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效能應用與安全研究室 Performance, Applications and Security Lab


我們的研究範圍很廣,從嵌入式系統、手機應用、一直到雲端計算、商務應用、資訊安全都有做。
我們的合作研究夥伴很多,包括聯發科、IBM、中研院、資策會,還有和台大、清大、交大的教授合組研發團隊
,包括高階應用處理器架構研究、虛擬化技術、異質計算、系統軟體等重要技術的研究與創新,我們很關切台灣人才與產業的未來。

2015年10月19日 星期一

大數據小秘密

我上週五(2015-10-16)去中山女中給的演講,題目「大數據小秘密」是主辦單位中山女中的老師訂的,學生自由報名參加。結果大概是因為題目定的好,所以演講廳坐滿300人,有老師告訴我她的學生報不到名。

我這場演講主要是告訴學生們我所看到電腦對世界造成的重大改變,以及未來大數據時代將會造成更大的變革,因此我們來探討學生們現在與未來應該學些什麼?要如何自力救濟?如何建立能夠面對未來變革的能力?

投影片在此,歡迎載明出處後分享,分享投影片時請勿斷章取義:https://www.dropbox.com/s/ldf7jh93fvav9zn/2015-10-16%20talk%20at%20CSGHS.pdf?dl=0

演講摘要:(基本上是投影片去掉圖片之後的文字內容)

早期的電腦,只是照著人給的程式去處理資料,稱不上有很高的智慧;早期的儲存,只是存放計算用的資料,用來做些重複性質的工作;早期的網路,只是在電腦之間運送電腦程式所需的資料,相當無聊。現在怎麼看,都覺得當年的電腦很呆板、很冰冷、很無聊,沒什麼智慧。

台灣的資訊科技業,從仿製、組裝、到設計硬體,主要是以代工設計和製造業為主,例如:系統廠:幫客戶做系統(廣達、華碩),晶片廠:幫客戶做晶片(聯發科技、台積電)。但是在韓國、中國加入競爭後,硬體的價值越來越低,生存不易。

資訊科技研發競賽是非常激烈的,每18個月,處理機上的電晶體數目變2倍(摩爾定律),結果就是:舊的硬體不值錢,必須持續砸錢做研發,必須找到重要的新應用。

然而當電腦、儲存、網路的能力超過人類基本的需求時,有趣的事情就誕生了…電腦拿來作為各式各樣的用途,而且幾乎無時無所不在,記錄下了各種人類活動的資訊,所以大數據就誕生了!

包羅萬象的大數據,充斥著各種資訊,如果能夠拿來參考,進一步分析其內容,就有可能匯集眾人的智慧、發掘出新的智慧有了大數據,我們能做什麼更有趣的事呢?Use your imagination!

目前已經開發的領域,只是一小部分!電腦、儲存、網路的能力都還在快速成長,大數據還會快速變大!我們回頭看十年前的電腦應用,可能會覺得很無聊,如果十年後看今天的大數據應用,可能也會覺得很無趣!

資訊科技早已改變世界
- 自動化的趨勢改變了工作的形式
  -- 自動化生產與機器人取代藍領勞工
  -- 自動化分析取代白領階級
- 網路化的趨勢改變了人際的關係
  -- 網路大幅縮短資訊傳播的成本與時間
  --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變得頻繁且多元
- 全球化的趨勢因為資訊科技而加速
  -- 人才與商業行為突破地區與國家的界線
  -- 資訊科技成為國家競爭力的重要關鍵
- 智慧化的趨勢將進一步改變教育與社會

妳如何知道未來的世界會如何?妳現在所學的基本核心能力,是否足以讓妳適應未來?妳所嚮往的領域、所具備的專業,是否能夠不被電腦取代?

傳統的教育思維,或許符合舊時代的社會環境和產業,但能讓妳們面對現在和未來的需要嗎?考試引導教學為了分數,注重記憶知識與解題招式,但面對新時代,問題出現了:電腦比妳更會背書、更會解題;學生等人教、不懂得自我學習、搜尋知識;學生不注重創意的培養、創新的訓練、不實際動手、動腦解決新問題。

舉幾個例子,IBM運用大數據技術開發出Watson,它背了很多書,能聽、看、說,也能分析,在2011年打敗兩位Jeopardy!的冠軍對手,IBM還將這樣的技術用於醫療、商業、工業上的應用。Wolframe Alpha可以解很多的數學問題,很複雜的積分式子,它很快就能得到答案,所以人類重要工作的是把方程式列出來,而不是花時間去解方程式。

科技對人類來說,是好的嗎?「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 關鍵在於如何用它,以及誰掌握它。前者的重點在於「計算思維」:各行各業的人都需要其無可被電腦取代的專業,同時具備與電腦合作的計算思維(Computational Thinking);後者則是「資訊科技的民主化」:避免資訊科技被掌握於少數人手中,要被免被用於壓迫人。

大數據時代的教育思維:
- 不是為了學位,而是為了建立專長
- 不要和電腦比記憶和套公式
  -- 要擁有電腦無法取代的能力,或是懂得運用電腦
  -- 學程式設計是了解電腦運作的基本概念
  -- 懂得自我學習才不會落伍有能力做電腦不會的創意、創新
  -- 能實際動手、動腦解決問題健全的人格與公民教育
- 不是教條式的教育,而是提昇人民的素養
  -- 人民可藉由各類管道發聲、影響和約束權力者
  -- 對社會的貢獻可以是自發性、多元性的。

台灣當前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科技領域課程綱要草案」已有加入資訊課程的規劃。學習coding,不是教文書處理,而是學習計算思維、邏輯、應用能力。至於何時實施?可能會遇到師資、教材、設備的問題,民眾的意見也不一,所以妳們應該是遇不到了… 那麼妳們就不學了嗎?

學習coding,不是學「照著做」,而是啟發邏輯思維、動手做,學習「開發創意」和「解決問題」。從小學,學到家了,遇到困難會自學,會善用網路資源,會到學校找人請益,不用擔心「學校沒教」的這種事!這樣的人才,能做一些那種循著「正常」管道一路被考試引導、被告知下一步該做什麼的「傳統好學生」所做不到的事。

現在有很多的公開的學習資源,以及新的學習方式,可以自力救濟!對於想學的人來說,「沒人教」不再是藉口。自學有成的人比比皆是,而且具備自學能力的人更能適應未來。

在競爭激烈的資訊科技業,例如Google這類的公司,你的天賦,不需要一張大學文憑來證明。公司要的你展現你的技能,而不是知識;使用邏輯思考來學,而且統計超級重要;在工作上證明你的毅力。從業界的看法,如果真的要念大學,要鑽研於技能。

然而國人重視文憑的傳統,衍生出許多問題,也在當前面臨了許多考驗。我認為主要原因是傳統的文憑和考試,過度重視記憶性的東西,即便是解題,多半也是解考古題,這樣的能力很容易被電腦取代。我們可結合大數據時代的眾多公開資源,遂行多元化、開放式的教育,同時培養和認證學生的:
- 通識素養:語文、公民、數理、生活
- 核心能力:理解、表達、邏輯、分析
- 專業能力:提早讓學生認識專業與其學習路徑

通識素養很重要,所以大家從小學到中學,大多是學通識,但有沒有成為素養,那就要問各位自己了。如果只是為了考試,那大概很難內化成為素養。

核心能力如同內功,專心練內功的人,如果要展現內功的功用,應該要有足夠的資質,加上用心去學習外用的招式,否則常會被譏笑「百無一用是書生」。

專業能力的學習,一開始透過練外功招式,比較容易拿出去用,但如果只學基本招式,沒有精益求精,發明新招,也沒有內外兼修,跨越領域,那也是不夠專業,建立專業,是需要大量的時間的

我的建議是:文憑不是無用,但不要只靠文憑,要看自己的資質和興趣決定要練哪些內功和外功,扎實的建立能力和專業,才是最重要的。要踏實追尋個人目標,需要好好打基礎和自我的鍛鍊。

以資訊科技為例,所謂「十萬小時」「十年磨一劍」,想把資訊科技學到出師,沒有大量的學習是不夠的,許多國外在大學時代創業成功的例子,都是當事人在小時候把學習電腦科技當成是訓練鋼琴家、職業圍棋手的志業,因此他們在大學時代就有創業的企圖心和能力。很多的資訊課程,在技術的部分,不需要高深的數物化的知識,因此可以像語言和圍棋般及早學習。至於理論的部份,放在後面再教,往往會因為學生的求知慾而提高學習興趣。

最後,我想告訴各位,大數據時代的小秘密,就是妳們即將面對很大的變革。但好消息是,妳們還來得及準備,而且有很多方法。我提倡資訊教育和數位學習,不是為了資訊產業,也不是基於個人的本位主義,而是因為傳統教育已無法滿足新時代的需求。各行各業迫切需要能自學與活用科技的人才。未來的高階人才,很難由缺乏想像力的傳統教育產生,因為我希望下一代要不要被我們這代制約,而是設法成為更具開創性、身心更健全的人透過適性、多元的學習,開啟自我潛能開發,成為跨領域的專家的可能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