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素未謀面的台大電機低我24屆的學弟來信,說「目前人生正在一個非常艱難的十字路口,盼望能夠向一些師長們請教,藉由一些指引和建議來幫助自己做出最好的決定」。我想,他所遇到的問題,可能也是不少年輕朋友會遇到的,所以把遇到的狀況和我的想法分享在這裡,讓在類似處境的朋友們做參考,同時也歡迎各位先進給一些建議。
他目前正在美國某一流大學就讀博士班的第二年,但在研究上遲遲沒有太多進展。他說「由於不太能適應老師的研究模式以及帶領學生的態度,這段時間以來比較像是為了應付老師並給予研究進度,比較沒有自由去發揮,過得並不是很開心,開始思考是不是有更好更適合自己的地方可以選擇。就在前一陣子,跟老師講開了所有心中的想法,決定做到這學期為止,下學期慢慢思考是否要轉換去其他的實驗室,或是就拿到碩士學位出去工作(美國或台灣)」。
除了跟指導老師相處的問題之外,他說「在這一年半摸索(實驗室的研究領域)下來,會覺得這個領域的問題都還滿開放也還算有趣,但並不是很確定自己是否能夠有心作很長期的研究。聽到許多前輩或是網路上的文章會說,作研究要有長期抗戰的準備,也有長久保有恆心與毅力,並且未來工作可能也是要繼續從事研究,才能真正發揮博士的價值。」
他也有相當程度的反省,說「我想我可能就是台灣教育制度底下,那一類只會考試達到目標上好學校,但是十分缺乏自己想法只會隨波逐流的人吧,一直都不是很明確知道自己想要從事怎麼樣性質的工作。在做研究這方面,我相信如果有投注大量心力下去,應該還是會有些成果,最後拿到博士學位,但是在這上面需要的時間成本真的太高,而且我不希望自己只是為了拿到博士學位,而過著自己不想要的生活。因為個人家庭因素的關係(家人的健康跟經濟因素,以及正在遠距離交往的女友),可能無法忍受待在美國太長的時間,因此心中打算大概三五年內就會想要回台灣。」
他忠實地寫出想法和自省,也讓我有所感觸,因此我特別多花一些時間,除了回答他信中特別詢問的三個問題之外,連帶著寫出一些個人的心得。這些大哉問,沒有標準答案,除了分析一些客觀條件之外,我多談了個人層次的東西,並非推銷個人理念,而是希望每個人在潛心思慮後,能建立一套有個人特色、屬於自己的立身處世之道。
Q1. 我第一個想要請教老師的問題是,如果拿到美國博士的學位,立刻回台灣的業界工作,是否優勢有限,不如直接拿完碩士去業界累積經驗呢?(對於學界或是當教授並沒有太大的興趣)
A1. 我想,回台灣的業界工作,先知道台灣業界的狀況。以我個人的所見所聞,台灣目前的業界比較需要「即戰力」,如果你的專長不足以對公司在短期間產生重要的貢獻,公司大概不會想以高薪僱用你,這個跟你的學位在哪裡拿的,應該沒有太大的關係,主要是業界的文化。所以,以剛拿到博士學位的人來說,除非你擁有某家公司極缺乏的關鍵技能,才比較有可能高薪被僱用。
如果在美國拿到博士或碩士後,只是去小公司做個一、兩年技術研發工作之類的經驗,當然對於回台灣工作有些許的加值作用,但我不確定這樣的工作經驗是否有決定性的差異,因為待在小公司也不見得能夠擴展太多的視野,而一、兩年的歷練實在太短,很難真正取得關鍵性的技術。當然,國外一流大學的碩博士學歷,在日常生活中聽起來還是很不錯的就是了,只是業界中低階層的工作,比較注重的是工作能力,不是學歷。
不過呢,在美國大公司工作過五年,被上司賞識拔擢過、完成重要使命、見過世面的人,是有差別的,而且從言談舉止中是可以看得出來。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進大公司與一流的人才共事,以開發一流技術、超越世界級的競爭對手為目標,執行跨團隊的計畫,而且在做出一些成績的同時開發自己的潛能,這樣的經驗是非常寶貴的。
這樣的經驗給我多少優勢呢? 我想,對我來說最大的優勢,可能是比別人多了一些選擇工作的權利吧? 我十年前選擇回國教書,台大資工系之所以僱用我這個沒發表過期刊論文的人,大概是因為我的業界經驗;而我這十年間之所以可以做些層次還算不錯的產學研究,不斷有公司以高薪挖角回業界工作,也應該是拜業界經驗之賜。
其次,由於當年博士班與業界訓練的經驗融合在一起,讓我學習到如何在某些領域不斷超越自己,學習高處不勝寒的環境中挑戰自己,即使回台灣教書之後沒有充足的資源,就算平日只能教學校裡的菜鳥低空飛行,但過往的經驗,仍舊使我可以回到那個高度去眺望世界。
但飛得高,不見得會賺錢。如果要純粹論功利的話,拿完碩士去業界累積經驗,對於心中並不大嚮往達到以上我那個不知所云的高高度的人來說,或許是最省事的辦法。道理很簡單,像你這樣有資質在美國一流大學拿博士,但對於在學校當教授沒興趣的人,通常很容易就可以在業界成為中流砥柱,提早三五年開始職涯,自然是不會錯的做法。就算後悔了,之後再回學校拿博士,也不會太難吧?
反過來說,多花五年拿了博士,再花五年去業界歷練,過了十年之後,台灣變成甚麼樣子? 台灣業界的需求是甚麼? 誰知道呢。如果找不到像樣的工作,賺不到預期中的黃金屋,那該如何面對自己和家人?什麼個人的高度又有什麼意義?所以說,如果純粹從物質層面來思考,念博士像是不大划算的賭注。我當年如果沒有念博士,現在可能早就賺夠,成為科技新貴、住豪宅、開名車,但我並不特別羨慕那些,因為我還頗認同這個一路跌跌撞撞走到現在的我。(請參考我對第三個問題的回答。)
另外,就我的觀察,台灣的社會和業界可能會改變很大,我猜測是朝我樂見的方向發展,但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我個人很主觀的看法是,雖然現在國內缺乏尖端人才或是浪費人才的現象時有所聞,但業界遲早會需要有實力的人,因為台灣人夠聰明,總有人會找到出路。而這條出路很清楚,不是靠著天然資源,也不是靠著賣土地、賣勞力,是靠著腦力。
這好比三十年前很多優秀人才出國,留在國外發展居多,一則認為回到台灣無用武之地,一則不看好台灣當時風雨飄搖的環境,但那些少數回國的人,以及留在國內沒有出國的人,後來發展得挺好的。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台灣這十多年看起來在很多方面一直在退步,但或許這種種的教訓也是足漸累積再起的能量,未來有更大的進步空間。
但未來台灣的產業究竟會如何?該選擇哪個專業領域比較好? 我想這剛好也就是您第二題想問的,所以請參考我對第二題的回答。究竟該如何看待這些世局變動和個人的生涯規劃?我在第三題的回答中略述我的想法。
Q2. 第二個問題是,是否要在一開始確定自己有興趣的領域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往往需要做些賭注?這段時間下來,我會認為一個能夠給予引導並正確帶領學生的老師才 是決定博士班是否具有價值的關鍵,研究的領域或是題目倒是其次,只要自己不會太排斥就可以了?
A2. 說難聽一點,大多數的資工系大學部剛畢業的學生,對於資工系的專業認識還不大夠,對於業界的生態也似懂非懂的,在選擇研究所專業領域時,像是瞎子摸象。憑著懵懵懂懂的印象去做選擇,有點憑運氣,但有時候興趣是可以培養的,所以在選擇興趣時或許也不必太過計較利害得失。認真嘗試過,如果真的不感興趣,那就換個興趣吧,可以平常心看待。
理想上如此,但一般人為什麼不能平常心看待呢?因為當我們把興趣賦予價值的時候,興趣就不再是純粹心理面上的興趣,而連結到維持生計和事業發展上,往往必須做出某種程度的妥協,這也就是你說的「只要自己不會太排斥就可以了」。我想,人生中時常會出現這樣需要妥協的局面,真正要平常心看待的,可能就是這些妥協了。逐漸提高自己的能力和視野,在面對需要妥協的局面時,能夠悠然面對,是何等的境界?當然我們一開始不會如此心安理得,必須訴諸於外在的因素,但我想說的是,隨著生命經驗的豐富,我們學習如何調適自己、面對未知、安住於心,這才是大課題。
離題遠了,回來談談小課題吧。資工系的領域很廣,而且變化快速。學生如果本身的視野有限,又沒有對特定領域絕對的喜好,選擇一位自己能夠欣賞和信任的教授,也是一個好做法。當然,在選擇指導教授時,同時也考慮到教授的風格和領域。
如果未來想去學界,那麼選擇的範圍大很多,但正如你所說,教授能否給予引導並正確帶領學生的老師,才是決定博士班是否具有價值的關鍵。因此,成天在外忙碌的大牌教授未必是最佳人選,剛剛進學校的菜鳥助理教授也未必不好。
如果未來想去業界,那麼選擇教授的風格和領域也是頗重要的。有些教授時常有產學合作計畫,那麼做這類型計畫所受的訓練,自然比較可能符合未來業界的需要。雖然說領域可以畢業之後再轉,但是通常不大容易。譬如做演算法研究的博士,不大容易轉行做系統,反之亦然。不過可以設法擴大領域,或是做跨領域的研究就是了。
Q3. 第三個問題是,是否「研究」這個工作只真正適合那些能夠有恆心毅力與熱情的人呢?(關於念博士的問題,我也看了許多網路上的資源(Quora或是老師網誌上的文章)但感覺有些更根本或是心理層面上的問題,始終沒有獲得解答)
或許是家庭背景的關係,也是經過了一些華人守舊觀念的思想,在這邊的日子常常會覺得,如果能夠趕快工作有了穩定的收入,結婚並成家立業,還能賺錢孝順父母,就是很大的滿足了,往往會一直羨慕著那些已經去工作的同學們,進而常常覺得自己在這邊念博士班,追尋著一個好像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目標,心態上往往很難調適。如果跟別人說,因為覺得在這邊太累了,想要回台灣好好找個工作就好,可能又很怕會被當作草莓族,說是無法吃苦。該如何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志業跟生活,並跳脫那些刻板的思維呢?
A3. 所謂「樂極而生悲,苦盡而甘來」,追根究底,大環境的變遷、個人外顯的成就,如果所造成的,也不過就是人對於自然的輪迴變化所生的感受而已,那麼撇開生存之所需,所謂的恆心、毅力與熱情,他們的意義和原動力在哪裡?
如果所謂的恆心和毅力,只是幼年培養和訓練出來的習慣,那也不過就是一些內化之後的框架和束縛而已。不是說這樣的框架不好,因為你這二十年的恆心和毅力,讓你進入台大電機系,乃至於跟著你到美國一流學校做研究。但是,不明白其意義與原動力,恆心和毅力,也只能帶你到現在這個境界了,而且不只如此,他們也有可能成為你未來人生中的束縛。
如果恆心和毅力的原動力來自於「熱情」,而你能夠確知這股熱情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那麼你就能夠樂在其中,而恆心和毅力的意義性就昇華成為貫徹與發揚這個熱情,根本不用談甚麼責任、義務。
雖說道理可能很簡單,但人生是非常複雜的,「找到熱情」和「明心見性」一樣困難。來得快、去得也快的熱情,是不足以承載人生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熱情,能夠讓心中時時充滿希望和溫暖,但未必是狂野奔放的。諸葛亮有句名言:「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隱約描述了他的熱情。
對於你這第三個問題,我覺得,與其說「研究」這個工作只適合那些能夠有恆心毅力與熱情的人,不如說高境界的熱情、恆心、毅力,往往是有能力深刻品嘗和研究人生的人才能體悟到的。同時,我也認為,與其說你在一個目前人生正在一個非常艱難的十字路口,不如說你正在尋求突破自己,真正開始思考如何找到那個真正的自己。
不要怕失敗,被人家當成草莓族又如何? 真正重要的是你有沒有料... 有沒有好好認識你自己、研究你自己、欣賞你自己? 我想,這也是生命中很重要的課題,不妨把握這在這個十字路口上的機會,多做些研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