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效能應用與安全研究室 Performance, Applications and Security Lab


我們的研究範圍很廣,從嵌入式系統、手機應用、一直到雲端計算、商務應用、資訊安全都有做。
我們的合作研究夥伴很多,包括聯發科、IBM、中研院、資策會,還有和台大、清大、交大的教授合組研發團隊
,包括高階應用處理器架構研究、虛擬化技術、異質計算、系統軟體等重要技術的研究與創新,我們很關切台灣人才與產業的未來。

2014年2月12日 星期三

教育的宗旨

教育的宗旨是什麼?這是家長需要去認真思考和面對的事情。否則,將來受苦的是家長自身。例如,有長輩抱怨,培養小孩除國念博士,對家裡不聞不問;養出啃老族,到四十歲還賴在家裡;養出敗家子,為了個人慾念,傾老家蕩祖產。

作為這個年代的父母,我們得面對一個現實,那就是我們成長發展所面臨的環境和挑戰,與我們子女所面臨的,有極大的不同。我們的長輩所面臨的,和我們自己所面臨的,已經有頗大的不同,但相形失色,因為社會的改變更加快速。

看到長輩的諸多感嘆,我們能夠感覺到教育子女的艱鉅,不是單純督促學業而已,也不是單方向上對下的教育。在教育子女的同時,父母也從子女那邊接收到種種訊息,可以思考孩子為什麼這樣想?他所處的環境為何?他將來會面對什麼挑戰?家長也可以藉此成長。

有時候看到「爸媽窘很大」這個節目,會看到一些爸媽的窘。這個窘,往往來自於父母一廂情願堅持己見,不願跟著子女成長。能夠知道自己的窘,還有救,但要走出自己的框架,往往是最難。

尤其是一些所謂的事業成功族,要走出框架,格外困難。他們往往有一套自己認為的「成功」的標準,自己達到標準之後,就自行升格擔任「督導者」「評鑑者」。對員工、學生、子女這些下屬,甚至對些未達成功標準的人,自認為可以用上對下的態度去指導,這是所謂的「師心自用」和「好為人師」。

職業是「老師」的人最需要自我節制這種好為人師的心態,免得在生活中不斷養成對下屬貢高自慢的習氣。學校裡有如官場,有些fb朋友們知道我們有些教授朋友們以「長官」互稱,其實是一種朋友之間對現實的揶揄,也代表彼此互相尊重。在有些自我封閉的學校,「權力」「面子」卻是個重要的議題,誰要去當某某主任?去年誰的班上考上明星學校最多?

不知道朋友們有沒有相同的感覺,很多被群眾促擁著冠上「大師」頭銜的人,逐漸地就貢高自慢起來了。所以我不大喜歡接觸某些大師的東西,即便會遺漏些流行的事物。有些老師開玩笑說我不懂帶研究生,給研究生太多自由,我想是因為我不認為我有「大師」那種說了就算的氣度和能力,我也承載不起那樣的責任。

新進看我文章的朋友們,或許會先入為主地認為我是一個「好為人師」的人,想說這個人已經在學校教書了還不夠,必須不斷把想法寫出教育大眾。對於這種看法,我只能模仿孔子的語氣說:「知我者,其為網誌乎;罪我者,其為網誌乎」。分享想法的目的,只是在於表達自己的意見,朋友們要不要看,要不要接受,全部是各位的選擇。然而,這些東西,畢竟有可能影響了看了文章的人,那也可能是一種我所需要承擔的「罪」業。

既然要承擔「罪」業,為文可不慎乎?我個人迄今盡力遵循的原則是:論述中肯、邏輯正確、對事不對人。

- 論述中肯:這是一件最難做的事,自認為中肯,在左右兩翼的人會覺得你偏頗。想要不左右搖擺,得有個中心思想。一個人的中心思想,有可能在短短的文章中闡述嗎?當然不可能。有時候,我們要了解一位作者的中心思想,得看他的傳記和過往的文章,才有辦法在作者的脈絡之中。不在脈絡之中,要以個人的觀點去批判作者的論述是很容易的,要去看懂作者的來龍去脈才難。各位要了解我的中心思想,不妨去讀我這些年寫的網誌,希望在了解脈絡之後,給我一些批評指教。當然,這裡又不是新聞雜誌,也不是學術期刊,我沒有想為了中肯二字,去廣徵博引,正反左右並呈,有時候讀者也得做些思考,如果看不下去的,就不要來讀,大家選擇自己想看的東西。

- 邏輯正確:我一直覺得「邏輯」是論說文的基礎,邏輯不正確,除了導致錯誤的結果,還浪費讀者的時間。中國人常犯的邏輯謬誤,其中最普遍和嚴重的,是以偏概全,以及籠統。一般人中文沒有精準地使用「形容詞」來表達數量和機率,以致於官方的文字中的刻意修飾,廣告媒體的刻意渲染,一般人無法細察。當然,每句話都像寫論文那樣,也太難看,所以在一些(不重要)地方就省略了,讀者得擔待點。另外,我不喜歡引用典故和名人佳句,因為我們談的很多事情,尤其是教改和產業問題,時空背景和過去有極大的差異。古人的智慧,用於心性修養和宏觀思想是很好的,但是對於解決技術性問題幫助不大。即便是當代外國人的東西,引入台灣,也必須斟酌使用、因地制宜。所以我分享他人文章時,總有加入批註的習慣,不是認為自己高人一等,而是因為作者的環境和我不同,讀懂文章後分辨這些不同之處,提出個人見解,才是我認為對於文章的尊重,只要言之有物,想必有雅量的作者能夠接受。在過去,寫批註總得嘮裡嘮叨自謙一番,現在凡事求快,就省去這些禮節,但心態是如此。

- 對事不對人:以上講到,不在作者脈絡之中,要以個人的觀點去批判作者的論述是很容易的,而我們也常做這種事,只要不做人身攻擊就好。然而,在台灣目前的政治傳媒環境以及自古文人相輕的文化中,要不看到人身攻擊的事也太難了。我想,分際必須拿捏,如果是公眾人物,例如擔任官方工作和接受公眾媒體的贊助的人,接受公評是自然的事情,否則就不要做。所以我們去評論公眾人物的言行,有時會論及他個人,在所難免,但最好不要因為看到朋友的言論,而去批評他個人。這個很難,因為一則有人分不清楚對事和對人的差別,一則有人習慣於「以人舉言,以人廢言」,名人說的話就是好的,引經據典,講的全部都是別人的看法;根據一點資訊,說你北部人不懂南部人,說你只懂理論不務實。我最怕遇到這種人,也沒時間去跟這種人溝通。

話說回來,我近年對於教育和產業的批判,有試圖宏觀地去理解結構性的問題,有分析局部的問題,有探討個人經驗,有提出個人建議。到現在,我還是覺得很多地方探討得不夠透徹,所以分享意見出去對我個人的一個主要原因,希望得到對我有助益的意見。然而,對於要在此提供意見的朋友們,我同樣地希望能夠論述中肯、邏輯正確、對事不對人,否則多說無益,浪費大家時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