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效能應用與安全研究室 Performance, Applications and Security Lab


我們的研究範圍很廣,從嵌入式系統、手機應用、一直到雲端計算、商務應用、資訊安全都有做。
我們的合作研究夥伴很多,包括聯發科、IBM、中研院、資策會,還有和台大、清大、交大的教授合組研發團隊
,包括高階應用處理器架構研究、虛擬化技術、異質計算、系統軟體等重要技術的研究與創新,我們很關切台灣人才與產業的未來。

2014年9月6日 星期六

談「SCI問題的根源」

這篇談「SCI問題的根源」(http://sa.ylib.com/MagCont.aspx?Unit=columns&id=2484),願意從科學人的觀點直陳一些問題,但我還是覺得作者語帶保留,對於一個誤國誤民多年的指標,還可以平常心看待,仍然可為指標找出口。

我不懷疑作者的學術操守和邏輯思維,文理也很清楚,但作者迴避了「科學」與「人性」在這個議題上的對立性,彷彿置身事外,沒有清楚地交代他個人的主張。因此,作者可以淡定地寫下這段話:

『難怪眾多評論者會用「學術倫理崩壞」的角度來看待這件事,並呼籲放棄「獨尊SCI」的做法。 可惜的是,我們一直沒有找到比SCI更適合用來評價科學研究成果的辦法。』

其實不只「學術倫理崩壞」,透過操作遊戲規則而掌握決策與權力的人,不在少數,這些人所造成的影響何只學術界而已。教育界首當其衝,教授和研究生的重點變成了找論文發表的捷徑,這樣的研究經驗,對於國家有多大的幫助?或許作者收到的都是優秀一流的研究生,或者作者能夠給予研究生非常有益於其未來的訓練,但是根據我個人的所見所聞,多半並非如此。

況且作者自己也說了:

『關於超對稱的論文有好幾萬篇,被引用超過上千次的高引用論文也有好幾十篇,但其中一大部份已經被LHC的實驗否決了。所以我們的處境就是SCI的確不是很好的科學成就指標,但也沒有替代品。 』

既然SCI的確不是很好的科學成就指標,那我們為何還堅持要用它?因為它是用來評鑑教授和計畫時最方便的方法?在美國第一流的大學,不會這樣便宜行事至此,不會在計劃申請書上要求申請者填上SCI Impact Factors。有些我所熟知的領域,一流的研究者根本不知道或是不屑於知道什麼是SCI。

最後,作者企圖幫科學研究找出路,強調科學與教育的關聯性:

『我們應重視的科學研究投資效益是教育:培養出有探索能力、具研究經驗的年輕人對於國家的未來有莫大好處,因此是任何研究計畫必須列入的目標。 』

諷刺的是,如我以上所述,SCI早已造成學術與教育的重大問題,宣稱以點數與排名作為「無可取代」的評鑑方式,更衍生出種種文化的問題。社會普遍對於學位的質疑,並非空穴來風,如果現有的科學教育真能培養出對於國家的未來有莫大好處的年輕人,那請告訴我,國家現在怎麼會不斷在討論人才的問題?

不過,作者的結語給了有趣卻後勁無窮的回馬槍,些許透露出作者似乎不願多談的人性議題:
『有件事我之前沒有提及,那就是科學社群的見識與品味越高,SCI帶來的問題大體就越輕微。不過見識與品味的提升並非易事,而且也有盲點,不是解藥。』

既然作者沒有明講,我也不便揣測作者眼中的「見識」「品味」「盲點」「解藥」。但我希望科學社群的見識與品味中,能夠多一些「人味」和「美學」,讓科學的思維能整合與奠基於我們的文化之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