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來說,數學是很好玩的東西,小學開始拿著數學百科全書自學,幻想有朝一日能發明某個偉大的定理。但到高中後遇到電腦,到大學後搞懂「混沌」(chaos),瞭解很多東西只是戲論,不需要執著和拘泥於其中。
數學,撇開純粹理論性的研究,在實際應用上,作為科學研究法則之一的「analytical method」,好處是可以推導出公式解(exact solution),但缺點是很難幫複雜系統推出公式解,所以在工程應用上受到相當大的限制,這時往往得靠電腦來輔助。
過度重視數學分析和要求公式解的結果,會忽略了其他的科學研究和工程設計的訓練。科學方法重視:觀察 、解說 、預測 、確認、評估、發表(參考維基百科),而我們的科學教育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只能讓學生被動地去學習科學知識、推導公式、用公式解題。
除了用數學理論和電腦做數值分析之外,實驗(experiment)是第二種科學研究法則,計算模擬(simulation)是第三種,而近年來,資料分析科學(data analytic)成為第四種重要的科學研究法則。學習用其他方式研究科學和工程,不是退步,而是進步。對我而言,與其在公式解上鑽牛角尖,我寧可多去學習多種科學研究方法,或是如何將數學導入實務研究。
我上週與台大數學系和物理系做計算物理研究(computational physics)的兩位教授餐敘,他們認為國內一向不夠重視計算模擬,因為台灣早年根本沒有高效能的計算設備,發展極為緩慢,在教學研究上還是以理論和實驗的流派為主,但現在雖然高效能計算日益普及,應該重新來思考這個問題。
我覺得模擬器的使用,會逐步被放到中小學。與其說是模擬器,不如說是「模型的建構、逼真度的驗證、用以預測結果、解構模擬對象」的科學研究方法的訓練。資料科學,也是如此。真正的科學研究者,探索的是真理,不拘泥於研究方法,沒必要堅持流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