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文鈺教授在臉書上說:
看了這幾年的教授治國後,強烈提議,次長以上(含)的官員不應當由教授擔任。原因很多,試舉三點,
1. 教授雖然是專家,但只是某一小領域的專家,其實真正會的事情很少。
2. 教授一向都是"對",做錯事很難好好認錯。
3. 教授若是官沒當好,拍拍屁股又回學校教書,有退路就難以好好做事。
其中第一與第二點是上了圓桌基金會的課程後所體會到的。只不過江老師是泛指所有人,不是只有教授而已。當然,沒有上述缺點的不在此列。
以上,有興趣的請補充。
蘇教授舉三,小弟反一:有些教授為了當官,平時就積極累積人脈,藉著擔任評審的機會巴結長官, 打著「公正客觀專業學者」的旗號, 為政策或政府單位護航,或是成為政黨打手,以此進入利益共生集團。
這種學而優則仕的觀念,來自於科舉封建的文化。舊時代的學者,想有一番作為,必須依附政權,只好去做官。但在知識就是力量的工業時代,以及今天知識經濟的年代,學者可發揮的舞台多得很,何必靠政府和政黨?
反過來說,大家可以仔細看看那些出來做官的、時常出來幫政策護航的學者,都是什麼樣的角色?如果是靠著長期幫長官抬轎而上去的,我覺得對他們就不必有太高的期待了。
題外話說,學校對於教授的待遇並不是很洽當,因此間接鼓勵了教授到外面賺外快的想法。當我們說台大的教授,拿與其他國立大學一樣的薪水,但必須接受更嚴格的評鑑、在寸土寸金的台北市過生活的時候,有人會說,你們在台北不知道有多少令人稱羨的業外收入?這對於全心投入教育事業者,情何以堪?
既然已經離題了,就說一下有朋友留言問到的產學合作好了。第一,實質有產出的產學研發案是辛苦的,以當前產業吝於給予研發經費的狀況,耕耘產學計畫必須付出相當大的代價,很辛苦,對研究型大學來說不是好差事。第二,很多時候,產學研發案的錢來自於政府補助,計畫需要接受政府找來的專家學者審查,因此又回到了老路。
但對我從事的研究來說,產學合作是不得不做的,即便不划算,還是要做。別人恐怕不會這麼死腦筋,或者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