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系上開會檢討「數位電子學」這門必修課在資訊工程學程的定位。我在多年前教過一次,發現大多數學生對這門課缺乏興趣之後,就不大想繼續開這門課,還好
有其他老師可以教,但是每位老師也都面臨同樣的問題。既然如此,為什麼不改為選修?何況,美國排名前二十的資訊(computer
science)科系,都沒有將此課程列為必修。
為什麼許多資訊工程的學生會對於這門課沒興趣,甚至討厭它呢?而且,同樣被歸類為「硬體類」的邏輯設計、計算機架構等必修課程,也有很多同學不喜歡。教授們提供了一些可能性:
1. 考不上電機系(第一志願)的學生,是否認為硬體類課程是電機系學生的專長,既然拼不過他們,乾脆就放棄,努力在軟體功力上贏過他們。這是所謂的「各擅勝塲」嗎?
2. 高中就非常喜歡電腦的學生,看到的只是怎麼寫程式 (的確,從甄試入學申請資料,看到自稱學過電腦或很想學電腦的學生,多半談的是程式競賽、開發網頁、寫小型app、研究演算法),是否只認為軟體課程才是正統?硬體類課程是偏門?
3. 看到資訊系「榮譽榜」上,都是ACM程式或軟體設計競賽得名次的學長姐,是否覺得「有為者亦若是」?因此,專攻軟體以贏得比賽成為眾多資訊系一流學生的目標,其他則是雞肋?
有趣的是,如果問軟體專長的教授,他們很可能會告訴你,這些所謂硬體類課程是重要的,尤其是在台灣這種以硬體為主的業界環境裡。這也是這些課程列為必修課的原因。
我個人認為:
A. 既然現況是大部分學生沒有興趣,無論原因為何,如果我們無法有效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應該將「數位電子學」列為選修課。
B.
「邏輯設計」和「計算機結構」其實都不是電機系的強項。其中教授的內容以及涉及的工程和系統概念,是我們設計和規劃大型複雜電腦系統經常會需要用到的技
能。認為這些不重要,是自我設限。在今天談雲端、海量資料的時代,複雜系統比比皆是,有些同學一看到複雜的硬軟體架構圖,腦袋就飛到雲端去了,怎麼跟人家
玩?
C.
許多國外名校在大學是電機資訊系(EECS),一方面EE和CS並沒有高下之分,一方面學生有機會兼具二者之長,將來能夠成為軟硬兼備的高等通才。但由於
資訊自台灣崛起較晚,加上種種大環境的問題,「軟硬兼備的高等通才」雖受業界青睞,但學界並不見得積極於此。(原因請自行推敲)
D.
系上或許可以考慮,把硬體類競賽優勝學生,列入資訊系「榮譽榜」,以扭轉學生錯誤印象。參加硬體類競賽,通常得累積好幾年的苦功,通常要等到大四或研究所
才有足夠的素養。我們有很多國內外競賽優勝學生,但因無此先例,學生無法進入這多年前為ACM程式競賽得獎同學設立的「榮譽榜」,我覺得有點遺憾。
E. 很多時候,教授們覺得學生是帶著預設立場來上課的,有些同學直接說「不知道這門課要做什麼」,可是授課老師明明就講了很多這門課的重要性。
我念EE的時候,我完全排拒「電磁學」,因為我真的不知道那門課對我有什麼意義?到現在我還是認為如此。更糟糕的是『普通化學(甲)』,全班有一大半人不知道在講些什麼,也不知道為什麼要背化學元素的原文名。
必修課,即便是善意的,對某些領域有幫助,但真的不必為了極少數可能性,而將之定為必修課。如果是非常重要,卻因為沒有機會講清楚,就先被學生排拒,那就是一項遺憾。
我想,這是需要集思廣益的公共事務,所以希望學者和同學提供意見。不過,提供意見時,尤其是年輕同學請注意,希望能夠不只從個人角度出發,也要考慮多幾個面相。
老師您好,
回覆刪除看了這篇真是心有戚戚焉.
大學的某些必修課,現在回頭去看,
真的對我一點也不重要.
我覺得或許可以參考清大動機系對於課程的規劃.
他們減少必修課與畢業學分,
但要求學生必須至少修完一個完整的學程.
如此一來,對想往某些領域專研的學生來說,
數位電子是必修,但對另外一些領域的學生來說,
可以不用修,兼顧學生的個人發展以及
系所想培養個各領域學生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