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效能應用與安全研究室 Performance, Applications and Security Lab


我們的研究範圍很廣,從嵌入式系統、手機應用、一直到雲端計算、商務應用、資訊安全都有做。
我們的合作研究夥伴很多,包括聯發科、IBM、中研院、資策會,還有和台大、清大、交大的教授合組研發團隊
,包括高階應用處理器架構研究、虛擬化技術、異質計算、系統軟體等重要技術的研究與創新,我們很關切台灣人才與產業的未來。

2014年2月26日 星期三

關於台灣的問題 - 今日與友人對話與心得集

剛剛看到Ben Jai寫道:『今天和一位創投討論之後的小小新發現:少蓋一座 {面板廠|DRAM晶圓廠|核電廠|...},就可以把全台灣值得投資的新創軟體團隊全部買下來再養三四年。設法把其中一家養成 What'sApp,就可以再蓋好幾座...』『前幾天參加了一場創業活動, 忽然想到: 台北市的一間豪宅, 價格高於全部參加活動的團隊所需要的資金總和...』

我去年也有感嘆過,像我所租的台北市大安區隨便一棟30年舊的五層樓公寓,10戶住家的房價大概合起來超過3億元。所以說很多人寧可投資在房市和熟悉的產業,用錢和權力滾錢,而不願意投錢在真正高風險高獲利的科技研發上。

說穿了,這是有錢人的金錢遊戲。本來嘛,有錢人要怎麼投資是他們家的事,但是老是拿政府補助、用錢滾錢、壓榨勞力、不思進取,官商勾結,把國家搞得越來越爛,就是人民要管的事。因此有人天天開罵,但還有不少為了養家活口的人們不得不在屋簷下低頭、靠行、護航、悶不吭聲。

這種困境,要說國家對不起年輕人呢?還是說年輕人不自立自強、想辦法打破現況?都是,要知道既得利益者是不大可能會放手的,很多幫既得利益者抬轎者似乎也是身不由己。

這些年一些人無釐頭地質問我:你們因為五年五百億拿了國家很多錢,該多做些事!我想這是常見的誤解,應該列入FAQ裡面。各位認為五年五百億很多嗎?台大一年拿30億,分到所有系所之後,資工系能拿多少?每個教授拿多少?就不過幾十萬元買設備、幾萬元補助出國、幾萬元給學生獎學金,少得可憐,但教授沒因此而多領薪水。

光是靠國家補助,沒有辦法的。原本國營的系統,很容易就有寄生蟲太多、效率太低、反應太慢等問題,再加上「上樑不正下樑歪」,不出問題才怪。國家資源分配的議題,是大問題之一,不在話下。

然而我看民間那麼有錢,往往寧可玩短線操作,容易聽信一些小道消息,喜愛投資在那些淺顯易懂、有機會迅速獲利回收、被說成一本萬利的項目上,卻很少人願意長期投資在扎扎實實的技術研發上,而這是台灣當前最缺乏的東西。民間的財富分配不均,短利近視,只知對內搜刮掠奪,不懂對外開創財源,這是大問題之二。

話說今天稍早的時候,Jim Huang寫道:『昨天講了一整天,今天早上有兩位來辦公室討論,雖然已是第四學期在大學資訊系教書,但不免有無力感。首先,電機資訊相關科系的學生為何對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的資訊系統無感呢?每天都接觸的 Android, iOS, Windows 等作業系統,難道不會好奇裡頭的運作,甚至動手去改變這些系統嗎?』

我也曾有很大的挫折感。以前想教很多東西,後來覺得教會學生怎麼學東西比較重要。學生不想學系統類的東西,其來有自。我想說這些事我常講,就不贅言了。

蘇文鈺教授回應得很直白:『做系統學的東西要多還要深,出不了幾篇論文,出去工作都是苦工,做IC的老大,有錯都怪你,要你拐彎擦屁股,發紅利又比較少。這樣夠了嗎?難怪台灣會有問題,連戶政系統都是。我今天問同學有沒修軟工,很少人修。大家都習慣卯起來就寫程式。我當計中校務行政職時,特別訓練兩位軟體工程工程師與需求分析師協助需求單位,然後要求各處室要從需求分析與use case開始做起,被醮到半死。不玩了,要不然我會被玩到死。』

很多想做事的人,往往得面對大環境的問題以及社會大眾的冷漠,容易心生挫折,有能力者不願意出頭惹麻煩,這是大問題之三。

這種不願意大手筆投資在扎扎實實的技術研發的大環境文化,當然會影響到學生以至於所有人。這種文化,何止在學界和產業界?

到今天才為「誰對不起誰」去爭論不休的話,算是有點後知後覺,但如果連「誰對不起誰」都不關心的話,大概算是不知不覺了。對於繼續盲從於權勢、為既得利益者辯護的人,我也不知道要說什麼了。

不要看我常寫這些有的沒有的,我可是一天到晚研究如何在技術上突破,想辦法幫到有志創新創業的學生和團隊到國際上競爭,雖然沒什麼傲人的成果就是了。我剛剛刪掉一則不分青紅皂白謾罵的留言,將留言者列為拒絕往來。在台灣,即便是高知識分子,也往往在自己的框架裡看事情,或是基於個人經驗與好惡,不了解狀況卻任意批判,讓媒體和熱衷民粹者有機可乘,這是大問題之四。

我蠻喜歡謝宇程這位年輕人寫的一些東西,剛好他稍早簡短寫了一段對政治權力的感想:『但若有人進入政治權力運作,是為了想做事、改善大局,創造未來,而不是為了玩權享錢,反而,現在大局不好。規則框架和立委素質,都讓有心做事的人,受辛苦、冒風險和犯困難。讓我悄稍地向再次面朝惡水啟程的長輩致敬。』

我喜歡這樣的態度。或許,年輕人在感嘆之餘,可以設法察覺和認識身邊哪些值得尊敬的長輩或朋友,抱持正面的態度努力學習的話,將來有機會好好解決這些大問題、改變社會。

我回應說:『自古以來,能夠撥亂反正的,很多是身懷絕藝卻淡泊名利的有道之士。如果不是對世事和人性有透徹的了解,恐怕濟世不成反淪落其中。』

宏觀來看,這個混亂沈淪的社會正提供我們一個了解世事和人性的舞台,不是嗎?這正是佛家所說的「娑婆世界」,也是最適合修行的道場。

2014年2月25日 星期二

Google為何不見得喜歡雇用成績最好的大學畢業生?

我昨天寫道:現代社會改變迅速而且注重創意,因此學校該把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以及「追求創意的熱情」列為重點的教育目標。我不覺得以前和當前的教育有做到這些,缺乏自學能力和創造力的研究生比比皆是,因此我幾年前開始問「為什麼」?

這裡分享的文章剛好來印證我的觀察:
Why Google doesn’t care about hiring top college graduates
http://qz.com/180247/why-google-doesnt-care-about-hiring-top-college-graduates/

他說Google不見得喜歡雇用成績最好的大學畢業生,主要原因是:
- 缺乏intellectual humility。(這是課堂上無法教的「與人相處的智慧」,面對失敗、處理人我關係等等soft skills)
- 有能力進Google,但沒有進過大學的人,往往是最特出的。(我認識一堆這種人,不是念資工的,但是特別會做事)
- 自學能力比IQ重要。(因為懂自學,才會快速適應環境)

我的實驗室不是Google,但我希望徵求研究人才的取向跟Google類似。

我幾個月前寫了一篇「給2014碩士班新生的話」(http://hungsh-ntucsie.blogspot.tw/2013/11/2014.html),開宗明義就說:「無論你是否找我當指導老師,我的實驗室的大門敞開著,歡迎對於電腦系統有高度興趣而且樂意用功努力的同學進來學習和遊玩!」

「我跟業界的人接觸頻繁,知道現在業界需要很多的hackers為他們開創新局。日新月異的電腦科技,不可能在學校教會你所有的東西,但也不可能讓你在學校只學基本和理論性的東西,連我們當老師的,也是一天到晚在學。所以要成為hacker,必須主動積極學、動手做東西,才能夠讓自己夠專業。」

「我希望你在考慮進到我們實驗室之前,先下定決心,把成為hacker作為目標。對於有心的同學,我會從旁全力協助和教導你。但如果同學沒辦法下決心,只希望在研究所這兩年學一些技能之後得到一紙碩士文憑的話,那坦白說,我希望你考慮去其他的實驗室,但我還是歡迎你來我們這裡修課和交流。」


2014年2月24日 星期一

該被解構與重新定義的教育內容

我大學同學抱怨小孩學校的老師把數學作業當美術來教,附圖中要求乘法符號的位置,只是其中一個例子,類似的例子很多。看了同學所描述的種種,加上我對於他的了解,我想如果老師不是矯枉過正,他也不會如此抱怨。


此時家長可以向校方適度表達意見。當然,有些事情是必須拿捏尺度,不是我們這種遠距的局外人能夠憑照片判斷善惡,因此我在此不想繼續對這特定案例做更進一步的價值判斷。

在這裡我比較想寫的是這個照片所引出的一些個人想法,因此以下所敘述的與以上案例無關。

我個人很鄙視統一僵化的教化教育,以及厭惡不尊重個人的強制性規範,但我看到台灣目前在教育文化上出現很多的問題,都跟這些有關。

乘號該放哪裡,在我看來,是枝微末節。我沒有用到直式乘除法很久了,所以說他是枝微末節。這種東西,如果有家長認為不需特別要求,老師應可從善如流,在教育上應有所彈性。著名的建構式數學的問題,大家多少都聽過 -- 強迫學生要將乘法用加法來做,大家聽了覺得很怪,但也許其中有道理。教師應該要有辦法與家長溝通,但如果一昧根據標準範本刻板教學,凡事按規矩來不解釋,沒有溝通空間,學生和家長做何感想?

我自己從小就不喜歡這種一板一眼的老師,但似乎很多和我同年紀的朋友們頗喜歡這類型的老師,甚至認為傳統刻板教育具有培養學生堅忍不拔的意志力的效果。很有趣,因為我自己也曾經一度認為現在的學生缺乏意志力,大概是自己受過嚴格的訓練後,會特別崇尚訓練的過程和成果。

深入思索後,我的結論是:如果社會的科技文明停留在三十年前的話,我贊成當年的教育方式,因為只要努力就有過好日子的機會;可惜,科技文明進步太快,如果採用當年的教育思維,根本沒辦法跟上時代。遺憾的是,我們這些年的教育工作者、家長、產業的思維,老是在那邊繞圈圈。

現代社會改變迅速而且注重創意,因此學校該把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以及「追求創意的熱情」列為重點的教育目標。我不覺得以前和當前的教育有做到這些,缺乏自學能力和創造力的研究生比比皆是,因此我幾年前開始問「為什麼」?

這些能力,似乎不是書念得越多就越厲害的。我看到:教改後中小學生要念書的時間增加了,為了研究所考試而念書的大學生增加了,為了快速寫出論文而念書的研究生增加了,但這些大量增加的念書,不見得提昇自學能力和創造力,因為通常都有所謂的「標準範本」「標準答案」「標準途徑」。

我想這不大對,但也不敢大聲宣揚,直到2009年,我看到Sir Ken Robinson有名的「學校教育扼殺創意嗎?」演講(http://www.youtube.com/watch?v=gVGKAIS7Q4g&noredirect=1),有一種「於我心有戚戚焉」的感受。的確,我看到很多學校在扼殺創意的作法,而台灣的學生,往往越是成功、越不敢走出comfort zone,越是不敢走別人沒走過的路,更不用談有沒有離經叛道的膽子。

就我所見,傳統教育的內容和方式,必須有所改變才行,否則小孩學到的東西無法有效讓他們面對未來的挑戰和經營他們的未來,這是比恐龍教師更大的問題。

這幾年我看到大學開始提倡創意、舉辦創意競賽、提供創業學程,是個好現象。然而我看很多台灣的老師和家長,忙於解決眼前的問題,並沒有看到那些更大的問題,也沒有設法在更早的源頭解決這類問題,對我來說,這是更大的隱憂。這個連結到我幾天所探討的議題:

  • 教育的宗旨 http://hungsh-ntucsie.blogspot.tw/2014/02/blog-post_12.html
  • 中小學的資訊科技教育 http://hungsh-ntucsie.blogspot.tw/2014/02/blog-post_8141.html
補充:
我在此不討論個案,大家要討論就討論,我不回應每位朋友的個人意見。教育原本該因材施教,大家也都有不同的經驗。

有些學科中有很多地方需要若干的discipline(規訓),不必在每門課都強調。例如我最近強調程式(programming)課程的價值,寫程式首重理解,此外有機會受到discipline,也有發揮創意的機會,又可培養自學能力,因此是很適合作為啟蒙的課程。

簡單地總結,台灣(傳統中國)的教育文化太注重建構。未經「解構」的過程,很難改變和跟上時代。近百年前的五四運動和白話文運動,是嘗試解構教育文化和教育現代化的開始,但這些年的教改並沒有高瞻遠矚的目標和清楚的思維,多半只是嘗試在討好特定族群。有時候,砍掉重練,重新設計,比起拆拆補補要來得好。

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PISA的報告:http://www.oecd.org/pisa/keyfindings/pisa-2012-results-overview.pdf

PISA 2012報告

這張從PISA 2012報告中擷取的圖,很有趣。台灣(Chinese Taipei)在中間的下方。尊重個體差異,而且學生求知慾高的國家在左上角。我個人整體來看,台灣其實是偏右下角的:沒有很尊重個體差異,而且學生求知慾不高。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678706358838522&set=a.109833145725849.5623.100000974924946&type=1&theater

這是我個人的看法: 在台灣(和很多亞洲國家),即便是在X軸的中間,其實只是官方的做法定位在中間,不像在右邊的國家有明確的能力分班制度。因此,台灣雖然明定禁止能力分班以及以分數排名次,但私底下大家都在比這些,禁不勝禁。有明星國小、國中、高中,高中入學比分數,大學、碩士班入學,還是比分數和名次。這是我說台灣實際上是在右下角的理由,如果少數東歐國家不算的話。

我個人其實也不反對在有足夠的資源條件進行能力分班,前提是有足夠的師資和教育經費。沒有這些前提的能力分班,往往只是強化競爭和保證初期競爭優勝者能夠持續收到好的教育資源,犧牲掉的是競爭(分數)之外的項目以及初期被淘汰的學生。

在台灣,缺乏學習動機的學生比比皆是,這跟很多事情有關。我們的教育有沒有讓學生渴望學習? 似乎沒有,有不少台大的老師和我都看到這樣的問題。

原文說明:
In highly stratified systems, there may be more incentives for schools to select the best students, and fewer incentives to support difficult students if there is an option of transferring them to other schools. In contrast, in comprehensive systems, schools must find ways of working with students from across the performance spectrum. School systems that continue to differentiate among students in these ways need to create appropriate incentives to ensure that some students are not “discarded” by the system.

PISA 2012 results also show that students in more comprehensive systems reported that making an effort in mathematics and learning mathematics are important for their future career. This does not necessarily mean that if stratification policies were changed, students in stratified systems would be more motivated to learn, since PISA does not measure cause and effect. However, policy makers in highly stratified systems need to consider not only the equity aspect of education outcomes but also non-cognitive outcomes, such as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s learning.

Reflecting these results, Poland, for example, reformed its education system by delaying the age of selection into different programmes; and schools in Germany are also moving towards reducing the levels of stratification across education programmes.

2014年2月22日 星期六

聯發科的「人才旱災」

看看這篇【年薪百萬起 聯發科全球徵才2千人 - 16年首見 擬拓台北辦公室據點 解決「人才旱災」】(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inance/20140221/35654405/)

短評:
- 最好是CTO搬到台北,我和台大同學就不用常跑新竹了 :)
- 人才旱災?這件事早知道,早該做些事,廠商應該多投資在學校教育上。歡迎聯發科贊助課程和設備!
- 需要哪些人才和技術,請跟大家講明白一點。我們當老師的跟學生講,學生不大相信,總被認為是老王賣瓜,說自己研究領域有前途。你們掌握工作機會,當然說了就算!
- 唉,年薪百萬,各位可知很多教授不在外面兼差的話,年薪都不到百萬?可以的話,我倒有點希望業界能多以各種形式贊助能夠幫助解決人才旱災問題的教授們,讓這些教授們不要花大把時間到處找研究計畫,能夠有餘裕致力於課程開發和教學。(註:建請聯發科贊助AP聯盟)

跟聯發科合作多年,我很欣慰看到聯發科一直茁壯,但也不時提出批評,也算是愛之深責之切。現在,對聯發科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昔日從後追趕時,看得到領先者的舉動,如賽車時還可借助前人破風省力,現在要超前,勢必要搞清楚未來的走向,以及具備破風的實力。

幫忙寫最近的台大-聯發科的大聯盟計畫構想書,我大概知道主要的研究方向。要做的東西,是「高階的處理機系統晶片」,需要高級的處理機系統人才。為什麼把5G放在標題上?因為只要懂0到9數字的人都知道5G>4G>3G,所以被用來強調「次世代」的概念。當然,5G通訊技術也是需要花很大功夫去研究的東西。

高階的處理機系統晶片,需要什麼技術?除了通訊模組之外,研究的重點在於:
1. 計算機架構 computer architecture:各位大學部學過的計算機結構和研究所的高等計算機結構,有機會拿出來實戰,想想五年後的電腦,處理機有多少核心?處理機的記憶體架構、能耗、I/O等等的設計,還有所謂的異質系統架構(HSA)。
2. 系統軟體 system software:現代的系統軟體,作業系統只佔小小的部分,懂Linux當然很好,但還有更多需要懂得。例如virtual machine, virtualization, translation, optimization, performance analysis, graphics, multithreading, interprocessor communications, etc.
3. 應用軟體 application software:五年後的快速行動裝置會跑些什麼應用?我想,平板會取代大多數筆電,會有一些真正智慧型的平板的應用出現,有些會倚賴雲端服務,有些在本機上跑,有些可以採取互助模式,視工作性質和使用者對隱私的要求而定。此外,當然還有一些非手機平板類創新的應用。

我樂見聯發科成功,但我更樂見他的成功,營造台灣更多相關產業的興盛。處理機晶片,好比是汽車的引擎,是產業裡面最難做好的部分。掌握這項核心技術,搭配台積電的晶片製造,要拿來做各式各樣的產品,包括穿戴式裝備、智慧型手機、安全監控系統、車用電子、微伺服器等等,都有很大的機會,但台灣的廠商要能把握機會。

把握機會,不是那麼容易。幾年前曾經是股王的HTC,沒有把握機會。我在2012 年寫過一篇批評HTC的文章,迄今在我部落格上被點閱過17000次(http://hungsh-ntucsie.blogspot.tw/2012/09/htc-call-for-research-proposal.html),文章中說明拿捏前瞻研發的方向和規劃並不容易。

我當年覺得HTC的戰略眼光不夠遠大,因為他不願投資在系統軟體研發,以及不肯與聯發科在系統架構設計上合作。

HTC可說是前車之鑑,成功幫人代工是一回事,要成功領導設計又是另一回事,需要有更大氣度的領導團隊和投入更大規模的資源,我之前批評批評HTC的文章,今天再拿出來檢視,或許也值得聯發科參考。

2014年2月21日 星期五

「程式設計」的範疇

「程式設計」很紅,該學些什麼?是否只有資訊系學生才夠力?其他科系行不行?

舉幾個這幾天的實例比較快:
- 週三教大學部的平行程式設計,有來自各個學院的學生,我請每一位上台講想用平行電腦和雲端解決的問題 ==> 想問題,想解法,是程式設計的開始。
- 週四教研究所的平行程式設計,以戶政系統的案例,告訴大家資訊系統分析的重要性 ==> 了解系統,把事情做好,是優質程式設計的基礎。
- 週五上午請全世界最大的植物工廠的副總來做簡報,讓研究生思索具開創性的問題 ==> 能夠跳脫框架跟其他領域的專家合作,是更大規模的programming。
- 週五下午聽David Brooks講RoboBee,一個跨領域的研究計畫 ==> 參與跨領域團隊解決前瞻重要問題是世界潮流。

從來沒有人教過我寫程式,我學程式語言都是自己看的,不是重點。重點在於學語言之後要會活用、用得創新、用得比別人好、會跟別人一起合作。今天早上才說過Software Developers和System Analysts都是美國現在數一數二的熱門工作,不必分黑貓黃貓,會抓耗子的就是好貓 :)

非藍非綠的柯P或許是最好的柯P

這些年看下來,藍綠兩黨的調性都屬於是保守派,台灣比較缺少的是有組織、有能力的自由開放改革派。柯P的言行,看似自由開放改革派,希望能夠走自己的路線,引導民進黨改革,而不是被收編。

會不會被收編,考驗他的政治智慧。現在的政治人物,沒幾個有政治高度的,即便是所謂的天王。我不認為那些當天王已久的人能做得了改革,因為包袱太大、把柄太多;我也不認為那些必須靠政治折衝搓湯圓才得到黨的推舉出馬的候選人,有什麼氣度能耐去改革,因為吃人的嘴軟。

柯P入黨的前提,是獲得民進黨極大的尊重。時間拖久,對柯P有利,也對於促使民進黨內部檢討改革有利,不必入黨也可以競選,不必急。

(政治理念,尊重個人看法,開放留言,但我不回應留言。)

2014年2月20日 星期四

變革與變革者

我想,不畏懼改變,是獨立自主的開始,因此青少年在青春期的叛逆和特立獨行,即便從長輩的角度看似愚蠢,但或許有其必要性。尤其以一個社會群體的高度來看,一成不變的教育文化產業,即便一時蓬勃發展,也有可能因為同質性過高而導致日後的衰亡。

要做自己的教育部長,得從不畏懼改變開始。但台灣現有的教育文化似乎一直在拒絕改變,教育當局、老師、家長、學生,多方在教改的過程中或顯或隱地不斷拉扯,又是一個類似雞蛋問題的悖論,似乎得靠個體的突變來慢慢突破僵局,西方的現代化不是一天造成的。

不畏懼改變,有嘗試過改變,才有可能真切懂得變的道理。這是「勇」的表現,是為什麼「勇」列在三達德裡面。我們的教育中,有哪一項是積極地去訓練「勇」?我不知道。很多時候,我們做家長的只注重智育,要小孩乖乖念書。小孩想獨立自主,得先把成績弄好再說。成績不好的學生,在各方面受到打壓;成績好的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除了智育之外,究竟受到了什麼的薰陶?

我在建中和台大看過幾個怪胎。其實也不是真的怪,只是行事作風較為任行,後來在一些領域上都有所成就。反倒是在官場和學術界,還是走正規路線的人比較受到賞識,做事中規中矩,但說要有所突破,恐怕也有些困難。

我們看看政府的長官,很多是台大畢業的,也惹了很多民怨。馬總統上台時,民眾高度支持,有很大的機會做改變,但這些年沒有多大建樹。或許不是他個人問題,而是整個領導階層的排拒改變。

談論誰對不起誰(政府對不起年輕人、四年級站住位置不做事、年輕人沒好好努力等等),都不是終極目標,只是促成改變的開始。有識之士早該過了那個層次,除了闡釋問題之外,更需多去思考如何改變。

至於民眾,要促使領導階層改變,必須有所作為,這是早晚的問題。如何讓人民的意見形成共識,需要意見領袖,以及好的意見溝通平台。運氣好的話,台灣可以早點備齊這些東西,遂行平和改變之路。運氣不好的話,將來會如何也很難講,但遲早會變。

2014年2月19日 星期三

與NVIDIA的研發長Bill Dally閒聊

這兩天坐在NVIDIA的研發長Dr. Bill Dally旁邊吃了兩頓飯,聊起很多當年在美國的回憶。最後送他回旅館的路上,聊到當年的parallel supercomputers。Bill的簡歷在這裡:http://nvidianews.nvidia.com/Exec-Bios/Bill-Dally-20b.aspx

Bill說當年在MIT時幫Cray設計過超級電腦,我猜對了,是Cray T3D,但我話說太快,講了一句"not so well designed",因此在計程車上突然地嚴肅緊張起來。

還好我用過好幾台超級電腦,馬上把矛頭指向當年其他的超級電腦( KSR, Convex, IBM, SGI),說每台都有些設計上的問題,而Cray在T3D稍後出的T3E擁有當代最好的interconnection network,突然間他興高采烈如數家珍般地講起當年設計的哲學和工程理念,而我恰好接得上話,畢竟念Ph.D.時做的研究不是做假的。

最後臨下車前,他說:"Ed Davidson is a great pioneer in computer architecture". Ed Davidson是我的指導老師,用餐時有提到,但他那時沒特別說什麼,我不知道他為何這時突然說這句話。

回想這段,我想,我應該是沒有讓老師丟臉。

系統核心達人計劃

興趣參加「系統核心達人計劃」的同學,可和我聯絡,暑假有機會獲得一些實戰經驗。內容請上網看,報名到2/28截止。

http://apc.cs.nctu.edu.tw/apc/staticPages/announcement

概略提一下重點:
- 提供全國大三、大四以及研究所學生,研習系統核心專業知識之機會與環境。
- 參加廠商:Advantech研華科技, Alpha Networks明泰科技, Andes晶心科技, ARM 安謀國際科技, Caswell瑞祺電通, Faraday智原科技, Foxconn鴻海科技, ITRI工研院資通所, Marvell邁威爾, Mediatek聯發科技, Metalligence智上科技, Novoton新唐科技, Qisda佳士達
- 主題:
1. Hardware architecture: Multicore processor, ARM, Andes core, microcontroller, Memory system, cache design, FPGA prototype, etc.
2. System Software: Android, embedded systems, Virtualization machines, cloud management, File/storage system, Compiler, tool chain, etc.
3. Testing, verificati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Profiling, ESL electronics system level, simulator, Power measurement and optimisation, etc.

國家到底有沒有對不起年輕人?

這篇「羅賓漢悖論:國家到底有沒有對不起年輕人?」(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25839/)文章有點冗長,講的大都是我已談過的東西。文中原本試圖用「羅賓漢悖論」(The Robin Hood Paradox)-- 「愈需要英雄好漢的地方,英雄好漢愈不會出現」來詮釋社會現象和討論社會正義,美中不足的是文章結構有點鬆散,並沒有緊扣主題,但值得一看。

我早上談過的「解決雞蛋問題需要突變」(http://hungsh-ntucsie.blogspot.tw/2014/02/blog-post_19.html),其中的雞蛋問題,也是個悖論,要解決雞蛋問題,需要「突變」和研究「變的法則」,同樣的道理,應該也可涵蓋這篇講的問題,要突破「羅賓漢悖論」,也許要靠突變,或者是重新洗牌。

深耕工業基礎

深耕工業基礎計畫,很不好做的案子。去年的21件案子,4件績效不彰被砍掉。

台上長官開玩笑說,很多年輕人只想坐辦公室、待在研究單位,不想去工廠,寧可去麥當勞… 所以我們要在學校深耕,十年磨一劍。

我笑不大出來。我想,問題的源頭不僅僅在於學校,我們訓練出來通曉實務的學生,業界要有能力善用。這是雞蛋問題,大家都在繞圈子,等雞生蛋、等蛋生雞。

等就等,誰怕誰?佔住位子的老人家不怕等。可是沒位子的中年人和年輕人一直等下去,大好青春就浪費掉了。

我不相信那種說今天年輕人不努力、學校沒教好的這些論點。社會多元化,是民主發展的現象,自然會看到各種狀況,但媒體老是拿異端出來炒作,讓我們覺得年輕人素質在降低,造成常見的迷思。

當年經濟會起飛,主要是有高度的誘因,全民都很努力工作。現在的經濟就算不好,還是比當年好很多,但賺錢的手段得更高明,技術得更具競爭力。經濟會停滯,是因為缺乏更高的誘因,讓年輕人更努力。

所以,我們學界在提倡深耕工業基礎的同時,另一半的工業界如果無法承接那種無法立即賺錢的前瞻技術,拒絕升級,那很多培育出的人才和技術就浪費掉。老師花在這種無法快速發表多篇論文的精力,雖然無助於升等,至少不會跟業界脫節。

如何解決雞蛋問題?「突變」。業界、老師、學生各自要想辦法不要落入窠臼和循環。最近談的創業和個人興學,就是突變的做法。突變是項賭注,不保證一定會成功,但至少不會像旅鼠般一大群投水自盡。

易經談變,說變是宇宙的道理,沒有東西是不變的,除了「變」這件事之外。懂得這些,我們會覺得突變也沒什麼好怕的,反而會覺得習慣這種變的環境,主動掌握變的法則,或許是更適合現代社會的生存之道。 — 在科技大樓

相片:深耕工業基礎計畫,很不好做的案子。去年的21件案子,4件績效不彰被砍掉。

台上長官開玩笑說,很多年輕人只想坐辦公室、待在研究單位,不想去工廠,寧可去麥當勞… 所以我們要在學校深耕,十年磨一劍。

我笑不大出來。我想,問題的源頭不僅僅在於學校,我們訓練出來通曉實務的學生,業界要有能力善用。這是雞蛋問題,大家都在繞圈子,等雞生蛋、等蛋生雞。

等就等,誰怕誰?佔住位子的老人家不怕等。可是沒位子的中年人和年輕人一直等下去,大好青春就浪費掉了。

我不相信那種說今天年輕人不努力、學校沒教好的這些論點。社會多元化,是民主發展的現象,自然會看到各種狀況,但媒體老是拿異端出來炒作,讓我們覺得年輕人素質在降低,造成常見的迷思。

當年經濟會起飛,主要是有高度的誘因,全民都很努力工作。現在的經濟就算不好,還是比當年好很多,但賺錢的手段得更高明,技術得更具競爭力。經濟會停滯,是因為缺乏更高的誘因,讓年輕人更努力。

所以,我們學界在提倡深耕工業基礎的同時,另一半的工業界如果無法承接那種無法立即賺錢的前瞻技術,拒絕升級,那很多培育出的人才和技術就浪費掉。老師花在這種無法快速發表多篇論文的精力,雖然無助於升等,至少不會跟業界脫節。

如何解決雞蛋問題?「突變」。業界、老師、學生各自要想辦法不要落入窠臼和循環。最近談的創業和個人興學,就是突變的做法。突變是項賭注,不保證一定會成功,但至少不會像旅鼠般一大群投水自盡。

易經談變,說變是宇宙的道理,沒有東西是不變的,除了「變」這件事之外。懂得這些,我們會覺得突變也沒什麼好怕的,反而會覺得習慣這種變的環境,主動掌握變的法則,或許是更適合現代社會的生存之道。

解決雞蛋問題需要突變

參加深耕工業基礎計畫,很不好做的案子。去年的21件案子,4件績效不彰被砍掉。



台上長官開玩笑說,很多年輕人只想坐辦公室、待在研究單位,不想去工廠,寧可去麥當勞… 所以我們要在學校深耕,十年磨一劍。

我笑不大出來。我想,問題的源頭不僅僅在於學校,我們訓練出來通曉實務的學生,業界要有能力善用。這是雞蛋問題,大家都在繞圈子,等雞生蛋、等蛋生雞。

等就等,誰怕誰?佔住位子的老人家不怕等。可是沒位子的中年人和年輕人一直等下去,大好青春就浪費掉了。

我不相信那種說今天年輕人不努力、學校沒教好的這些論點。社會多元化,是民主發展的現象,自然會看到各種狀況,但媒體老是拿異端出來炒作,讓我們覺得年輕人素質在降低,造成常見的迷思。

當年經濟會起飛,主要是有高度的誘因,全民都很努力工作。現在的經濟就算不好,還是比當年好很多,但賺錢的手段得更高明,技術得更具競爭力。經濟會停滯,是因為缺乏更高的誘因,讓年輕人更努力。

所以,我們學界在提倡深耕工業基礎的同時,另一半的工業界如果無法承接那種無法立即賺錢的前瞻技術,拒絕升級,那很多培育出的人才和技術就浪費掉。老師花在這種無法快速發表多篇論文的精力,雖然無助於升等,至少不會跟業界脫節。

如何解決雞蛋問題?「突變」。業界、老師、學生各自要想辦法不要落入窠臼和循環。最近談的創業和個人興學,就是突變的做法。突變是項賭注,不保證一定會成功,但至少不會像旅鼠般一大群投水自盡。

易經談變,說變是宇宙的道理,沒有東西是不變的,除了「變」這件事之外。懂得這些,我們會覺得突變也沒什麼好怕的,反而會覺得習慣這種變的環境,主動掌握變的法則,或許是更適合現代社會的生存之道。

— 在科技大樓

2014年2月18日 星期二

「參觀」熊貓?

參觀的參,通常有「進謁」(如參拜、參見)或是「研究」(如參考、參禪)的意思,所以參觀的受詞,通常是一個規模不小、值得學習的地方。朋友間,為了尊重對方,說去參觀對方的住所。說參觀佛像,也是為了尊重。熊貓,不是地方,也不是去向他請教,用「參觀」一詞,的確是怪怪的。

有句話說「文如其人」,有時候我們看一個的文章,大概可以猜想作者的德性。大部分人在年紀輕時,不大會用心去感受文字的美感,年紀漸大,如果在文字上還是隨隨便便,有時會惹人訕笑。雖然現在的年輕人似乎對遣詞用句越來越不在意,但我很好奇他們年長時又會如何作想?

我中年後讀起一些古文經典,對於其文字意境之美,有特別的感受。近來閒時聽蔣勳細說「紅樓夢」,更是興意盎然,也感嘆年輕時沒空多讀閒書,以致於現在文字能力薄弱。四十多歲才開始注重閱讀和寫作,希望還來得及在有生之年學到及格的程度。

TMRT Liuzhangli Station

戶政系統的問題

我想很多朋友應該不需要專業知識就能看得懂這個壓力測試報告大概在講甚麼。250個使用者連線就出問題,簡直遜到爆。全台灣的戶政事務所的總數都不只250個了,何況每個事務所同時要為多個使用者服務。簡單的算術就知道這樣的系統一定會出問題,怎麼會讓他上線?

對於公文中提及的技術問題,每一項其實可以當成題目。有興趣的人,可試著拆解每一個問題。

伺服器同時要幫很多人服務,是典型的平行處理的問題。我在SUN時候所參加的Performance Engineering團隊,對系統軟體和重要的伺服器應用做了很多效能調校和最佳化的工作,後來這個團隊併入Oracle之後,負責的工作更重要。

懂不懂多工處理,會不會寫平行程式,能不能分析效能,都是吃這行飯很重要的技能。找不對的人開發應用,花再多時間都沒用。這個剛好作為我學期平行與分散式程式設計課程的案例。

話說回來,如果政府縱容這種沒技術的公司來做政府標案,隨隨便便就賺好幾億,那我們這些人真的虧很大。一方面失去靠技術賺錢的機會,另一方面用辛苦賺來的錢繳的稅還被浪費掉。

難怪我看台灣廠商對伺服器效能分析技術沒多大興趣,原來只要有辦法,沒有甚麼技術也能做大生意...

我上週批評戶政系統時,還不知道「謝愛齡」這號人物是誰,但根據專業和常理判斷,就知道在技術上怎麼也不應該差到這種程度… 看看這篇:文官奇才謝愛齡 早該調職 (http://www.stormmediagroup.com/opencms/news/detail/d788504d-9456-11e3-91ae-ef2804cba5a1?uuid=d788504d-9456-11e3-91ae-ef2804cba5a1)

這些年的官場如何腐敗無能,可想而知。像這樣的官員,多得很。

2014年2月17日 星期一

雲端卡位戰!

我昨晚剛好有看到這段「20140216 "雲端卡位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P4BT_cY_uE&noredirect=1

翟學長一如往常表現得四平八穩,其他包括在場與影片中的來賓都被比了下去,有些人講的話剛好作為『對雲端的誤解』的範例。

一般認為官大學問大,媒體會找一位有擔任過教育部電算中心主任的國立大學校長到現場,似乎是順理成章。但政府的大官們,現在似乎只剩下Google出來的張善政能夠上得了檯面扛點責任,其他還有誰?其實台灣的業界和學界還是有人會做雲端,只是大多數的資源都進到了號稱會做雲端的大單位和大學者手上。我想,這是政府搞不清楚狀況,亂定KPI的主因。

教育上的齊頭式平等的問題很嚴重。

強化教育靠的不是『教育雲』這樣的東西。坦白說,建構『教育雲』並不是什麼了不得的問題,有很多現成的解決方案,所以真正重要的是『內容』。要報導的話,均一教育平台,是國內做得比較好的『教育雲』,是私人義舉。翟學長在台達電時做了很多義舉,但後繼無人,很可惜。台灣想做好教育,不可以全然靠政府,因為政府步調太慢,而且注重齊頭式平等。

兩種創業模式

在提倡創新創業的同時,我建議有心創業者必須對環境和技術有足夠的了解。技術門檻低的,需要創意和速度,搭配business model,例如Mobile apps和cloud services;還有可以專攻技術門檻高的,不過不要只寄望於國內大型廠商。

我想,新創團隊要做高門檻的完整產品,有一定難度,所以不見得要做完整的產品,但是必須對產品有完整的了解。有特殊專長,具國際視野和競爭力,有機會可以和國外公司合作,把中間最重要的技術做出來。硬體可以ODM,軟體或是軟硬整合的技術為什麼不可以ODM? 這或許是一條路,看看能不能擺脫硬體大廠的束縛。

2014年2月15日 星期六

簡短Mac Pro開箱文

收到一個類似垃圾桶的產品。



六個 thunderbolt ports,可以組螢幕/硬碟陣列。一秒鐘快拆外殼,外殼頗堅實有重量感,內部要換組件很方便。等組件便宜下來之後再換。

教授使台灣陷入困境?

這篇「教授,你知道台灣陷入困境是因為你嗎?」吐露出某些圈內人的心聲。http://punnode.com/archives/10595

雖然論述不全然符合邏輯,我們把這篇當成是敘述文+抒情文來讀就好。這種感覺,不是錯覺,因為的確有人會看到這些狀況。文中不合邏輯的部分,是作者把所有教授不分青紅皂白一概而論。

我看到有些人反駁這篇抒情文,也滿好笑的。人家寫的是敘述文+抒情文,讀者的重點是去了解作者的所見和感受,你去批駁他也沒什麼用。就像馬總統聽到人民發表感受的時候,常常說「誤解」「錯覺」,正經八百地去解釋,也是令人覺得好笑又無言。

如果要藉此機會論述該議題的話,我想,重點是去了解作者的脈絡,了解問題所在。因此,我來補充一下,強化其邏輯性

作者說:「在從未體會到社會殘酷或兇險中,就得到了終身的教職... 學術獨立及同儕互審的保護制度,加上終生退休俸,教授可以說是台灣最好的職業之一。」

20年前進入台灣的大學系統的教授,一進去就是副教授,有保障,走路有風,但後來加入的就不是這個樣子。這些年,有日漸嚴格的教授評鑑升等制度,有八年不升等解聘條款,助理教授甚至副教授受壓榨的事,屢見不鮮。

所以,合乎邏輯的論述,是清楚寫明作者想針對的教授族群。我猜,這篇強調的是那些在早期即已成名的教授,被借重到政府任職,規劃和主持重要計畫,或是擔任案件的評審。所以他說:

「這群沒經過殘酷社會洗禮,沒有任何工作經驗,大部份從小養尊處優而又不可一世的特殊族類,就在各種決定台灣資源分配、產業發展或國家前途的大大小小場合中大放厥詞。」

可是這個指控有點嚴重,邏輯必須強化,才能服人。我試著加入以下敘述:這群教授,與財團和政客形成共生團體,以集團各自利益為主,影響政策,甚至壟斷資源。有如軍閥割據時代,所謂大學閥者,以各種手段持續吸收年輕教授作為幹部,堅固其壟斷資源、發展集團的的目的。重點是,學閥的利益,未必與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一致,但來頭夠大的學閥,有誰能夠予以批評指教?沒有好辦法可以評鑑和節制學閥,是問題的核心。

因此,說造成現階段台灣困境的,一是財團,二是教授,這句話我也有同感,雖然這並非完整列表,後面可能還可以列舉一大堆行業:政客、公務員、律師、法官... 推到最後,我們甚至可以說人民本身也得為此負責。

試問,面對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的衝突時,該怎麼辦?就算教科書上舉再多的例子,要求個人選擇犧牲個人利益來換取國家利益,但實在是陳義過高,有多少人相信與做得到?反之,這社會多得是選擇犧牲國家利益來換取個人利益事情,不是嗎?推到最後,是公民的教育與修養的問題。

不過,像在下這種曾被工作經驗污染、經過殘酷社會洗禮、自小勞碌命的卑微非純尊貴學術血統族類,還沒有資格決定什麼國家大事...

2014年2月13日 星期四

青春作伴去創業好不?

這篇「鄭志凱:青春作伴,創業去了」(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60/article/967)值得看看。

Quote:『市場小,創意不足,創投裹足不前,創業者洩氣,這是台灣經歷過的負性循環,正好跟矽谷、倫敦或北京的創業圈中,市場 + 創意 + 創投推波助瀾 + 創業者意氣風發的正向循環相反。還好台灣這兩年似乎看到些許反轉的曙光,其中最重要的關鍵還是得回到年輕世代最擅長的寧鳴而死的創意,和不默而生的創業精神,當然「大人們」創造一個適合台灣的創業環境,搭建舞台的責任也是責無旁貸。』

反過來說,不想創業的話,該怎麼辦?
- 命好的人,可以靠著祖產過日
- 運好的人,可以靠著投資致富
- 一般的人,要有「小確幸」的生涯,越來越難。前幾天有位台大電機碩士考取高普考,說是為了過穩定生活。這種想法也無可厚非,有高素質的公務員也是件重要的事,但公務員也未必好考。

台灣現在人心浮動,就是因為非命好運好的一般人,獲得小確幸的機會愈來愈低。既然如此,或許有更多人覺得,不如放手一搏拼創業吧?

在學校累積實力、趁年輕時創業,都是提高創業成功機率的作法。理想上,實力強的年輕人,加上好的點子,契而不捨,就像文中講的,贏面還滿大的,就算失敗,也累積實力。

在美國,創業的人未必是最聰明的人。有趣的是,在矽谷高科技公司當工程師的,多的是亞裔人士,白種人反倒是少數。然而,當管理職和創業的白種人還不少。「山不轉路轉」,很多白種人不想跟亞裔人士拼頭腦,靠創意和管理來做「薄創業」。

台灣的聰明的人不肯出來創業,因為在傳統的年代要獲得小確幸對他們太容易。在台大也是如此,有很多聰明人,卻不見得會擔心未來。我上週的一篇網誌「台灣的中年人和年輕科技人,除了創業還能如何?」(http://hungsh-ntucsie.blogspot.tw/2014/02/blog-post.html)中,提到台大電機學長們的故事,值得自認聰明的年輕人思考一下。

不想創業的人,還有一個作法,就是「支持創業」。與其個人去投資守舊的企業或是政府不斷補助夕陽產業,不如考慮支持創新。這當然不是一天兩天的事,需要大家的努力。

2014年2月12日 星期三

教育的宗旨

教育的宗旨是什麼?這是家長需要去認真思考和面對的事情。否則,將來受苦的是家長自身。例如,有長輩抱怨,培養小孩除國念博士,對家裡不聞不問;養出啃老族,到四十歲還賴在家裡;養出敗家子,為了個人慾念,傾老家蕩祖產。

作為這個年代的父母,我們得面對一個現實,那就是我們成長發展所面臨的環境和挑戰,與我們子女所面臨的,有極大的不同。我們的長輩所面臨的,和我們自己所面臨的,已經有頗大的不同,但相形失色,因為社會的改變更加快速。

看到長輩的諸多感嘆,我們能夠感覺到教育子女的艱鉅,不是單純督促學業而已,也不是單方向上對下的教育。在教育子女的同時,父母也從子女那邊接收到種種訊息,可以思考孩子為什麼這樣想?他所處的環境為何?他將來會面對什麼挑戰?家長也可以藉此成長。

有時候看到「爸媽窘很大」這個節目,會看到一些爸媽的窘。這個窘,往往來自於父母一廂情願堅持己見,不願跟著子女成長。能夠知道自己的窘,還有救,但要走出自己的框架,往往是最難。

尤其是一些所謂的事業成功族,要走出框架,格外困難。他們往往有一套自己認為的「成功」的標準,自己達到標準之後,就自行升格擔任「督導者」「評鑑者」。對員工、學生、子女這些下屬,甚至對些未達成功標準的人,自認為可以用上對下的態度去指導,這是所謂的「師心自用」和「好為人師」。

職業是「老師」的人最需要自我節制這種好為人師的心態,免得在生活中不斷養成對下屬貢高自慢的習氣。學校裡有如官場,有些fb朋友們知道我們有些教授朋友們以「長官」互稱,其實是一種朋友之間對現實的揶揄,也代表彼此互相尊重。在有些自我封閉的學校,「權力」「面子」卻是個重要的議題,誰要去當某某主任?去年誰的班上考上明星學校最多?

不知道朋友們有沒有相同的感覺,很多被群眾促擁著冠上「大師」頭銜的人,逐漸地就貢高自慢起來了。所以我不大喜歡接觸某些大師的東西,即便會遺漏些流行的事物。有些老師開玩笑說我不懂帶研究生,給研究生太多自由,我想是因為我不認為我有「大師」那種說了就算的氣度和能力,我也承載不起那樣的責任。

新進看我文章的朋友們,或許會先入為主地認為我是一個「好為人師」的人,想說這個人已經在學校教書了還不夠,必須不斷把想法寫出教育大眾。對於這種看法,我只能模仿孔子的語氣說:「知我者,其為網誌乎;罪我者,其為網誌乎」。分享想法的目的,只是在於表達自己的意見,朋友們要不要看,要不要接受,全部是各位的選擇。然而,這些東西,畢竟有可能影響了看了文章的人,那也可能是一種我所需要承擔的「罪」業。

既然要承擔「罪」業,為文可不慎乎?我個人迄今盡力遵循的原則是:論述中肯、邏輯正確、對事不對人。

- 論述中肯:這是一件最難做的事,自認為中肯,在左右兩翼的人會覺得你偏頗。想要不左右搖擺,得有個中心思想。一個人的中心思想,有可能在短短的文章中闡述嗎?當然不可能。有時候,我們要了解一位作者的中心思想,得看他的傳記和過往的文章,才有辦法在作者的脈絡之中。不在脈絡之中,要以個人的觀點去批判作者的論述是很容易的,要去看懂作者的來龍去脈才難。各位要了解我的中心思想,不妨去讀我這些年寫的網誌,希望在了解脈絡之後,給我一些批評指教。當然,這裡又不是新聞雜誌,也不是學術期刊,我沒有想為了中肯二字,去廣徵博引,正反左右並呈,有時候讀者也得做些思考,如果看不下去的,就不要來讀,大家選擇自己想看的東西。

- 邏輯正確:我一直覺得「邏輯」是論說文的基礎,邏輯不正確,除了導致錯誤的結果,還浪費讀者的時間。中國人常犯的邏輯謬誤,其中最普遍和嚴重的,是以偏概全,以及籠統。一般人中文沒有精準地使用「形容詞」來表達數量和機率,以致於官方的文字中的刻意修飾,廣告媒體的刻意渲染,一般人無法細察。當然,每句話都像寫論文那樣,也太難看,所以在一些(不重要)地方就省略了,讀者得擔待點。另外,我不喜歡引用典故和名人佳句,因為我們談的很多事情,尤其是教改和產業問題,時空背景和過去有極大的差異。古人的智慧,用於心性修養和宏觀思想是很好的,但是對於解決技術性問題幫助不大。即便是當代外國人的東西,引入台灣,也必須斟酌使用、因地制宜。所以我分享他人文章時,總有加入批註的習慣,不是認為自己高人一等,而是因為作者的環境和我不同,讀懂文章後分辨這些不同之處,提出個人見解,才是我認為對於文章的尊重,只要言之有物,想必有雅量的作者能夠接受。在過去,寫批註總得嘮裡嘮叨自謙一番,現在凡事求快,就省去這些禮節,但心態是如此。

- 對事不對人:以上講到,不在作者脈絡之中,要以個人的觀點去批判作者的論述是很容易的,而我們也常做這種事,只要不做人身攻擊就好。然而,在台灣目前的政治傳媒環境以及自古文人相輕的文化中,要不看到人身攻擊的事也太難了。我想,分際必須拿捏,如果是公眾人物,例如擔任官方工作和接受公眾媒體的贊助的人,接受公評是自然的事情,否則就不要做。所以我們去評論公眾人物的言行,有時會論及他個人,在所難免,但最好不要因為看到朋友的言論,而去批評他個人。這個很難,因為一則有人分不清楚對事和對人的差別,一則有人習慣於「以人舉言,以人廢言」,名人說的話就是好的,引經據典,講的全部都是別人的看法;根據一點資訊,說你北部人不懂南部人,說你只懂理論不務實。我最怕遇到這種人,也沒時間去跟這種人溝通。

話說回來,我近年對於教育和產業的批判,有試圖宏觀地去理解結構性的問題,有分析局部的問題,有探討個人經驗,有提出個人建議。到現在,我還是覺得很多地方探討得不夠透徹,所以分享意見出去對我個人的一個主要原因,希望得到對我有助益的意見。然而,對於要在此提供意見的朋友們,我同樣地希望能夠論述中肯、邏輯正確、對事不對人,否則多說無益,浪費大家時間。

2014年2月11日 星期二

中小學的資訊科技教育 - 綜合長篇論述

我們去年提了十二年國教資訊科技課綱草案之後,通過國中一學分。接下來要靠民間團體來推動才行。

新聞:(聯合報)國中必修 新增「資訊科技」http://ppt.cc/ObB1

我在去年11月記述的這個提案的過程以及我的看法,可參考部落格文章:「十二年國教中缺席的科技教育」http://hungsh-ntucsie.blogspot.tw/2013/11/blog-post.html

很多人對政府的執行力不抱太大希望,當初課綱草案送上去,我們還頗擔心政府沒能力規劃執行。通過一學分必修課作為開始也不錯,這樣我們知道政府做什麼不做什麼,然後民間團體可以思考該補上哪些東西。

思考、反想和批評是為了做更多正確的事情,去年12月迄今,我們寫了一些東西、做了一些事情:
- 政府和學校對於資訊部門的觀念落後 http://hungsh-ntucsie.blogspot.tw/2014/01/blog-post_30.html
- 4周教會小綠綠寫程式? http://hungsh-ntucsie.blogspot.tw/2014/01/blog-post_12.html
- 如何拯救我們的孩子:解決當前的資通訊科技教育危機 http://hungsh-ntucsie.blogspot.tw/2013/12/blog-post_29.html
- 資訊教育是國安議題 http://hungsh-ntucsie.blogspot.tw/2013/12/blog-post.html
- 去北一女教資訊課 http://hungsh-ntucsie.blogspot.tw/2013/12/blog-post_20.html
- 高中生學電腦 http://hungsh-ntucsie.blogspot.tw/2013/12/blog-post_7227.html
- 看見美國軟體產業及教育新趨勢 http://hungsh-ntucsie.blogspot.tw/2013/12/blog-post_17.html
- 台灣教育的第三條路! http://hungsh-ntucsie.blogspot.tw/2013/12/blog-post_12.html

對課程的規劃,是個重點。我們上學期「數位學習」課程裡所設計的課程,說明資訊所研究生,接受一個學期的訓練後,可以設計出一系列中學生感興趣的資訊科技課程。關於這個課程,可以參考
- 「數位學習與工程教學」準備開張!」(http://hungsh-ntucsie.blogspot.tw/2013/09/blog-post_7140.html)
- 我們的facebook社團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415895451856246/
- 期末成果發表會 https://googledrive.com/host/0B2NTgHFA8nJWSW5NWDQ5ZEJLQ1k/index.html

我在「數位學習」課程中和很多地方,一直強調適性教育和終生學習的概念,這些概念也適用於此。地方要推動資訊教育,可考慮引進數位學習,但是要注意到數位學習絕對不是買買電腦設備就行了,真正的重點在於內容,還有能夠引導的教師。「翻轉教室」「線上課程」這些東西,我們都得好好思考、研究、利用,這是為何要開這門研究所的課。

我們也收到若干批評與建議,說如何照顧偏遠地區?

這個問題很複雜,首先,讓我們試圖了解「工作」這件事在現在和未來所面臨的高度挑戰性,我幾天前有一篇文章可參考:規律性的工作容易被電腦和機器人取代(http://hungsh-ntucsie.blogspot.tw/2014/02/blog-post_1.html)

坦白說,到了未來,都市人比較難過,還是鄉下人比較好過,沒有定論。都市要如何發展,鄉村要如何發展,「地方自治」的觀念要進來。

認為程式設計課程很重要的地方政府和學校,可以投入資源跟民間團體合作。我想,鄉村也需要有起碼的資訊人才,才不會被外來的人哄騙。軟體產業是污染極少的產業,網路發達,軟體公司可以設在鄉下,個人可以躲在鄉下工作,這些都是鄉村經濟發展的機會。其他還有旅遊業,高科技精緻農業等等,不勝枚舉。

偏遠鄉村大概不喜歡被稱為弱勢,如何把握機會追求他們想發展方向,是他們的選擇和挑戰。在開發偏遠地區的腦力上,大家可以好好思考各種辦法,未必一定得效法都市人。這麼多年效法都市的結果,人才都跑到都市去工作,如何發展地方?

事實上,我們知道不少學校對資訊科技教育有興趣,只是缺乏know-hows,不容易做成功。每個地方有其特色,可以結合其地方資源,充分發揮或是量力而為。我想再次強調,地方必須重視與付出,才會有收成,光是等待中央政府分配和補助資源,一則過程冗長、品質不見得好,一則無法主動建立地方的特色。

高中必修課減少,有利於加入資訊選修課,至於初中和小學的課程安排,需要整體的思考。這是我昨天寫的文章:「高中降必修和畢業學分,如何好好把握學習機會?」(http://hungsh-ntucsie.blogspot.tw/2014/02/blog-post_11.html)

有個必須釐清的觀念,進階的資訊課程,目標是為了拔擢高階人才。通曉基本的程式設計概念,是一項通識課程,及早啟蒙的目的有二:一是訓練小孩邏輯思考和實作的能力,二是讓有天資和有興趣的小孩及早開始,進而修習進階課程。請參考:「趁早學電腦科學與工程?」(http://hungsh-ntucsie.blogspot.tw/2013/10/12word-excel-powerpoint-httpwired.html)

程式設計,就像下棋一樣,是一項從小就可以開始的專業訓練。坦白說,沒興趣和資質不夠的,請不要勉強走這條嚴峻的道路,但如果要走的話,建議提早開始。原因很簡單,電腦拼的是創意、速度、複雜度,第一名的大碗拿走,第二名的撿剩的吃,其他人站邊看。台灣多的是會照本宣科的程式人才,在業界寫寫驅動程式,做系統測試,但我們真正缺乏的是能夠創新或是設計複雜系統的能力,那也是韓國和新加坡想培養的高階人才。

其實,不只是中小學,大學和業界,以及個人,都有許多要改進的東西:
- 數位學習時代的資訊業界與大學 http://hungsh-ntucsie.blogspot.tw/2013/09/blog-post_8654.html
- 駭客思維的學習... 在台灣?http://hungsh-ntucsie.blogspot.tw/2013/05/blog-post.html

在這個越來越複雜的世間,個人能做些什麼?這得看個人的信仰、選擇和能力,這裡分享一些個人的看法和選擇:
- 啟蒙 http://hungsh-ntucsie.blogspot.tw/2014/01/blog-post_13.html
- 個人興學 http://hungsh-ntucsie.blogspot.tw/2013/09/blog-post.html
- 台灣的中年人和年輕科技人,除了創業還能如何?http://hungsh-ntucsie.blogspot.tw/2014/02/blog-post.html
- 改變台灣的經營和管理環境,誰來做?http://hungsh-ntucsie.blogspot.tw/2014/02/blog-post_7.html

高中降必修和畢業學分,如何好好把握學習機會?

這篇說外界對高中降畢業學分和必修學分反彈很大,擔心「解放卻造成兩成空」。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498272

我個人不同意這樣簡化的看法。配套措施當然是要有的,但降低必修學分是勢在必行的事。大多數學生為了畢業和升學考試,花太多時間修這些畢業之後根本沒用的必修科目。

我們近年系上不斷降低必修課程的學分數,道理是相同的。

鬆綁之後,一所學校如果除了那些萬年必修課程之外,沒有能力提供更多元化、更有價值的課程的話,那自然會被淘汰,或者需要檢討改進。希望因此能擺脫像現在一樣幾乎一切都以升學率(考試課程的成績)來評鑑中學的文化。

作為義務教育的中學學位,本來就是提供學習機會,而非用來作為篩選人才的。不願學習的學生,強逼他們待在學校修一大堆他們不想休的必修課,實在沒有太大意義。

如果我是中學校長,我會致力於建設學校的特色,想辦法做對的事情,提供更豐富、更有營養的課程,而不是反對改變、擔心甚麼老師沒課可教之類的問題。

至於那些老師們基於本位所講的話,聽聽就好。你問每位國英數理化史地這些科目的老師,他教的科目重不重要? 他當然說重要。問題是,我很不客氣地講一句,大部分的學生念到高中畢業,大部分這些主科都沒學好!

看看這些科目教的內容,很多都是大學教授基於本位,認定是在該學術領域裡非常重要的東西。中學的必修課程,彷彿是幫各個領域設立先修班;大學考試,好比是各系的資格考。關於特定領域非常重要的論述,幾十年來,很多時候決定各領域中學教師職缺的多寡、成為大學特定科系權力的工具、

回想起來,我認為當年學的化學對我一點用都沒有,背誦式的學史地,更是摧殘我對社會科學的興趣。沒辦法,我們當年根本沒有選擇!

我不怪老師,怪制度和文化。科舉文化中的過度注重考試和學位所造成的弊病,阻礙台灣的進化,使我們在各處身受其害。文化的改變是緩慢的,但制度上必須積極破除考試的影響力。

我一直不認同過去的教改,認為他改錯了方向。教改把中學生的負擔越改越大,因為考試越來越多,甚麼分數都與升學有關。請問,有多少關心分數的學生和家長,會問學這些東西有沒有用?

我想,有沒有用是因人而異的,強迫人家學沒有用的東西,浪費人家的時間,是一項罪惡。比之於科舉八股的時代,當然已經好得多了,但比之於先進國家,我們還差很多。

在這個年代,我早已不相信那些台灣之光的神話。我們就算有再多的青少年得到國際競賽的殊榮,也無法彌補教育的失敗。看似贏在起跑點,我們的學生往往無法獨立思考、缺乏遠見、以至於無法在人生的路途上持久進取。

很高興,我們的小孩將來能夠少修一些不必要的學分,有機會在中學時多學一些有用的東西。資訊相關課程,就是一類可以放在中學及早選修的課程。

批評說窮人家的小孩會因此受到差別對待,我覺得是邏輯不通的說法。要考的科目增加、學生的學習量增加,才是家長負擔增加的主因。少考一些沒用的東西,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及早發展個人興趣,提升生活和工作技能,才是治本之道。

我有好幾位朋友,願意到窮鄉僻壤去發掘程式設計的人才,也願意跟中學合作開辦資訊課程。這些工作,都會因為必修學分的降低而變得容易許多。

P.S. (答客問)

1. 我沒有說不必重視通識啊?相反的,我認為重視的做法,應該是貴精不貴多。把真正必要的教好,而不是要求大家去背誦一大堆歷史事件。例如最近在炒「日治」「日據」之類的議題,就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議題,但政府只和學者會很專制地要制定標準答案,想藉此將政治理念播種到學生身上,這其實是為政治服務、很粗暴的舉動。這樣教歷史,不如教學生自己去搜尋資料、推出自己的主張、寫分析報告。在這個時代,與其花一大多時間灌輸知識,不如教導如何整理、分析、歸納知識。因此,請大老們放手吧,放棄那種千年科舉八股的思想,不要在無形中把教育當成是禁錮思想的工具,我們才會有更多獨立、有開創性的年輕人,這是現代社會所需的。

2. 課程有用沒用不是你我說了就算,也不是所謂的專家能決定的(你相信哪個專家?),要給學習者選擇的空間。我個人研究興趣已經很廣了,但壓根對你說的那些領域一點興趣都沒有,為何要學化學?還有更重要的是哲學,你一點也沒提,我想是疏漏掉了,你認為那些深厚基礎科學重要,但對我個人來說沒有哲學重要,什麼是捨本逐末?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3. 高中不必皆以升學為主,要朝特色發展,這是教改中「說得容易,做起來難」的部份,原因我說過了,是制度和文化。制度上,免試升學是半調子的改法,沒有搭配減少必修和畢業學分,學生整天除了搞這些必修課之外,還能培養什麼特色和技藝?在文化上,今天連碩博士的文憑都不值錢的時候,我們才有辦法讓大多數的家長去思索科舉制度的遺毒 - 升學主義 - 所造成的禍害。

如何建立高中的特色呢?舉例來說,可思考在地的需求和目標,結合當地區資源,提供能與地區共榮的課程。當然,這不容易,但至少比食古不化地一昧跟所謂的明星學校比升學率好得多。不要把教育的責任都推給高高在上的教育部長官,這樣在罵個三十年也沒有用,當地人士的參與、選擇和付出,也決定了地區教育的發展,制度的鬆綁,至少提供了這樣的自由度和可能性。

4. 我已經在文中(以及在以前多次的文章裡)提到教改的問題。教改根本沒有提供更多的自主權,相反的,是剝奪大多數學生更多的自主權。

我很清楚,在「國中一年級」第一個家長日中,導師呼籲家長不要讓學生去補習的時候,我才知道這個半調子的教改是錯的。一個班上有九成的學生去補習,原因是學校教的東西多得不得了,學生必須借助外力的時候,談什麼自主權?

5. 公平性的問題到處都有,大學選課挑高分的科來修,有利推甄研究所,是常見的事,我們也不會因此限制學生選課。這是文化的問題,這社會為了處處防弊、講究公平,以至於限制重重,已經是很悲哀的事,因為防不勝防,處處防弊也沒有用。

這個悲哀,只有讓社會進步到人們能夠擺脫不擇手段求生存的思維,才有資格去談。所謂衣食足,可以談榮辱,我們這個什麼都要政治正確的教育體制,不夠務實,老是搞教條、做表面功夫,浪費大家時間,沒有務實的去提升國家的生產力和競爭力。很多人奢言通才教育,拼命蓋大學,沒有專業,再多的通才也走不出這個國家,再多的官員也沒辦法讓國家好好發展,eTag和戶政系統就是例子。

補助和輔導弱勢,是無論必修和畢業課程多寡都要做的事。必修課多,要跟有錢人一樣送小孩去補習班才能跟得上,也是很困難。資源問題可以靠地方人士和社會福利制度解決,這是該有的配套措施。但是不能因為政府無力解決這些問題,而造成齊頭式的平等。社會需要摒棄升學主義,才能去除膚淺的文憑階級意識;國家需要培養能夠開拓國際資源的人才,才有辦法在經濟上發展,取得更多資源來照顧弱勢。

2014年2月9日 星期日

選擇自己的人格

這篇「貝佐斯:你的選擇,決定你是什麼樣的人 (http://m.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1526)

」講到有天賦的人可以學著多做一些「善」事。我一直認為,有個能夠同理世人、悲憫眾生的情懷,才有辦法駕馭那顆一昧追求自我的成功而貢高自慢的野心,才有真正的成就。

我年少輕狂時,常常犯這些錯誤,所以我辦公室的白板上有八個大字:「諸惡莫作,諸善奉行」,作為座右銘提醒自己。

但我要補充一點,有能力者,除了為善之外,在必要的時刻,奮起除惡,撥亂反正,也是一個重要的選項。

上述的,都是選項,這是本文的重點。

2014年2月8日 星期六

新戶政系統出包 - 惡劣的政治

今天的新聞:新戶政系統出包 李鴻源下令究責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3/8469035.shtml

『(內政部戶政司長)謝愛齡說,內政部於民國九十六年開始規劃戶役政資訊系統全面更新至今努力七年,做了十多次壓力測試、二十四次系統測試,得標軟體廠商也是全國最大廠商 ,對這樣的結果,感到意外。她在記者會上眼眶泛著淚水,強調下周一前一定會找出解決方案。 』

許多的「意外」,說明政府各部門對於「新業務」往往在狀況外。但真的是意外嗎?

你一個戶政系統是有多難搞?
- 努力了七年,還搞成這樣,那就是你這單位能力不夠。
- 做了十多次壓力測試,都沒有抓到問題,表示你根本不會做壓力測試,測再多次也沒有用。
- 二十四次系統測試,也沒有看到問題,表示你根本不懂系統,亂測一通。
- 事情沒做好,哭有什麼用?
- 很有趣的是,為什麼出包之後,民怨沸騰、長官震怒,你就有辦法限期破案?憑什麼說下周一前「一定」會找出解決方案?那之前怎麼什麼都不知道?

為何政府的資訊能力如此薄弱?我在上週四(1/30)已經寫過評論了,不再贅述,請參考:「政府和學校對於資訊部門的觀念落後」(http://hungsh-ntucsie.blogspot.tw/2014/01/blog-post_30.html)

順便談一下技術好了... 這個出包的狀況,就是所謂的performance bug(效能不及格)。很多人會寫程式,但是懂得分析效能的人少之又少,尤其是分析複雜系統的效能,需要高度的專業,也就是所謂的performance engineering(效能工程)。

我喜歡電腦的「快」,所以我從小玩電腦就注重效能。念研究所時正式開始研究效能工程,包括計算機結構和平行運算。後來如魚得水地加入SUN的效能工程團隊,從硬體、作業系統、中介軟體層、應用軟體各階層全面地去解決全系統的效能問題。有這二十多年的經驗,我可以告訴大家,全系統的效能工程很不容易。

舉例來說,要做壓力測試,必須要有「能力」產生壓力。如何同時模擬上萬個使用者同時上線的狀況?必須有足夠的機器來模擬客戶端的動作。我們當時為了要評估一台大型server滿載所可能出現的狀況,往往必須接上幾十台小伺服器去產生足夠的工作量,這算是效能工程的入門課題。

然而,曾經讓我回國後啞口無言的是,台灣的電腦產業界和學術界,似乎沒有多少人懂得全系統的效能工程,而且不覺得這東西很重要。後來我才知道,原來是學界認為搞這個不容易快速生產論文,業界認為copy and cost down遠比花很大力氣去確保品質和開創新局面重要。

相對於眩目的多媒體應用、深奧的演算法、有成就感的軟硬體設計、有實體的機器人,「效能工程」是個很難吸引學生的領域,因為這是個需要活用很多知識和技能,「無有定法」的專業:對一個系統做最佳化,如同藝術創作上的追求真善美,學習者往往必須有足夠的才情才能領悟個中道理。(有人懂我在說什麼嗎?)

不過話說回來,這些戶政系統和eTag的出包,說明這些人連基本的效能工程訓練都沒有,進階的道理就不用說了。

2014年2月7日 星期五

零時政府的第一年

這篇〈零時政府的第一年〉是值得分享的記錄(http://g0v.asia/zh-tw/)。很多人默默在做很多大家不知道的事。回顧文中一開始所提到的「實價登錄」事件,可以看到這一切就是所謂的「官逼民反」。

「實價登錄」事件的簡短摘要:

『內政部委託廠商建立「實價查詢服務網」,於2012年 10 月上線後,立刻被龐大的查詢人次淹沒,到月底為止都處於間歇運作的狀態。網站上線的第三天,由羅永杰、鄭依桓、蔡旭程、吳光哲四位臺灣 Google 工程師組成的團隊將內政部的資料併入民間版「實價登錄地圖」網站,在 Google 地圖上顯示彙整過的平均房價,並提供各式各樣的過濾功能,以每秒處理上百次請求的速度順利運作。『』

『一週後,曾任職於 Google 的政務委員張善政邀請團隊見面磋商民間和政府的合作模式。然而,在媒體大肆渲染「只花 500 元」的地圖網站勝過「耗資 90 萬卻被塞爆」的政府網站之後,內政部將官網當站的責任推卸給民間的整批下載行為,並申明批次複製必須事先繳費申請,否則可能觸法。11 月中旬,政府網站將所有的街道地址換成圖檔,大幅增加了擷取的負擔,也讓對立的情勢加劇。雖然有高手黑客使用文字辨識技術公佈爬梳過的資料,但這無異於將事件演變成消耗戰,顯然只會兩敗俱傷。不久之後,民間版的「實價登錄地圖」就關站了。』

我想,張善政應該也覺得很無奈吧?這篇報導「張善政拒跳火坑 府院急尋科技部長」(http://ppt.cc/AFWs)說「馬總統有意向業界覓才,不過因於國內政治環境生態惡劣、閣員可發揮資源空間有限,向業界挖角困難重重,目前為止仍無斬獲」。

的確,最近的eTag事件,張善政除了幫忙背黑鍋之外,也做不了什麼事。政治環境生態惡劣到這種程度,在圈子裡的人有多少會做事、能做事?在圈子外,能做的事、夠發揮的影響力或許還更多。

改變台灣的經營和管理環境,誰來做?

這篇「台灣不是鬼島!他返台救老公司」(http://ppt.cc/hWQ1)提到的陳傑豪先生這樣的心態就對啦!批判歸批判,該做的事還是做。身為老闆,他不這樣想的話,就不必待在這裡。他講的話很對,摘要如下:

「台灣最需要改變的三件事情是:第一,真的不要再用傳統階層的管理方式,而且要培養中間人才,不然就會像這樣空在那裡。企業要培養人才,有機會去吸收更多,讓他的高度和廣度可以在短時間內提升。」

「第二,企業主要敢給,不要守得很緊。現在砍成本的方式,根本就是在擠檸檬,這些人被擠到最後都失去鬥志了。企業主要敢給,創造人才在公司的戰鬥力、滿足感和信心,正面的力量就會回來。」

「第三,台灣要多跟世界連結,尤其是培養年輕人。要訓練新的領導者出來,除了給他機會、資金,還要給他mentor(導師),教他怎麼去走這條路。」

「我常常想,改變台灣的經營和管理環境,這些事情就是要我來做。如果我不先做,誰來做?」

我想,他這幾句話說得漂亮,沒有直接得罪人。然而,這三件需要改變的事情,反過來說,就是台灣科技界和學術界這些年來沒有認真做的事情。我不用做生意、也不想當官,所以我來講點難聽話:

第一,科技業界一直沒有努力培養中間人才,更不用提高階人才了。有句很諷刺的話說,台灣很少有真正累積十年經驗的工程師,多的是做那種需要一年經驗的工作、重複做十年的工程師。

第二,企業主不敢給,只會砍成本,把人才搞到失去鬥志,還說是年輕人不耐操。

第三,台灣故步自封,幾年前被新加坡罵「鎖國」之後,也沒有太多反省。有在訓練新的領導者嗎?固樁的錢都不夠了,培養年輕人,多半是作作樣子。

認清上述三點,還說「如果我不先做,誰來做?」的人,我們當然要給他一個「讚」。但是我要幫大家問一個重要的問題,台灣有多少位像「陳傑豪」這樣勇於改變的老闆?

少之又少,但有越來越多的趨勢。

因為只要有「辦法」的話,不改變也可以賺錢的事情一直存在!台灣真正厲害的商人,可以左右政策、獲得補助,甚至綁架政府,例如eTag事件。這是長久以來所謂的「結構性問題」。

但是也因為這結構性問題實在嚴重到人民苦不堪言,罵「鬼島」的人越來越多,能夠獲利的中產階級越來越少,所以不得不出來自力救濟改變現況,我上一篇網誌談很多人想創業,就是如此。

在鼓勵科技人勇於學習創業所需的本事,和希望有更多勇於改變的老闆出現的同時,我們還是要監督政府和財團,以及追求社會公義。唯有「多管齊下」,才能給這些勇於創新創業的人一個合理的環境和公平的舞台,這樣一來,好老闆才會越來越多。

所以,我有很多喜歡罵台灣是鬼島的朋友們,我能夠認同和理解;同樣的,我有一些勇於創新創業、身體力行的朋友,我也能夠欣賞和支持。然而,最令我欽佩的,莫過於能夠清楚指出問題所在,同時自己做為解決問題的好榜樣的人。

為什麼我每天抽20%的工作時間來寫部落格關心和批判產業政策?如果我們的產業、學術、教育政策是錯的,那怕有再多教授辛苦訓練人才,發展技術,到頭來成果都被浪費糟蹋了。很抱歉,我看不下去,非說不可。

當然,這些問題都是老問題了。第一、二點是業界該做的,企業主不做,講再多了也沒用。關於第三點,政府不做,有識之士可以自己出來做,辦學不見得要大把鈔票,想學的人自己把眼睛擦亮一點,找到對的地方學好用的東西。第三點是教育界的人能夠使得上力氣的地方,也是我之所以留在教育界的主要原因。

至於如何團結眾人之力?我覺得在大部分人還沒有覺醒的時候,徒有社群網路也沒有太大的意義。等到眾人有需求的時候,自然會來找,這是時機的問題。所以現在重要的是有多一些有遠見的人為此鋪路,包括課程設計、教育規劃、拔擢人才,即便目前是小眾的規模,這些經驗和人才,會是將來的重要基礎。

2014年2月6日 星期四

台灣的中年人和年輕科技人,除了創業還能如何?

已經多次看到轉貼這篇三週前的文章「台灣的年輕人,你除了創業,沒有第二條路了!」(http://booksilver.pixnet.net/blog/post/345349121)

我不想細談文章的內容,因為類似的東西,雖然沒有講得這樣斬釘截鐵,但我已經講了多年了。我想說的是,看起來,我幾年前所預言和期待的時候快到了,而且問題不僅限於年輕人,也包括中年人!

九年前我回到台灣,開始思考與批判。花了幾年的時間搞清楚台灣的學術、產業、政治、文化為什麼會持續沈淪。明明有一堆應該做、可以做的事,偏偏要大家去做很多沒有營養、無法永續經營的業績。

當時的結論就是:「喊破喉嚨也沒用,不見棺材不掉淚;不斷思考與批判,堅持做該做之事。」朋友說:還好,你的領域有一大堆自己能做的事,其他的領域恐怕就不行了...

幾天前和幾位台大電機高我三屆的學長喝下午茶,我更進一步確認以上的觀感。(這幾位是我當年在「台大火箭研究社」一起廝混的學長。)

如果硬體產業的淪落,已經到了在食物鏈中高端的台大電機學長們都得想辦法另闢蹊徑求發展的境界,應該是個很大的警訊吧?

其中一位學長,原本在IC設計公司做,這家公司老闆的風範,我在2011年見識過(http://hungsh-ntucsie.blogspot.tw/2011/05/ic.html),學長終於受不了公司的保守和派系問題,辭職待業中,正在規劃人生的下一步。

另一位學長,覺得老闆不懂創新,在工作之餘,正在熱衷學習parallel programming,要我借幾本書給他看。還有一位學長,目前在找尋新興市場,對於挖掘bitcoin的礦產很有興趣,我們當場聊起這東西的技術和business model...

因此,問題不僅限於年輕人,連這些將近50歲的優秀中年人,想要有一番作為,看來除了創業,或是加入創業團隊,似乎已沒有第二條路了...

原因很簡單,在這些學長的上面,有一群壟斷資源的既得利益者,寧可任用那些沒能力的親信,也不願意把資源推付給外圍的戰將。這種歷史上不斷發生的事,下場可想而知,爛到了某個程度,當然是聰明的人先閃、樹倒胡猻散。

拿「學位」作為獎賞,吸引學生來念博士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拿個名門碩士,就能平穩過日子的時代也過去了。

我想,身為科技人,能夠不斷發光發熱的作法是:獨當一面的技藝,思考和溝通的訓練,終生學習的態度和方法。

最近有好幾位年輕人來找我,說想學一些有用的東西。我說,如果你們願意認真學東西,我們可以做朋友來交流;如果你想挑戰一些進階的東西,我也很樂意聊聊,甚至支援一些技術和設備;如果你有時間和能力做深入的研究,我們可以談談怎麼樣做出有價值的技術,甚至創業。除了做研究之外,如果還可以付出更多的時間來學習表達理念,可以來學習寫論文,「順便」拿個學位。

注意到以上這段,有多少個「可以」,都是「選項」。但也不是隨便就能做到,要投入時間和精力。

我心目中的大學,除了教好自己的學生、做好自己的研究之外,應該有其社會責任。對於想學的人,我們給予資源和協助,算是盡一份自己的,也是幫學校盡一點社會責任。

2014年2月5日 星期三

穿戴式嵌入式系統

Intel Galileo板子,跟Intel申請有好一陣子了還沒拿到,在光華商場看到,兩千多元,不貴。Arduino的配件也可相容,這家有七十多種感測和控制的配件,下次可以跟小朋友們一起想些有趣的玩意來做做。





現在做這些,在硬體的部分,像是拼積木,軟體的部分,用現成的API就可以做很多,不必是資訊系本科的人就能拿來做事,重點在於是否有個善於「規劃」的腦袋。縝密的規劃,就是programming。被翻譯成為程式設計,又被很多地方當成語言課程和解題課程來教,不免讓很多人對programming有很多誤解。

以務實的角度看,資訊本科生應該要懂一些相關的東西,好跟應用領域的人接軌。這種東西,其實本科生花一點時間就通了,通了之後一輩子就不怕人家說你不會實作,投資報酬率極高。我二十多年前做過這些東西,現在看到這些還是馬上可以上手,有點水電工的味道。

但隨行的朋友問我有沒有做這方面的研究?坦白說,這東西是拿來實用的,不是做研究用的。實用上,越簡單越好,不要搞得太複雜。就單獨一台來說,很多東西都用標準化的open source元件才好跟人家接軌,除非在應用面有特殊需求,否則不要一廂情願去開發自己的硬軟體規格。反而是跟應用領域專家一起做研究,比較有意義。

最近倒是看到有幾個應用題目,有商機、可以參加比賽,至於題目是什麼,得暫時保密。

如果要在資工本行做這方面研究的話,有個題目是做出一個可以用來支援開發「很多個這種裝置所構成的聯網分散式系統」的高速模擬器與效能分析工具。大家知道,單獨一個很好搞,但很多個組合起來就複雜了,程式要偵錯不容易,效能問題看不到原因,即時性如何保障,都是難搞的問題,門檻高多了。

這個工具之前已經做了大半,如果有人願意把這個題目做完整,不只可成為個中高手,還應該有機會商品化、賺點錢。主要是把這篇2012年的論文裡面的東西做完整和產品化: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Machine-to-Machine (M2M) Systems with Virtual Machines" (https://www.dropbox.com/s/d3h2wdx31rvtf43/WPMC_2012_M2M.pdf) 需要額外加入sensor和actuator的模擬,把網路的模擬做得更完整一點、時間同步機制還要更有效率。

這種研究問題反而不需要保密,看得懂就是你的...

2014年2月1日 星期六

有必要取英文名字嗎?

有必要取英文名字嗎?答案因人而異,沒必要賦與特別的意義或是擴大解讀。

二十年前有位同學在美國留學,為了方便,取了英文名字。找指導教授的時候,被問到為什麼不用原來的名字?他後來就改用原名的拼音,一直沿用到後來。

我一直沒取英文名字,純粹是個人的理由。一則是沒找到適合我而且我喜歡的名字,一則是我沒有需要一個簡單易讀的英文名。外國人要跟我做朋友,想找我幫忙做事,得花點時間記我的名字,不想記名字的大概就與我無緣。這麼多年了都沒什麼問題,大概是因為我不需要跑業務。如果今天公司一定得要我取個簡單易記的英文名,那我大概也不會反對,但是只會用於公司相關業務。

想想,我的中文名字也不好記、不好念 :)  打電話過來,如果把我的名字念錯,八成是廣告電話或是閒雜人等,準備掛電話。

規律性的工作容易被電腦和機器人取代

這篇說「全球「科技性失業」 白領風險高」
http://g.udn.com/NEWS/WORLD/WOR2/8460632.shtml



規律性的工作,被電腦和機器人取代的可能性高。財富集中的問題早已嚴重化,不及時解決的話,將來問題會更大。

無論政府和產業,要掌握科技,必須有能夠站在頂端領導以及真正做事的大型科技團隊。

有沒有足夠與國際抗衡的團隊,是國家安全問題。千萬不要以為武力和軍事威脅才是國安議題,科技實力落後的國家,將持續受強國在經濟上的宰制。

對內,足夠與財團與霸權對抗的科技社群,是實現社會正義的所必須的。有政治理想的人,不妨多理解和運用科技,建立監控不法和合理分配資源的機制。

資訊科技的重要性,還有很多面相。真的要寫的話,何止可以寫本萬言書。但是以現在的氛圍,懂這些又願意出力做點事的人有多少?要改變現況和影響未來趨勢,需要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