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有學術造假的問題,所以台灣有這樣的問題,不足為奇是嗎?
即便遊戲規則一樣,台灣的問題比國外嚴重許多。第一,是台灣地小人稠,教育學術的問題,自然比其他國家來的重要。第二,我的印象中,台灣以衝高論文數作為學術界全民運動的作法,大概是世界第一,連偏遠的教育大學都要搞這個。
我說當務之急是留住和拔擢人才,因為其他國家可以用資源留住人才,或者比較不在乎人才流失,但台灣學術界人才在流失當中,而且不務實的學術文化更造就出不務實的官僚系統、政策制度和社會文化。
我不是針對個人,以這個例子【教部留優秀人才 42學者彈薪】(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340057)來看,留的是那些人才?(提示:陳震武)既然論文可以造假,當然一大堆獎項以可以造假,這樣的得獎的方式,讓不對的人出頭,適得其反。
坦白說,我從來不大關心誰得了什麼獎,甚至誰當了院士,因為學術名位獎項被污染得很嚴重,我哪有空去確認誰以何種方式得獎?很多時候,見面不如聞名,聞名不如見面,要親身見識過才知道,不要道聽塗說。
另一方面,我也懶得去理會那些經營學術人脈的事,因為只要跟某人近些,就容易被貼標籤,惹是非,我就保持個體戶的身份就好。我可以這樣做,因為我回台灣任教時,什麼人脈關係也沒有,但那些本土學術界成長茁壯的學者,不得不沾惹這些,而既有的人脈關係,也可能是他們不得不承受的甜蜜負擔。
這樣的學術界,教授都不教授了,教長都不教長了,依此類推,得獎又如何?院士又如何?當到校長又如何?
中國自古以來,即便讀書考試風氣鼎盛,大學問家未必為朝廷所用,寧可隱居山林;官場現行記、儒林外史等諷刺依附官家的士人,甚至鄭板橋譏諷說士應為四民之末。
學術發展的思維,如果還停留在千年的科舉窠臼裡,只是套用現代的遊戲規則,那恐怕在本質上發展不出什麼偉大的東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