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效能應用與安全研究室 Performance, Applications and Security Lab


我們的研究範圍很廣,從嵌入式系統、手機應用、一直到雲端計算、商務應用、資訊安全都有做。
我們的合作研究夥伴很多,包括聯發科、IBM、中研院、資策會,還有和台大、清大、交大的教授合組研發團隊
,包括高階應用處理器架構研究、虛擬化技術、異質計算、系統軟體等重要技術的研究與創新,我們很關切台灣人才與產業的未來。

2013年3月27日 星期三

談中學教育 (II)

這篇【李家同/12年國教--免試更難考 志願序胡搞】報導中,李教授所提出的這些意見,都是來自家長的,雖然沒甚麼特別,但是有時候不要亂出主意,才是最好的做法 :)

我前幾天才整理了一下我對中學教育的想法【談中學教育】 (http://hungsh-ntucsie.blogspot.tw/2013/03/blog-post_3118.html),文中講得還算客氣一 點,沒有罵教育部的官員和請來的學者胡搞。

我看現在基本的問題是:

1. 政府提出的方案根本整合不起來,因為主事者沒有中心思想,甚麼都可以拿來考試、加分的結果,已經與原本的構想背道而馳。

2. 我原本支持12年國教高中去明星化的想法,但是教育部因為無法堅持理念,又搞出了一堆加分、特色學校的辦法,搞得國中學生要補更多的東西,奇怪。

3. 政府應該要堅持努力的,是照顧弱勢和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讓他們能夠學好基本能力,而不是一昧用考試去對學子們做填鴨、篩選、標記的動作。

4. 學生要建立個人特色,那是學生個人的事情,為什麼要加分? 明星高中擺明了要用所謂的特色去招收資優生,為什麼要支持這樣的事? 如果我對特殊能加分的事情不感興趣,為什麼要被逼著要做這些事? 如果我家境不好,沒辦法建立特色,為什麼我比有錢人家少一條途徑?

5. 教育部舉辦了很多次說明會,始終無法說明清楚和說服家長,政策翻來覆去,是所謂的胡搞。

6. 特色學校和明星學校,說真的,就給那些私立學校去做吧,政府要認清楚自己的角色。按學區分發,是符合原本12年國教精神的方法,陣痛在所難免,但終究會回歸常態;用考試來維持公立的明星中學,是最糟糕的示範,反而越改越糟。

7. 我在部落格上提到的,大學和業界可以對於學習能力和慾望強的高中生,給與額外的選修課、特色課、甚至有機會到大學修課,這是讓資優學生不用擔心被分發到哪個高中的做法。大學林立,有些招收不到學生的大學,不妨讓他們轉型來做這些

8. 我個人希望教育出來的,不是只會考試的學生,也不是被迫填充了一堆工作技能的準勞工,而是知道自己真正想做甚麼、知道自己在做甚麼的學生。光靠考試和賣肝,不能同時照顧國民福祉和進一步提高國家競爭力。

2013年3月25日 星期一

該教些甚麼?

我想,常用的東西,自然會記得起來;不用的東西,背起來還是沒有用。常見的說詞:「書到用時方恨少」,是資訊不普及的年代的想法。我認為比較適合現代的想 法,應該是;「把好用的東西學好,知道一些有可能會用到的東西是什麼和在哪裡,學會建構知識以解決問題的方法,在需要的時候能夠快速進入狀況。」

年輕人問:「學這東西要做什麼?」這是很合理的問題,我們不能老是回答他:「這東西以後『可能』會有用。」翻開課本看看,有哪些東西是屬於好用的,哪些東 西用電腦找或是做就行了,何必勉強每位學生去背誦?中小學課本裡面有太多這種不必背誦,但是為了考試不得不背的東西,我小時候就很受不了。

我來反省一下,我在教「計算機結構」的時候是否犯了同樣的毛病呢?有的。當我想把整本書教完的時候,我的確沒有做好以上所說的。為什麼要在一學期內教完整 本啊?因為:(一)學程的設計如此,只給一學期時間教;(二)學生將來考研究所要考整本。您看看,當老師的也很難為吧?到了大學,開課的內容還受到限制。

不過,我倒是希望學生不需要背書、背習題解答。所以我在出題的時候,往往出一些大家沒看過的題型。這部份,有時倒是令某些善於背書、背習題解答的學生不滿 :) 有學生在教學評鑑上批評說,考試不按常規出題,念了很多東西,沒有考到。 從評鑑給分看,大致可以猜到,這些學生給我很低的分數... 還好,給我高分的同學也不少。如果在中學,有些家長大概會抓狂,打電話給導師和校長要學校「處理」。

前幾天有位長官要我多想想怎麼讓大學不要淪入中小學的翻版,減少學生到補習班補研究所考試的狀況。我想,推陳出新的出題方式,是我們馬上可以做的事情。這 幾年,我們的考題在補教界有無法預測的風評,算是好現象吧?當然,最好是每堂課都能著重在教有用的東西,同時讓學生知道為什麼要學好這些東西。

如何運用高級人才?

翟本喬學長寫了一篇【我在 Google 的第一課,很值得參考。(翟兄是我在建中電研社就認識的學長。)

如何運用高級人才,對企業和管理者絕對是項挑戰我當年在SUN的上司,給我的第一堂課是:「多看看、多學學、多幫忙,但我們不期待你在第一年能有任何重 大貢獻。」後來,我給台大新進的研究生的第一堂課也是如此:「好好修你想修的課,多看看學長在做些什麼,對實驗室的工作盡量幫忙,但我不要求你們在第一年 有什麼產出。」

話雖如此,但不要認為事情有這麼簡單 :) 如果員工或研究生到了第二年、第三年都做不出什麼貢獻呢?身為主管,要能夠觀察問題所在,想辦法解決,萬不得 已才請員工走路。身為教育工作者,即便偶爾心中會感嘆「朽木之才,不可雕也」「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我們還是要用比較大的耐心,不斷地給學生機會。

然而,台灣現有的業界文化和學術評鑑制度,壓縮大多數主管、員工、教師、學生的耐心,對於心存做大事念頭的人,是項挑戰。不過,希望像翟兄這樣的人才,可以突破萬難,做出大事業。

一時之間要改變文化,很不容易,尤其是對一群有「只要有工作做就不錯了」「趕快撈一票比較實際」「這是根本不可能改變的鬼島」等想法的人談這些,也需要有很大的耐心才行。

要如何破壞舊模式,建立新典範?以現況而言,舊模式的研發,不必等人來破壞,自己就會被淘汰;若有人能夠建立成功的新典範,自然後繼有人。所以我說要有耐心 -- 做先驅者往往是孤寂、甚至是委屈的

三星滅台計畫?

前一陣子看到【三星滅台計畫】這篇文,被鄉民到處傳播時,罵聲連連。我心裡想,台灣人就這點出息嗎?

1. 媒體訂個聳動的標題,將片面的消息堆砌和框(frame)成勁爆的內容,大家就不假思索地接受? 如此容易受媒體操弄嗎? 每天看電視報紙八卦,圍著不營養甚至不健康的話題打轉,有甚麼好處呢?

2. 一些風吹草動,只要受媒體驅使,那怕內容再不營養,也能夠成為全民注目的焦點,大家的EQ有這麼低嗎? 這已經成為一種慣性,還是說不滿的情緒已經滿載,必須找出口發洩呢? EQ可以想辦法培養,慣性可以想辦法改掉,憤怒最好能夠轉化成奮鬥的動力。

3. 韓國要搶占市場,無所不用其極,你在這邊罵得再高興,有甚麼用呢? 人家可是很積極努力,願意冒大風險地在做研發呢! 想想我們該怎麼振作起來才對吧? 我想,台灣和韓國還有其他國家的競爭,是長期的。能夠的話,把自己該做的工作做好,拒絕被黑暗勢力所支配。

4. 我們的政府在做甚麼呢? 坦白說,政府一天到晚在傾聽人民的心聲,只不過他聽到很多老百姓的雜音,彼此覆蓋抵銷掉,只剩下那些政商之間協調出來的聲音,當然靠到富商那邊去。鄉民們 再怎麼罵,沒有共識、沒有章法、沒有組織,還是無意義的雜音。希望政府長進的話,是不是該做有意義的討論、要找有效的管道發聲?

不,我想台灣人應該不是就這點出息,這或許只是一時迷路,希望遲早會找到屬於我們的道路。

推薦閱讀: 【三星滅什麼台啦,真是的

2013年3月24日 星期日

談中學教育

這兩天想一件事,不知道可不可能解決? 很多朋友說現在的中學教育 1. 沒有教出能夠好好使用英文的學生 2. 沒有充分的電腦和工程教育。姑且撇開業界的一些病態(檢現成便宜、不做前瞻研發、薪資不足等等),我想,我們的中學教育,並沒有太多機會讓學生好好地「利 用」教育所學的知識,所以業界批評現在大學林立,但年輕人所學並不扎實,也是一種趨勢。

太重視考試和學位,當然是原因之一。如果藉著今天台灣所面對的逆境,我們是否能讓年輕一代體認到考試和學位並不是學習和生涯的全部?

以前我們在國境築起一圈堤防(鎖國),水淹不進來,裡面的人無論地位高低,都有地方住、有口飯吃,所以靠著考試和學位來決定誰該住哪裡,似乎是個還算公平的制度,即便考的是八股文又如何?反正學習的內容並不是重點。

到了今天這種國際競爭的大環境,就像海平面上升,水三不五時會淹進來。在低漥處的人們要逃命,拼命往上鑽,可是上頭有多少位置可供容身呢?

如果繼續沿用鎖國時代的教育思維,在現在國際競爭時代教出來的就是上述只會考試、不會使用知識的學生,同時可能還缺乏自我學習新知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結果就很慘。我們教育應該要提供 的,是讓人們能夠隨時利用周邊的資源找到生存之道的方法,例如用現成材料做成救生艇(想到Pi?),甚至有能力造大船出去到國外找出路搶商機,創造新機會。不然,每次大水來了,就聽到一大堆鄉民在哀號、怒吼。

我所聽到的十二年國教,大家吵來吵去,多半針對所謂「明星學校」和「錄取辦法」這些「影響學生權益」的議題,但很少真正去談到如何改進目前中小學教育的內容。我個人覺得,大學和業界,對於教育的內容不能置身事外。與其感嘆,為什麼時下年輕人缺乏XX能力?不如早點告訴他們哪些東西在可預見的未來是有用的。

可是,高中生知道哪些東西真正有用,又如何?面對沈重的課程(這些都是教育部專家學者認為對他們有用的東西)、一關又一關的考試,很多學生已經夠累的了,我們難道要在加入新的課程、新的考試?當然不是。

我們該徹底檢討目前教學和考試的內容是否有用。八股文從明朝廣泛用於科舉考試,一直沿用到清朝,這幾百年間,束縛了學者的思想、降低了政府的智商。我們基 礎教育所教的東西,雖然改來改去,主要還是國文、英文、數學、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生物、公民、健康。考試內容,也超不出這些範圍。要怎麼改呢?

1. 不要教太深太難的東西,教能用得著的東西:這個聽起來容易,但是只要有考試在,就這一點東西,學生們也得要反覆研究。其他不考的東西,還是沒有人注意。惡 名昭彰的建構式數學,我要略微幫他平反一下,其實他的立意良好,是希望學生了解「建構」的過程,但一旦變成考試,考這個過程,就是件很奇怪的事。

像這樣的例子太多了,不勝枚舉。我覺得,教改之所以不成功,是因為考試制度。有人批評,教改把學生程度越改越低,我不認同。我看到現在中小學教材遠比過去 的容易,資優的學生,理應有機會可以學到更多的東西,但他們有這樣做嗎?成績不好的同學,他們不斷受到考試的打擊,他們有興趣把一些基本科目搞懂嗎?

因為很多的『沒有』,所以我們看到目前的窘境。

2. 創新課程、多一些選修課、到大學修課:資優的學生,我們應該要鼓勵他們多學一些東西,但是學些什麼?怎麼學呢?關於學些什麼,我覺得必須讓他們適性發展。至於學些什麼,我們應該要提供適當的管道。

如果由教育部來提供課程和管道,我想他們會面臨諸多的政治問題,不如由學界和業界來想辦法。評量的方式是必須因時因地調整,然而大家常常還是陷入一種想要訂出一套適合全體學生的制度,那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要揚棄這種舊觀念,才會有多元價值、多元發展、創新進步、尊重個人的社會。要達到目標並不容易,但是不往那方向走的話,就會在老地方繞圈子。大家也看到了,這幾天吳寶春的例子,除非總統說話,否則教育部不知何年何月才會開此先例。

因為很多的『還沒有做』,所以我看到未來的潛力。

以上談的是中小學教育。中小學教育(十二年國教)是通才教育沒錯,但是所謂的基本的知識和能力應該包括哪些?講句不客氣、有點偏頗的話,往往是被一些象牙塔裡的專家學者所定義。有 人覺得太多,有人覺得太少,以前只有一套標準,現在有多種版本,但教學還是被考試所牽引。資優的學生,把時間浪費在準備考試的滿級分上面;跟不上進度的學 生,不是自我放棄,就是得靠補習支撐。所以從所謂的最高學府看到的,是很多一路「資優」、非常注重成績的學生,以及很多一路補習、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學生。

中小學教育影響大學教育之鉅,因為上述的習性,到了大學再想辦法改,很不容易。我們的教育和文化,並沒有提供中學生太多自由選擇和叛逆的空間,很多上到好大學的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經驗,也很少有過出自於自由意志選擇的經驗,以及從經驗中得到的回饋。這些應該是在所謂的叛逆期得到的經 驗,往往被壓抑住了。

我並不是說一定要如何才是最好的,因為每個學生的狀況不同。但我討厭的是一個由既得利益者所塑造出自以為「正義」,卻是僵化的制度,實際上不給弱勢機會、不給自由選擇,只想生產出符合既得利益者未來利益的教育內容。

至於高等教育嘛,我已經講了不少, 在大學,關於要敎什麼,要考什麼,畢業門檻,我們有很大的自主權,只是被各種評鑑制度給限制或誘導,所以搞出一堆問題。當然,有志於此且行有餘力的老師 們,可以多談談如何改進課程與考試等議題,不過那應該是系所內行成共識,就可以去推動的。當然,也要看各系所是否有魄力和眼界去推動這些

2013年3月23日 星期六

周末的跨實驗室研討會

今天(2013/3/23)和電子所黃鐘揚敎授共同舉辦的跨實驗室研討會,共有約四十人在週末參加這四小時的活動,希望促進電機資訊研究生的交流,多了解彼此領域,共同探索未來。

雖然黃教授開玩笑說【研究生沒有周末】,我個人倒是覺得要大家周末來聽講,有點不好意思,所以除了用Pizza餵飽大家之外,最後也準備了摸彩活動。


2013年3月22日 星期五

從博士生賣雞排談起

這篇【博士生雞排店老闆的心路歷程】引起不少的共鳴。

這篇【彭明輝:樂見雞排博士】對價值做了一些探討。

基本上我也不反對博士去做任何他覺得有意義的工作,天底下沒有人有資格去評價任何一種工作對其個人的意義

想起一則親身故事,我當年在課堂上舉手對我的哲學 概論教授說,照您剛剛那樣講,您是否認為當總經理比當個科學家或工程師對社會貢獻比較大?他說是。我再問,那當個教授也不如當總經理嗎?他說:當然,你看 我這個樣子,能做什麼?我聽到這邊,也懶得再問了。於是我知道,一樣米養百樣人,人家要怎麼想,你也管不著,但最怕的是落入一個窠臼。哲學系的教授都這樣 了,那落入傳統價值窠臼的人不知道有多少?

雞排博士的故事,其實很簡單:(1) 他想賣雞排,就去賣 (2) 任何投資,包括花時間念書在內,都有風險。至於郭董的話,我實在覺得沒必要回應一個對教育完全外行人的話。

每個人在評論的同時,往往藉機加入自己想提倡(有利於己)的意見,或是發洩心頭的鬱悶。口中說樂見雞排博士的人很多,但心中真有尊重博士生去賣雞排的人很少,正如同我多年前的哲學概論教授一樣,道理都會講,但是講的跟他真正所想的,不盡相同。

我想:
1. 牽扯到個人的抉擇,我們要審慎處理,講個人經驗可以,講個人抱負也行,但是沒必要把自己的想法套在別人身上,去對人家下指導棋。
2. 也沒有必要因為單獨的個案,在未了解全貌之前,馬上就去要求政府該如何做。
3. 如果是因此個案而引發的聯想,應該要分清楚議題,不要混在一起。


這個和評論公共事務不同,有不同的分際。對於某些年輕人不懂這些分際,屢勸不聽,我是沒興趣跟他們談下去。

我個人相關的經驗,筆記如下,並非對博士生雞排店老闆的批評:

我曾經跟一些認為自己不會念書、沒有好學歷的朋友說過,所謂「資優生」在你們眼中的形象只是片面,你們以為他們之天之驕子,日子過得很好。但實際上,連很多「資優生」本人,都不知道他們自己過得是怎樣糟糕的日子。

完全不出去看看世面,把自己封鎖在象牙塔裡坐井觀天,是自欺;在象牙塔裡稱王坐老大,甚至魚肉鄉民,是欺人;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搞了半天,才驚覺自己也是被別人和大環境擺佈,是被人欺。

大部分的人,一輩子都在做以上這三種事情。對這些行為有所覺知,有如大夢初醒,即便一時更動不了大環境和周遭的人,至少不再是渾渾噩噩的過日子。這種故 事,在現實生活很多,但我們即便知道這些故事,只要日子還過得下去,我們也不見得會想覺醒過來。醒過來之後,面對的挑戰只會更多而不會少,需要一些勇氣。

2013年3月21日 星期四

想傳授一大堆「好東西」給學生?

今晨對教育的反思是: 對於單一的課程設計,或是在學程設計上,我們本能上會想傳授一大堆「好東西」給學生,但是消化不良的結果,適得其反。最近輔導外籍生,發現系上有約十位大 一外籍生,他們幾乎在國外都是高中資優生,數學成績很好,通過某些認證,在美國的一些好大學可以免修數學。但是在台大,必須修微積分,全部被當掉!原因值 得檢討。(我們資訊工程為什麼要必修普通物裡?我也不懂)。

就我的觀察,台灣的教學所採取的菁英主義,所希望塑造出來的往往是「學院派」的菁英,而非務實能動手的菁英。因此,我所看過「務實能動手的菁英」,很多都 是「怪咖」「怪才」「天才」,靠著自己本身的天賦,或是對特定領域有狂熱的興趣,自行建構他們的才能。如果說,我們希望培育出一些Jobs, Wozniak, Gates, Page, Zukerberg 這些在他們年輕時就已能開創基業的電腦怪傑,那我們現有的教育不只幫不了多少忙,而且學校硬塞了一大堆東西,多半是作為考試、學術用途,沈重而無趣的負 擔,輕則讓學生浪費光陰,或是迫使學生選擇容易的路走,重則可能扼殺創意,這是我們教育工作者該警惕的事情。

2013年3月20日 星期三

要不要修「數位電子學」?

今天系上開會檢討「數位電子學」這門必修課在資訊工程學程的定位。我在多年前教過一次,發現大多數學生對這門課缺乏興趣之後,就不大想繼續開這門課,還好 有其他老師可以教,但是每位老師也都面臨同樣的問題。既然如此,為什麼不改為選修?何況,美國排名前二十的資訊(computer science)科系,都沒有將此課程列為必修。

為什麼許多資訊工程的學生會對於這門課沒興趣,甚至討厭它呢?而且,同樣被歸類為「硬體類」的邏輯設計、計算機架構等必修課程,也有很多同學不喜歡。教授們提供了一些可能性:

1. 考不上電機系(第一志願)的學生,是否認為硬體類課程是電機系學生的專長,既然拼不過他們,乾脆就放棄,努力在軟體功力上贏過他們。這是所謂的「各擅勝塲」嗎?

2. 高中就非常喜歡電腦的學生,看到的只是怎麼寫程式 (的確,從甄試入學申請資料,看到自稱學過電腦或很想學電腦的學生,多半談的是程式競賽、開發網頁、寫小型app、研究演算法),是否只認為軟體課程才是正統?硬體類課程是偏門?

3. 看到資訊系「榮譽榜」上,都是ACM程式或軟體設計競賽得名次的學長姐,是否覺得「有為者亦若是」?因此,專攻軟體以贏得比賽成為眾多資訊系一流學生的目標,其他則是雞肋?

有趣的是,如果問軟體專長的教授,他們很可能會告訴你,這些所謂硬體類課程是重要的,尤其是在台灣這種以硬體為主的業界環境裡。這也是這些課程列為必修課的原因。

我個人認為:

A. 既然現況是大部分學生沒有興趣,無論原因為何,如果我們無法有效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應該將「數位電子學」列為選修課。

B. 「邏輯設計」和「計算機結構」其實都不是電機系的強項。其中教授的內容以及涉及的工程和系統概念,是我們設計和規劃大型複雜電腦系統經常會需要用到的技 能。認為這些不重要,是自我設限。在今天談雲端、海量資料的時代,複雜系統比比皆是,有些同學一看到複雜的硬軟體架構圖,腦袋就飛到雲端去了,怎麼跟人家 玩?

C. 許多國外名校在大學是電機資訊系(EECS),一方面EE和CS並沒有高下之分,一方面學生有機會兼具二者之長,將來能夠成為軟硬兼備的高等通才。但由於 資訊自台灣崛起較晚,加上種種大環境的問題,「軟硬兼備的高等通才」雖受業界青睞,但學界並不見得積極於此。(原因請自行推敲)

D. 系上或許可以考慮,把硬體類競賽優勝學生,列入資訊系「榮譽榜」,以扭轉學生錯誤印象。參加硬體類競賽,通常得累積好幾年的苦功,通常要等到大四或研究所 才有足夠的素養。我們有很多國內外競賽優勝學生,但因無此先例,學生無法進入這多年前為ACM程式競賽得獎同學設立的「榮譽榜」,我覺得有點遺憾。

E. 很多時候,教授們覺得學生是帶著預設立場來上課的,有些同學直接說「不知道這門課要做什麼」,可是授課老師明明就講了很多這門課的重要性。 我念EE的時候,我完全排拒「電磁學」,因為我真的不知道那門課對我有什麼意義?到現在我還是認為如此。更糟糕的是『普通化學(甲)』,全班有一大半人不知道在講些什麼,也不知道為什麼要背化學元素的原文名。

必修課,即便是善意的,對某些領域有幫助,但真的不必為了極少數可能性,而將之定為必修課。如果是非常重要,卻因為沒有機會講清楚,就先被學生排拒,那就是一項遺憾。

我想,這是需要集思廣益的公共事務,所以希望學者和同學提供意見。不過,提供意見時,尤其是年輕同學請注意,希望能夠不只從個人角度出發,也要考慮多幾個面相。

2013年3月18日 星期一

輔導外籍學生

我這些日子輔導了一位外籍學生,他是我的導生,中文不大好,上學期剛來台大時有很強的挫折感,幾乎要放棄了。他在國外念高中時算是名列前茅的學生,申請到 美國的 一些好大學,但是家裡要他來台灣念大學,不是因為錢的問題,而是因為他的父親是台灣人。我陸續幾次跟他分享我個人的看法,鼓勵他跟每位任課老師溝通,建議 他修課的方式,他逐漸安頓下來。即使上學期微積分被當掉,這學期已經能夠比較安心地修課,但是仍然記掛著成績不好,將來要去美國念研究所的隱憂。

我說,你來到一個很不容易面對的處境,從你一開始的不適應,到現在逐漸習慣這裡的環境,你做得很好。你要知道,今天你發現很多人會幫你忙,是因為他們看到 你的掙扎和努力,願意來支持你。這個經驗,對你來說應該是很寶貴的,因為現在台灣有很多和你同年紀的人,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就怪罪周遭的人事物,即便他 們很幸運地擁有許多寶貴的資源,他們自己不先努力,白白地浪費掉這些資源,到後來還是一口咬定是周遭人事物的問題。我知道我們大環境有很多問題,對外籍生 不夠周到的地方,我們需要你的幫忙,告訴我們如何可以做得更好。

其實,我看過很多很多比我經驗更豐富、學養更好、更要會輔導學生的老師,但是很多同學對老師們都習慣性地敬而遠之,不懂得善用這些資源,實在很可惜。人生 大都會遇到逆境,成績好的學生也不會例外,只是遲早而已。逆境來得早的同學或朋友們,如果能過得了這些逆境,而且從其中學到些東西,那這逆境的價值非凡。 這不是空談,是實證的經驗。

2013年3月11日 星期一

父親的理想 - 明鏡高懸 治獄平直 為民造福

父親當了四十多年奉公守法的公務員,向來總是默默做事,不計名利,不願張揚;退休後澹泊自處,怡然自得。幾天前被拱出來幫同鄉會的刊物寫點東西,婉拒不成,著實大費周章。既不想自我標榜,也不願言之無物,所以想來想去寫了這篇「明鏡高懸 治獄平直 為民造福」的文章,側寫他期待做官之人能夠為國為民著想的境界。


作事嚴謹的父親,怕人家看不懂他的草稿,還特地用稿紙工整地重書一份,筆觸之間,我看到的是超卓的敬業認真。當年一個約莫十八歲當兵,隻身隨軍來台,挑燈苦讀考上電信局,從基層做起、念大學、白手起家,能夠不靠鑽營而做到電信總局主任秘書,雖然跌破一堆人的眼鏡,但其實並非偶然。

對於一份看似稀鬆平常的同鄉會刊物的邀稿,也如此認真,這份修養,個性狂狷的我,自嘆不如,可能一輩子都學不來,但也受教匪淺。

金銀珠寶傳家人,富貴不過三代耳;留好榜樣與子孫,積善修德蔭後人。






2013年3月7日 星期四

從簡報談起做事和做研究的態度

(這篇原本是寫給研究所指導學生的信)

上週碩二同學在外賓前報告個人研究的表現不錯,無論用英文做簡報的過程是否順暢,至少這對部分同學來說是第一次,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體驗,希望同學們把握類似的學習機會。

做好簡報,是很重要的技能。大家可以多試著在無論大小場合的每一次的簡報中,有效地傳達出你的訊息。對此,大家可能先要搞清楚什麼是「你想傳達的訊息」。有些同學可能還不清楚,以為在課堂或計畫會議上做簡報,對象是老師,目的是交差了事,我想這樣就大大降低了你的學習成果,也可能限制你日後的發展。

我觀察一些在事業上有所成就的人,無論個人是否有特殊的才能為何,他們大多是有辦法透過各種方式表達出他們的意見的人。透過有效的意見傳達,他們在年輕的時候可以結交志同道合的夥伴,在工作時可以爭取長官和客戶的支持。

你們在實驗室表現好不好,可能只有少數同學知道,但是簡報做的好,讓同儕知道你做事認真不打馬虎眼、頭腦靈光、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即便他現在跟你不熟,也知道你是會做事的人,以後在職場上有機會遇到你,會願意跟你合作。反過來說,你每次在簡報的時候,沒有章法,講不出什麼好東西,同學們做何感想?就算現在跟你交情還不錯的同學,將來有好的工作機會,會介紹你去嗎?

大家常聽到「一個人的態度,決定他的高度,決定他的一切」這種打高空的話,知不知道實際上怎麼運作呢?我發現很多同學很在意「考試」成績,所以在課堂上如果有很多的考試,或者出一些有標準答案的習題,他們會用積極嚴肅的態度面對,而且做得很好,這是他們從小養成的「態度」!有趣的是,如果考試或作業的題目沒有標準答案,他們似乎就不知道要如何面對?甚至,一台沒有考試和作業的課程,他們好像就不知道要做什麼?這又是怎麼樣的態度呢?

各位畢業之後的人生,會常常遇到考試嗎?這些考試有標準答案嗎?我想,人生會不斷面對各種形式的試煉,但是沒有人可以告訴你標準答案的。這時候,你要如何表現自己、獲得親友的支持、獲得長官的肯定呢?(你也可以選擇不需要這些)這就是「態度」的問題。會念書、會升官、會發財的人,不見得是成功的人,用準備考試的態度來準備你未來的人生,很可能是個大謬誤。

話說回來,你們現在常常有做簡報的機會,檢視一下你對於做簡報的「態度」,是面很好的鏡子。你們做研究生的畢業論文,我沒有預設的標準答案,最好不要凡事都來問我「要怎麼做」,也不要常問我「做到這樣是不是就夠好了」。想想,你是不是有精益求精、負責認真、熱愛學習等等良好的態度呢?

我在做研究生的時候,我總是希望在指導教授和同學前面展現我最好的一面,逐漸地,我學到怎樣做好簡報,同時我發現同學甚至某些沒講過幾句話的教授,到後來還頗看得起我的;後來在工作的時候,即便在做菜鳥的時候,我也是盡量在長官和同事前傳達我的想法,慢慢地,人家會知道你是可以信賴和合作的對象。

最近比較喜歡寫文章,覺得這是我個人比較擅長跟人溝通的方式之一,所以我就多用這個方式來表達我的意見。我也很希望看到大家,在畢業離開學校之前,盡可能多學到一些知識和技能,但最重要的是,學到好的做事和做研究的態度。

2013年3月4日 星期一

規定,反思和算計 -- 每個人的算盤

大家看到台灣有很多問題,都說該好好想辦法解決,但也都把問題堆給大環境和既有規定,或是稱之為結構性問題。這時,好像大家都有種卡住的感覺,也就是所謂的無力感。

在作業系統的術語裡,我們有個叫做優先次序顛倒(priority inversion)的狀況 -- 當工作A必須直接或間接等待工作B的結果,但是工作B的優先次序的設定比工作A低,這個時候兩個工作都進行不了。

解決方法呢? 很簡單,只要在發現這種狀況時,動態地讓工作A暫時把自己的優先次序跟工作B對調,讓工作B產生工作A要的結果,然後再把優先次序換回來就行了。

做事情,並不能一成不變。規定是死的,人是活的。低階作業系統,按既定的優先次序去安排工作,卡住的時候,怪罪程式師和使用者;高階作業系統,有能力處理上述優先次序顛倒和偵測防範鎖死(deadlock)的問題。卡住了,有很多種狀況,有的可以預先偵測和避免,有的需要能夠綜覽全局的人來修改規定。

礙於規定,無法變通,處處被動,是低階的政府運作方式;自我反思,俟機改良,時時主動,是高階的政府運作方式。不過,我們不要低估這個難度,政府是人的集合,是個大型平行與分散式系統,其內部運作非常複雜,不是專家和聰明人是看不懂的。但是,政府裡面不乏專家和聰明人,曾經擁有高支持度,卻無法有效改革,以至於淪落到今天,我認為是政府的運作方式仍然處於上述低階的狀態

所以我想,如果每一個人對於目前的問題,都能有所反思,多做一點改變,或許卡住的狀況會有解。

不過要政府反思,真的很難。政府的中堅份子,各處室科長,都會說關鍵在於錢。政府沒錢,為了滿足選民的期待,兼顧政商關係,所以在政府的如意算盤裡,每一分錢,都想要得到超值的回收,訂了一大堆的KPI。這好像系統裡面運算資源有限,但是使用者拼命地把工作丟進系統裡,不靈光的作業系統(政府)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按照預設的方式把工作交代下去做,於是產生了一堆卡住的狀況,某些工作僥倖符合預期KPI地完成了,但是呆帳爛帳也一大堆。

要受政府指導的單位主管和職員反思,也很難。他們會說,政府把錢摳得很緊,有一大堆的KPI要滿足,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他們只好把工作分配下去,把壓力轉嫁下去。結果呢? 有些員工們會自動啟動偷斤減兩模式,有些長期受壓力,乾脆離開算了。

我今天下午在國科會開【深耕工業基礎計畫執行說明會】,有21個計畫團隊參加。裡面講了一大堆KPI,甚至包含多項性別平等的指標,要我們特別要找女性來培訓來做計劃,以符合行政院性別委員會的期待。我問鄰座同團隊的教授,你有沒有女學生?

有位我認識、研究做得很不錯的教授,站起來說: 「你們把計畫預算砍這麼大,開宗明義說要十年磨一劍,但計畫提四年只先通過一年,訂了一堆KPI,11月要找人來評鑑,還說年底至少要砍掉20%以上的計畫。這樣一來,會不會有人乾脆就今年計畫拿了,明年就不管了。」

國科會的處長基本上說,這就是目前的規定,如果有人拿了今年計畫不想做明年,他也沒辦法。但針對某個不合理的規定,有位大學校長終於沉不住氣,跳起來說了一段,我記得最後一句話是: 「你們國科會不能這麼惡霸!」

你如果要裝潢房子,東扣西扣的預算,請得到一流的設計師嗎? 能得到一流的工程品質嗎? 如果是我的房子,我想要一流的成果,我必須付出相對的代價,才有可能,不然就把自己訓練到有辦法DIY自己做。相對地,我如果給東扣西扣的預算,卻想要便宜又大碗,有可能嗎? 除非承包商是我爹媽。論利益,親友都不見得可靠,所以說談錢傷感情。專業的承包商的算盤一定比我打得精,不是嗎?

算盤人人會打,如果用在好的方面,每個人可以用自己的算盤把自己工作安排得更好;如果用來算計別人,那每個人每天都會花很多時間在算來算去,人際關係就在算來算去中越來越詭橘多變,社會就在人們彼此算計中動彈不得。

繼續東扣西扣,繼續打如意算盤,繼續按規定辦理,我們只能繼續在一流國家的周邊打轉...

真正會算的,是大商人。讓台灣繼續受困於現況,政府和人民都受財團脅持和擺佈,對財團不是對有利的情勢嗎? 所謂【商人無祖國】,你知道多少有情有義的商人? 企望藉由討好財團或是道德勸說大老闆,來求取社會真正進步發展,靠得住嗎?

那什麼是比較靠得住的呢?第一,你若是個人享樂主義者,那麼就先顧好自己吧。第二,如果你對這社會有些感情、對子孫有責任感,比較靠得住的作法,是花些時間檢討自己和身邊所謂的規定,反思一下這些規定的意義性和適用性,再想辦法改進自己和周邊的事物。第三,先撇開意識型態不談,我會支持一個能夠建立自我反思、動態自我改進機制的政府和政黨。

深刻的反思,和膚淺的批評,是有差別的;利人利己的算計,和自私的算計,也是有差別的。不妨想想,活了一輩子,你的算盤上最後出現的是哪些指標和數字?

我應徵工作的經驗

剛剛看到一篇有趣的文章,談台灣、美國教職申請經驗的比較,作者希望引發一些反思 -- 台灣政府在大力呼籲海外人才歸國服務之際,台灣學校是如何對待人在海外的教職應徵者。

文章勾起我的一些回憶,趁我還記得的時候,簡略在此補充一下我個人的故事:

(1) 我2000年在美國應徵過兩家公司(SUN, HP),都是付給我面試全額的餐旅費還有找。

(2) 初任職SUN時,公司付全額搬家費、家庭的旅費、前兩個月的房租費,以及上述費用所衍生的稅金,外加額外簽約金一個月的薪水 (US$12.5K, NT$370K)。

(3) 我2004年特地從美國飛回台灣應徵台大和台科大的教職,雖然沒有辦法支付旅費,接待的老師們都很客氣,沒有發生過這篇文章所敘述的鳥事。

(4) 遇到的鳥事是教育部搞飛機,遲遲不發證書,把我原本應該是8月起聘的人事,拖延到變成了次年2月起聘。

(5) 可是我在五月收到學校的錄取通知時,已經跟公司報告我要離職的事,6月才得知可能無法在8月起聘! 幸好上司很樂意我繼續做到次年2月再離職。其間公司有裁員,我自願被裁,但上司堅持不允。

(6) 我該年底回台灣,遠端繼續幫公司工作一個月,遠端辦理離職手續, 一切順利。公司還把累積假期換算成工資給我,長官、同事和我之間,可算是有情有義。2010年重回公司(已經變成了Oracle)拜訪,與老同事相見歡,老長官甚至開玩笑說希望有機會雇我。

(7) 回台初任職時,台大沒有任何旅費搬家補助,只有破舊15坪的臨時宿舍的供租用一年。之後就得搬走,迄今已過8年,距離能夠租到正式宿舍所需的點數還很遠。



(8) 加上學校承認我的工作年資之後,我的月薪大約是7萬多元,約合US$2.5K。是我五年前美國工作起薪的五分之一。

(9) 回國後過幾年,某間大型的外商公司想找我去工作,請我去面談。我想說親身見識一下台灣的業界工作環境也好,就去談一談。後來,我覺得該公司工作雖然穩定,待遇又好 (月薪應有NT$400K左右),工作地點在台北,工作時間正常,但是在台灣的格局不夠大,處處受限於國外主管,而且國外主管的氣度也不夠大,我就沒繼續深談了。當然,他們也不見得會錄用我。

不少人問過我,你為什麼要回來? 又為什麼要待著? 待著學校又為什麼不跟大家一樣乖一點? 現在又看到些甚麼? 沒有別的地方可以去嗎?

我只能笑笑的說: 一言難盡,人各有志。很多東西,講出來好像是在故作清高、沽名釣譽,不提也罷。我想,懂我的人就懂我,不懂的話也不用多說了。所謂大丈夫有所為,有所不為 -- 想做的事,在取捨之間,自己考慮清楚就做了;看不慣的事情,就事論事,該說的就說了。至於一些小事和身外之物,有時也懶得去顧慮和計較那麼多,這也算是一種任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