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家長可以向校方適度表達意見。當然,有些事情是必須拿捏尺度,不是我們這種遠距的局外人能夠憑照片判斷善惡,因此我在此不想繼續對這特定案例做更進一步的價值判斷。
在這裡我比較想寫的是這個照片所引出的一些個人想法,因此以下所敘述的與以上案例無關。
我個人很鄙視統一僵化的教化教育,以及厭惡不尊重個人的強制性規範,但我看到台灣目前在教育文化上出現很多的問題,都跟這些有關。
乘號該放哪裡,在我看來,是枝微末節。我沒有用到直式乘除法很久了,所以說他是枝微末節。這種東西,如果有家長認為不需特別要求,老師應可從善如流,在教育上應有所彈性。著名的建構式數學的問題,大家多少都聽過 -- 強迫學生要將乘法用加法來做,大家聽了覺得很怪,但也許其中有道理。教師應該要有辦法與家長溝通,但如果一昧根據標準範本刻板教學,凡事按規矩來不解釋,沒有溝通空間,學生和家長做何感想?
我自己從小就不喜歡這種一板一眼的老師,但似乎很多和我同年紀的朋友們頗喜歡這類型的老師,甚至認為傳統刻板教育具有培養學生堅忍不拔的意志力的效果。很有趣,因為我自己也曾經一度認為現在的學生缺乏意志力,大概是自己受過嚴格的訓練後,會特別崇尚訓練的過程和成果。
深入思索後,我的結論是:如果社會的科技文明停留在三十年前的話,我贊成當年的教育方式,因為只要努力就有過好日子的機會;可惜,科技文明進步太快,如果採用當年的教育思維,根本沒辦法跟上時代。遺憾的是,我們這些年的教育工作者、家長、產業的思維,老是在那邊繞圈圈。
現代社會改變迅速而且注重創意,因此學校該把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以及「追求創意的熱情」列為重點的教育目標。我不覺得以前和當前的教育有做到這些,缺乏自學能力和創造力的研究生比比皆是,因此我幾年前開始問「為什麼」?
這些能力,似乎不是書念得越多就越厲害的。我看到:教改後中小學生要念書的時間增加了,為了研究所考試而念書的大學生增加了,為了快速寫出論文而念書的研究生增加了,但這些大量增加的念書,不見得提昇自學能力和創造力,因為通常都有所謂的「標準範本」「標準答案」「標準途徑」。
我想這不大對,但也不敢大聲宣揚,直到2009年,我看到Sir Ken Robinson有名的「學校教育扼殺創意嗎?」演講(http://www.youtube.com/watch?v=gVGKAIS7Q4g&noredirect=1),有一種「於我心有戚戚焉」的感受。的確,我看到很多學校在扼殺創意的作法,而台灣的學生,往往越是成功、越不敢走出comfort zone,越是不敢走別人沒走過的路,更不用談有沒有離經叛道的膽子。
就我所見,傳統教育的內容和方式,必須有所改變才行,否則小孩學到的東西無法有效讓他們面對未來的挑戰和經營他們的未來,這是比恐龍教師更大的問題。
這幾年我看到大學開始提倡創意、舉辦創意競賽、提供創業學程,是個好現象。然而我看很多台灣的老師和家長,忙於解決眼前的問題,並沒有看到那些更大的問題,也沒有設法在更早的源頭解決這類問題,對我來說,這是更大的隱憂。這個連結到我幾天所探討的議題:
- 教育的宗旨 http://hungsh-ntucsie.blogspot.tw/2014/02/blog-post_12.html
- 中小學的資訊科技教育 http://hungsh-ntucsie.blogspot.tw/2014/02/blog-post_8141.html
補充:
我在此不討論個案,大家要討論就討論,我不回應每位朋友的個人意見。教育原本該因材施教,大家也都有不同的經驗。
有些學科中有很多地方需要若干的discipline(規訓),不必在每門課都強調。例如我最近強調程式(programming)課程的價值,寫程式首重理解,此外有機會受到discipline,也有發揮創意的機會,又可培養自學能力,因此是很適合作為啟蒙的課程。
簡單地總結,台灣(傳統中國)的教育文化太注重建構。未經「解構」的過程,很難改變和跟上時代。近百年前的五四運動和白話文運動,是嘗試解構教育文化和教育現代化的開始,但這些年的教改並沒有高瞻遠矚的目標和清楚的思維,多半只是嘗試在討好特定族群。有時候,砍掉重練,重新設計,比起拆拆補補要來得好。
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PISA的報告:http://www.oecd.org/pisa/keyfindings/pisa-2012-results-overview.pdf
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PISA的報告:http://www.oecd.org/pisa/keyfindings/pisa-2012-results-overview.pd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