的工作項目和目標,是不是感覺像是生活在牢籠裡面,不得自由?這樣的不自由,真的是被綁住的,還是因為無法成為能夠獨立思考的個體,不能進行個人化的抉擇?
我想,也許我們這一輩,以及上一輩的人都該反省,是否因為本身對於生存的壓力和恐懼,以及局限於自身的框架,限制了自己的生活範疇和生命的空間。有形形色色的人,但媽寶和魯蛇,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後天由上下兩代所共同造就的。與其等待英明神武的救世主來領導大家,我寧可選擇跳脫鑽牛角尖的慣性、思考如何活出自己的個體性。
我想,在許多人引領期盼偉大領導者出現降臨時,或是絕對失望對於台灣大大小小的事物極度悲觀時,是不是可以多想想,本身對自己、對於這塊土地、對於周遭的年輕人的未來真正做了多少事?
今天早上我一張開眼睛,看到一位遠在UC Berkeley的台大電機系學弟寄FB朋友邀請給我。我順便看了一下他的首頁,看到他和一些朋友最近在討論其他國家如何支持年輕人出國留學,取經之後如何返國效力。但是講到台灣呢,說法莫衷一是。
就當我接受交友邀請時,他寫了訊息給我,我們開始聊起來,我大概說了一串話:(省略他寫的部份)
I was just browsing you fb. Quite interesting. Notice one post which talked about coming back to Taiwan. That will be a big decision.
My view is that, for a smart person who has received great education, i.e. someone like you, there will be plenty of opportunities everywhere. The real big question is what is the goal of your life.
It is a good idea to gain some work experience in the bay area. Especially in your case -- you are there already.
他回答說:
Thanks a lot I've been thinking about the meaning of life a lot.. The thing is that when I get super busy, I forgot about my goal and was lost in .. a lot of other things.
我說:
No problem. Life is long enough for us to forget about its goal for a while.
簡短交談後,他說早安,我說晚安,我們相信以後有緣會再見。
無獨有偶地,我收到一位正在某國立大學念資工系四年級的同學的來信。他對於computer architecture非常有興趣,知道我的一些研究方向,希望在一年後加入我們實驗室,想知道現在能夠開始做些什麼研究,問我能不能給他一些指導。
我很樂意與好學的年輕人對談,了解他的背景之後,我說:
Given your background and interest (from your resume), I wonder if you would like to investigate on application-specific hardware acceleration. That is, given an application, how would you design a system or a system-on-chip which gives most competitive power/performance? Our group is looking at accelerating mobile applications and big-data applications with heterogeneous system architectures, including GPU and FPGA. To make things happen, system software is also important.
剛好正在做了一份簡報,就把大致已完成的簡報草稿給了他:
I attached a presentation file for your information. Maybe you can start with that to get a feeling about what we do in the lab. The presentation outlines what we are trying to do and what we have done. Let me know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回完信後,我去科技部,參加一個關於big data的研究規劃會議。會議中,我代表清大與我合作的研究團隊,提出我們認為國家值得投入的研究方向和議題。有時候,我們得到的回應是:「想法很好,但是在法規和執行面上,科技部需要再想辦法克服一些障礙,你們不想淌那種官商勾結的混水吧?」
我微笑不語。這不是我想管的事情,我想做、能夠做的其他有意義的事情也夠多了。
我們每天會遇到很多人事物,有些值得交往的朋友,有些令人興奮的事,有些是醜陋不堪的障礙物。形形色色的人事物,卻是極其真實的人生會出現的,我們如何看待這些?如何訂定自我生活和生命中的目標?
我們看到有人週而復始做同樣的事情,例如很會做研究的教授,很會賺錢的企業家,生意越做越好。然而在巨觀的生活上,他們只探索了他們生命中一小部分的可能性。如果他們以為自己很厲害,基於自身成功的經驗去告訴別人該怎麼過日子,那是不是常常會牛頭不對馬嘴?
我們也看到有人習慣於跟著周邊的人,信奉成功的人,追求被告知的目標,一輩子的生活都在實踐和追求這些長輩或是周遭人等告訴他的工作項目和目標,是不是感覺像是生活在牢籠裡面,不得自由?這樣的不自由,真的是被綁住的,還是因為無法成為能夠獨立思考的個體,不能進行個人化的抉擇?
我想,也許我們這一輩,以及上一輩的人都該反省,是否因為本身對於生存的壓力和恐懼,以及局限於自身的框架,限制了自己的生活範疇和生命的空間。有形形色色的人,但媽寶和魯蛇,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後天由上下兩代所共同造就的。與其等待英明神武的救世主來領導大家,我寧可選擇跳脫鑽牛角尖的慣性、思考如何活出自己的個體性。
2014年9月2日 星期二
聯發科徵才 -- 需具備的技能
在聯發科的系友寫了一封信給我,要幫他的部門找2015 年研發替代役的人才,需要具備以下技能: (原文照登)
「
1. 對於 computer architecture, operating system 等 CS 基礎知識有良好基礎 (mandatory)
2. 熟悉 C / C++ programming (mandatory)
3. 具備影像處理的專業知識 (nice to have)
4. 具備電腦圖學的專業知識 (nice to have)
5. 具備Linux device driver 開發經驗 (nice to have)
6. 具備多執行緒軟體開發經驗 (nice to have)
7. 有強烈企圖心, 想要在一家有國際競爭力, 有國際能見度的公司, 和眾多高手一起打造世界級的產品 (mandatory!)
由於智慧型裝置的軟體複雜度日漸提高, 我們希望能找到一流的軟體人才加入聯發科技
」
「計算機架構」和「作業系統」列在第一項,代表甚麼呢?這些雖然是基礎,但也是變化最快的技術。今年我們要改採新改版的「計算機組織」的課本,20年間不斷改版,這次是第五版。作業系統也差不多,一直有新東西。我幾年教過Linux作業系統,但是Linux不斷改版,不斷更新技術,我現在已經不敢說我確定知道什麼了。
由於變化快速,這兩門課的內容應該是看懂之後要會活用的。張三丰傳授「太極劍」給張無忌的時候,要他理解之後,馬上把劍招給忘掉,才算是真的學會。這種神級的教育法,不是說真的要把學到的東西忘掉,而是希望學生要能活用所學,不要讓所學的知識成為創新的包袱和障礙。
這兩門課,剛好是資訊工程研究所入學必考科目,但是根據我多年改考卷的經驗,兩門科目學得好到能夠解決應用問題的學生,少得可憐。不少考卷,一看就知道考生在補習班背了不少題庫,遇到類似的題目就套用公式,遇到沒見過的問題,不是空白就是亂代公式亂寫。很多時候,連一般的閱讀測驗都看不懂,要談什麼活用?
第二項和第七項,大概每個公司都有類似的要求,不用特別解釋。
第三項到第六項,雖然說是nice to have,但是人家開出了四個項目,如果應徵者一竅不通,人家會要嗎?至少也得專精一項吧?如果有兩項以上,當然更好;如果具備三項,那就更具備競爭力了。
如何具備三項?舉個例子,要擁有第三、五、六項的能力,怎麼學?分開修三門課,是個辦法,但最好是做個專題或是碩士論文,題目像是「利用平行處理與硬體加速技術達成即時影像處理的Android/Linux系統」,就有機會學到如何把這些能力統整與綜合運用。
有些人看到高學歷者抱怨在業界找不到理想的工作,開始大談學位無用論,或是罵業界不長進。曲高和寡,當然可能是業界不致力於產業升級的問題,但很多時候,求職者是否具備推動業界向前發展所需的專業能力,也是職涯規劃中極其重要的問題。
有這些能力,可以去的地方多著呢,何止聯發科技。
「
1. 對於 computer architecture, operating system 等 CS 基礎知識有良好基礎 (mandatory)
2. 熟悉 C / C++ programming (mandatory)
3. 具備影像處理的專業知識 (nice to have)
4. 具備電腦圖學的專業知識 (nice to have)
5. 具備Linux device driver 開發經驗 (nice to have)
6. 具備多執行緒軟體開發經驗 (nice to have)
7. 有強烈企圖心, 想要在一家有國際競爭力, 有國際能見度的公司, 和眾多高手一起打造世界級的產品 (mandatory!)
由於智慧型裝置的軟體複雜度日漸提高, 我們希望能找到一流的軟體人才加入聯發科技
」
「計算機架構」和「作業系統」列在第一項,代表甚麼呢?這些雖然是基礎,但也是變化最快的技術。今年我們要改採新改版的「計算機組織」的課本,20年間不斷改版,這次是第五版。作業系統也差不多,一直有新東西。我幾年教過Linux作業系統,但是Linux不斷改版,不斷更新技術,我現在已經不敢說我確定知道什麼了。
由於變化快速,這兩門課的內容應該是看懂之後要會活用的。張三丰傳授「太極劍」給張無忌的時候,要他理解之後,馬上把劍招給忘掉,才算是真的學會。這種神級的教育法,不是說真的要把學到的東西忘掉,而是希望學生要能活用所學,不要讓所學的知識成為創新的包袱和障礙。
這兩門課,剛好是資訊工程研究所入學必考科目,但是根據我多年改考卷的經驗,兩門科目學得好到能夠解決應用問題的學生,少得可憐。不少考卷,一看就知道考生在補習班背了不少題庫,遇到類似的題目就套用公式,遇到沒見過的問題,不是空白就是亂代公式亂寫。很多時候,連一般的閱讀測驗都看不懂,要談什麼活用?
第二項和第七項,大概每個公司都有類似的要求,不用特別解釋。
第三項到第六項,雖然說是nice to have,但是人家開出了四個項目,如果應徵者一竅不通,人家會要嗎?至少也得專精一項吧?如果有兩項以上,當然更好;如果具備三項,那就更具備競爭力了。
如何具備三項?舉個例子,要擁有第三、五、六項的能力,怎麼學?分開修三門課,是個辦法,但最好是做個專題或是碩士論文,題目像是「利用平行處理與硬體加速技術達成即時影像處理的Android/Linux系統」,就有機會學到如何把這些能力統整與綜合運用。
有些人看到高學歷者抱怨在業界找不到理想的工作,開始大談學位無用論,或是罵業界不長進。曲高和寡,當然可能是業界不致力於產業升級的問題,但很多時候,求職者是否具備推動業界向前發展所需的專業能力,也是職涯規劃中極其重要的問題。
有這些能力,可以去的地方多著呢,何止聯發科技。
2014年9月1日 星期一
與南港國小校長聊教育
今天梁國淦教授帶我去南港國小,與劉林榮校長聊了三小時,大概了解南港國小資訊化的程度,以及實際在教育場域中遇到的狀況。
我很欽佩,台灣有一群有識之士,願意以個人的力量在提昇教育品質上作努力,實際去改進教育的場域,包括基礎建設、課程規劃、師資培育等項目,並且能夠有全面與系統性的規劃。
有系統地規劃一所學校的基礎建設,並且妥善利用科技提高教學的品質,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這一點,我們做資訊系統研究的人,特別容易理解。
可惜大部分的人不懂什麼是系統,更不知道如何做系統性的規劃。有些人以為資訊化很容易,花大錢建構電腦教室,學校無線上網,提供電子書包,學習記錄上網,就是資訊化。但是很多時候,這些東西並無助於教師和學生的教學目的,原因是整體運作不良。
要提供單獨的功能,其實不難,但是要整體作系統性的考量,難度就大大提昇了。整個學校的運作,就是一個大系統,要讓學校妥善地營運,讓教師提昇教育內容和技術、掌握學生學習狀況,讓學生獲得多元且適性的學習,可以說是一項重要的「教育工程」。
為什麼是「工程」呢?你可以砸大錢辦個貴族學校,讓學校、教師、學生擁有極其豐富的教育資源,但這不是國民教育所能負擔的。貴族學校教好學生不稀奇,如果能以一般有限的經費,辦好教育才算稀奇。如何讓教育經費花在刀口上,聰明地建構辦好教育所需的資源和環境,需要有妥善的設計、量測、分析、評估、改進,這不是一項工程嗎?
台灣的教育指導單位,喜歡把錢用在蓋房子和採購設備,但往往對於提昇教育品質的作法摸不著頭緒。而眾多的家長,對於教育的內容也不甚理解,只在乎孩子的分數和排名,所以關心的不見得是教育的品質。很多時候,我不曉得教育單位和家長在考試和升學議題上拉扯個沒完沒了,究竟幫學子們爭取到什麼?
除了炒作這些跟教育本質無關的議題之外,我們所謂的教育專家們,有多少人把教育當做重要的工程,人性化地、有系統地、整體地去提昇我們的教育品質?
我相信,這樣的教育專家是有的,但是他們的聲音和成功的經驗,往往埋沒在那些沒完沒了、蠱惑人心的考試和升學議題裡,被短視近利的人們所忽視,以致於教育還停留在科舉時代,不過是一層一層分類篩選的工具,令人傷不傷感呢?
我喊過「個人興學」的口號,就是希望各界多來鼓勵和贊助那些懂得教育工程、有真正熱忱、勇於突破的人,起來革新我們的教育。對於有些執迷不悟的人,我沒想浪費時間跟他們講什麼話。
我很欽佩,台灣有一群有識之士,願意以個人的力量在提昇教育品質上作努力,實際去改進教育的場域,包括基礎建設、課程規劃、師資培育等項目,並且能夠有全面與系統性的規劃。
有系統地規劃一所學校的基礎建設,並且妥善利用科技提高教學的品質,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這一點,我們做資訊系統研究的人,特別容易理解。
可惜大部分的人不懂什麼是系統,更不知道如何做系統性的規劃。有些人以為資訊化很容易,花大錢建構電腦教室,學校無線上網,提供電子書包,學習記錄上網,就是資訊化。但是很多時候,這些東西並無助於教師和學生的教學目的,原因是整體運作不良。
要提供單獨的功能,其實不難,但是要整體作系統性的考量,難度就大大提昇了。整個學校的運作,就是一個大系統,要讓學校妥善地營運,讓教師提昇教育內容和技術、掌握學生學習狀況,讓學生獲得多元且適性的學習,可以說是一項重要的「教育工程」。
為什麼是「工程」呢?你可以砸大錢辦個貴族學校,讓學校、教師、學生擁有極其豐富的教育資源,但這不是國民教育所能負擔的。貴族學校教好學生不稀奇,如果能以一般有限的經費,辦好教育才算稀奇。如何讓教育經費花在刀口上,聰明地建構辦好教育所需的資源和環境,需要有妥善的設計、量測、分析、評估、改進,這不是一項工程嗎?
台灣的教育指導單位,喜歡把錢用在蓋房子和採購設備,但往往對於提昇教育品質的作法摸不著頭緒。而眾多的家長,對於教育的內容也不甚理解,只在乎孩子的分數和排名,所以關心的不見得是教育的品質。很多時候,我不曉得教育單位和家長在考試和升學議題上拉扯個沒完沒了,究竟幫學子們爭取到什麼?
除了炒作這些跟教育本質無關的議題之外,我們所謂的教育專家們,有多少人把教育當做重要的工程,人性化地、有系統地、整體地去提昇我們的教育品質?
我相信,這樣的教育專家是有的,但是他們的聲音和成功的經驗,往往埋沒在那些沒完沒了、蠱惑人心的考試和升學議題裡,被短視近利的人們所忽視,以致於教育還停留在科舉時代,不過是一層一層分類篩選的工具,令人傷不傷感呢?
我喊過「個人興學」的口號,就是希望各界多來鼓勵和贊助那些懂得教育工程、有真正熱忱、勇於突破的人,起來革新我們的教育。對於有些執迷不悟的人,我沒想浪費時間跟他們講什麼話。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