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效能應用與安全研究室 Performance, Applications and Security Lab


我們的研究範圍很廣,從嵌入式系統、手機應用、一直到雲端計算、商務應用、資訊安全都有做。
我們的合作研究夥伴很多,包括聯發科、IBM、中研院、資策會,還有和台大、清大、交大的教授合組研發團隊
,包括高階應用處理器架構研究、虛擬化技術、異質計算、系統軟體等重要技術的研究與創新,我們很關切台灣人才與產業的未來。

2014年2月11日 星期二

高中降必修和畢業學分,如何好好把握學習機會?

這篇說外界對高中降畢業學分和必修學分反彈很大,擔心「解放卻造成兩成空」。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498272

我個人不同意這樣簡化的看法。配套措施當然是要有的,但降低必修學分是勢在必行的事。大多數學生為了畢業和升學考試,花太多時間修這些畢業之後根本沒用的必修科目。

我們近年系上不斷降低必修課程的學分數,道理是相同的。

鬆綁之後,一所學校如果除了那些萬年必修課程之外,沒有能力提供更多元化、更有價值的課程的話,那自然會被淘汰,或者需要檢討改進。希望因此能擺脫像現在一樣幾乎一切都以升學率(考試課程的成績)來評鑑中學的文化。

作為義務教育的中學學位,本來就是提供學習機會,而非用來作為篩選人才的。不願學習的學生,強逼他們待在學校修一大堆他們不想休的必修課,實在沒有太大意義。

如果我是中學校長,我會致力於建設學校的特色,想辦法做對的事情,提供更豐富、更有營養的課程,而不是反對改變、擔心甚麼老師沒課可教之類的問題。

至於那些老師們基於本位所講的話,聽聽就好。你問每位國英數理化史地這些科目的老師,他教的科目重不重要? 他當然說重要。問題是,我很不客氣地講一句,大部分的學生念到高中畢業,大部分這些主科都沒學好!

看看這些科目教的內容,很多都是大學教授基於本位,認定是在該學術領域裡非常重要的東西。中學的必修課程,彷彿是幫各個領域設立先修班;大學考試,好比是各系的資格考。關於特定領域非常重要的論述,幾十年來,很多時候決定各領域中學教師職缺的多寡、成為大學特定科系權力的工具、

回想起來,我認為當年學的化學對我一點用都沒有,背誦式的學史地,更是摧殘我對社會科學的興趣。沒辦法,我們當年根本沒有選擇!

我不怪老師,怪制度和文化。科舉文化中的過度注重考試和學位所造成的弊病,阻礙台灣的進化,使我們在各處身受其害。文化的改變是緩慢的,但制度上必須積極破除考試的影響力。

我一直不認同過去的教改,認為他改錯了方向。教改把中學生的負擔越改越大,因為考試越來越多,甚麼分數都與升學有關。請問,有多少關心分數的學生和家長,會問學這些東西有沒有用?

我想,有沒有用是因人而異的,強迫人家學沒有用的東西,浪費人家的時間,是一項罪惡。比之於科舉八股的時代,當然已經好得多了,但比之於先進國家,我們還差很多。

在這個年代,我早已不相信那些台灣之光的神話。我們就算有再多的青少年得到國際競賽的殊榮,也無法彌補教育的失敗。看似贏在起跑點,我們的學生往往無法獨立思考、缺乏遠見、以至於無法在人生的路途上持久進取。

很高興,我們的小孩將來能夠少修一些不必要的學分,有機會在中學時多學一些有用的東西。資訊相關課程,就是一類可以放在中學及早選修的課程。

批評說窮人家的小孩會因此受到差別對待,我覺得是邏輯不通的說法。要考的科目增加、學生的學習量增加,才是家長負擔增加的主因。少考一些沒用的東西,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及早發展個人興趣,提升生活和工作技能,才是治本之道。

我有好幾位朋友,願意到窮鄉僻壤去發掘程式設計的人才,也願意跟中學合作開辦資訊課程。這些工作,都會因為必修學分的降低而變得容易許多。

P.S. (答客問)

1. 我沒有說不必重視通識啊?相反的,我認為重視的做法,應該是貴精不貴多。把真正必要的教好,而不是要求大家去背誦一大堆歷史事件。例如最近在炒「日治」「日據」之類的議題,就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議題,但政府只和學者會很專制地要制定標準答案,想藉此將政治理念播種到學生身上,這其實是為政治服務、很粗暴的舉動。這樣教歷史,不如教學生自己去搜尋資料、推出自己的主張、寫分析報告。在這個時代,與其花一大多時間灌輸知識,不如教導如何整理、分析、歸納知識。因此,請大老們放手吧,放棄那種千年科舉八股的思想,不要在無形中把教育當成是禁錮思想的工具,我們才會有更多獨立、有開創性的年輕人,這是現代社會所需的。

2. 課程有用沒用不是你我說了就算,也不是所謂的專家能決定的(你相信哪個專家?),要給學習者選擇的空間。我個人研究興趣已經很廣了,但壓根對你說的那些領域一點興趣都沒有,為何要學化學?還有更重要的是哲學,你一點也沒提,我想是疏漏掉了,你認為那些深厚基礎科學重要,但對我個人來說沒有哲學重要,什麼是捨本逐末?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3. 高中不必皆以升學為主,要朝特色發展,這是教改中「說得容易,做起來難」的部份,原因我說過了,是制度和文化。制度上,免試升學是半調子的改法,沒有搭配減少必修和畢業學分,學生整天除了搞這些必修課之外,還能培養什麼特色和技藝?在文化上,今天連碩博士的文憑都不值錢的時候,我們才有辦法讓大多數的家長去思索科舉制度的遺毒 - 升學主義 - 所造成的禍害。

如何建立高中的特色呢?舉例來說,可思考在地的需求和目標,結合當地區資源,提供能與地區共榮的課程。當然,這不容易,但至少比食古不化地一昧跟所謂的明星學校比升學率好得多。不要把教育的責任都推給高高在上的教育部長官,這樣在罵個三十年也沒有用,當地人士的參與、選擇和付出,也決定了地區教育的發展,制度的鬆綁,至少提供了這樣的自由度和可能性。

4. 我已經在文中(以及在以前多次的文章裡)提到教改的問題。教改根本沒有提供更多的自主權,相反的,是剝奪大多數學生更多的自主權。

我很清楚,在「國中一年級」第一個家長日中,導師呼籲家長不要讓學生去補習的時候,我才知道這個半調子的教改是錯的。一個班上有九成的學生去補習,原因是學校教的東西多得不得了,學生必須借助外力的時候,談什麼自主權?

5. 公平性的問題到處都有,大學選課挑高分的科來修,有利推甄研究所,是常見的事,我們也不會因此限制學生選課。這是文化的問題,這社會為了處處防弊、講究公平,以至於限制重重,已經是很悲哀的事,因為防不勝防,處處防弊也沒有用。

這個悲哀,只有讓社會進步到人們能夠擺脫不擇手段求生存的思維,才有資格去談。所謂衣食足,可以談榮辱,我們這個什麼都要政治正確的教育體制,不夠務實,老是搞教條、做表面功夫,浪費大家時間,沒有務實的去提升國家的生產力和競爭力。很多人奢言通才教育,拼命蓋大學,沒有專業,再多的通才也走不出這個國家,再多的官員也沒辦法讓國家好好發展,eTag和戶政系統就是例子。

補助和輔導弱勢,是無論必修和畢業課程多寡都要做的事。必修課多,要跟有錢人一樣送小孩去補習班才能跟得上,也是很困難。資源問題可以靠地方人士和社會福利制度解決,這是該有的配套措施。但是不能因為政府無力解決這些問題,而造成齊頭式的平等。社會需要摒棄升學主義,才能去除膚淺的文憑階級意識;國家需要培養能夠開拓國際資源的人才,才有辦法在經濟上發展,取得更多資源來照顧弱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