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傳統的「大一統」思想,所謂「漢賊不兩立」的情操,以及各種道德教條,對於我們這些在戒嚴時期的台灣成長的人們的影響深遠。直到今日,很多人還是食古不化,所以媒體上充斥著各種自以為是、排斥異己、道德審判的言論。
如果只是「自以為是」的話就還好,做自己想做的事,發表自己的想法,只要無礙於他人。何謂無礙於他人?我看他不順眼,嫌你擋路礙事,如果都靠自由心證,那我們要「法治」做什麼?
所謂的法治,就是以法律為依歸,他沒有犯法,只是做了一些我不喜歡看見的事,那我頂多就是以個人立場去表達個人的好惡,沒有資格把自己無限上綱到能夠代表天地良心去譴責自己所不喜歡的人。
而今天我所看到的許多尖銳偏鋒的聲音,發聲者往往無視於現實世界的多元性,只是在自己所熟知的小世界裡思考,透過潛望鏡觀看這世界。
如果發聲的目的是為了釐清個人的想法、擴大自己的視野、透過交流取得更多的資訊、看清楚更多的東西,那麼即便尖銳偏鋒,只要無礙於人,或許遲早會因為有正向的交流而促進其對世界的了解。
但如果發聲的目的是為了情緒的宣洩、利益的爭奪,言論中只提出有利於己的片面資訊,過程中動不動就搬出道德教條來否定對方,那麼發聲者個人恐怕會持續成為井底之蛙,過著以管窺天的日子。
在「大一統」的教條下,「獨立思考」是不容易的。一方面因為獨立思考往往被視為思想上的「離經叛道」或是對於群體的「反叛行為」,而先被貼上「不合群」的道德標籤。另一方面,獨立思考需要足夠的修養和視野,否則可能成為上述的井蛙之流而不自知。
所以獨立思考者通常必須面對孤獨,尊重多元者通常必須了無私心。無懼、無私,才有機會走出井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